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痞臣》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痞臣- 第2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一夜无话,第二天早上,徐宝山正常去上工了,徐母和阿莲拿着汴秀布料去找裁缝做衣服。徐乙闲的没事,就开始开始琢磨那口灶台了。

    徐乙先去挖了一筐粘土回来,挽起袖子就开始改造炉灶。他把炉膛凿大,把烟道口重新改了,又加厚了炉壁,把灶口改小。屋里的活干完之后,他又到院子里,爬到屋顶上,把烟囱加高了一截。

    把整个灶台改造完,也就不到一个时辰,徐乙泡了壶茶,坐在院子里柿子树下品茗,十分的惬意。

    上午十一时,徐母和阿莲做衣服刚进家门,徐乙就对两人说道:娘,莲姐和大哥以后不用去拣柴火了,我已经把咱们家的灶给改造过了。”

    “什么,什么,你把灶拆了?”徐母和阿莲都不敢相信,两人径直去了伙房。

    “这个灶,好用吗?”看着徐乙修过的灶,徐母半信半疑地问道。

    从外表来看,徐乙修的这个灶比从前大了一些,这主要是炉壁加厚的原因。四下里抹的泥倒是很平、很光的,与原来那个用了好几十年的灶相比,的确好看了许多,这让徐母和阿莲对徐乙有了一点信心。但灶的好坏,毕竟不是靠外表来决定的。

    “你烧一烧就知道了。”徐乙站在伙房门边,微笑道。

    “娘,刚好我要做饭了。”阿莲道。

    徐母满脸疑问的回屋去了,阿莲到柴房抱来一捆稻草,拆出一小把,拿火镰点着了塞进炉膛,开始烧火。阿莲往锅里舀了几瓢水,盖上锅,也就五六分钟,就见锅里呼呼地冒出了热气。

    “这么快?”阿莲真的震惊了。连忙对屋里的徐母喊道:“娘,这个灶真的很好烧,火特别旺,还没有烟。”

    徐母闻声也来到了伙房,惊异的向徐乙问道:“乙儿,你啥时候会打灶了?”

    阿莲也甚是惊喜,说道:“才放了几把草,火就烧起来了,真的很省柴!”

    徐乙只能把这些无法解释的现象都往书里推了,他说道:“娘,有道是——‘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这修灶呢,都是知识,书里都写着呢。”

    翌日,徐乙受陆云飞教谕的邀请去县学,给南和县的生员义务讲了两节课,吃完午饭,方才回家。

    徐乙没进家门就听见,院子里十分的热闹,进门只见有十几位乡邻,正围在伙房的灶台参观呢。

    众人见到徐乙回来了,都连忙施礼:“解元郎,您回来了!”

    徐乙一一回礼之后就回屋了,但是还能清楚地听见外面众人议论:“这解元郎,真是多才多艺。”

    “是啊,一定能考上状元,徐夫人啊,你真有福气……”

    “你看人家解元郎真是一表人才……”

第三十一章 勉为其难() 
阿莲去送众人,徐母回到屋里给徐乙解释道:“乙儿,今天母亲不小心把你修灶的事情,说给了八姑,谁知道整个镇上的人都知道了,她们都想来看看这省柴的灶台!”

    正在这时,徐宝山也回来了,进屋就兴奋地向徐乙问道:“兄弟,刚才我在门口,听说你发明了一种修省柴灶?”

    徐乙微笑着,还没说话,徐母就回答道:“宝山,不是听说,就是真的,你去伙房试试看!”

    徐宝山立即跑去了伙房,不到一刻,就兴冲冲的回来对徐乙说道:“兄弟,这灶真的很好用啊!”

    “大哥,你要感兴趣,我可以给你说说其中的窍门!”看到大哥的表情,徐乙微笑的说道。

    原来徐宝山在衙门工房,书吏毛三对他是礼遇有加,什么重活也不让他做,只让他负责些登记接待的轻松工作。这一段时间,徐宝山发现各村镇反映最多的事情,就是灶台费柴的问题,目前南和县农家用的都是传统土灶,耗柴草极多,田间出产的秸杆根本不够用,因为南和县地处平原,植被稀少,几乎是无处砍柴,所以各村镇都希望衙门工房能给予技术上的支持。

    徐宝山就把情况向毛书吏反映了,其实这个情况,毛书吏早就知道,可是工房没有这方面的人才,他也是无能为力。

    所以,今天徐宝山发现自己兄弟发明的这个省柴灶这么好用,就想学来一下。

    其实这种省柴灶并不复杂,只是有几个关键的诀窍要掌握而已,徐宝山也懂一些瓦工,经徐乙这么一点拨,很快就学会了。

    话说翌日上午,王有德处理完几件琐碎的公务,正在内堂品茶,这时侍卫禀告吏员徐宝山求见,王有德微微一皱眉心想:莫不是毛三惹了他不成。

    徐宝山一进屋,就连忙施礼道:“吏员徐宝山参见大人!”

