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行》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宋行- 第20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确实,换自己是金国统帅,此刻也要想着如何平安地将这支部队带回国去。这仗再打下去毫无意义。

    杨志恭敬地站在杨华身前:“侯爷,是不是提前准备行装了。”

    赵明堂对杨华说:“我河东军都是步兵,将来尾随金人大军送他们出境也只能派骑兵去。此地离河东路途遥远,不提前准备不成。怎么走,谁先走,都要事先做出计划。免得到时候仓促了。”

    杨华点点头:“确实是这个道理,我河东军有九千人马。从东京到河内,漫长的后勤线上还有两万多民夫,是时候回去了。否则耽搁了春耕,明年我们就都要去喝西北风。这样,捧日军和陌刀军可以准备行装了。到时候先期还镇。我亲自带着骑兵去河北,然后从林虑穿太行山回太原。”

    赵明堂提醒杨华:“汴梁营怎么办?”开封几十万青壮,又经过战火洗礼,只要稍加训练,必成一支强军。这让赵名堂很是眼红,他甚至想过,将汴梁营纳入龙卫军的体系。

    “不行。”杨华立即打断了赵明堂的话:“汴梁营都是开封本地人,让他们去山西根本没可能,也不会与我同一条心。老赵,我知道你垂涎这一支人马。算了,回太原之后,如果条件允许,我让你的龙卫军阔大到九千人的编制。”

    赵明堂一笑:“龙卫军除了陌刀军就是骑兵,野战还成,正要攻打城池就抓瞎了。这次开封大战捧日军出尽了风头,我龙卫军郁闷着呢!”

    杨再兴大笑:“赵将军,别以为我捧日军只会攻坚,阳桥镇之战,我捧日军可是主力。”

    “好了,捧日军算是练出来了,再兴你也别得意。”杨华笑笑:“看来,开封已经没有什么可打的仗了。不过,这次勤王咱也不能白干。传我命令,一但金人退兵,立即收缴开封义勇的兵器铠甲,通通给我运回太原去。”

    将都兴奋地大叫起来。

    开封的武库非常大,其中有各种武器和铠甲数十万件,现在都已经散落民间。若能全部收缴回太原,一夜之间河东军就可扩充一倍。

    就算杨华不收缴这些武器,朝廷也不可能容忍民间有这么多武器。与其便宜了懦弱的皇帝,还不如都弄回山西。

    “禀侯爷,陛下在得知和议达成之后,招您进宫面圣。”一个卫兵进来禀告。

    “不去,就说我病了,无法下床。”杨华说:“让黄公公去……黄公公。”

    众人随着杨华的声音看过去,却见黄小公公坏中抱着一只波丝猫,正在用鱼干喂着。黄公公这几日都在大相国寺和皇宫两头跑,他现宫中的太监们都在喂猫,也学着喂了一只。

    至于公鸡,小黄公公已经失去了兴趣,前几日刚放了生。

    见众人的目光头投射到自己身上,小黄公公一笑:“好的,我就去。就说杨大人病了,走不了路。反正官家也没什么要紧事。我估计他也是看和议以成,急着催我河东军退兵吧。京畿重地,老有一支外镇大军驻扎也不是个事儿。”

    “公公大才,深知圣意。”众人齐声恭维。

    “鱼干不错,我尝过的。”小黄公公,递了一片给李鹞子:“李将军要不要试试。”

    李鹞子面有怒色。

    黄公公,不以为然,淡淡地说了一句:“依咱家来说,武器铠甲也不值什么。还不如把兴国坊的工匠都弄了回去,反正现在兵荒马乱的,少他一千多人也没人过问。”

    “黄公公大才,我等服了!”众将又连声恭维。

    以后不养鸡了。”黄公公好象下定了决心:“我决定,把皇宫你的猫全部弄回太原。杨侯,希望你能抽二十个士卒给养猫。”

    众皆无语。(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6节更多,支持作,支持正版阅读!)

    【您现在访问的是万卷书屋:欢迎注册用户,享受1o组书架功能实时关注小说更新。】

第二百六十九章 抢劫(求月票)() 
“禀杨侯,城中义勇武器铠甲已经收缴完毕。”赵明堂喜形于色地走进来。

    已经是一月中旬了,从宋金两过达成和议到现在时间又过去了半月。在这一段时间内,金军恪守着和平条约,龟缩在城北,丝毫没有再战的想法。,这让开封城中的军民都长出了一口气。

