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比较近。蓝鲸可以长到30米,体重150吨以上。并且不像30米长的恐龙,依靠脖子和尾部凑数。蓝鲸可是实打实的从头到尾都流线型,都是肉。和通常的白色鱼肉不同,鲸肉和牛肉差不多。巨大的鲸鱼张大嘴,滤食浮游生物,或对着磷虾群肆虐。虎鲸是最大的海豚,常常捕食其他海洋哺乳动物。体长8米,体重5吨。同样在海洋中,最大体型的也是类似于草食行为,而肉食类型的体型相对小。为什么海中动物可以长得如此庞大?
3。眼睛。草食动物的眼睛都长在头部的两侧。而肉食动物的眼睛都长在头部的前方。双眼在前方,方便定位方向、距离,利于安排捕食方案。眼睛长在两侧,方便观察四周,同时这些动物的耳朵还可以转动,进行被动声音侦测。在视线不佳的情况下,某些肉食动物可进行主动声音侦测,比如蝙蝠、海豚。如同探照灯的效果。另外一些可夜行的肉食动物,视网膜后面有反光层,增强视力。在晚上看起来眼睛发亮,像个小灯泡似的。如果动物生存环境中没有太大威胁存在,那么眼睛也趋向前方,便于搜索食物。考古发现动物头骨,眼睛的位置,结合其他部位的骨骼化石,就可以大致确定动物究竟是草食还是肉食。(极端情况,野兔逃跑时,不必回头,双眼就可以聚集在身体后方,观察捕食者。)
4。支撑身体的骨骼,基本都是圆柱形,为什么不是扁的?事实上,圆柱形的骨骼抗弯折能力最强。扁的骨骼有一个方向抗弯折能力强,一个方向弱。身体的支撑框架,并不确定意外受力的方向,因此需要保持各个方向都有相同的抗弯能力。在身体某些部位,因为结构的关系,可以保证受力一定是特定方向时,骨骼就可以长成扁的、或其他形状。
5。骨折中线性骨折很少,因为骨折承受纵向能力很强。棒状的物体,最易横向折断。我们身体的支撑框架,都是让骨骼纵向受力。就如同楼房,上下方向没有问题,但是横向相对脆弱。同样树木生长也是这样,刮大风,树木被刮倒,经常是半腰折断,或者连根拔起。除非树木中心的木质全部腐朽,无法承重,导致树木自然死亡。树木的长高过程中,直径的增长速度大于高度的增长速度。不需要做材料力学分析,仅仅是纵向承受能力大于横向承受能力。当树越高时,树冠越大,横向的风力就越大,加上树木上部分的重量,腰围就要更粗才能抗得住。并且大风在树冠上的作用力,对树木而言就是一根杠杆,离树冠越远,受横向力越大,因此树木是树根最粗,越靠近树冠越细。世界上年龄最大的树,西非一颗。 0岁的龙血树,死于一场风暴。美国太平洋杉树可长百米以上,地面上树径可以开辟铁道,容纳火车通过。
6。动物采用的策略。现在所有的动物,无论大小,其体型都可类比为圆柱形,至多是圆柱的直径和长度比例有区别而已。我们的四肢,躯干,虽然不完全是圆柱形,但也相差不远。这样的体型,在体长增加后,加在骨骼上的横向重量增加比例和骨骼的承受能力是同步增加。理论上骨骼效能完全不变。但动物毕竟不是烟囱,体型是介于圆柱和立方体之间,更像圆柱。这样就降低了骨骼受损的风险。
恒温动物都要进行代谢,产生热量维持体温,提供能量来行动,或逃跑或追逐。那么动物要吃多少东西才能满足基本要求:保持体温呢?假设体型不变,体长增加,胃部容量和体积同步增加。那么胃部摄入食物量和体重同比例增加,而散热是皮肤面积,增加速度比食物摄入量小。因此体型大的动物可以摄入相对少的食物维持体温(不用吃饱)或者胃容量减小。体型增加后,体重增加,运动能力可以换算成能量关系,即维持同等速度情况下,能量消耗和体重同比例增加。假设动物有2个胃,一个维持体温,一个维持运动能力。那么维持体温的胃就可以不用吃饱,而维持运动能力的胃就要吃饱。整体下来,体型增加后,食物量比体重增加的要少些。少多少呢?要看动物的运动情况。大量的巨型动物,比如大象、犀牛、长颈鹿,对运动能力要求不高。因为基本不受到攻击。所以这些动物主要是维持热量,那么吃草量增加不需要太高就足以维持生命了。而像狮子老虎这些动物,维持运动能力非常重要,因此食量和体型增加快同步了。当然多数时间它们也休息。
