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羽之穿越日常》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林羽之穿越日常- 第6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承题要接上而生下,承上启下,以圆转不滞、轻便飘逸为工。须要开合议议,纡徐委婉,如登羊肠小路,令人一步一止而九叹息方妙。

    “孟子谓,夫凡民易于趋始,而难于图终。王者知其然也。先定其规模以从事,而轻重缓急,随序以施。。。。。。。无他,其始不立,其卒不成,有由然也。”

    此为起讲部分,“代圣贤立言”,站在孟子的立场上来论言,一般人的习惯总是开始做某件事时很容易,却难以考虑到最后的结果,而上位之人是了解这些事情的。因此,作出某项决策时,总是要先制定一个规划,根据轻重缓急,安排好步骤,然后依序而行。

    此起讲部分,旨在说明没有实现王道,没有在一开始就把握好事情的方向,很容易会造成困难的局面,从而引起民怨。

    好的起讲,一要说理正,二要命意高,三要遣词古。

    “臣谨献其策曰,不可胜食者二,不可胜用者一。”入题,开始献策,解决问题。

    “盖为国之道,和则就理,疾则离焉……所以不慕速效而勅之于先。

    治民之道,顺则易济,逆则上焉……所以不争霸术而重其所发。”

    起二股,讲述为国之道乃是“和”;治民之道乃以“顺”。

    “夫君之于民,至阔绝也。。。。。。”

    此过接部分讲述了大力提倡农业生产,人民的生活物质丰富起来,实现安居乐业,但仅仅是只有这些吗?此部分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王者则曰,吾虽教民山不槎蘖……吾虽教民尺计者市,寸计者字。。。。。。

    今天下老者既不逢宽裕之俗,幼者复生当衰乱之时……王果有意乎此,则彼被润泽而大丰美者,岂独三晋之老成,两河之侠少哉!禹汤之王,兴也勃焉,其道不过如是。”

    林羽之中股分四层次来讲述,前三层讲“王者尽心于民事”的具体内容,由“地利”、“物用”、“天时”三方面阐述。

    第四层林羽之话锋转折,提出广设学校,大兴教育,那么社会风气将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后股林羽之建议执政之人,判断自身情况,做出判断施政,做到不仅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足,还要教化大众,提高大众道德水平,达到理想的社会形态。此为为君之道。

    以上为八股,此即为“八股文”名字的由来了。

    。。。。。。

第一百九十三章 乡试六() 
草稿纸上再次出现字迹。

    “右移民移粟之说无论其后之不可继乎,其始先不足观也。”

    林羽之书毕结束语,再次回照文题,回照破题承题部分,寸幅之中,精神倍出。

    此一篇林羽之一气呵成,行文流畅,融会贯通,词藻朴实大气。对此题做了极为详细的讲述,并抒发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林羽之又将草稿仔细审阅了一遍,确认没有任何需要修改删减之处,才开始工整地把草稿誊上正卷。馆阁体更加挥洒自如,秀雅非常。

    一题答毕,已过了午时,制艺文章还是非常耗费精神的,尤其是重要的第一篇,更是要花费功夫,这实在是考验学子的功力,更何况是在大比这种精神紧张的氛围之中,耗之更甚。

    林羽之开始从位置上站起来,活动活动身体,做了一些简单的伸展动作,这也是一种放松的方法。

    。。。。。。

    顺天府贡院大门外为东、西两座辕门,大门分中、左、右三门。进大门后为“龙门”,门内又平开四门,取《尚书。虞书》“辟四门”以招贤俊之义。

    龙门直进为“至公堂”,是监临和外帘官的办公处所,系重大事项议定之处。在龙门和至公堂中间,有一楼高耸,名曰明远楼,居高临下,全闱内外形势一览无余。已由监临等官员安排登楼眺望,稽察士子有无私相往来、执役人员有无代为传递之弊。

