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羽之穿越日常》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林羽之穿越日常- 第13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姜妈妈被这句不咸不淡的话一噎,也不好再往下接话,面上挤出一丝笑,“是当严格管束府里众人,我看现在的牛管事到底是年轻些,以前不过是少爷手下的一个小厮,一府管事这样的职位交与他,总是稍嫌不妥了些。”

    “那依妈妈所言,当如何是好?”顾瑾眉头皱的更深了,看到花婆婆在旁边也频频地向自己递眼色,但还是顺着姜妈妈的话头问了一句。

    一听有戏,姜妈妈暗自得意,到底是新妇,这不几句话便能说妥了,忙回道“少爷的奶兄,就是我的两个儿子,一直在伯府的产业上任管事,做事是极妥贴的,现在府上正是用人之际,自然不好让他们躲懒,正该让他们到府上来帮忙才是。为少爷看管门户,管理府务还是能够胜任的。又是这么亲近的关系,自然再无不尽心的。”

    顾瑾这次算是听明白了。怪道姜妈妈这两日如此反常,这是想为他的两个儿子谋划差事呢!这倒也无可厚非,但是上来就想顶替牛管事,管理府务,这就有些越矩了。

    这么重要的职位,岂是随随便便一个人就可以胜任的,那可都是夫君的心腹才行,这姜妈妈未免也太异想天开了些!

    但她到底是夫君的奶嬷嬷,也不能一点面子都不给她,总是要留几分脸面的。顾瑾略一思索,才微笑着说道“不瞒妈妈,这牛管事的差事乃是夫君亲自任命,就连我也不敢制肘的。不过我这里到有两处产业铺子,需要人来打理,不若让奶兄两人到我铺子上任事,也算帮了我的忙,妈妈以为如何?”

    姜妈妈听到这样的结果,显然是十分不满意的,胸内的火气又冒了出来。这新妇对自己着实不逊,昨日那样的宴饮就没有通知自己,若不是自己知道消息,这样的事情在内宅传开,自己还有什么脸面!

    现在自己求到她的面前,她还是一再的推委,拿个铺子就想搪塞自己,实在是不把自己放在眼里。

    “少奶奶说的是什么铺子产业?我那儿子可是在府里工坊上任管事的,更是被大老爷看中。”你可别想随便找个差事哄我。

    顾瑾眉头皱的更深了,这姜妈妈今日如此反常,又如此难缠,府里的老人都依着自己的老资格,要挟要差事,那这府务还真就要乱套了!

    花婆婆看着小小姐为难的神色,忙接着说道“少奶奶的铺子虽然不大,但不是刚刚接手嘛,慢慢经营,总会好起来的。有奶兄相助可不就更是如虎添翼,您老说是吧!”

    姜妈妈再次被哽住,再看看新少奶奶也是一脸的认同神色,显见的是毫无余地了,心也沉了下来。

    “呵呵,谢过少奶奶厚爱,可惜老奴儿子不善铺子经营,恐无法效力。”

    姜妈妈很快告辞离开了。

    顾瑾却是有些忧虑,毕竟此人是夫君的奶娘,关系不比别个。

    。。。。。。

第三百七十章 腊日() 
“这奶嬷嬷的要求实在太过了些,小小姐驳了她也无话可说,便是她闹到少爷跟前,这样的管事差事也不是可以随便任用的,小小姐也实在不必忧虑。”

    花婆婆岂有看不出顾瑾的担忧的,但这件事不论姜妈妈怎么处理,姑爷也不会依她的,这段时间对这位新姑爷的感觉越加的好了,人品、学识自不必说,对小小姐的看重才是最让人放心的。

    “也罢,我再好好和夫君说说吧!到底是这么一层关系,若是那奶兄得用,到总比别个好些。”

    外出半月余,府里府外还是有很多事情需要处理的,顾瑾很快便忙开了。

    。。。。。。

    林羽之返回书院后,见过山长、讲师,自然是一番勉力,就又开始了备考的日子。

    谭师兄也早已回了书院,身体已完全康健,又是新婚的滋润,很是容光焕发,丝毫看不出病态,仿佛那个生死垂危的情状并未出现过。

    而蔡冒还并未回归,想来或与山西新政推行有关,遇阻的可能是显而易见的,只是不知其中牵扯到的反对势力阻力有多大。

    林羽之现在也只能盼望他能早日帮助兄长料理好政务,尽快回返。

    何琪的事情就简单多了,早早的就回了书院。

    书院对于明年春闱备考的举子们设置了专门的课业,便是所谓的开小灶了。

    除了林羽之几人,尚有十几人未第的举子,这些人几乎是书院的全部精英学子了,年龄也是不一,大者有三四十岁的年纪,依旧在刻苦攻读,其毅力令人叹服。

    整个学堂氛围是很肃然的,在这样的环境下,林羽之更直观的感受到了紧迫,也打起了十二分的精力。

    无论如何,再苦读三个多月,拿出了备战高考的劲头,拼上一把吧!

