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羽之穿越日常》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林羽之穿越日常- 第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醒的,此之种种不一而同。

    詹韦平道“好,二位观点立意破题都很好,林羽之之:上之求不负吾君也,下之求不负所学也,道出我读书人之志也,诸君以为如何?”

    几位评审亦点头称是,此句虽浅显,却是十分切题,又合乎情理,是难得的佳句。国子监讲师两人虽略有不甘,但也知无法反驳,只能默然不语。

    最终本局判林羽之略优,众人又是一番赞叹。岳麓书院诸生更是喜形于色,溢于言表,许多对林羽之不甚了解或原心有不服者,也不免交口称赞,皆以林羽之之胜为豪也!

    吴山长、方讲师更是连连点头,微笑不已。

    蔡冒、谭宗、于承志、贺禀、何琪、吴太奇等一众好友也是面带喜色,与有荣焉!

    更是有一些权贵或因喜好热闹、或欲了解本届大比学子水平、或想提前预定捉婿者等等,不一而足,更是订了楼上雅间,边品茶闲谈,边听着下人回报楼下比赛情况。

    谨恩侯府七小姐赵绮玉就在此列,看着大雍朝两大风云人物第一次正面PK,更有一个英俊爽朗之人本应是原身的命定之人,心绪亦久久无法平静。

    第二场谭宗对阵江子墨,第三场蔡冒对阵李朝桢。

    听詹侍讲再道“制义超人岳麓书院与国子监各有优劣,现出第二题:知者乐水,二君开始作答。”

    此为《论语》·雍也篇,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此句译义有多种,孔子说:“智慧的人喜爱水,仁义的人喜爱山;智慧的人懂得变通,仁义的人心境平和。智慧的人快乐,仁义的人长寿。”另一理解为“智者乐,水”——智者之乐,就像流水一样,阅尽世间万物、悠然、淡泊。“仁者乐,山”——仁者之乐,就像大山一样,岿然矗立、崇高、安宁。

第八十三章 知者乐水() 
此为《论语》·雍也篇,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此句译义有多种,孔子说:“智慧的人喜爱水,仁义的人喜爱山;智慧的人懂得变通,仁义的人心境平和。智慧的人快乐,仁义的人长寿。”另一理解为“智者乐,水”——智者之乐,就像流水一样,阅尽世间万物、悠然、淡泊。“仁者乐,山”——仁者之乐,就像大山一样,岿然矗立、崇高、安宁。

    其实此句不能单纯的解释为:聪明的人一定喜欢水,仁慈的人一定喜欢山。

    应结合理解,智者的乐是动性的,像水一样。仁者的乐是静性的,像山一样。有些人的学问修养,活泼的,聪明人多半都活泼;仁慈的人,多半是深厚的,宁静得和山一样。是以“智者乐”,智者是乐的,人生观、兴趣是多方面的;“仁者寿”,宁静有涵养的人,比较不大容易发脾气,也不容易冲动,看事情冷静,先难而后获,这种人寿命也长一点。

    此题也是考校二人如何去理解和释译此句。

    只听道“青山行不尽,绿水去何长。以山水喻仁智,此题甚妙”。

    只见谭宗、江子墨二人开始思索作答。

    江子墨当先道“圣人详知仁之辨,即其德之著者言之也”。

    此意:圣人能详细分辨智慧通达和仁德之人,并以优秀贤德之人来谈论此事。

    谭宗接着道“夫山水之情,动静之体,乐寿之征,皆其著者也,而知仁愈见矣,可不辨哉!”

    此为:智者、仁者都有特征表现,应该辨识清楚。

    江子墨道“吾观天下有真得于中者,未有不行于外者也。而忽而不察,则其人其德,莫之窥其蕴也。夫德之至者,各从其天事之优,而实有其性分之美,常随所事而自形焉。有心者,盖往往而遇其人也。”

    此讲为:我观察天下那些智慧通达仁德之人,都会有自然而然的流露,这是说智者仁者皆表里如一之意。如果对此无法察觉的话,那么对此人的美德和思想,也就无法窥见学习了。是以要人留心观察,透过现象看本质。平常细心观察,就能发现这样的仁智之人。

    谭宗立言道“知者,吾知之于乐水矣。其明洁以善鉴似水,其疏通以善达似水,见乎其似而真者呈焉,而知者不自知也。仁者吾知之于乐山矣。其敦厚以安义似山,其严重以镇物似山,见乎其似而真者显焉,而仁者不自知也。”

    此段讲:为什么智者喜欢水,因为水形似智者之形态特征表现。智者同水之性相似,默默无语,不动声色!后一句仁者同知者相同之意,此仁者与大山,喻高山仰止,永志不忘!

