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苍穹》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华苍穹- 第1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不断的劝说着英法两国公使。欧格讷是有些担心。只有这位清国皇帝能在不久的将来顺利掌握清国的朝政大权,如此当下的承诺才可以兑现。不过德国公使的一句话却说到了最为关键的地方:清国必竟在名议上是以皇帝为最高权利,只要清国皇帝愿意以皇帝的名义签署协议,即使将来清国皇太后想反悔,只要我们各国联手还怕清国皇太后不答应吗?

    反观光绪,他似乎整日无所事事的陪着四国公使进行着各种各样的会谈,就在协议整理的空间,还和各国公使聊起了历史。清国皇帝仿佛对世界各国历史都有所涉略,还所学颇深。谈起各国历史不仅条理清晰,对各国中出现的名人逸事说起来也头头是道。相比僵化呆板地清国朝廷。清国皇帝所表现的开明态度,迅速的获得各国公使的认同,对这位皇帝多少都有着一份好感,对于清国皇帝所展现的未来,忽然变得有些患得患失了。

    将来是谁掌清国最高权利。对于四国公使而言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清国皇帝展现在他们面前的。那个未来的前景却让人期待的。在清国皇太后掌握国家最高权利的几十年里。对各国可是一再的阻挠。所以为了能确保各国自身的利益,就必须要保证未来清国皇帝能掌握清国的最高权利。

    “陛下,虽然我们达成了一些合作的意向,但做为长期的驻华公使,我相信我还是了解贵国的政治的。我还是有一个疑问。”欧格讷端着酒杯,还是问出了他内心深深的担忧:“如果贵国皇太后反对。那陛下如何保证我们之间的合作意向能够得到切实履行。必竟贵国皇太后已经掌权这个国家已经四十多年了。”

    光绪淡淡一笑:“看来欧格讷公使对朕还是有些不信任。没关系,这很正常。当然朕也不能保证什么。其实这和做生意一样,谁能保证每次的投资都能获利呢?但是朕手中有一支这个国家最精锐的军队,而且太后他老人家必竟已经老了。但朕还很年青。”

    “请皇帝陛下原谅我们的坦率,我们并无意挑战皇帝陛下的权威。只是这份合作意向实在太大,我们是担心会受到贵国皇太后的反对。”法国公使施阿兰语气平缓的说道。

    光绪点点头问道:“不知德美两国是否有同样的担心呢?”

    “我不担心这个问题。只是也许会须要多一点的时间。”德国公使巴兰德轻轻的举了一下酒杯。美国公使田贝也表达了同样的信任。

    光绪脸上却忽然露出一丝奇怪的笑容:“介于德国公使对朕的信任,朕建议巴兰德先生在完成朕的‘大十字铁路计划’中段的同时,应当关注一下南段铁路。朕随后让人将南段铁路的勘探资料给你一份。”

    “陛下这不公平。”田贝立马表示了他的不满:“我国对陛下也是充满了信心,陛下是不是”

    “田贝先生不用急。在朕的设想中,还要修建一条从上海通住长沙四川的铁路。还有南洋舰队驻地广州湾的防御建设。朕以为我国还须要几艘战列舰。就是不知道贵国能不能一口气吃的下来。”

    光绪的话让田贝大为高兴:“就如同我国相信陛下一样,也请陛下同样相信我国有这个能力。”

    光绪一如既往的微笑着说:“当然了,你们也是知道的。清国还是个农业国家,在国家工业化建设方面还有很多事情要做,这都须要诸位几国的大力支持呀。”

    “彼此的信任是合作的基础。如果连最起码的互信都存在问题的话,那还如何谈合作呢?”光绪说到这,轻轻摇晃着杯里的红酒,呡了一口:“这是田贝先生送给朕的红酒,味道确实不错。”

    欧格讷很纠结,没想到他的一番话却引得如此巨大的反应。如同任由德美两国进入被英国人视为禁脔的清国江南地区,那英国在此地的利益将受到巨大的冲击。而他本人的政治生涯也将结束。

    还不等欧格讷想说什么。巴兰德却说开了:“陛下,听说在战场上,您的口风琴被打坏了。我国威廉二世陛下,特意从让我再送给陛下的一支口风琴,今天刚刚拿到的。”

    “替我谢谢威廉二世陛下。”光绪接过来细细的扶摸。眼角扫过欧格讷那纠结的脸,心想都当大清是块肉,谁都想咬一口。那就让你们狗咬狗去吧。光绪阻止欧格讷的发言,随既将口风琴放在口上。