    本来,在宋人心目中,北奴都是阴狠狡诈之徒,根本没有信义可言。可事实出乎所有人意料,宗望却信守诺言保持着克制,即便城中义勇屡次挑衅。

    每日,于忆等人都带着部队在两军分界线耀武扬威,可以说出尽了风头,也大涨了北宋军民的士气。

    曾几何时,宋人一直被北方民族打得喘不过气来,现在看女真人躲在城北,一脸晦气,禁不住有些不相信自己的眼睛。

    雪已经停了,靖康一年年末的那一场暴雪前所未见,这一年的冬天也冷得让人无法想象。可是一到一月,天上的雪居然停了。又是一连几天的大太阳,气温也开始升高。

    随着气温的上升,金人归国之心更切。若再在开封城中呆下去,一旦黄河河面的冰开始融化,后勤不继,问题就严重了。

    而且,各地勤王军马也有向开封开进的迹象。河北赵构的大元帅府最近也频频动作,给金军的运输线制造了很大压力。赵构现在尽得河北各路军马,兵多将广,已有南下勤王的意思。

    如此,更坚定了宗望尽早脱离东京这片苦海的决心。

    宗望想走,大宋皇帝巴不得他走,杨华也无力全歼金兵,三方都没再缠斗下去的意思。但要想让金军撤退,条约上所说的那些犒赏钱就得尽快支付。

    为了凑够金人所需之数,皇帝一咬牙,将皇宫中所有器皿和财物都送了过去,如此也不足其中的十之二三。但大宋皇宫的几代库藏已为之一空,洗尽铅华了。

    当然,得到了皇帝凑到的这一部分财物之后,宗望也开始陆续将部队从城中撤出去。

    宗望的信守承诺让皇帝看到了和平的希望,为了加快金兵的撤兵速度,最后,皇帝迫不得已将手伸向了民间。

    这是一次公然的抢劫,后果是严重的。尤其是现在,开封一城的百姓都已经被武装起来,这事只要处理不当,未必不引起大规模的民变。

    为了谨慎起见,皇帝颁布一道圣旨,命令杨华的河东军出面收刮民间财物。

    杨华不是傻子,如此大失民心的事情他才不会干呢。当天,杨华就上了一份义正词严的奏折,说了一番民间疾苦,开封残破,正该蓄养民力,爱惜百姓云云。

    百姓得到这个消息,自然感念杨华的恩德,皇帝接到他这份奏折,也是无可奈何。

    最后,黄公公在皇宫和大相国寺来回跑了几趟,这才说服皇帝:河东军负责收缴民间的兵器和铠甲。至于摊派犒赏钱,可以让开封府和皇城司的人去干。只要民间的兵器被收缴一空,又有河东军维持秩序,也就不怕些须民变了。

    杨华本有意将散落到开封民间的兵器收刮一空,现在又这么好一个机会,如何能够放过。

    很快,河东军就颁布军令,说宋金和议已经达成,民间兵器当尽数交纳回武库。

    有杨华的威望在,见和平已经降临,再加上百姓私藏武器本就是大罪。开封百姓倒也很配合,不过五日,城中的兵器就上缴了一大半。

    见赵明堂如此兴奋地跑进来,杨华就知道有好消息,他笑着问:“老赵,这次你弄了多少?”

    “发财了!”赵明堂眼睛都绿了:“神臂弓六千具,弓一万一千,箭六十三万四千支。各式铠甲一万三千五百六十四具,各式长短兵器两万七千四百,各式马具四千,各式攻城器械三千二百。”

    “好!”杨华兴奋地双拳互击:“不管了,立即装车运回太原。赵明堂,你这事干得好,回去之后我就给你的龙卫军扩军,你要多少兵我给你多少兵,只要你管得过来。”

    赵明堂脸上突然有些忧愁:“好是好,可有两点比较麻烦。”

    杨华:“有麻烦你说,看能不能想个办法解决。”

    赵明堂说:“首先,那些器械太大太重,我们河东军的民夫才两万多人,根本没办法运回去。”

    杨华哈哈一笑:“你这就是笨蛋了,器械运不回去,你不可以拆吗?我看了一下,那些炮车、床子弩、投石车的主体部分都是木料。木料就不要了,就把其中的机括等金属配件弄回去就成。”其实,这些所谓的器械最主要的就是金属连接件,就那最简单的一个望山来说,制作工艺对这个时代的匠人来说也非常复杂。至于其他的非金属部分,任何一个木匠都能做出来。

    听杨华这么一说,赵明堂一拍脑袋:“还真没想到这招,我也是犯糊涂了,我下去就这么办。”

    杨华:“对了,黄公公那日的提议很好。兴国坊的工匠都得弄回太原,这些人可比什么兵器铠甲都值钱。你马上带兵去把他们都绑了,秘密押送回太原。回头工部的人问起来,就说他们在兴国坊被金人占领的期间全部殉国了。”

    “是,放心好了,这事我知道怎么做。”

    “对了,还有一个什么麻烦?”

    赵明堂笑着回答说:“皇帝派出的武库守已经到了,说是要清点我军收缴的兵器,准备入库。我们忙了这么多天,怎么可能便宜了他?”

