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苍穹》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华苍穹- 第28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零星的测试炮击过后,密集的炮弹呼啸而来。日军阵地上再次掀大团大团的烟柱中夹杂着全是爆炸的火光。清军阵地最前沿的三师九团一连连长许大熊低头看着手表默默的计时,当时间指到离炮击结束的前一分钟时,他大叫着“全军冲锋”,而后第一个冲出战壕。在他的身后,全连士兵挺着装好刺刀的步枪一声不吭的跟随着连长冲出了战壕。

    当最后一颗炮弹在日军阵地炸响后。日军士兵被士官推嚷着爬出隐蔽地。最前沿战壕里的日军总感觉大地依然在颤抖,虽然很清微但依然有感觉,这也许是刚刚被清军炮击的后遗症吧。但有经验的老兵和士官却努力挥手想扇开眼前的尘雾,但清军过于密集的火炮使阵地上的烟尘太大,他们依然看不清远方。

    “是清军,准备战斗――”终于有眼力好的老兵发现烟尘中那依稀晃动的身影,连忙匍匐在战壕上把枪升了出去,可是他的同伴却还没有反应过来。

    突然,一堆屁股冒着烟的铁头木棒掉进了战壕里。不等日军反应过来这是什么,一连串的爆炸响起。踩着炸点冲锋的清军出现在浓密的烟尘里。“杀呀――”清军喊着号角跳进战壕,将手中的刺刀朝着敌人的胸膛刺去。

    “报告,九团已经突破敌前沿阵地。正在向纵深挺进。”

    “报告。第八师从左翼突破正在向中央地区包抄。”

    “报告,第十一师报告,日海军全部舰船正朝东移动。”

    听到右翼第十一师的报告。冯国璋这才松下一口气:“看来日本海军是真没炮弹了,那就下令部队全力攻击。”冯国璋与寿山一样担心日本海军的舰炮炮击。所以他的指挥部不仅隐蔽而且补给物资也放的远远的。

    事实上,日本最后六艘军舰的确已经没有炮弹了。甲午过后被洗劫过后的日本在清国的封锁下。所有钢铁等军需物资跟本运不进去。为了建告两艘巡洋舰,都已经到了需要收缴民用铁锅地步的日本,跟本造不出几颗海军炮弹。从军舰建造国带回来的那点炮弹训练用掉了一部分,旅顺外海大战用掉了大部分。最后一点存量也在保卫横须贺时用光,至此,日本海军已经没有战斗力了。

    “报告,炮一师报告。第七团请求火力支援”

    不等通讯员说完,冯国璋拍着桌子勃然大怒:“炮一师在搞什么?战前我已经说的很清楚了,第三师为主攻,炮一师全力配合,为什么还要请示?去告诉炮一师给老子开炮!”

    通讯员满脸尴尬的扭动着身体,最后想想还是决定把炮一师的报告念完。地图旁的冯国璋说完见通讯员还站在这里不动,便怒骂道:“你他n的还不去发报?”

    “炮一师报告说他们仅余二个基数的炮弹了。”

    “嗯?”冯国璋一楞转而大骂到:“补给船不是已经到千叶港了吗?为什么还不把炮弹给运上来?陆战一师是干什么吃的?”

    通讯员左右看了看,小声音的说:“司令,是您下令先卸载食品和过冬物资的。因为千叶港过于简陋,炮弹等物资估计到明晚才能开始卸货。”

    “你大爷哦――”冯国璋这才想起来。为歼灭日第五师团,西路军过量的使用的弹药。原计划是等补给到齐后再发动攻击,却被参谋本部一纸命令被迫提前。到不是说没了火炮支援清军就打不赢,关键是没了火炮就只能靠人命拼杀来取胜。冯国璋相信自己的军队一样能取胜。可皇上在组建新军之初就强调人是第一位的,不到万不得已决不能用人命来换取胜利。甲午年田庄台之后对日军只围不攻。就是出于这点考量。

    大战当前,容不得犹豫。冯国璋果断下令:“电告炮一师保留一个基数的炮弹。其它的可以全部打掉。下令前线三个师停止攻击,维持现有战线,歼灭我军阵线内全部敌军。电告参谋本部我军情况,告之总攻需要等到二天后才能发起,除非用人命拼。”

    通讯员应答一声开始发电报打电话。现成的横须贺港因为蒲贺水道里的水雷用不上,而海军花了半个月的时间也没能清理出一条航道。冯国璋开始大骂海军:“海军都他n的一群废物。”

    水雷,这种发明自中国唐朝的海防武器,一直都是海上破坏和防卫的利器,就是因为他是沉在海里具有很高的隐蔽度。别说现在这种科技落后的时代。就是后世高科技时代一样对水雷办法不多。