    江子墨复接道“知者则动焉。名理之旨虽精,而知者取之目前而皆是。人以动而得咎,知者以动而有功。动盖知者之天也,顺万物而无为,宜其中之无累也。仁者则静焉。宇宙之故虽纷,而仁者守其经常而不迁。以不易之道付物,则内出现者适以成其外之静也。人以不静而易守,仁者以静而莫量。静在仁者之天也,涵万理而无思,宜其命之既立也。”

第八十四章 文比第三场() 
此为进一步讲智动、仁静,认为明智通达之人,更能从眼前的众多事物中取精华,抓主旨。知者可顺应万物,顺其自然,内心舒畅,故而无忧也。

    仁者静因立场坚,不为外物而干扰也,仁者谨守准则,并不因时而变。仁者更能坚守,而无法限量,此亦为仁者立身之根本也。

    谭宗又接“以动言乐,知者之乐何如也。顺逆之境天为之,知者因天而己不劳;忧患之端人为之,知者尽人而神不累。故夫物之乘我,虽屡出以相尝,而动与天游,则此中之陶陶者自若也。其斯为昭旷征矣乎。以静言寿,仁者之寿可必也。修短之数天定之,仁者敬天而安其理;劳逸之节人定之,仁者养人而全其生。故夫物之扰我,虽无端以相感,而静以常贞,则此中之存存者不息也。其斯为安敦之明效矣乎。”

    此就是说智者的快乐是什么呢?是为无论人生的境遇是顺还是逆,都是上天的安排,并不能使智者烦恼。人之忧愁还有祸患,都是人的因素,是自己造成的。是以智者心胸宽阔豁达,怡然自得,乐天之命。而仁者则为仁静,仁静可使人长寿,仁敬上天,而安于理,人之辛劳与闲逸是由自己决定的。在外物相扰时,可以沉静坚定操守。

    谭宗言落,已结束此题。

    八位评审又是一番你言我语,有道“江子墨行文切题,讲述观点论证充分”,有道“谭宗文思细腻,反应机敏,难得难得”,又有人言“二人旗鼓相当,伯仲之间也。”

    经评审又一番辩议,最终詹侍讲开口道“此一题二人应答皆佳,破题解释深入浅出,入情入理,都为佳对,我一众评议江子墨略有优势,评此题江子墨优。”

    詹侍讲言毕,在场的国子监监生等信心大振,纷纷又是一番盛赞,江子墨连连推却。

    酒楼掌柜的适时的安排给众人倒茶、奉茶,茶果点心一应具全。大厅内一时热闹非常,谈笑风声!

    听詹侍讲再道“诸位安静,第三场蔡冒对阵李朝桢,第三题: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二位开始作答。”

    此题为,孔子说:“(到了)一年之中最寒冷的季节,这样才知道松树和柏树是最后凋谢的。”描写松柏临冬不凋,不屈不挠的气节与品质,实际是托物言志,借松柏来表现自己的思想精神境界。

    此题出,蔡冒已当先道“物亦有受知之时,无为惜晚也”。

    李朝桢也接道“夫后凋之节,松柏岂应俟岁寒后知哉?不岁寒后知,不成松柏耳。”

    蔡冒上前一步言道“今夫世人何知,落穆者有搔首问天耳。人之所赏,天之所摧也,百卉争妍,人共艳焉,有其时叹造物之不仁,而恨彼苍之好杀哉”。

    此意为:讲出了一个普通的,也是一般人常常忽略的现象,就是社会上一般人不知道的,就连那些思想境界高尚,但却时运不济、穷困潦倒者,也要摸着脑袋抓着头向老天询问的问题,即人们所赏识钦佩的,常常是老天爷摧残的。

第八十五章 岁寒松柏论() 
万紫千红的花卉争奇斗艳,竞相开放了,人们对此都非常喜爱,而这时人们却忘记了造物主是不公平的,也记不起要去怨恨苍天,还有摧残杀戮生灵的一面,这讲的是岁寒的严酷性。

    李朝桢忙又道“有松柏者,负性赋质,同自天植,而不随贞元之运转,乍荣乍枯,力能使大造无懼。摧残剥落,成何景象!而犹余硕果之不食,超群独竖,尚堪为乾坤壮色。”

    词句的意思主要从正面表现松柏的特征,松柏其独特的秉性气质,天然的本性,坚定不移,不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荣枯,一直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如果大自然都被摧残剥落,一片萧瑟,又有什么景象可言?而松柏却是仅存的硕果,只有它超群独数的形象和精神,就能够为乾坤增添壮丽的颜色。明确的体现出了松柏的坚定不移的性格,无论环境的优劣,都一如既往、始终如一!