    。。。。。。

    大雪纷飞,连着已是下了两日了,法华寺后山一侧山道上,两个旧袍烂衫的健壮青年各背着一捆干柴,在山道上蹒跚前行,步履艰难。

    方大华今日带着兄弟方大力进山砍柴,背上背着沉重的柴薪,手里还拎着一只兔子。

    “大哥,这两天雪下这么大,本就难砍柴薪,寺里却又要多送柴,却又不多给银钱,唉,我们兄弟要在山中呆上半日才行,这几个钱是越来越难赚了!”

    方大力边走边向兄长抱怨。

    “这样的差事不知多少人肯干呢!不是我和寺里的伙夫和尚关系好,那能轮到我们兄弟。”

    方大华兄弟二人是壮劳力,养活着一家子人的生计。除了爹娘,还有两个妹妹。一家子租了东家十亩地,今年便是收成不错,但东家的租子收的却与以往更多,剩下的这些收成和往年一样。便是方大华兄弟再气愤也无计可施。

    口粮不够,少不得还要在别处琢磨。

    入冬的天气,大户人家哪里还需要短工,也是方大华和法华寺里的伙夫有些交情,寺里冬日里又颇需柴薪,这才揽下这活,好歹能挣到些银钱,补贴家用。

    “大哥,那这兔子咱们能留下吗?我们都多长时间没尝过肉了。”

    方大力想想很久之前吃过的大口肥肉,咽了咽口水。

    “臭小子,这个兔子让你吃,不够一顿饭的,这个给了老孟,还能换些口粮呢!”方大华呵止了兄弟不实际的想法。这转眼就要过年了,不多准备些口粮怎么成。两兄弟现在都十七八岁了,家中贫寒,连婚事都没得着落。

    “哎,哥呀,他们这和尚还要兔肉吃,呸,亏得还有那么多人信他们。”方大力很不以为然,这不是他们第一次给和尚们野物了。

    “休得胡说,一会把兔子包好了,别让人看出来。”

    方大力哪里敢驳兄长的话,托托后背的柴,继续往前走。待向前看过去时,就见前面一个干瘦的少年人,歪倒在了路上,一捆干柴散在路边。

    “大哥,这边有人晕倒了,快看看。”

    。。。。。。

    凡候岁美恶,谨候岁始。岁始或冬至日,产气始萌。腊明日,人众卒岁,一会饮食,发阳气,故曰初岁。

    《礼记·郊特牲》有云:“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就是指一年中的第十二个月,需要用来田猎获取禽兽,好祭祖祭神。腊者同猎,因此十二月便称之为腊月,而腊祭这一日,便是腊日。从周代就有举国欢庆的习俗,到了汉代定腊日为冬至后三戌,后有五行之德的说法。后去掉了五行不固定的日子,定为腊月初八。

    至于腊八粥的来历,原来农历十二月初八,传为佛教始祖释迦牟尼成道之日,所以佛寺僧众都要诵经演法,取香谷及果实等造粥供佛斋僧,以示纪念。

    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葡萄,以作点染。

    腊八这日,厨房里早就备好了粥品,林羽之一声令下,早饭立刻就摆了上来。除了常吃的点心鸡蛋羹外,便是今日专门烧的腊八粥。这也是顾瑾特意安排的,粥里放了五谷、各色豆类和蜜枣,软糯浓稠,色泽鲜亮,只是看着就让人食指大动。都是当季新粮,又有黍米这种黏性较大的谷物,加之甜丝丝的蜜枣,吃起来自然香甜无比。

    一过了腊八,也便渐渐有了年味,新年也一日近了一日了。

    早早用过腊八粥,林羽之携小妻子回了永安伯府,今日府里是要开祠祭祀的,又是家宴,林羽之自然不能缺席。

    而永安伯府,也已开了宗祠,林大老爷开始着人打扫,收拾供器,请神主,又打扫上房,以备悬供遗真影像。

    今年无论是腊八祭祀,还是准备过年的一应事宜,林府的主子们可谓是十分的郑重。这也是基于今年林府有了长足的进步,无论是二老爷的升官,还是大老爷谋职,再到林羽之中举,都足以值得告慰。

    是以林府主子们一声令下,今年的腊八节,林府是十分热闹的。

    。。。。。。

第三百七十一章 大捷() 
腊日

    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

    今岁宫中的腊八粥一共置有六锅,第一锅敬神佛,第二锅进宫,第三锅赏王公大臣,第四锅赏文武大员和各省封疆大吏,第五锅分给众僧侣,第六锅作为施舍,可见这粥的金贵。

    今日早朝并未因为这个节日而停朝。荣景帝端坐朝堂之上,接受众朝臣叩拜。

    今日众臣列席齐全,更甚于大朝会。

    而最令人震惊的却是,兵部尚书马光辉奏报,刚刚接到西北军报八百里加急,西北平青军大捷,叛军十万大军全部被擒!这个消息来得正是时候,好像给朝堂上又注射了一针强心剂一样,众人皆无法抑制那激动的心情。