小动物的悲惨命运。当体型减小,散热带来大问题,小动物的食物量补充必须满足热平衡。不然就是死亡。相比大动物,食量不足,就必须质量补充。小动物吃的食物热值都很高。小鸟食谱:昆虫(蛋白含量50%以上、基本没什么浪费的成份),种子(淀粉含量高,某些种子油脂含量高,热值更大),以前说麻雀是四害之一,吃谷物。但麻雀除非专门喂食谷物,依靠自然条件下获取的谷物会饿死。昆虫才是麻雀的主食。蜂鸟,更小的鸟,吃花粉花蜜(蜂蜜的原材料,热值应该更高,不然蜂鸟就饿死)。鸵鸟个头大得多,吃植物就可以了,偶尔补充点昆虫,植物?热值很低,唯一的好处就是不会乱跑。哺乳动物的幼体都必须喂奶,奶的营养价值很高,但热量不足,所以一会就要吃,每天开饭的次数比成年体高的多。现代人类的哺乳能力下降,替代品很多,只是要小心三聚氰胺。另外免疫能力也是值得注意的问题。松鼠,寒温带都可以生活,冬天存储大量松子。松子里面含大量油脂,热值是面包的四倍以上。饲料小动物要注意,忘了喂食很容易饿死。但老虎一周吃一次,一次管一周。
思考:生存的代价
1。巨型草食动物:运动能力弱,力量足,没有天敌,植物为食。但植物普遍热量低,营养差。好处就是随处可吃,不必埋伏追逐。为了维持生命,大象一天16小时在进食。因为食物相对充裕,生存环境相对好,其食物利用率仅40%。生活在北极苔原的猛犸,气温太低,食量更大,整天都在寻找食物,每天进食时间超过20小时。最后幸存在弗兰格尔岛上,因食物匮乏而侏儒化,但侏儒化不利于保温。最后在冻死与饿死之间做选择!现在生活中同一区域的麝牛、驯鹿不得不在食物丰富季节积攒大量脂肪来防荒,棕熊北极熊攒脂肪则是食用大马哈鱼及鱼子、花蜜等热值高的食物。大中型食草动物:运动能力强,天敌多,采食时的防备猎手攻击,所以食物利用率必须高。我们用羊肠小道来形容道路曲折漫长。羊生活的环境不如大象优裕,食物不能浪费,漫长的肠道对营养细细进行吸收。牛、骆驼等动物采用反刍来强化分解,增强吸收。马、袋鼠、兔利用肠道细菌帮忙分解植物,榨尽植物最后一点价值。冷兵器时代,骑兵是快速机动部队,马就不能仅仅吃草,需要豆类、大麦等高质量食物做补充。
2。大型肉食动物,运动能力强,食物都是肉类,易于消化分解,所以肠道较短。根据肠道的长度,就可以区分出食谱究竟是草食、杂食或肉食。但是获取食物必须进行运动战、埋伏战或化学战。运动战,要求速度快,力量足够,敏捷或韧性。猎豹,速度快,力量敏捷都足够,就这样捕食成功率10%。鬣狗,群体作战,还可以打劫猎豹,成功率高很多。狼,群体作战,韧性很强,战术灵活多变,环境恶劣的地区也能生存。狮子,也是群体捕猎,可以有效防止被打劫。埋伏战,要有足够的耐心,争取做到一击必杀。蟒蛇的埋伏,吃一次要管一年的生活。鳄鱼,一年才能遇到一次动物迁徙饕餮大餐。化学战,无论是科莫多龙的毒液、蝰蛇的毒液或蜘蛛的毒液,都为降低本身的风险。(非洲猎人烘烤有毒树皮,取汁液涂满足箭头上。南美猎人烘烤有毒青蛙皮肤,将分泌物涂满在箭头,以提高效率。箭毒木,箭毒蛙,名称就是这么来的。)多数情况下,猎物不反击,失败带不来伤害,只是饥饿。但猎手之间存在竞争,猎手的威胁来自同类划分地盘的竞争、配偶的抢夺,其他类型猎手的攻击。肉食动物整体数量远少于草食动物,疾病的威胁也非常大。在竞争中,群体捕猎团队逐渐取得优势,通讯方式、战术组合、目标选择、指挥等因素使得智商提高非常快。当占据猎手阵营顶端时,威胁就来自内部。非洲黑猩猩可以设计战术陷阱,有组织地消灭敌对群落。虽然是猎手角色,但没有高枕无忧的存在。
3。小动物的食物热值高,消耗大。因为散热快,身体的供给也要快。造成小动物代谢速度快,心跳快,呼吸也快,寿命短。并且小动物多数情况都是猎物,为了可以生存下去,小动物的繁殖早,生殖数量多,不求活得长,但求生的多。以量取胜,比如啮齿动物。
4。哺乳动物的一生心跳次数基本为常数。心跳慢的寿命长,心跳快的寿命短。寿命和母体的怀孕时间成比例,怀孕期越长,寿命越长。大象孕期1年半。人类的孕期近2年。但是由于头部发育太快,10个月不生产就生产不出来了。出生后1年,才能开始走路。自然出生的幼体,除了一些早熟体,都是出生后就可以行动。由此可见人类的寿命很长。(龟不是胎生。象龟个头大,寿命长,长期不进食也可以生存。早期航海缺乏新鲜肉,象龟就是天然的鲜肉罐头。所以快绝种了)巨型草食动物的平均寿命也都比较长。寿命长的风险是性成熟晚,幼年和少年时期太长。而幼年和少年时期总是危险的,各种猎手目标都可以对准这些没有反抗能力,但报酬却很丰富的猎物。另外孕期长,生育周期长,出生率就低。总之,没有医疗和武装,寿命长的物种也不具有优势。