    “宝山兄弟,快快请坐,你在工房感觉怎么样?”王有德满脸笑容道。

    徐宝山回话道:“大人,我在工房挺好,毛书吏对我很照顾!”

    “那是他应该的,徐兄弟,你以后有事可以直接来找我!”王有德一听,就把心放下了。

    徐宝山一脸感动道:“多谢大人的抬爱,给我了这份差事,还对我如此的照顾,宝山无以为报。当下,我有个事情,想向您请示一下?”

    “宝山兄弟,有事你就直说吧!”王有德微笑道。

    “小人近日与毛书吏等人一起,研究出了一种省柴灶。经过我等反复测试,确信可省柴一半以上,一个四口之家,一年可省柴最少二十担。

    目前咱们县每户用的都是传统土灶,耗柴草极多,田间出产的秸杆尚不够用,许多农家还要花银子购买薪柴。小人考虑,如果我们能够在全县这种省柴灶,那么每户非但不用花银子去购买薪柴,而且秸杆还能节省下来,无论是用于沤肥还田,还是用于养牛,对于普通农家来说,都是大有禆益的。故此小人特来向大人报告此事。”徐宝山很快地就把省柴灶的事情说了一边。

    “在全县?”王有德心念一动,他隐隐地有些理解徐宝山的意思了。身为县令,他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他能够想象得出,如果这种灶真的能够省柴一半,在全县进行成功的话,这个倒是一个很大的政绩啊。

    中原地带的农村自古以来就知道秸杆沤肥还田的道理,只是苦于秸杆不够烧,所以很少有人家能够做到。如果省柴灶之后,农家能够有多余的秸杆用于还田,对于农业生产将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这种惠而不费的政绩,哪有人不喜欢的。

    “你打算如何能够做到向全县呢?”王有德追问道。

    徐宝山道:“我现在想向大人汇报的,就是关于省柴灶的整体思路。我测算过,按省柴灶能够省柴一半计算,一个四口之家,一年能够省下来的柴草,不下二两银子。我们打算按每口灶一两银子向百姓收费,相信任何一户人家都会非常愿意采纳的。我们还需要培训一批泥瓦匠,预计用一年时间,在全县普及省柴灶。”

    “每口灶一两银子,的确不贵。”王有德也听明白了,他点头说道,“你们打算以什么样的名义去呢?”

    徐宝山道:“很简单,我们以县衙的名义来进行,这种灶能够帮百姓省银子,而且垒灶的价格又非常优惠,这绝对是一件泽被百姓的大好事。

    我考察过了,每一口灶,可以向县衙上交半两银子的管理费,剩下的收入用于工匠的培训和施工费用的支出。如果全县有三万户人家改造省柴灶,那么我们将可以向县衙上缴一万五千两银子的管理费。”

    “嘶……”王有德深吸了气,他身为县令一年也就一百多两的俸禄银子,这要是把省柴灶开了,可以说是名利双收啊!

    “宝山啊,你设计的这个灶,可有名字没有?”王有德知道毛三的能力,工房每年堆积了许多下面老百姓反映的问题,他是很清楚的。所以,王有德已经认定这就是徐宝山发明的,甚至徐宝山来找自己,有可能是徐解元授意的。

    “启禀大人,小人考虑过了,我想给这个灶取名叫王氏省柴灶,还请王大人应允”。徐宝山其实早已经想好了名字,就等王有德问呢!

    徐宝山此言一出,王有德脸上的笑容更加灿烂了,他假惺惺地连连摆手道:“这如何使得,这是你们搞出来的灶,宝山你居功甚伟,还是用你的名字为好。”

    “大人,将这个灶取名为王氏灶,是我们大家共同的心愿。没有王大人的英明领导,我们哪能研究出这样的省柴灶呢?再说,这个灶只有以王大人的名义下去,才能真正成为恩泽百姓的利器。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灶以王大人的姓氏命名,是实至名归的。”徐宝山正色道。

    “这个……如果此事确能对百姓有益,本官只有勉为其难了。”王有德一副为难的样子答应道。

    徐宝山趁机说道:“王大人能否再麻烦您给王氏省柴灶,题写一幅墨宝呢?”

    “这个简单。”王有德心情极好,站起身对门外的侍卫说道:“快去把李师爷请来。”

    王有德走到桌案前,提起毛笔,饱蘸浓墨,在一张宣纸上写下了“王氏省柴灶”五个大字。

    师爷李靖来的时候,王有德刚好题完字,他很兴奋地把刚才和徐宝山的谈话内容与李师爷说了一遍。

    李师爷一听也是两眼放光,连忙说道:“恭喜大人,能够拥有徐吏员这样的人才,相信这王氏省柴灶一经,定能造福百姓,成为佳话!”