    一曲悠扬的歌曲从口风琴的四下散开。

    在温暖的大厅内,在友好地气氛中进行着热烈的交谈。欢快的笑声中,在严寒冬天进行的战争似乎是一件很遥远的事情。

    直到西方平安夜到来的那天,清国皇帝秘书唐绍仪代表清国皇帝与四国公使签订了一份备忘录。这份备忘录提到了未来五年内清国国家建设和经济改革的构想,为此各国将尽力协助清国的现代化建设。虽然没有什么具体的协议,但合作框架已经基本确认。基本内容就是清国将陆续开放沿海沿江城市,修建铁路公路,建设和完善国家工业体系,派人员到海外留学等等,并改革清国货币为金本位制,由各国提供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并且要提供一笔货币平准基金,以确保清国国家货币改革过程中用于稳定国家金融。

    这时,所有人才想起那寒冬中的战争。

    “和谈,当然是先和再谈。如今日本军队尚在我国国土上依然还在烧杀抢掠,这个时候还谈什么和谈。也请诸位公使转告日本政府。只要在清国境内的日军一天拿着枪,太平洋舰队就一天不停止的攻击。战争,日本人想发动就发动,如今他们想结束就结束,当大清国是任他们揉捏的破布吗?”(。。)

第一百五十五章 变天了() 
清国皇帝还要继续战争。这个消息将四国公使震的晕头转向,纷纷向国内报告清国最新的动态。

    而当光绪的话传了出去,首先就是来自民间的一片喊打喊杀声。泱泱大清天朝上国,打不过西洋列强也就算了,谁叫他们的船坚炮利。可被一直都看不上眼的小日本从朝鲜一路打到辽东,曾给予厚望的几十万精锐淮军被打的丢盔弃甲,那心里别提多窝火了。失望之余的人们却突然发现一支新军在皇上的带领下不仅顶住了日本的攻击,还反手将日军打败。正当高兴之时,日军又从山东半岛的最东端一路向西如入无人之境,二万多日军仅半日打夸了七万清军,心的那股火再大人。然后又是皇上的新军以少打多,再半日山东日军全败,连日本的将军们都被打死了。

    还是皇上圣明,偷偷买下了这么一支舰队,转手就将日本水师全部打沉。已经没有了水师的日本,不就已经被大清的太平洋舰队打到求和了地步了吗!

    这下子心的窝着的火终于有地方可以发泄了,如今的日本就是秋后的蚂蚱,蹦答不了几下了。既然如此,那还议个什么和呀,就应该打回去。叫东洋那群矮子瞧瞧,惹我泱泱大清的后果。

    似乎民间正愈演愈烈的反击之声,也触动了朝廷清流文人们的神经。也开始纷纷上折,要求朝廷调集各路部队反攻。此时,以慈禧为首的朝廷发出对前线将士的赏赐的旨意,却偏偏没有提及反击之事。相比坚决反击的皇上而言,朝廷再一次大失民心。清流文人们私下也不断诋毁,虽然没人敢明说慈禧这个太后,但世铎、孙毓汶等太后一党的官员却被受指责。

    英国公使欧格讷却信心满满的坐在光绪皇帝为他安排的舒适的房间内。等着清国皇帝来找他。因为他看穿了清国虚弱的本质。

    清国贫弱,中央政府每年收入只有8000万两白银,才相当于500万英镑。就这么点钱不仅要供养过于庞大的官员体系,还要养着几百万毫无做为的满族人。清政府每年几乎没有财政结余,就算是美国人借给清国的三千万美元不仅要用在铁路的建设上,还要购买一支庞大的太平洋舰队,可以肯定这笔资金早就已经花光了。而这场已经延续了九个月的清日之间的战争,即使清国在国内发行了一亿两白银的债券,相信也已经花完了。欧格讷始终坚信,清政府再也没有坚持打下去的理由。

    可随着时间一天天的过去。清国皇帝自始至终没有找欧格讷商量过任何关于结束战争的话题,反到是来向欧格讷询问,清国欲再次向英国购买两艘最新式的威严级战列舰的可能性。清国还有钱吗?

    钱当然是有,只是却不能再过多的投到眼前的战争上去了,该为战后考虑了。军队要整顿扩编。工业要建设,铁路公路网也不能停下这都须要钱。可能从日本手中扣出多少战争赔款还是个未知数。

    “既然日本人已经发出和谈的信号。那咱们应当顺坡下路,也表达出愿意和谈的信号。但朕确表个要继续战争的态度。是不是都不理解朕的做法?”同样温暖的房间内,光绪神态随意的说道。

    唐绍仪、林启兆、王士珍等人纷纷点头。日本已经全面溃败,再打下去不过是徒增损失,实在得不偿失。

    “通俗的说,谈判和菜市场买菜是一个道理。无非是个讨价还价和过程。现在朕已经开价了,现在就等着日本来还价了。”光绪深深的叹了口气:“大清打赢了日本,本应当是占据着谈判的主动权。可日本确有世界第一的英国支持,而我们什么都没有。所以相比之下。大清在日本面前依然还是个弱国。弱国无外交,要是让他们和日本同声联气,向我大清施压,这场战争我们还是输了。所以为了争取谈判的主动,朕摆出与各国进行商业合作,就是为了将西方各国拉到大清身边来。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在对日谈判中争取主动。”