人们进行各种运动竞赛,比较不同的运动能力。比如力量、速度、耐力、技巧、灵活等等。对哺乳动物肌肉研究发现,单位面积的肌肉力量相同(肌细胞直径1毫米,长数厘米,内部有肌原纤维,直径1微米,以2。5微米为一节,内部是肌球蛋白和肌动蛋白微丝交错,肌肉收缩时是肌动蛋白滑动,引起肌原纤维节缩短造成。那么力量就是肌动蛋白滑动力的总和,因此肌肉的橫截面大小就意味着肌原纤维的数量多寡,就决定着力量的大小。肌动蛋白滑动需要消耗atp,大约60%的能量转为做功,效率很高。),那么力量大小决定于肌肉横截面。肌肉做功的长度取决肌肉收缩的长度,和肌肉长度本身成比例。举重比赛,体重越大,举起的重量也越大。身材越大,优势越大。
在速度比赛中,力量大并不意味着速度快,前面分析指出,身材越大,力量和体重比值反而减小。那是否意味着速度快需要身材小?身材小,意味着腿短,可能跑两步才相对于腿长选手跑一步。因此速度最快的选手身材不是最大,也不是最小,而是中间某个值。100米短跑完全是极限速度的比赛,肌肉的瞬时功率越高越好。世界纪录保持者是牙买加选手博尔特,身高达1。96米,创纪录时体重86公斤。按照他的身高,体重偏轻,体型是瘦长型,风阻力相应小些。牙买加还有著名的女子短跑选手奥蒂,看来牙买加黑人的快肌比例高。类似比赛:跳远,跳高,都是在力量、体重、身高之间进行平衡。
耐力比赛最著名的就是马拉松比赛,这个明显是体重越轻越好,当然极限减肥人员不在此列。经常跑的人存储的肌酸磷酸多,供给充分。世界纪录基本都是非洲选手囊括。把他们的比赛服装去掉,手里塞一根标枪,马上就是史前猎人形象。
技巧和灵活,明显是身材小的优势大。敏捷是这类型运动的要求。无论是体操还是跳水,选手都相对身材矮小。投掷类的比赛,力量和技巧都重要,因此这些选手也是身材适中(链球不算,基本是力量比赛)。
真正考验人的各项平衡能力的比赛是十项全能。力量、速度、技巧、耐力全部都要很高,但不能达到最高,否则严重影响其他属性。这些选手的身材基本一致,身材高挑、没有脂肪、肌肉类型比例适中。
至于铁人三项,纯粹是耐力和意志力的竞技。和马拉松不同,游泳要求有一定的脂肪,不然体温下降太快。
思考:
1。长期在平原生活的人,爬山非常吃力。长期在山区或丘陵生活的人,则如履平地。观察普遍身材的差异,另外因肌肉受的锻炼不同,肌肉类型有差异。
2。长期不锻炼的人,稍稍用力,就累了,浑身发酸。原因体内的供给不足,肌肉内没有什么能量储备,所以累了,而供氧不足,导致体内分解养料进行能量补充时是无氧呼吸。产生大量乳酸,身体酸痛无比,无法继续。
3。肌肉运动,做功=肌肉力量*肌肉收缩距离。在身体能量供应方面,60%转为肌肉做功,40%发热。因此运动时间长了体温增高,需要出汗来降温。猎豹是陆地短跑冠军,由于功率太大,体温迅速升高。猎豹捕猎中,快速奔跑超过4分钟就丧命。实际奔跑时间就一分钟左右,捕猎成功后还要留有体力应付意外。耐力型猎手狼可以持续奔跑二十公里,在团队合作捕猎大型猎物时,主要是驱赶,从中分离出耐力较差或身体有疾病的个体,事实上大型动物静态防御更加有效。由于狼体型相对猎物小,耐力更好。所以驱赶式捕猎是较好的选择。狮子,鬣狗也采用同样策略。
4。各项运动对身体体型要求不同,不同人种因自身特点,形成了各自的优势项目。爆发力,耐力,黑色人种优势明显。在短跑和马拉松上独领风骚。混合要求的中长跑则是各色人种都有。灵巧和技术要求体型小,各种热带和温带人种都有。次轻量级拳击冠军是菲律宾人,占据小球项目和体操优势则是人种混杂的斯拉夫人以及黄种人,主要因素是传统。游泳比较特别,水的浮力使得身体重量不必考虑,力量和技巧以及身高要求使得白种人优势明显。团体运动则是文化特征很明显,但像篮球这种身高、爆发力、技巧要求,黑人优势明显。
5。身体做功时,需要大量氧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