《穿越晨光里》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穿越晨光里- 第13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唉。是啊!”柳氏看了看案几上算好的帐本,摇了摇头。这没了邹晨。家里的几本帐,根本算不清。公孙季爷俩又天天忙着白糖作坊的事情,还得管着农田的各项支出,天天忙的脚不沾地。虽然是自己请的管家,可是总不能为了这每天几十贯的小帐去烦人家吧,只能是天天让邹萍帮着算好,然后她们再汇总,可是哪怕这样也是一团糊涂帐。

    邹晨便说了自己在宛丘买了一个铺子,然后明天准备去下口看看另一个铺子,让邹正达或者邹正业陪着她一起去。

    “做啥营生呢?”黄丽娘随口问道。

    “阿娘,这营生是我私人的,我不准备走公中。所以呢,嘿嘿,就不和你们说喽!”邹晨看着老娘快速黑掉的脸,突然觉得心里莫名其妙的好愉快,转过去向乌倩说道,“二嫂,你手里有多少钱,回头你也参一股好了。”

    乌倩看了一眼柳氏,发现她不反对,便笑着说道:“你二哥手里倒是有些红利,不如把红利全部转到股份里吧。”

    邹晨想了一下,盘算了一下二郎的红利,大约也就是二三百贯左右,不多也不少,便点了点头,“那回头二嫂把红利交到我手里吧,我去找绣姐,看她要不要参与。然后我再把五哥六哥和小七的红利抽出来,也投入到这个生意里,这个就算是将来咱们的私房钱,不从公中走帐。”乌倩听了这话,甜甜的答应一声,她是早就想和邹晨说自己也想跟着做些小生意啥的,可是一来没有分家,两房是一家,再加上每个月给她的月银又多,她就没敢提这话。没有想到今天邹晨主动的说几个兄弟们合起来做个生意,这正是遂了她的心。

    黄丽娘听了这话,和柳氏交换了一下眼神,心里突然掠过了一丝悲凉:不让她们参与,却让乌倩和李锦绣参与,这是把这两个老娘抛弃了啊!

    不提两个老娘暗自伤心,却说邹晨到了李锦绣的家里,先去拜访了李医士和吕氏,然后便拉了锦绣一起俩人说悄悄话。

    李锦绣待听得邹晨要做生意请自己来参股时,心里颇有几分意动,她是知道邹晨金点子多,她家的数个赚钱营生都和邹晨有关。如今见邹晨肯拉着自己做生意,显见得是要送红利给自己,哪里会有不答应的,只是手里并没有多少积蓄。所以便婉转的和邹晨说了一下。

    邹晨是知道李锦绣这一年来一直在积攒嫁妆,只是她家本就是不太富裕,如今做点绣活卖给宛丘的绣坊换些薄银。她不愿意未来的嫂子绣品随意给别人看到,邹晨可是知道有许多流荡子拿着闺中小娘子卖给绣坊的手艺前去要挟,说什么我有了你的贴身手帕,你要是不想让别人知道就拿出银子来换。虽说这样的事极少发生,但是防患于未然那是必须的。

    听了这话不以为然的说道:“绣姐你若是没钱,那我就少算你点。反正你早晚都是我亲嫂子,这钱还都是我家的。”李锦绣听了之后脸色变得通红,伸出拳头要打邹晨。邹晨急忙躲到小七身后,无耻的利用小七抵挡她。

    三人嬉闹了一会才说起正经话,李锦绣问邹晨到底是准备投入多少。是做什么营生。

    “投入大约是两千贯吧!这个生意以前没有人做过,所以我算定是极赚钱的,只是得保好密,所以我事先不能告诉你们。等到铺子立起来了你们自然就知道了!我只是透露一点,这个呀。是和妇人有关的生意。”邹晨神神秘秘的说道。

    李锦绣听说是两千贯,一下子惊呆了,真是没有想到邹晨小小年纪竟是如此有魄力,她也不怕最终做生意赔了。可是又转念一想,邹家不论是从一开始稻田养活物到林蛙再到最近的白糖产业和种药材,那都是很赚钱。虽然是因为今年的蝗灾,林蛙和活物损失了不少,可是只要能缓过劲。明年还是可以赚。至于那白糖就更不用说了,如今她家因为这个白糖都得了圣人的赏赐。

    一想到,自己将来要嫁的男子读书又用功,为人又体贴,哪怕就是在府学里读书也是三不五时的给她捎来一些小东西。心里便是一阵阵甜蜜。再复想到,邹晨乃是四哥的妹妹。自己论理也是应该帮她的。便打定了主意,到时和爹娘商量一下,把自己的嫁妆银挪出来,帮着未来的小姑子先把生意撑起来。

    晚上吃完饭之后,邹正业让邹晨明天随他一起去林地里看看药材的长势,邹晨便把明天要去下口的事情讲了一遍。

    邹正达和邹正业奇道:“小晨,这白糖作坊每年也能挣不少的钱,怎么你还要自己做生意?”

