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在1275》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混在1275- 第3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接住了,休要落到地上。”金明见他神情,扯开外面包着的布匹,就将那棍扔了过来,刘禹下意识地接过,蓦得手上一沉,几乎就拿不住。一头柱在地上,刘禹用力将那棍竖了起来,仔细一看,混身上下红灿灿的。

    “不过是熟铜棍而已,也不甚重,三十余斤,拿稳了喔。”金明看他的样子笑着说道,刘禹这才明白金雉奴说的那话是啥意思了,宋代铜贵,这金明拿着三十斤铜当兵器,可不是“贵事物”么。

    。。。

第五十五章 暂住证() 
建康城南门,昔日激战的痕迹已经不甚清楚,往日里熙熙攘攘的人流也不见了踪影,守门的几个乡兵都抱着枪在那闲聊,又或是盯着城内偶尔走过的漂亮小娘子。

    一辆牛车自城中缓缓驶来,车后还跟着一个老仆,到了城门口,众乡兵都好奇地盯着他们看。这几日也有一些出城的人,太守下了令任他们离去,不得骚扰,因此乡兵并未打开车门检查,只是照例询问了一番。

    行至门外,牛车突然停了下来,车厢后门帘掀了起来,露出一张妇人的憔悴脸庞,一身素白,抱着一个襁褓小儿。老仆上前帮她扯住布帘,搀了下来。

    “哥儿啊,看清楚你爹爹的模样,此一别,再无相见之日了。”妇人喃喃地抱起襁褓,小儿咯咯地咬着自己的小指头直笑,妇人呆呆地望着城门,脸上不知不觉地显出泪渍。

    “娘子,走吧,船家已经等在码头。”老仆低声劝着,妇人再望了一眼,不舍地返身上车,老仆双膝下跪,朝着城门方向磕了一个头,起身拉着牛车往码头而去。

    东门出城的官道,直通溧水县,当初沿江制置使、知建康府、行宫留守赵溍去往临安便是走的这条道。城门外道边的接官亭中,一群仕子正在置酒,似乎是送别什么人。

    “左兄此去临安,必能一展所长,请饮了此杯,勿忘同窗情谊。”一个青袍书生模样的人端起酒杯朝着中间的年青人敬去。

    “方兄客气了,左某为何离城,大家都心知肚明,待到了京师,定要上书诸公,弹劾这个无法无天之徒。”年青人也不推辞,端起酒一饮而尽,嘴里恨恨地说道。

    “自那贾似道去位,如今清流满朝,一扫颓丧之气,左兄大才,飞黄腾达之时,还忘提携一二才是。”众人都点点头,年青人面露得色,抱手就是一个团团揖,口称“不敢当”。

    “都是寒窗十载苦读出来的,大伙他日必能登科,到时京师再会,左某来做东。时辰不早,家眷等候良久,大伙同饮了此杯,就此别过吧。”年青人虚敬了一回,便拱手作别,朝着道中的车队而去。

    众人还在亭子中招手相送,心下却鄙夷不已,什么寒窗,左某人家中锦衣玉食,红袖添香,岂是我等真正寒门学子可比的。如今人家功成名就,还能施施然地离开这即将面临战事的建康府,除了羡慕妒忌,就只有恨了。

    作为21世纪的优秀青年,刘禹没有什么斩草除根,除恶勿尽的思想。在他看来,徐旺荣也好,左东家也罢,一个已经用生命偿了罪,另一个则用钱米赎了身,自己公平公正,没什么可让人忌恨的地方。

    胡三省见他的作为,也不好去管,只是隐约提了句“打蛇不死须防反噬”,见他浑不在意,遂不再多话。府衙现在忙得不可开交,刘禹哪还有空去想那些个。

    “如今新进城中的百姓已经超过八万人丁,多数在城内都无产业,不光是吃食,住宿也是个问题。许多人只能宿于街边屋檐之下,雨季就快来了,到时就是个麻烦。”

    司户参军赵兴装翻着新订的鱼鳞册,一项一项地说给刘禹听,虽然头大,刘禹也不得不耐心听着,这些都不是小事,最容易激起矛盾。赵兴装没有说的话他也能想得到,原住民和外来人之间相处也不会那么和谐。

    “都说说,有何解决之道。”刘禹看着几个人,胡三省,袁洪,赵兴装都沉吟不语,这不是少数人,八万人丁,就差不多是一万户,建康城就这么大,上哪找地方安置呢。

    “某先说说,权当是抛砖引玉吧,城中有两处军营,西南角的校场倒是颇大,北边禁军营地应能驻军五万,如今才住了约摸三万人,如果将乡兵调往那里,校场的营地就能空下来了。”片刻之后,胡三省首先开了口。

    “乡兵调走没有问题,只是校场是太守千叮万嘱不可轻动之地,若是让百姓进住,恐有不便。城北不是没有地方,只可惜。。。。。。”袁洪并没说可惜什么,胡三省和刘禹对视一眼,都明白了,他指的是行宫,那地方的确是很大,住上几万人没问题。