    “是啊,这事你去应付一下。把那些破的烂的兵器都还给他,充充数好了。”

    “末将心中有数。”赵明堂笑道:“以前我在老龙卫当兵的时候没少接触武库的那群鸟人,要对付他们还不是得心应手?”

    赵明堂同杨华分手之后,立即跑去准备。

    武库中的兵器都有数目,皇帝派出的武库守见了赵明堂态度很是恭谨,一见面立即长揖到地,不住哀求,说如果不凑够核定的数目,他会被重重治罪恶的。

    赵明堂安慰他说:“不用担心,大家都是在军队里混饭吃的,断不会让他为难,一定凑够这个数字。”

    当然,赵明堂是不会将完好无损失的兵器还给朝廷的。

    长枪,好办,直接用木棍凑数。

    铠甲,好办,弄一大堆破棉袄,再在上面钉几张铁片。

    器械,直接将一大堆木架子扔过去。

    弓,还是木棍。

    弓弦,麻绳。

    忙碌了几天,赵明堂硬是让武库再次满仓。

    民间义勇的兵器收缴完毕之后,皇帝开始了抢劫行动。他颁布下圣旨,命民间百姓将家里的所有金银铜钱一并交纳,甚至连妇女头上的钗子和百姓家的门锁也不放过。

    如此一来,开封算是被刮了个精光,连一件铁器都看不到了。

    其间,开封城中也发生过几起民变。可惜在皇城司士兵和开封府衙役的强力弹压之后,终于被镇压下去。

    看见被扫荡一空的东京,杨华不禁有些叹息。别的地方且不说了,但就开封而言,大宋的民心尽丧不说。作为一座商业城,经过两次大战的摧残,民间的商业受到极大打击。没个十年恢复不过来。

    不过,这也不是他所需要担心的事情了。

    这次大战,金人的日子也不好过。西路军精华丧失,金国的军事力量受到严重打击。不经过几年的休养,女真人也没力量进行这样一次大规模的倾国之战。

    短暂的和平还是可以预期的。

    靖康国耻终于因自己的出现而改变,虽然结局不算完美,却也可以接受。

    想到这里,杨华还是有些得意的:总算为这个民族做了些事情,也不枉来此一遭。

    忙乎了一个月,将皇宫里的器物搜刮一空,将民间扫荡成白地,以破坏整个开封的商业价值为代价,宋朝终于凑够了宗望所需之数。

    金国大军出城北归了。

    杨华也接到圣旨,尾随金人大军出境。

    与此同时,远在济州的赵构也接到尾随金军的命令。同时,赵构还接到皇帝的另外一份圣旨:一旦金人出境,立即接太上道君皇帝和被俘的百官还朝。

    皇帝命赵构接太上道君皇帝和百官还朝有一个更深的意义,赵构的大元帅府兵多将广,又有节制天下兵马的权力,若放任不管,日后必成大患。不如等他接太上皇还朝的时候一举解除他的兵权。

    同时,杨华还接到了皇帝的另外一份密旨:一旦赵构接到太上皇后,杨华可便宜行事,就地敦促太上皇和康王赵构回京。

    河东军终于开拔了。

    赵明堂捧日军,陌刀军依旧沿老路过黄河回山西。只游奕骑一千多人尾随金人大军出了城。

    看着手中的圣旨,杨华对李鹞子发出一声苦笑:“皇帝这是要让我河东军和大元帅府互相牵制啊!一旦太上皇不肯回京,我河东军可就将康王等人拿下。这种事……你说我能做吗?”

    李鹞子讽刺地一笑:“皇帝总以为天下就他一个是聪明人,其他人都是笨蛋。杨侯到时候若真随太上皇和康王回东京,只怕就会一辈子在京城做你的驸马爷了。”

    杨华回头看了一眼残缺的东京城墙:“这鬼地方已经被大家刮光了,我可不想回来。走吧,老子可管不了那么多,到了相州,我就说军粮已经耗尽,无力尾随,自翻太行山回山西去。对朝廷,对天下百姓也算有个交代。反正尾随金人的任务有赵九他们。人家可有十万大军,多我一个不多,少我一个不少。”

    在回头的一瞬间,杨华看见一条孤独的背影擎着红旗追了上来。

    红旗上分明写着三个大字:汴梁营。

    “于忆,你怎么来了!”杨华拨转马头跑了过去。

    于忆一个立正,大声道:“禀侯爷,于忆这条命是您的,自然要追随你到天涯海角。”他气愤地说:“我那群弟兄,平时一个个以好汉自居,可今天却没一个人跟我走,都舍不得家中的妻儿老小。俺光棍一条,也没什么可牵挂的。俺要做好汉,俺要当兵杀敌人。侯爷,你不会不要我吧?“

    “好汉子!”杨华跳下马去,使劲拍了拍他的肩膀:“于忆,河东军欢迎你。”

第二百七十章 刘光世() 
利军黎阳,白马渡口。

    黄河之上已经冻结,曾经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