    吴德仁此刻也是欲哭无泪,之前海军主要训练都集中在舰船方面,对扫雷的训练跟本不足。本来海军就没有专门的扫雷艇,驱逐舰不敢靠上去,人力小船拉不动固定在海底的锚雷。用瓦斯气艇拖着渔网开始扫雷,可没有经验的水兵一但近距离触动水雷,水雷爆炸的威力足将瓦斯气艇掀翻。为了减少伤亡,除了开船和指挥外,全部拿日本人当劳力。可集中了全舰队的瓦斯气艇用了半个月,搜刮来的渔网都快用光了,依然没有清理出一条50米宽的航道。吴德仁的牙都肿了一个星期了。

    王士珍坐在参谋本部内唉声叹气,同样坐在王士珍身边的陆军总参谋长段祺瑞也是眉头不展。虽然冯国璋先行卸下过冬物资并没有错。但参谋本部在下达总攻令前却单方面的以为先卸的会是弹药,结果导致总攻发起后后力不继,看来参谋本部的工作还有很多需要改善的地方呀。程诚最近不太敢出现在参谋本部。该死的吴德仁连几颗水雷都搞不定,让他丢人丢大了。

    国务院内也是一片萧瑟。这次是对征日军队最后一次大规模的补给了。自甲午以来大清军队一直就在不停的作战当中。本来就很薄弱的工业制造能力所生产的弹药储备,结果一次十万人的跨海远征就消耗的干干净净。看来战后必需加大对军工制造的投入和增加弹药储备了。

    当最后一船补给出港后,李鸿章就争对目前的情况招集众大臣商议此事已经五天了。对内加大矿产的开发力度、将一些基础产品和零件交给民间工厂生产以吸引民间资本的投入等等,对外让外交部联系各国购买相关生产设备、培训技工等等。办法想了很多却全部卡在大清国库上――没钱呀。于是,国务院现在最重要的是商量出如何从日本身上搜刮最多的钱财。方案已经出台,现在整个六部文臣全部红着眼等着日本请求和谈呢。

    光绪的内务府现在比国库有钱多了,药品和交流电专利费等等收益全部投到科学院和教育上还有些剩余。李鸿章总想打内务府的主意,被光绪恶狠狠的给瞪了回去。

    李鸿章治国的能力很强,但他的私心确实太重了,每次朝会有投资决意后,李家总是第一个响应的。借着政策先知道的优势,李家人这钱是没少赚。李鸿章知道皇上对他有戒心,所以李鸿章不让家人入仕途,每次也打着响应皇上的口号大张旗鼓。

    这反到让光绪左右为难。限制李鸿章吧,且不说现在朝堂上需要李鸿章这种老于政事的人领头,他也是平横新老勋贵的纽带,再说在慈禧训政的半年里,李鸿章却实也为光绪做了不少事。不限制李鸿章吧,利益又会将这些老勋贵拉上他李家的利益联盟,这对光绪一直想集中精力办大事似乎又是个障碍。左右为难之下,见李鸿章家族除了赚钱外也没在仕途再进一步的意思,光绪也默认了。再说,李鸿章家族虽然利用政策赚钱,但人家也是拿自己的本钱投资,也算带头响应国家号召。先这样吧。

    至于国库没钱的事,光绪是这样考虑的。古巴那群废物卖了他们那么多武器弹药,却连一个老掉牙的巴西都搞不定,不知道他们还有没有钱买武器。现在大清手里最多的就是缴获自日本的武器,还有就是聂士成在新疆剿灭董福祥时收集的武器和收缴新疆民间武器,虽然布尔人对武器有需求,可人家不要这种单发步枪。要不等军队回来后梳理一下,把替换下来的武器卖过去?嗯嗯,可以考虑。德国人会做屁个生意,英国人稍微封锁一下布尔人,德国人的生意就黄了。还是中国人生意头脑精呀,要给非洲开拓者发奖金。世界上还有哪里不太平呢?让参谋本部理理,现在中国的武器有点多呀。

    嗨,又没钱了!光绪暗自叹气,为何看别人建国灭敌、造军舰拉军队,打的不亦乐乎。到了自己这总是囊中羞涩,今年岁入已达十亿新币,折合平库银也是近四亿两了,加上药品、电费,七七八八的收入不算少了,这钱用哪去了?

    还能用哪去,全投到国家建设里了。五年来,大清建成自吉林到广州的铁路,建成胶州威海至洛阳的铁路,建成京津、京沪、奉旅铁路。在建连云港至徐州、洛阳至西安、上海至长沙、北京至呼和浩特京、沪、津、广等等各大城市的公路正在快速延伸。不仅这些都是朝廷在拨款,为了保障材料供应,国内各家工厂也纷纷向银行贷款。不算藩属**队,单是大清皇家陆军已经有十五个师的番号,海军现役总人数也突破七万人,空军也正在崛起,五年来大清海岸已经遍布港口

    道路、港口、军队这些回报时限慢、投入大的项目,吞噬了大清本来就不多的资金。科研更是一个投入不一定有产出的地方,而样品更是烧钱的东西

    只能卖飞艇了,光绪下定了决心,只是要卖多少钱呢?自己为了造这十五艘花了近两百万新币,折合白银近四万两一艘,还不算炮弹研发费。md,一万英镑一艘,一次采购至少一百艘,少了不卖。对了,列强们有了飞艇还没有驾驶员吧,大清可以帮你们培训嘛,一艘加一万英镑培训费,不给不卖。嗯嗯,好主意