    可是也只能想想,刘禹如果是当年韩琦文彦博那等几朝重臣,大可便宜行事不顾朝议。可他不过是个官场新晋,刘禹摇摇头,校场也是不能动的,那是他好不容易找的安全穿越点,物资保障就靠这个了。

    “到今天为止,城内离去的人约有多少?”刘禹心念一动,行宫动不得,普通老百姓的家总没问题了吧,跑了人还有庙在啊。

    “今日的还没有入计,至昨日止,离城而去的总户数为六千七百一十四户,约四万五千余口。”赵兴装拿起另一册,翻到最后,给刘禹报了个数字。

    “太守,此事万万不可,那些房舍都是有主之物,官府发放的土地屋契俱在,强行征发,恐惹物议,还请三思。”刘禹还没说话,一旁的袁洪大声阻拦,仿佛这事比挪用行宫还不可行。

    刘禹不明所以地望向胡三省,胡三省面色郑重地点点头,表示的确如此。城池若是失守倒也罢了,反正到时也换了主人,若是守住了,离去之人必定会回来,到时候就是一笔烂帐了。

    “既是如此,官府出面将空房租下,再转租于人总行了吧,此事就交由赵参军负责,要晓谕所有入住之民,不可胡乱妄为,倘有破损,须依价赔偿。此事也须造册登记,每户核发一证,盖上知府大印,就名为‘暂住证’吧。”

    对着还欲劝解的袁洪,刘禹摆摆手,示意不想再做争执,就这样,也才解决了一半问题。时间紧任务重,也由不得他多考虑了,直接剽窃了后世的著名管理制度。

    “下官遵令,如果只是暂住,也不必非得一户一家了吧,若是宽敞,不妨几户一家挤挤,想必也可行。”既然太守拍了板,赵兴装的思维也开始发散起来,主动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刘禹投给他一个赞赏的目光,也是,不就是住人么,大街上都住得,一家子挤一个屋根本不是事啊。袁洪和胡三省看着这两人,都摇摇头。

    赵兴装拿着刘禹的钧令自去办理,余下的三人仍在苦苦思考对策,还有差不多一半人也得解决。国人一向是不患寡而患不均,看着一起进城的别人都有了地方住,自己还得露宿大街,原本还算平和的心态也会失衡。

    刘禹展开带来的建康城平面图,这图是从后世翻印的《景定建康志》上拓印下来的,放大了很大倍,各种标注也比原图丰富了不少。

    “这什么‘赏心亭’,和它附近的‘通江馆’、‘横江馆’都是马相公当年重建的么?”刘禹指着一排建筑问道。

    “嗯,建成不到三年,这些地方占地倒是颇大,只是没有多少房舍,住不得几户人家。”袁洪对这一带很熟,因为那里是有名的风景区,常有文人雅客相邀而聚。

    “若是推倒将地全空出来,你估摸着能建多少房舍?”刘禹并不是想建后世那种砖混结构的小楼,而是想到了用于灾区临时安置的彩钢活动房,不过是拼装而已,他不信以大宋百姓的智慧会搞不定。

    “这块地大小差不多有一个半坊,按普通百姓的最小房屋算,二千间上下。”二千多间,那就差不多又解决了一半,这些都可算是公共建筑,推了也就推了,刘禹现在只能考虑生存问题,生活质量就只能靠后了。

    他点点头,胡三省也没说话,他的眼光却投射到了另一处。刘禹看了他一眼,也随着看过去,发现那处也很大,比刚才这块大了一倍不只。

    “这如何使得,这些人可都是连政事堂诸公都不怕的,太守真要这般行事,必有谤议。”袁洪也看了一眼,随即摇摇头,他不是没想过这里,可委实动不得。

    。。。

第五十六章 小心思() 
刘禹走进“如家快捷”酒店里公司订下的包房时,发现只有苏微一人在,一问才知道,胖子去上次那家车队处理后续事宜,于仲明则在机械厂盯着生产。

    “看来他们还挺会怜香惜玉的嘛,不过你也知道,我一回来,就意味着事情来了,不好意思,又得让你辛苦了。”刘禹接过苏微泡的茶,笑着说道。

    “刘总,看你说得,我拿了工资,就肯定要干活啊,真这么每天无所事事,我自己还受不了呢,你说吧,这次要买什么?”苏微也回了他一个微笑,拿出笔记本就准备记下刘禹的吩咐。

    “灾区用的那种彩钢活动板房知道吗,电视上放过的,你去了解一下,最好是结构比较简单,一看就知道怎么安装的。你也知道,客户的文化水平不高,太复杂的可不行。”

