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苍穹》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华苍穹-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皇上乃九五之尊,天下之主。怎可于丘八为伍。有失天子威仪。臣以为皇上可于宫中遥领,另指定一个领军之人。如西方列强以皇室亲军命名即可。自古以来”

    “放屁!”光绪已经不敢让他说下去了,再让他引经据典说上一通,众大臣再一起来个劝戒。到时不论是不是皇上都要听了。更何况老太太可不想让出兵权:“朕意已决,不必多言。”

    “皇上”孙家鼐还想说些什么。

    “摘下顶戴花翎,扔出宫去。”光绪怒吼。

    进来两个侍卫架着孙家鼐就向外走去。犹听见孙家鼐在喊:“皇上,天子不可失威仪,不可失威仪呀。”

    “朕之决心决不变更,朕将亲练此军以为国家军队之表率。朕命周勤和欧阳振华为军校帮办,岑煊总揽军校钱粮之事。翁师傅,朝会后带三人来养心殿见朕。还有何事须朝议。无事退朝吧。”

    光绪转身走出太和殿,一众大臣也只好一去离去。走出大门之时礼亲王世铎和孙毓汶对了一眼,若无其事的都向一侧走去。

    “今ri朝堂之事,孙中堂是如何看呀。”世铎笑着问道。

    孙毓汶轻轻拂摸着他本来没多少的胡须:“皇上想重新实权,就必须要的兵权。今ri朝堂之上看似皇上为我等争论不休而恼怒,实在是为自己掌军铺垫。如此伎俩尚瞒不住我等,更何况是太后老佛爷。咱们就等着看好戏吧。”

    “也未尽然,昨个儿老夫进宫给老佛爷请安之时也提及新军编制之事。老佛爷还说到这天下能打仗的军队握在汉人手里。还让老夫细心挑选新军统制之人。依我看,老佛爷也是真想为咱满人建一jing锐之师,担心汉人权重呀。”

    “如此老夫即刻面见老佛爷。”

    “孙中堂且慢,孙中堂不会真想保举贝子载漪吧?”

    “难到王爷也真想保那个赵尔丰?”

    “西安将军荣禄到是我满人中少有知兵之人,不知道孙中堂意下如何。”

    两人对望一眼相视而笑,孙毓汶道:“老夫面见老佛爷去也。”

    养心殿内,光绪第一次如此仔细的看着李鸿章,这位掌管晚清全国最大的武装力量,洋务运动坚定的支持者,晚清洋务第一人,在国内外也是享有极高声誉的老者。是如此高挑也是如此削瘦。双眼jing光内敛,眼神中透露着自信。略显苍老的脸上依然有着不怒自威的气势。他为大清国国计民生近代化所奠基的所有事业,令他身后的国人一直在受益。他是对中国近代化产生了到关重要影响的洋务运动的中坚。李鸿章生逢中国最黑暗、最动荡的年代,他的每次“出场”无不是在国家存亡危急之时,大清国要他承担的无不是“人情所最难堪”之事。可后世很多人只看到他在卖国条约上签字。人说盖棺定论,可他却是盖了棺还未能定论之人。生时劳心劳力,背负骂名;死后亦是毁誉参半。

    “皇上?皇上?”柳眉在一旁轻呼:“翁中堂带着人来了。”

    光绪对着李鸿章呵呵一笑:“朕一时失神到让中堂大人见笑了,带进来吧。李中堂也坐吧,此处非朝对格局,无须拘礼。”

    李鸿章被光绪看的都不好意思,忙谢恩坐下。

    翁同龢带着岑煊、周勤和欧阳振华从外间进来,急步上前跪下问安。

    “都坐吧,今ri请诸位到此就是商议这新军之事。首先是这钱粮,翁师傅户部还能拿出多少银两出来?”

    “回皇上,户部仅能拿出50万两。还请皇上恕罪。”

    “户部艰难,朕也知晓。这样吧,就拿50万两,不足由朕内努补齐。另外今后每月户部再拿出20万两。至于翁师傅等人联名上折要求建新学之事,朕也准了。待军校之事定下后,户部再想办法腾挪笔经费用于新学吧。”

    “新学甚至比新军还要重要。中国已经强大了五千年,现在的国人还沉睡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中不曾醒来。可是外面的世界早已是ri新月异。思想的落后至使今ri之中国亦全面落后。国家要振兴,首先就要改变当前已经腐朽的思想,真正须要的一批真才实干的学者,埋头于建设与生产之中。朕也冀望能从这新学开始,能从中走出一批批有着进步思想的青年,为振兴国家而努力。而军队不过是为这种新的思想保驾护航。是该给这个国家注入新鲜血液的时候了。”这本是光绪个人的感慨,但在周围的人当中特别是李鸿章心里引起巨大波澜,众人脸上皆是一片艳红。此话足见皇上之决心。李鸿章洋务多年,有多少守旧势力羁绊。如今皇上此话一出,可放手而为,再无顾虑。