    相较于朝臣的激动心情,荣景帝就要淡定多了。这个消息,在两天前已经由八百里加急奏报朝廷,但荣景帝一直未予公布,而是选在腊日之时才爆出此事,其震撼效果无疑更加显著。

    群臣激动,道贺之声不绝于耳。

    此次平青大将军许中琪成功收复被叛军占领的青海地区六十万平方华里的领土。围歼击溃叛军主力,活捉了叛军亲眷,叛军酋领眷属和其它从属史员。

    荣景帝大喜,加封许中琪太子太保,三等威信公。

    并由许中琪率军献俘,再行封赏。

    其后十万叛军的后续处置问题,成为朝臣议论的重点。

    十万叛军数额实在巨大,如何消化这些叛军,也成了当务之急。

    “臣启奏:此叛军当化胡为汉,臣奏议分化而治,一则:行苦力,筑工事,修河道,建桥梁,打磨其斗志,消磨其锐气。二则:改牧为耕,溶于农事,教化愚民,可令叛民归心,依附朝廷。我朝天威,必令八方归附,万民朝贺。”

    吏部尚书杨铭时乃保和殿大学士,领军机要职,类首辅之尊,奏报亦十分中肯。

    堂上荣景帝频频点头赞许,善待此十万叛军战俘,可威慑四方,令海内臣服。坑杀叛军则丝毫不在荣景帝的考虑范围。

    且黄河河道於堵,需要治理,冬季正好行此工事,十万叛军分段治理,可解两处隐患。

    几项工事下来,叛军斗志磨灭,再化归为奴,诸地分而治之。

    沿照旧袭,抽掉叛军酋帅,余众编入民间,并且强令推行本土习俗。十年二十年之后,他们就会和身边的木土人一样,同风同俗,泯灭众人。

    荣景帝朗声道“准卿所奏。另青海一省,免赋三年,令一省百姓休养生息。”

    “据许将军奏报,尚有叛军五千余人,逃窜至甘肃庄浪卫一带大山之中,叛军余党若重振旗鼓,企图再犯,恐有后患,臣奏请安排将领出兵清剿余孽,以绝后患。”马光辉继续上前奏道。

    “余孽自当清剿,诸公可有人选?”荣景帝开口问道。

    大学士高季文上前奏道“臣以为,许将军对叛军尤为熟悉,自当可领军平叛清剿余孽。”

    荣景帝并未思考,直接道“许将军朕另有任用,另荐之。”

    “可调川陕总兵吴应起前往,余孽可平。”礼部尚书朱彦成觐言道。

    “不妥,吴总兵位重,不宜调之。况五千叛逆,焉需用牛刀,微臣保举骑都尉董成鹏,其出自武勋世家,其人允文允武,可堪此任。”

    兵部右侍郎胡博此言一出,堂上就有了窃窃私语之声,主旨少不了暗讽胡博无耻,举贤唯亲,可耻!

    胡博站于朝堂之上,颇有粗旷之态,完全无视他人投来的讽刺目光。自己的女儿现在与董府儿郎结亲,推亲家一把有何不可,只要亲家拿下此职位,清剿有功,职位高升,自己女儿嫁过去他们岂有不高看一眼的?傻子才放着自己人不荐去荐别人,胡博头抬的更高了。

    朝堂多数人还是抱着看热闹的态度对待的,这种直接举荐亲家的莽夫,不堪与之为伍啊!

    议论之声渐止,御座之上的天子却开口道“准奏,着董成鹏任骁骑参领,统兵三万,出青海,翻祁连,向甘肃庄浪卫进发。彻底清剿叛军余党。

    任谢尔苏为甘肃提督,总揽督办甘肃、青海两地军务政要,处理叛军善后事宜。”

    嗡。。。。。。

    朝堂上一时寂静无声,这两个任命都令人意外。

    董成鹏名不见经传,虽然其父、祖父辈都曾是统军一方的人物,但董成鹏其人却并不显山露水,只凭一个亲家举荐就能捞到这个好差事,可以说出乎所有人的预料。

    且还是通过这种举贤不避亲的方式,怎不令人意外?

    但也有一些武官对此并不惊奇,皆因董成鹏年少时就颇有才名,虽未领军打仗,但在京师驻防营中颇具才干,于沙盘推演一道十分精道,虽未有实战,但才干可堪一用。且这种清剿五千余众叛军,仔细说来真不算什么大仗,几乎是手到擒来的功劳,左右不过圣上一念之间。

    而真正令人意外的是谢尔苏被委任甘肃提督,总揽督办甘肃、青海两地军务,谢尔苏现任直隶驻防副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