    苏微一一记下后,就回自己房里查资料去了,刘禹也打开房间的电脑上了网,x度之后他发现,x宝上的大型刀具都是不开刃的,买回来还得自己想办法开刃。

    这东西是管制物品啊,虽然不如枪支那般管得那么紧,却也不是随便带着就能在大街上走的。想了半天没有头绪,实在不行就往著名的大阳江跑一趟算了。

    “小于,你在机械厂吗?恩,是我,我回来了,你那里怎么样了,厂里开始生产没有?”刘禹打了一个电话给于仲明,那批投石器可是他重要的倚仗。

    “刘总,情况是这样的,厂里库存的进口钢材已经不多,我们的订单下了之后,厂里赶紧联系了国外的供应商,材料问题不大,就是要点时间。”

    “什么,国产的不能代替吗?国外的材料大概多久能到货?”刘禹一听,这怎么能行,战争随时要开始,他缺的就是时间。

    “咱们合同上规定了只能使用指定的进口材料,这也是出口的需要,厂里十分重视,材料会在一周之内运到。如果换成国产材料,可能质量无法保证,再说厂里也没有资金再去购买材料了。”于仲明压低了声音,估计有人在他身边。

    “那你盯紧点,材料一到要马上开工,客户要得急,告诉他们必须保质保量。一会我传张图片给你,你让他们用最好的钢材做个样品出来,我要拿给客户看。”

    刘禹无可奈何地挂掉电话,将从网上下载的军用马刀照片传给了于仲明,机械厂是不是做得出来,他不知道,只不过是想试试看。

    点上一根烟还没抽到一半,苏微就敲门进来,向刘禹汇报她查到的情况。刘禹见状只好掐熄了手里的香烟,接过几张图片,听着苏微弯下腰轻声细语的介绍,鼻中闻到一股淡淡的香气。

    “这个两层楼的坚固吗,安装会不会很复杂?”刘禹意外地看到,这种彩钢房居然还有两层的楼房,那意味着同样的地皮,可以容纳两倍的人口了。

    “和厂家联系过了,他们可以派出技术人员指导,也可以全程代为安装,只是费用要由我们出。”由于是在房间里,苏微只穿了一件单衫,领口开得有些低,刘禹略一抬头就能看到深深的沟形,不由得有些心猿意马。

    “不,不需要他们出人,只需要一本详细的带图手册,越详细越好,最好是不识字的人也能根据手册进行安装,你告诉他们,如果可行,我们会下大订单。”

    苏微听到刘禹的话怔了一下,随即答应了一声,回房去联系厂家。刘禹看着她的背影消失在门后,摇摇头拿起手上的图片,这种房子的设计寿命是十年,足够使用了。

    回到自己的房间,苏微关上房门拍着胸口,刘禹的目光她早有觉察,自己应该讨厌的,不知道为什么就是反感不起来。看着镜子里微红的脸颊,感觉自己做了什么不好的事一样,羞愧不安。

    在心里暗暗为自己辩解了一番,苏微洗了把脸收敛心神,照着刘禹的要求拨通了厂家的电话。

    马光祖,字华父,号裕斋,宝庆二年进士。自宝佑三年至咸淳四年间,他曾三次知建康府,前后在任十二年,居官奋励,政绩卓著。

    十二年来,马光祖在建康府整顿防务,修葺城墙,放粮赈灾,开垦荒地,围湖造田,兴修水利,改良品种,发展圩田,还重建了贡院,增扩了府学。

    《宋史》在评价他三知建康府的政绩时赞道:“马光祖治建康,迄今遗爱犹在民心,可谓能臣已。”而且有语:“三任始终凡十二年,民爱之如父母,敬之如神明”。

    建康府的贡院位于青溪之南,秦淮河之北,故侍郎蔡宽夫的旧宅上。与府学相邻,大致在后世金陵市的夫子庙一带,占地极广,加上府学,有十多顷。

    府学原本有三百多学子在此就读,因为战争的原因,很多人随家离城而去,因此目前这里仅有一百余人还在读书。

    胡三省还未走进大门,一阵朗朗地读书声就从院墙中传出来,让他不由得停住了脚。这趟是他主动要求的,身上也没有带什么命令文书,胡三省还是希望这等清净之地,不要弄出刀兵之事。

    “这是太守的意思,还是制司的钧令?”听到胡三省的话,府学教谕沉吟片刻,问道。

    “是某等几个人商议的结果,城中百姓,露宿街头,老母幼子,饥寒交迫,让人见之而不忍也。教谕,安得广厦千万间,此举,活人无数,正当我辈之行。”

    “然,学中子弟尚有百余,大都是寄宿于此,尔等要如何安排他们?”教谕说不出反对的话,只能退而求其次。

    “此事也有计较,府衙与制司均可安置,城中诸事繁多,学子们也可稍加历练,以证平日所学。”这也是刘禹的意思,反正他的知府衙门也缺书吏,这些读书人正好可用上。

    “某现下无法答应你,此事须要与夫子及学子们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