    邹晨笑了笑说道:“我就是想着庄子里的妇人们都在家里闲着,平时无事的时候就东家西家的乱钻,到处传闲话,不如让她们忙起来,农闲的时候也能挣几个钱。这样的话,也少了麻烦事!”

    邹正业听到这些话,点了点头,显见得对女儿的商业才能极为放心,居然都没有想过要问她是做什么生意。

    “你钱够吗?不知这生意需要多少本金,要是不够我和你二伯从公中提点钱支援你。”

    邹晨想了想道:“我四个哥哥和小七能凑一千贯左右呢,我自己手里也有将近一千两,回头我美娘姐还有小姑娘都要凑份子,钱已经够了。”

    “小晨!”邹正达开口说道,“按说咱们家,这钱也不算少了。白糖作坊一年就有将近一万两银子的收入,再加上玻璃作坊,一年也是三五千两左右。田地的产出就不用算了,这没几个钱。等到明年缓过劲,那稻田活物和林蛙也能挣一两千贯。……”

    “等到将来,咱们就是分家了,你们兄弟姊妹几个,也不少分。你这么拼命?……”

    “二伯,阿爹!等到小七成了亲,咱们这个家是肯定要分的。可是到那时,我几个哥哥肯定是有了孩子,然后他们再分给孩子们一些,其实就是没有多少钱了。……”说到这里,邹晨想到,现在是至和二年,再过八年,仁宗的生命便会到了头,到时由英宗赵曙即位。英宗重用韩琦和欧阳修,文相公靠边站了。英宗又是个间隔性神精病,他在位几年,朝中和百姓民怨甚大。

    如果自己家不趁着仁宗在时站稳脚跟,到英宗朝时便是难有作为。而到了神宗朝时,青苗法会将邹家庄几年的辛苦建设毁于一旦,到时有几个作坊才能维持庄民们普通的生活水平。

    这些,邹晨是不肯说出来的,她不想被人当做一个预言家。

    所以她定了定神,把话题给岔开:“二伯,阿爹。文相公请旨立了家庙,咱们家应该有所表示啊!”

第一百九十五章 买铺子欲收羊毛() 
“文相公请立家庙?”家人听了这话吃了一惊,没有听五郎往家里写书信提起过啊。

    邹晨自觉失言,这个请立家庙应该是文相公过了生日之后,也就是十一月份之后请立的,司马光在《文潞公家庙碑记》中记载应该是“十二月诏如其请……独平章事文公首奏之立庙河南。明年七月,有诏可之。……止馀一堂四室及旁两翼。嘉祐元年始仿而营之。”

    现在才是九月初,文相公怕是刚有这个心思。

    她咳嗽了一下,“我是猜的!刚刚说漏嘴了,我想文公一直以孝悌之行闻名于天下,而且他家现居洛阳,尚无家庙,想必是应该请立家庙的。我看不如请公孙爷爷去问一下曾经的那些老友们,哪里有上好的楠木,咱们买上四五根做大梁的料子,到时送给文公好了。”

    “楠木?”邹正达和邹正业张大了嘴巴看着邹晨,好象不能相信她的话似得,就连一直做背景的邹老爷子也忍不住发话了,而丁启则是一幅吃惊的表情看着邹晨。

    “小晨!这楠木可不便宜啊?一根大梁木头就得二千两左右,用得着这么贵的礼?”邹老爷子眼角抽搐的问道。

    “祖父,二伯,阿爹。你们呢……”邹晨站起身来环顾四周,正色道,“这世上不知道有多少人想送楠木给文公呢,可是却找不着门路,他们就是送过去了文公也是不会收的。不相信的话,你们随便在宛丘城问一下,如果我能保证文公收你儿子为徒孙,你给我十万两银子,你看人家给不给你。”

    “文公给咱们家的,那是用钱也买不到的东西!先是收了四个哥哥为徒孙,然后又把我五哥接到身边亲自教导。要不然你们以为我三个哥哥就这么轻松的进府学考上童生了?再然后给了我二伯和阿爹直节郎的闲职。你们认为这闲职官家很痛快的给赏了吗?那是文公从旁协助,看在我四个哥哥的份上替咱家要的。”

    “你们看看,我三个哥哥在府学之中,就连老师都不敢对他们大声呵斥,就是因为他们是文公的徒孙,老师们自觉没有资格。不过是送几根木头罢了,至于这么大惊小怪吗?”

    “五根楠木柱子就是一万两左右啊!”邹正业听了邹老爷子的报价,心疼的直撇嘴。

    “不就是一年的利润吗?没了这一万两咱们家也能过的挺好啊。”邹晨不由得乐了,以前家里没钱的时候发愁,现在有钱了还是愁。

    “我五哥在文公府上。文公时常领着他和几个孙子在外面和相公们吃酒吟诗。这样的待遇,可不是一般人能够享受的。凭什么文公对咱家这么好,咱家却是一毛不拨呢?就是每隔几天送点青菜过去吗?”