    “方良你师从容闳,不知容老先生现在可好。”光绪问到。

    “回皇上,容师傅身子尚好,现侨居美利坚国。”

    “容老先生早年为我大清留美学童之事劳心劳力,当为海外中华学子之典范,朕有意于请容老先生回国主持这新学之事,还请方良你代为联络呀。”

    “臣代老师谢过皇上恩典。”

    “待新学建好,要是翁师傅差事得闲,亦可前去讲学。也不枉自身多年之学识呀。翁师傅先跪安吧。”

第十章 夹带里的第一批人() 
待翁同龢退出后。光绪接着说道:“朕观李中堂之北洋讲武学堂办的不错,故请李中堂代为参详一二。方良、子安两位尽管细说,无须有什顾虑。”光绪顿一顿:“朕先说纲要吧。云阶为人刚直,为官清廉。朕yu让你专司新军钱粮之事并兼管军中法纪;子安专司练兵之事,方良负责军校管理。朕将亲任这军校校长及新军最高统帅。将全部招收八旗子弟,请德国教习,仿德国之法练兵,组建参谋部。至于细节就由诸位拟定。”

    光绪话说完,养心殿内一片安宁。

    “怎么都不说话。子安,你在折子上写的可是慷慨激昂,为何如今却一言不发。尽管说,说错朕也决不追究。”

    “臣斗胆问一句。皇上所建新军果真只收八旗子弟?”

    “当然,皇室亲军当然以皇室子弟为兵,子安以为然否?”光绪笑着看着欧阳振华。

    欧阳振华低头沉思,前番皇上义正词严,让他已经老去的心又起燃起了动力。而如今突然此番让他百思不解。看来皇帝还是满清的皇帝,朝廷强分满汉,如何能振兴国家。想到此处跪倒在地:“微臣年事已高,前番上折多有狂言,还请皇上准许臣辞官回乡。”

    光绪看的出欧阳振华心灰意冷:“方良,你是何意?”

    周勤亦是跪下道:“臣恐年少,难为皇上分忧。”

    “看来你们都是有话不敢说呀,朕知道你们都不是满人,所以你们还是怕说出来朕会杀了你们的头吧。”

    两人依照没有回话。

    光绪站起来,慢慢踱步而行:“中国自有史以来,便于战争相伴。五千年的文化史就是五千年的战争史记。五千年来的战争使中国人的血液中充满了不屈的血xing。文死谏,武死战。没有无血xing的中国人,只有无血xing的zhèng fu。”光绪话音一转:“难道是朕错了?”

    “臣以为新军之中决不能有八旗子弟。”周勤还是太年青,经不起激呀。

    “八旗制度在开创之初,这种制度曾经扫荡南北,打下天下;可在见识过中原的繁华之后,八旗子弟便安于享乐。在康熙朝时,八旗兵已无从龙入关之勇猛。平三番之时就已不可大用。”欧阳振华越说越激动:“皇上走出皇宫去看看吧。二百多年下来,如今八旗子弟不过是凭血统关系,凭祖宗福荫过骄奢闲逸的生活,不过只是一群游手好闲的纨绔子弟罢了。”

    “臣附议。”岑煊答到。

    “老臣亦以为如今八旗子弟不可用。”李鸿章如是说。

    “看来你们还不了解朕呀,如果不这样说能同意吗?”光绪说着用手指了指西边:“你们不怕砍头,那朕也给你们交个心。你们只管用心去办差,子安你将新兵要求写成章程公之于众。一个月后朕将亲自己考教八旗子弟,只有当他们不能过关之时,朕才有有借口呀。朕名义上是皇帝,可处处受到太后制肘。要是没人她老人家的同意,我们什么事都干不成。所要朕要借口,要他们给朕借口。我们就像是在黑暗的悬崖上行走,一步不慎,就是万劫不复。”

    “朝堂之内,朕尽力周旋,朝堂之外朕只能仰仗少荃。当前国家如重病沉屙之人,只能慢慢调理,万不能急火猛攻。所以朕要从这军校开始,为这个国家种下腾飞的种子。诸位拜托了。”说完,光绪深深的鞠了一躬。此时的光绪已经不考虑这些人是否能忠诚于他。他此刻心中想的就是,最差的不过是提前去瀛台,国家依旧按历史走下去,还能怎样。

    李鸿章四人跪倒脚下:“臣等定不负皇上重托。”

    “都起来吧。负了朕就负了吧。记着,别负了这片土地,别负了这天下。”光绪收拾好情绪:“云阶,钱粮之事若户部不足,就直接来找朕。李卿留下,其它人跪安吧。”

    等其它人都出去了,光绪悠然问到:“坐,朕开门见山吧。朕yu将北洋讲武学堂迁至京城,做为新军基础。卿可愿否。”

    “只要皇上励jing图治,就是要老臣xing命又能如何。何况一学堂。只是若要迁至京城,太后及朝中大臣恐有非议。”