    这定下了大政方针之后,王知县立刻宣布,南和县衙成立“王氏省柴灶房”,由徐宝山担任房的书吏,负责王氏省柴灶的具体实施。

    其实这个项目的收益,徐宝山算出来的结果,要比告诉王有德的还要多。因为从用户那里收费,也有诸多猫腻可玩,比如说,要求材料必须由对方准备,对方如果准备不齐,则需要花银子来从“王氏省柴灶房”购买,这样一算,又能增加一些收入了。

    这些收入,徐宝山并不打算自己装到自己的腰包里,他准备等把银子挣来之后,还要给李师爷、县丞、主薄、典史等人送点好处。

    徐宝山在省柴灶上的表现,徐乙都看在眼里,有时候他心想大哥比自己更适合做官!

    ……

    时光荏苒,转眼间到了年底,徐家有了一件大喜事,就是腊月二十日,徐宝山要成亲了。

    对方是南和县名门望族赵家的三小姐赵杏儿,赵杏儿的父亲赵德旺是赵家的总掌舵,赵家是做牛羊肉生意的,而且是垄断了整个南和县的牛羊肉市场,南和人吃的牛羊肉都是从赵家卖出去的,所以说赵家日进斗金,那是毫不夸张。

    赵家能成为南和县的望族,不仅仅是财富,原来赵德旺的亲妹妹是南和县主薄张政的二夫人,这张政已经五十多岁了,其大夫人多年前就已经去世了。张政虽然在南和县衙是三把手,但是他在南和县供职多年,为人圆滑,又乐善好施,很有威望。故此,很多时候,县令王有德和县丞赵俊都很尊重这位老大哥的意见。

    家里的新房早已经收拾好了,关于婚宴的安排,全部有徐乙包揽,徐母和莲姐负责*办拜天地当天的具体细节。

    因为眼镜的爹孙云就是开饭店的,南和县最好的厨子自然都被徐家订好了,同时眼镜和胖子负责一些采购的活。

    徐乙负责安排席位,徐家虽然没有赵家那么势大,但是,人丁也很旺。徐乙的叔伯这一辈兄弟就有六七位,到了徐宝山、徐乙这一辈,兄弟姐妹也有十一二个,所以帮忙的人自是不少。

第三十二章 纷纷而至() 
婚宴的当天上午,宾客纷至,知县王有德和县丞赵俊两人一大早亲自到徐家祝贺,这段时间徐宝山负责的“王氏省柴灶”,的有声有色,不仅给县衙创了不少收入,而且王有德在百姓中的口碑,那也是提升了不少呢!为此,王有德直接任命徐宝山为县衙工房书吏,把毛三调到其它部门去了。

    王有德和赵俊大清早就来徐家祝贺,主要是因为今天赵家也要举办送亲的喜宴,王有德和县丞赵俊都是主薄张政的同僚,而且和赵德旺私交深厚,所以今天他们俩都会去赵家参加喜宴,故此提前来徐乙家表示一下。

    这南和县的父母官都亲自登门道贺了,况且和赵家以后都是亲戚了,去赵家或徐家都一样,所以徐母和徐宝山已经很惊喜,包括亲朋好友都已经艳羡不已!

    徐乙虽然略有不快,但是,表面上没有任何的显现。

    刚把王有德和赵俊送走,徐乙只见门口来了一辆马车,马车四面丝绸装裹,镶金嵌宝得窗牖被一帘淡蓝色的绉纱遮挡,显得十分的华丽,更吸引人的是那两匹拉车的骏马,威武高大,长鬃飞扬,甚是气派。除了赶车的两名车夫,后面还有六名随从,徐乙一看就知道功夫不弱。

    徐乙刚把王有德和赵俊送走,只见门口来了一辆马车,马车四面丝绸装裹,镶金嵌宝得窗牖被一帘淡蓝色的绉纱遮挡,显得十分的华丽,更吸引人的是那两匹拉车的骏马,威武高大,长鬃飞扬,甚是气派。除了赶车的两名车夫,后面还有六名随从,徐乙一看就知道功夫不弱。

    马车停挺稳之后,车帘打开,原来是有段时间没有见面的昌万泉、赵掌柜和李掌柜,三位缓步走下了马车。

    徐乙、胖子和眼镜三人赶快上前施礼:“昌叔、赵掌柜、李掌柜好久不见啊!”

    昌万泉三人呵呵笑了一声,随即满脸不满地看着徐乙道:“徐贤侄,自从成了解元郎,是不是就不想认我这个叔叔了啊?”

    李掌柜和赵掌柜也附喝道:“是啊,你大哥结婚这么大的事情都不通知我们?”

    徐大官人乐道:“三位叔叔啊,你们可是大忙人,我不是不想请,我是害怕请不动你们啊!”他上前握住了昌万泉的手道:“昌叔,我正愁没银子结账呢,您真是及时雨啊!回头我把这次喜宴的账单给您过目哈!”

    昌万泉知道他是在开玩笑,忍不住笑道:“去京城找你的古小姐哭穷去,我可没她有银子!”昌万泉可没少从女儿徐蕾蕾那里听闻到一些关于古月和徐乙之间的八卦!

    昌万泉一句话,说的徐乙哭笑不得。李掌柜和赵掌柜等人听到两人的逗话,都开怀大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