    “而且。以后咱家花钱的地方多了。象我几个哥哥在外游学,需要花钱,交际朋友更是需要花钱,他们的同窗出去游玩也需要赞助一些,甚至是文公的子侄们路过陈州府。咱们知道了都要主动前去奉送礼物和盘缠的。”

    家里几个人听到邹晨这样说,都瞪大眼睛,心里不停的盘算这一年下来得花多少钱才够。

    这时公孙季忍不住站起来说道:“小女郎说的有理,其实这话我早就是想和两位老爷说了,只是一直没找着机会。而且,咱们几位小郎君。现在交友比较广阔,也应该给他们多加些月银了。一个月十贯,委实有些不够了。”

    邹正达急忙说道:“公孙大伯。快莫叫我们老爷,听着浑身别扭,以后还是叫东家吧!在外人面前再改口也不迟。”

    公孙季笑笑,却依旧不肯改口,“我以前跟的那一家不过是普通的大商号。一年也就是三四万两银子的出息,可是这三四万两倒是有一半都是用做交际上了。每年光是给府里各位官员生日、官员父母寿诞这些都要花去不少。我觉得两位老爷是该请内宅管家了。不仅如此还得请一些仆妇和打杂的,哪里有做老爷的天天做杂役们的活儿,呵呵……”

    邹晨听了公孙季的话深为以然,赞同的点点头,“公孙爷爷说的有道理,咱们请不请仆妇倒无所谓,但是内宅管家,处理这些迎来送往的事情却是非常有必要的。现在有很多乡绅都给咱们发贴子,说什么请去看戏又或者是家里老人过寿诞,如果有个内宅管家帮着处理,那肯定会好的多。”

    邹正达和邹正业互视了一眼,从对方眼里看到了相同的意思,都是觉得他们说的有道理。

    家里人于是又商量了一下,便把这个内宅管家的事情给定了下来。

    第二天的早上,将丁启和大宝送出庄外,邹正业便带着女儿赶到了下口,找到了私牙子,由他领着去看了看那间店铺和仓库。

    下口守着沙河、贾鲁河、颍河、新河四条河流,本就是水运发达,航道通畅。明朝熊廷弼经过时,曾写过一首诗:“万家灯火侔江浦,千帆云集似汉皋。”,有小武汉之称。

    下口也可称为口上,明朝初年,一户姓周的人家在南岸的子午街(今川汇区老街)开辟了第一个渡口,“周家口”也因此得名,后简称为周口,与朱仙镇、道口镇、社旗镇合称河南四大名镇。镇上的老货行街和小货行街经营的南北皮货,从宋代起便十分著名,与河北张家口并称为“南北皮都”。。

    邹晨选择在这里开一个门面,其意便是借助这里的水运,将自己店内的东西销售到四面八方。

    邹正业和邹晨都对门面十分满意,这里虽然并不临近沙河码头,然而却是老货行街上,街道两旁都是卖皮货的商人。这一家原来也是卖皮货的,只是最近家中巨变,将家产拆现变卖,所以才被邹晨捡了便宜。

    知道邹晨要来,跟着仇九的那个周姓混混也在下口等着他们,领着他们跑前跑后。忙碌了一上午。邹晨看他和私牙子都招待的殷勤,便悄悄的令邹正业一人给了二两银子的赏钱,当得知他家中还有六十岁的祖母在堂时,邹正业又拿了五两银子让他回去给老人家买些可口的糕点,喜得那周家子道谢连连。

    邹晨原本就是带着现银来的,看到铺面满意,而且卖方手续又齐全,便当即签了契约,请了卖家到下口集市官牙那里去过户。那卖家看到立刻能拿到现银,而且又是卖给直节郎家了。欢欢喜喜的跟着他们去过了户。

    交了契税和私牙子的六两佣金之后,这三间房子和一个仓库便归了邹晨所有。

    邹正业站在邹晨新买的铺子里,看着空荡荡的屋子。忍不住的问道:“小晨,你这到底是准备做啥生意?”

    “阿爹,我想做羊毛生意!”邹晨压低声音说道。

    “啥?羊毛?”邹正业差点惊呼出声,这羊毛太不值钱了,不仅不值钱。而且还是扔货,膻味大,就是用来当填充物填在夹袄里也是忍受不住那膻味啊。

    邹晨看了一眼门面外,发现虽然人们都探头探脑的想看看到底是什么样的人物买了这三间铺子,但是却没有一个人主动往这里来。

    “是啊,羊毛。阿爹你不知道。这羊毛可是好东西,织成衣物穿在身上保暖,织成地毯铺在地上美观。织成毯子挂在墙上可以当做装饰品。只不过是没有人想到这个罢了,而且羊毛现在非常的便宜。我们趁着现在赚上一把,以后可就没有这样的好时候喽!”邹晨美滋滋的想到后世那精美的羊毛地毯,还有那要价不菲的土耳其地毯都将从自己手中‘发明’,心里便觉得一阵阵的愉快。

    织成衣物?邹正业突然想到去年冬天。邹晨教着黄丽娘给他织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