    “朝中大臣多数对你李鸿章的权势很是忌惮呀。”光绪若有所指。

    李鸿章是什么人,要是听不懂光绪的意思怎么能做上这天下督抚之首的直隶总督。李鸿章笑笑答到:“看来老臣要和皇上打打官司了。”

    “朕也希望借此引开朝中众臣的注意力,朕可不希望朕的新军过于受人关注。此事还须卿多出力一二呀。另外朕还要问你要几个人。”光绪递上一张纸过去。随后二人讨论了些新军建校章程,注意事项等。

    “李卿,朕听说你开办的轮船招商局在开办之初便挤垮了美国旗昌轮船公司,如今朝廷多年未拨发北洋粮饷,卿独靠这轮船招商局每年之获利支持这北洋若大局面,卿功不可没呀。”

    “皇上,臣这轮船招商局每年也仅获利仈jiu十万两,也只是勉强够用而已呀。”让李鸿章最担心的事就是这个了。要是没有轮船招商局,北洋官兵连粮饷都发不出来了。这时寇连材外在叫门。

    “你以为朕要拿你的轮船招商局来支付这新军吗?放心北洋对大清之重要朕还是明白的。朕再如何也不会自挖墙脚。朕只是想告诉卿,今新军一建。从今儿起三年内朝廷将再无粮饷拨付北洋。只能靠卿了。寇连材,进来吧。”

    “说说收成如何。”看见寇连材看了一眼李鸿章,光绪接着道:“李中堂也不是外人,但说无妨。”

    寇连材从怀中拿出一把银票。是一把,没错。放在光绪龙案上:“皇上此次查抄御膳房诸人及崔玉贵,共得银300余万两,黄金1000多两,古董字画十余幅。共有各地地契共计1500多亩。半数以上均为崔玉贵所有。另有珍玩多件。待清点完成,编写成册再呈于皇上。此次实物皆如实上报内务府,银子只报了150万两,黄金没报。人情用了80多万两。”

    “80多万两!50万两不行吗?你这个败家玩意儿。”光绪看着这个不会为他省钱的奴才:“好了好了,一会拿20万两给李中堂带走。”

    “李卿,你将这20万两银子交给孙家鼐,让他给朕办一家报馆。不同于你北洋的报馆。”

    “皇上意思是洋人的那种民间的报纸?”

    “正是,要让每一个国人都能知晓外面的世界,大清早已不是他们心中那个高高在上的天朝了。不改变国人的思想,如何振兴国家。改变就从这报纸开始。”光绪紧握着拳头。

    李鸿章听在耳里,看在眼中。光绪目光是那样的坚决,似乎要天下给他让路。李鸿章明白,这天下要变了。

    “李卿。在京中多留几ri。也去给太后请个安。朕还会挑出一部分古董字画珍玩及这1000两黄金让你带回去,洋人皆视我中华器物如珍宝,你将其变卖。银子先放于你处。朕另有用处。”

    “老臣明白。”

    “当今世界列强纷争,各国皆视我中华为口中鱼肉,予取予求。卿以为,当今天下之势,何国将是我中华大敌?”

    “老臣以为首当数英吉利国。两次鸦片战争皆是英吉利国挑起,自打开我大清国门后,其廉价商品便源源不断进入我大清,我大清自有的工商业百般凋零。海关亦落入其掌控。而如今更视我大清长江一线为其禁脔。海上更是兵舰处处。若英吉利国不除,我大清工商业难振,国势亦是艰难呀。”

    “朕看英吉利国不过尔尔,ri本才是朕心中大患。”

    “ri本?”李鸿章一脸不解。

第十一章 国事方略() 
“英吉利表面上看有着世界最强大的海军,控制了世界全部重要的海峡。牢牢卡住了世界的经济命脉。但英吉利有一个致命弱点。李卿可曾明白?”

    “英吉利有着世界最大的殖民地,最强的海军。臣不能明白皇上所指。”

    “人口。”光绪说完笑了笑:“英吉利本国人口太少,而海外殖民地太多。不足以用本国人去统治殖民地。这就必将导致英吉利用本地人去帮助其统治。如今世界各族民族主义抬头。英吉利为了维护其统治,又须要对当地增加更多的兵力。本国人口的不足使之这些矛盾激化。光绪八年的布尔战争已使英吉利出现疲倦之态。更何况十年后的今天。如今英吉利奉行光荣孤立的不结盟政策,他们注重的是全球战略。兵力不足使之英吉利无力发动一次大规模战争。所以他们更需要一个稳定的地方zhèng fu维护其统治。在大西洋,法兰西、德意志、沙俄都在挑战英吉利的权威。海军,法兰西在挑战英吉利第一的地位;中东,沙俄对土地的贪婪从没放弃。德皇更是明说要争取阳光下的土地。而在经济上,美利坚庞大的经济能力也须要倾销的市场。英吉利想要保住世界第一的地位,而自身又没有能力去保证。所以英吉利满世界找帮手,今天看你强大了,就扶持那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