    “皇上,是不是让朝鲜聂士成部再动动。这几天日本一直没有动静,微臣认为必须主动出击,把日本人给逼回谈判桌上来,不能给日本人过多的思考的时间。”唐绍仪小心的提醒着,他实在猜不透皇上的想法。

    “具体你们商量着办吧。”光绪缓缓的站了起来,平静的看着窗外:“该回京了。”

    日本东京大本营

    如今的东京寒风四起,呼啸的北风夹杂着冰冷的雨点从天而落。厚实的房屋和点燃的炭火,似乎都无法抵挡刺骨的寒冷。坐在室内的权掌一方的高级官员和幕僚们,在这个下着冷雨的冬日里,全都变得麻木了起来,呆滞的眼神中透出的都是绝望。

    中日之间的这场战事进行到现在,海陆军的全面溃败让整个帝国都陷入了一种空前的迷茫情绪当中。这场原本节节胜利的战争,为什么只是一次失败就导致整个帝国的崩溃。

    从牙山开始,帝**队就追着清**队攻击。千里追击,一直打到清国内地,打到清国满族人发家的奉天城外,还在辽河、在田庄台包围了清国的皇帝。北畏子大败,也就是这一次,节节胜利的帝国第一次败了。原本一次军事上的失败并不算什么,重整兵力再战也就是了。可是也就这一次,帝国就如同掉进了失败的漩涡。

    荣城湾战败,海军全军覆没。辽东战败,全军被困。一路挺进天津的第二师团仅用半日就击败了清国七万大军。同样也是半日,刚刚大胜的第二师团还来不及笑出声音就被全面击溃。

    在朝鲜,失去统帅的第十旅团将帝国用尽力量一天得来平壤再次仅用半天就送了回去。伤亡不过300余人的第十旅团第一次出现了成群结队举手投降的帝国士兵。

    帝国是失败了,但第十旅团军心士气竟然涣散到向清**队投降的地步,简直是让整个帝国子民都不敢想象。那是决不能容忍的耻辱。

    但事实不容得你去设想什么,事实已经发生了。帝国这是怎么了?

    清国这个衰老的病人,明明已经被帝**队一脚踹倒。清国这个腐朽的国家明明已经在帝国的兵锋下面开始摇摇欲坠。就要到了崩溃的边缘。当整个帝国都在等待着清国最后屈服的时候,当整个帝国都在等待着帝国的国运登上东亚之巅的时候。清国,这个衰老的病人、这个腐朽的国家却出人意料的站了起来,清国皇帝的亲征、清国皇帝亲自为三军断后的举动,如同一支强心针打在这个即将死去的古老国度的身上,反而让他变得比任何时候都都要强大。陆军败了、海军没了、帝国的勇士举手投降了。

    如同海盗般的太平洋舰队日复一日的攻击着帝国的海岸线,没人知道他们下一刻会出现在什么地方。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光顾过的地方只有一片狼藉,只有一片灰烬。帝国的海岸线已经空无一人,曾经茂密的森林在燃烧。曾经繁华的城市已经倒塌。

    外面的低级军官们还在叫嚣着玉碎,但所有人都明白,战争已经失败,但却不甘心投降。国民地指责已经无法忍受,议会的弹劾已是铺天盖地。帝**队也是狂躁不安。整个帝国都陷入了愤怒与沮丧、不甘与绝望,无力还要叫嚣的矛盾心里。

    帝国的明天该何去何从?

    末代幕府最后的大本营。现在的日本皇宫。

    内室里。明治天皇静静的看着伊藤博文坚定的脸色,良久没有说话。

    “伊藤君,你真的考虑好了?”

    “是的,陛下。帝国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失败,总要有人负起全部的责任。做为首相的我责无旁贷。”伊藤博文低下了头:“为了帝国的未来,让所有责难都加在我一个人的身上吧。这样帝国才能心无旁鹜的前进。”

    明治点点头转身离去。然而伊藤博文心中明白,这将是他政治生崖中最后的谢幕。他只能在最后的政治生命中,为帝国未来地国运做出一个最明智地选择。许久之后,身着黑色礼服地伊藤博文才缓慢的站直。怅然若失的默默离开。脚步声中,显得无比沉重而艰难。

    这场日清之间的这场战争,帝国已经尽了全力。二十多年的维新努力,掏光了国民口袋中地每一枚铜板,精心谋划、整军经武的奋力一博,依然没有能够改变自己地国运。即便是隔海相望地那个老大帝国已经到了最衰弱地时候,帝国最终还是失败了。

    清国依旧腐朽,清国依旧弱懦。但帝国依然然没能挡住这个弱懦腐朽国家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