    至公堂再往后有一座飞虹桥,过桥即为内帘门。内帘的后部是正副主考和房官办公阅卷的场所。

    龙门、明远楼两侧是士子考试的号舍,号舍自南而北若干排,每排数十间乃至近百间,顺天府号舍总数可达万余间。贡院四面围墙遍插荆棘,四角各有一楼,由监察人员瞭望巡视。

    考试期间,贡院四周派军队分段驻守巡逻。

    高季文和朱彦成二人在内帘门内端坐,朱彦成还在气愤于高季文的狡猾,自己修《孟子》,这次铁定要背锅,自己也在苦思破解之法,故而那里会理他。

    高季文沉淀了,更不会主动挑衅找事,一时间也算相安无事。

    主考官们不会下到号舍巡查,主要是统筹管理调度,安排下面的人维护考场秩序,监察考生行为、举止。

    有“监临”总调度考场诸事。

    主考官的主要任务是阅卷评优,选出优秀的卷子,点选举子,所以现在才有二人片刻的悠闲时光。

    。。。。。。

    监考人员委派的都是些兵丁、甲卫,兵丁们慢悠悠地踱步来回巡视考场,间或停在个别号棚向内观察查看。

    今科的监管很严,可以看出高季文、朱彦成是下了工夫的。

    在其他考棚号舍参考的谭宗、何琪、于承志、吴太奇等人,都是直隶诸地籍贯的考生,皆于顺天府乡试贡院参加科考。

    几人翻看第一篇考题,仔细查看,面上都纷纷露出欣喜的表情,更有何琪哈哈大笑,引来了监考人员对他频频的侧目,心里直道这人魔怔了,更喝斥其不可于考场内大声喧哗,否则将被驱逐出场。

    并非是何琪等人魔怔了,而是这一题事关民生农事,这一类型的题目,小团体几个人是有过一番详细研究的,并不陌生、生疏。这里面的好处也就可想而知了。

    几人对于此题都有着不同的见地,具都是仔细思索,行文于草稿纸上,再斟酌修正,最终落于答卷上,一篇制艺文章方才成行。

    几人脸上都露出满意之色。

    。。。

    而于甲子32号考棚内,蔡冒端坐于考案前,查看考题,看罢第一题,摇头轻笑,“不违农时”一题,自己曾与羽之畅谈过。

    羽之素来关心农事,关注民生,相关的题目议的也比较多。

    蔡冒摇头,这算压中考题了吗?

    蔡冒提笔,驾轻就熟,洋洋洒洒,一挥而就。

    十年苦读,功夫大多用在了这上面,见真章的时候到了。

    。。。

    距离蔡冒不远的地方,甲字56号考棚,国子监董轩拿到考题后,神色凝重。

    征战影响农时,耽误耕种,更会有人在战斗中受伤,在战斗中死去,征战使人口减少,能耕种的民夫被拉去当兵,地没有人种,更加恶性循环,在董轩看来,这算是一个沉重的话题。

    自己是听着爷爷讲征战故事长大的,自己从文,但对于战争而言并不算陌生。

    小时候听到战场上的故事,只是羡慕那些将军征战沙场,意气风发。后来才知道,打仗是会死人的,一场仗打下来,不管谁胜谁败,死伤无数,数千及至上万的军士,在一场征战中说没就没了。

    自己从小读书好,这也算是一种天赋,家里仿佛得了宝一样,培养教导自己,爷爷更是对自己寄予厚望。

    这一科,自己志在必得。

    这一题自己有优势,关于战争相关的事情,自己知道的更多,体会的更深刻。自己想据此做为一个突破点,另辟蹊径,详述战争与农事之间的互相影响。

    。。。。。。

    林羽之不会做饭,锅盆刀铲,想想就不是自己的菜,所以自己让他们准备的都是最简单的大饼,馒头,菜就是咸菜了,别的都没有带,也不需要,这些都是易放易食的,自己只需要简单的热一热,再烧热水喝就够了。

    这里是考场,是用来考试的,不是来享乐的,这点苦算什么呢?十年寒窗苦读才是真的苦。

    用过午饭,林羽之重新稳坐案几,开始查看第二篇题目。三日七题,前三题最重要,时间上要调配好。

    “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出自《中庸》。”

    翻开第二题,林羽之又有了那种果然如此的感觉。

    文比时出题的翰林侍讲,就出过“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可谓异曲同工之妙。

    有大德的人一定得到他应得的地位,一定得到他应得的财富,一定得到他应得的名声,一定得到他应得的长寿。所以,上天生养万物,一定根据它们的资质而厚待它们。

    。。。。。。

第一百九十四章 乡试七() 
高尚优雅的君子,有光明美好的德行,让人民安居乐业,享受上天赐予的福禄。上天保佑他,任用他,给他以重大的使命。所以,有大德的人一定会承受天命。

    这可就是赤裸裸的歌功颂德了。皇上首当其冲的承天命之第一人,自然是大德之人,福禄寿享。

    而自下之人自是应该从效之。

    儒学强调的,从内而起,修养本身,提高本身的德行和才能,然后顺其自然,瓜熟蒂落地取得自己应当取得的一切。

    林羽之只能“呵呵”了,接着乖乖做题吧!不能马虎呀,这道题比刚才那个一道题更要慎重为之。

    这不会歌功颂德的人当不了官啊!