    “皇上,太医们到了。”一个女声提醒着皇上。

    “哦哦,宣吧。”皇后侍女小喜鹊的声音让光绪从深思中回过神来。国事什么的现在都见鬼去吧,现在最重要的是给皇后诊脉。(。。)

第三百章二十六章 存亡之道() 
中医讲究的是望闻问切,但中国自古又讲“男女授受不亲”。平民百姓不讲究这个,所谓病不讳医嘛。但皇宫里不行,规定及为严厉,即便是宫内女眷生病,太医也不能手触手地给女眷们进行诊脉。只能把一根丝线由太监递到挂着帷帐的房间里,系在女眷的手腕上,另一头留在屋外太医的手里,而负气的妃子们常常把她那头系在椅子腿上,想考考太医能不能诊出她的病实际上系与不系都不能通过丝线切得脉象,而传说中真正悬丝诊脉好像只有一个――孙思邈。

    唐太宗的大老婆长孙皇后重病,孙思邈被召进宫中给皇后治病。孙思邈是一位民间医生,穿着粗布衣衫,皇后的“凤体”别说见了,更是不能接近的。他取出一条红线,叫采女把线系在皇后右手腕上,一端从竹帘拉出来,隔着罗帐,捏着这条线为娘娘“切脉”。然后还真就治好了长孙皇后的病,这就是悬丝诊脉的来由。只不过在光绪看来,孙思邈是医圣,但悬丝诊脉大有做秀之嫌。实事上他一面叫来了皇后身边的宫娥采女细问病情,一面要来了太医的病历处方认真审阅。他根据这些情况,作了详细的分析研究,已基本掌握了皇后的病情。

    所以说太医们在这里不过只是走了一个形式,做了一个秀。他们之所以敢给女眷看病,是因为他们事先已经千方百计地通过贿赂贴身太监,把病情了解得一清二楚,此刻诊脉。只是在静思默想着如何下药。事关皇家的**,太医们如何给女眷们看病的细节。对外界来说一直是个谜,太医们不便讲。也不能讲。知情的太监自然也不敢讲。中医不是玄术,只能说太医看病的难处了。

    当然这对当皇帝的光绪不是谜,对于太后强烈要求的悬丝诊脉光绪直接无视。拉着跟丝细能看得出个屁病,在光绪强烈的鄙视下,悬丝诊脉无疾而终。从此宫内女眷都是真接让太医切脉,但是在封建社会,由于有“男女授受不亲”的礼教束缚,尤其是皇宫禁地规定更为严厉,所以光绪变通是让人在女眷的手腕上盖上一块丝巾。

    太医恭谨的给帝后及两宫太后请过安后。跪在皇后面前伸出三根指头轻轻的搭皇后的手腕上。良久后,三位诊过皇后脉像的太医退至一旁,一言不发的鄙视着同来的林联辉、金大廷等学习西医的医生。

    林联辉、金大廷二人面面相觑,不是他们没带诊病设备,而是不敢用。谁敢把听诊器放到皇后胸口上,还要命不要命了。所以他们只能摇摇头。

    光绪笑了,这次给皇后诊脉之所以中西医都派出顶尖人员,不仅仅是因为皇后身体不适两宫太后大发雷霆,更多的是中西医之间争论优劣的结果。

    西医起源于理发师。现代西医是以解剖生理学、细胞学等等做为基础,讲究的是强调分析、实验、定量的研究,注重的是实证性规则。中医起源没人知道,最早有记录的就是神农氏尝百草。中医学属于在阴阳五行理论指导下、从动态整体角度研究人体生理病理药理及其与自然环境关系、寻求防治疾病最有效方法的学问。正因为如此。中医的医就是“意”,这个意有很强烈的主观意志性和经验性。比如,像把脉这种事。那就全凭经验,同样的浮脉或洪脉。它主什么病,虽然有一些医书的根据。但更多的却是凭经验,凭感觉,这里面玄妙得很,只可心领神会,却不可言传语达。这与西方实证性的规则是不相符的,也是西方科学很不满意的地方。

    按照中医的观点,立秋前后许多药物性质是完全不同,早一天采摘和迟一天采摘区别很大,那么这种差别能体现在中药化学检测中吗?一种草药在立秋前和立秋后它的化学成分可能发生变化吗?中医十分讲究人与自然的关系,气候、时令、地理等因素直接体现在中药里。但西医不同,这种差别是西医所没有的,同样一种化学药品使用时一般也不分时令、季节、地理环境。所以对于学西医出身的人来说,用西医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说明中医药,那中医基本上属于瞎胡闹。但事实又证明,不论你解释得了还是解释不了,中医一直在有效地使用着。

    西医单纯地靠人类的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