    蔡冒背手而立,再道“为操鉴者计,知松柏不当于岁寒矣。落落漠漠,过而不问。松柏直寄焉,以为不知己者诟厉也,此不知者之罪也。为松柏计,知松柏不得不于岁寒矣,劲节未著,谁其先觉,松柏自当寄焉,以待知己者未晚也,此松柏之常也”。

    此句可理解为:先是站在考察者的角度讲,认为松柏的生长时机不对、地点不对,似乎认为人们“过而不问”责任在于松柏,以致被不了解他的坚贞品格的人讥讽辱骂。这过错并不在松柏,发现人才,发现德才兼备尤其是品格高尚的人才,是要花一定气力的。

    站在松柏的角度考虑,松柏所选择体现自己崇高品格精神的时间是在岁寒之时,这是不得已的事情,因为松柏强劲的枝节,坚贞不屈的节操,还没有显现出来的时候,又有谁能事前察觉到呢?这正是松柏的崇高,一种平常心的表现,这本身就是一种高尚。

    这两句话是在讨论时机,也就是气候环境的问题,越是恶劣的气候,越是恶劣的环境,越能考验人,越能体现其精神品格!

    众人听二人精彩应对连连点头,众学子们也各有所得,深受启发,冥思苦想,以试自己之应对方法,各方人等俱是反应不一。

    只听李朝桢接着道“虽其与草木共处不凋之时,而百无足与草木斗奇者,此正不与草木同凋之具也,此真松柏也,不此之知而知亦浅矣。顾其与草木同处不凋之时,而能种种受斡鉴者,必区区与草木斗奇者也,必非松柏也。过此以往,或之知而知乃真矣。”

    此可解释为:松柏虽然和草木同时生长在枝繁叶茂,不凋残零落的季节里,环境相同,但从来不去与草木争奇斗艳,这也是松柏不同于草木的特殊之处,这是真正的松柏精神,如果对松柏的这种特性了解不够,那就对松柏的理解太肤浅了。后一句讲松柏与草木环境相同,如果锱铢必较,去同草木争奇斗艳,这样的松柏并不是真正的松柏,对缺乏真精神的松柏是要深入观察,认定比较的。此言也是以物喻人之道理。

第八十六章 第三场完结() 
蔡冒立时又道“好为异者,众必嫉之。松柏异早凋者,非松柏异也,凋者自异松柏也。草木有知,我知其弗恨也。骤见奇者,群必讶之。见后凋者回视未寒以前,觉目中无此松柏也,今者何弗相蒙也,松柏有知,我知其哑然笑也。”

    此句讲松柏在行动上不异,在选择时间长也不奇,他与其他草木相比,没有什么奇异之处,喜欢与别人不一样,表现奇特,必然会引起一般人的嫉妒,但松柏的行为与那些一到秋天就过早凋零的草木不同,这并不是松柏特意这么做的,而是那些过早凋谢的草木与松柏不同罢了。松柏不凋,自身没有变化。如果突然见到某种奇异的现象或事物,许多人一定会感到非常惊讶,经过冬天的草木见到经冬不凋的松柏,再回头看松柏与自己在未经严寒以前的模样并无差别,就觉得好像见到的不是这样的松柏了,怀疑松柏是在蒙骗,如果松柏有知觉,见到这种情况,一定会哑然失笑。

    李朝桢亦跟着道“岁寒以前,已有岁寒当其过而不知,岁寒以后,复有岁寒当其未寒而复不知,即令岁无寒时,草木无凋零日,终松柏之身无复知其后凋者,松柏亦如是已矣。夫松拍岂斤斤焉,欲邀人世眼目一顾盼者哉。”

    此句讲松柏无论出于什么季节、什么环境,都超群独竖、坚贞不渝,特别处于岁寒时,更是显示出这种秉性本质,他不是为了表现自己,故意展示不同,而是本来如此,一直如此。

    此题结束,二人各归坐位,二人好友也都凑到一起,小声私语。

    几位评审又是一番争论不休。经评审你来我往的争辩,最终詹侍讲开口道“此一题经众评审一致,评议国子监李朝桢略有优势,评此题李朝桢优。”

    詹侍讲甫一宣布,在场的国子监监生等齐齐叫好,纷纷上前对李朝桢盛赞有佳。

    李朝桢忙道“我意蔡兄论述不在我之下也,我深敬佩之,此结论实乃诸位大人、先生额外加恩抬爱,受之有愧矣。”

    蔡冒对此结果并无太大的意外,且此也非正式科举大比,评审之几人有心维护国子监的官办教学机构的权威地位,国子监所代表的也一直是国之学府的表率,这是显而易见的,心中还是略有遗憾。

    林羽之早已站在蔡冒身边,待詹侍讲公布结果,林羽之也有所感,拍着蔡冒肩道“仲明在我心中乃为胜者,他人言之如何,并不能动我之意,仲明亦无须介怀,吾辈当更为自强共勉之”。

    蔡冒听着林羽之安慰之言,心情略好了些,回道“羽之放心吧,无碍,静待大比,吾必胜之!”

    在大家以为文比可以结束时,只听詹侍讲站起来道“诸位安静,国子监与岳麓书院诸学子,皆能秉承:孔孟之道、程朱理学,谨守“忠孝节义、三纲五常”,能融会贯通、发扬光大,乃吾儒家莘莘学子之典范,适我大雍之千秋盛世,吾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