    须知,这可是顺天府乡试,可不是别的省府乡试。皇上说圣意阅卷,那就是要提取调阅的。考官既然出了这样的题目,那自然用意十分明显,不仅仅是考题,更是做给皇上看的,也是对天下学子的一个变相的昭示。

    称颂皇上圣德贤明,这是为官者、学子们应该做的。

    皇上英明神武,自然下面的百姓不知道,要文武百官、莘莘学子代为称颂、传扬。

    皇上如果调阅,此题做得不好的,岂不是触犯圣上?

    哎,这科举考的不仅仅是文章,更有人心啊!

    林羽之的这些念头也不过须睨之间,少顷间已进入沉思。这怎样捧赞也是有学问的,过一分则嫌繁,少一分则嫌简。不可白不宜直,要不着痕迹,更不流于俗。这话怎样说,文怎样做?也是很考验功力的。

    “圣人有誉于天下,理可必也。”开始破题。先哲们的美好声誉布满天下,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文题中的“必”在前,破题时将“必”字放到后面,表述的顺序是由果推因的顺序,指出其为然性。

    “夫名者,名其德也,有大德矣,名安能去之?”承题。

    美好的名望,是因为其道德品行美好而出名的。有伟大品德的人,好的名望怎么会离开呢?

    “且夫圣人不贵名,亦不逃名。。。。。。。”起讲。此有四句,各具职责,完成了起承转合的全过程。

    “。。。。。。名也,非所以名也。

    。。。。。。德也,乃所以名也。”起二股。

    “故人之得名也,得之于外;而圣人之得名也,得之于内。。。。。。。人知圣人之得名也,在有名之后,而不知圣人之得名也,在无能名之中。……”此中二股也。

    “德在一人,则名高一世。。。。。。。德高一世,则名集一人。。。。。。。”后二股。

    “虽有其位,苟无其名,不称荣焉。而圣之为天子也,又能有圣天子之颂,而初非有要于天下。

    虽有其禄,苟无其名,不称显焉。而圣人之有四海也,又能亨四海之名,而卒亦有所扬于吾亲。”束二股做结。

    此处一股讲圣明的人做了天子,为人所称颂,这不是他一开始就有这样的成就的。也就是说,是有了圣天子在天下人民心中长期形成的印象,长期树立的美好声望,这才有了“圣天子之颂”的。

    “宁非圣人之福耶,岂亦有天焉存乎其间耶?而况犹不止此也,君子可以得舜孝矣。”结束语毕,文章收尾结止。

    这难道不是圣人的福份吗?难道这不是天理存在于其中吗?何况还远不止这些,君子还可以受天命而似舜这样的大孝之人了。

    进一步讲的话,就是有舜这样的大孝之人继承王位,也是天下万人的福气。

    此结束语,自然回归到题目中对“舜其大孝也与”的颂赞上。

    。。。。。

    林羽之依旧是先打好草稿,仔细检查没有遗漏,才开始在答卷上—撤一捺地认真誊抄。应有的谨慎不能少。

    此一篇写完时,天气已逐渐暗下来了,林羽之点起红烛。

    此两篇八股文耗费了林羽之很大的脑力和精神,此两篇写完,林羽停下来平复心绪。高强度并不是理想的创作状态。

    林羽之整理好自己的考卷,粘污、破损都是会被判考卷无效。自然这些小细节,方讲师考前已仔细交待过,马失前蹄的事警醒戒之。

    林羽之开始做一些散事调节自己的心情。

    有的监考人员反背着手慢悠悠地踱着方步巡视考场,悄悄地站在林羽之的考棚外。林羽之一点也没有觉察。考官伸着脖子低头敛气看了一会,才又悄悄地走了。

    天色渐渐更暗了下来,林羽之依稀能听到别的考棚的锅碗瓢盆交响曲,更是不知哪个考棚竟然还有香味飘出,让食之寡淡无味的林羽之露出艳羡之色。点亮厨艺技能的都是牛人,大写的“服”!

    趁着现在精神头还很足,林羽之却只吃了两块点心垫巴垫巴,就开始再看另一道《四书》题。

    时间晩些,精力要不济了,再吃饭不迟。

    林羽之未看题前,忽然听到外面有监考官员并甲卫,嚷着“拖出去,罢免考试资格!”,并伴着“大人,饶命!大人。。。。。。”,声音渐渐远了。

    林羽之摇头叹息,卡着监考的饭点做弊,也架不住监考人多,火眼金睛,无所遁形。

    晚上说不得监考之人会增加,想钻空子?怕是难啊!大家都这样想,考官会是傻的?安有不做安排的?

    被查抄出来的学子,前途尽断了。这样的事避免不了,也勿须关注。成年人了,都有自己的选择,并为之负责。

    林羽之的注意力重新放在试题上。

    只见此第三题是“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思考却不学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