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之细水长流》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穿越之细水长流- 第5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我们家地里只有红薯,娘就炒了红薯藤。”

    听着很有道理,但还是觉得哪里不对。

    红枣看看她爹和两个堂哥的表情,恶趣味地故做无辜道:“不好吃吗?”

    “可刚刚贵银哥还说好吃的。”

    “是挺好吃的。”李贵银老实地说:“只是没想到是红薯藤。”

    “红薯藤咋了”红枣一脸奇异地看着李贵银:“贵银哥,难道你不吃红薯?”

    “吃啊。”李贵银答完一想,自己既然吃红薯,那满囤婶炒红薯藤好像也对啊!

    不再纠结,李贵银继续吃饭。

    李贵林抬眼看看红枣,又一次觉得这个小族妹有意思––他真的没见过这么狡黠地小女孩,这一丁点大,就知道以你矛戳你盾请君入瓮了。

    不怪满囤叔宠她,李贵林想,他要有这么个小闺女,也是得捧在手心里宠着。

    微微一笑,李贵林再一次伸出了筷子。

    既然两个侄子都不在意,李满囤自然也没意见––不过炒个红薯藤而已,水灾那年,爷爷们可以直接吃土的。

    一盆油渣炒红薯吃的丁点不剩––盆底的一点汤,都给李贵银倒到碗里泡了饭。

    下午,王氏带红枣上山采枸杞,结果红枣摘了一篮子枸杞芽儿。

    “娘,晚上我们炒枸杞芽儿吧!”

    炒过了猪吃的红薯藤,王氏炒枸杞芽儿毫无压力––枸杞那么贵,芽儿肯定也贵,起码比红薯藤贵。

    枸杞芽儿的叶子带有苦味,但再苦,也架不住红枣舍得放糖啊。所以晚上一盘清炒枸杞头,入口虽苦,但嚼起来却是苦中带甜,清香爽口,让三个干了一天重体力活的男人胃口大开,欲罢不能,将王氏蒸的两笼窝窝头吃了大半,糙米粥也喝了个一干二净。

    自那以后,一直到菜园开始出菜,常来宅地干活的李贵林、李贵银便即见天的吃到猪草,除红薯外,还吃过了蒲公英、侧耳根鱼腥草、胡萝卜和草头等。

    所谓“见怪不怪,其怪自败”,吃多了猪草的李贵林和李贵银干活闲暇,还会评判一下猪草的味道,比如李贵林喜欢草头,而李贵银则喜欢胡萝卜,间或的李满囤也会加入进来,说他喜欢蒲公英。王氏偶尔听到,便即有种她还在李家,养了三头猪的恍惚。

    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这次的席面,与前两次完全不一样。这一次完全是李满囤一个人的舞台––他修的宅子,他办的席面,他请的人,而他们也只为他庆贺。他们不在似结婚那天一样诙谐得叫他,所有人那天都一样的称呼“新郎官”,他们第一次庄重的叫他的名字,跟他说:“满囤/叔/兄弟啊,恭喜你!”

    所有来恭喜的人,都端着酒碗。李满囤来者不拒,谁来都喝一口––这时候,高庄村还没有酒杯,装酒的,都是族人自带的粗瓷大碗。粗瓷大碗一碗能装半斤酒,且酒是稀罕物,庄户人家常烧肉都舍不得用,所以,高庄村人虽有大碗吃肉,大碗喝酒的豪情,却没有“哥两好,一口焖”的劝酒风俗。

    其实,根本不用劝酒。一来,今儿客人多,一人陪喝一口,加起来量也不少;二来,李满囤少有机会喝酒,他的酒量,不仅天赋有限,而且也没经过后天培养;三来,李满囤确是高兴,高兴得有点“酒不醉人人自醉”的意味。如此,三管齐下,李满囤,毫无疑义地醉了。

    第一个发现李满囤醉了的是红枣。李满囤的酒品很好,喝多了,也是笑,继续来者不拒的接受敬酒。

    醉酒百态,若非红枣在前世饭店见多了醉鬼,也未必能发现李满囤这种“真醉”,明明喝醉了,偏还不知道自己醉,还继续和人喝的“醉酒”。

    红枣知道,跟喝醉的人没啥道理可讲。红枣倒了一碗开水,兑了两勺醋,端给李满囤,替了他的酒碗。

    坐在李满囤旁边的李贵林瞧见红枣动作,他叫住红枣:“红枣妹子,你把刚端给满囤叔的汤,也给我一碗。”

    李贵林今儿也喝多了。每一个来敬酒的族人看到他爹,族长,也都要借花献佛敬一杯。连带的,也会夸他几句。他能怎么办?只能陪喝了。

    近两个月来李氏族人因都买了山头,有足够的枸杞可摘,几乎家家都挣了二三十吊钱。

    有了钱,日子好了,族人们高兴,喝酒就爽快,爽快的结果就是喝多了。

    不是所有人都有李满囤的好酒品。宴席过半,这院子可就热闹了,有哭的,有笑的,有拍着胸脯吹牛的,也有瘫在地上打呼的。

    女人们见怪不怪,自招呼孩子收拾自家的碗筷––饭碗不会拿错,菜碗则是桌上随便拿一碗,连剩菜一起带走。然后方搀扶自家的男人回家。至于桌凳,明天来拿也是一样。

    如此,没一刻,族人就走差不多了。

    李满囤家席好,一碗红烧肉足足二斤肉,男桌还好,男人饭量大,女桌,特别是孩子多的桌席竟剩下不少。谁也不嫌肉多,所以,在看到男人喝多了后,竟是一个赛一个的走了––没有红烧肉,也有红烧鱼,腊肉啊,再不济也还有炒鸡蛋、炸豆腐,而最后一个,可就只一个空碗了,同心财余,那个碗,可是连碗底都让孩子给舔干净了。

    人走了,厨房里只留下帮忙的妇人。

    王氏将办席面多准备的红烧肉、红烧鱼、腊肉、豆腐丸子与她们分了,算是感谢了她们的帮忙。

    送走帮忙的族人,王氏关上大门。这宅院便就完全是李满囤一家人。

77。人有亲近远疏() 
此为防盗章  公道自在人心

    李高地的动作很快; 前脚刚和李满囤提了分家; 后脚就去了族长家。

    李氏一族,现今的族长,是李高地的侄; 李丰收。

    当年李高地他爹李大江同三个兄弟带着一大家子人从老家逃荒到高庄村后落户时; 因人多势众,为同路的李姓人推选为族长––那时候村里各姓氏的所有同姓人都自发地以连宗的方式抱团成一个宗族,以便与其他氏族争利。简洁地说; 就是高庄村虽然人杂姓多; 但只要姓同一个姓的,就是一笔写不出两个姓的嫡亲族人–即便他们此前来自间天南地北,相互间没一丝血缘关系。

    李大江过世后,他长子李铁牛接任族长。李铁牛虽是李高地的大哥,但年纪大了李高地十六岁。所以李高地和李铁牛的长子李丰收,虽说是叔侄,但因年岁只差了三岁,小时候没少在一起打闹淘气––从李丰收日常管李高地叫小叔哥; 就知道两人的交情与一般的兄弟没差。

    听李高地述说分家方案,李丰收一边吸旱烟; 一边皱眉。心说小叔哥这家分得可不公道––满囤是没儿子,但; 这不能生; 还不能过继吗

    不说族里其他人家; 只他自家; 就有四个孙子。

    ";小叔哥,";侯李高地说完,李丰收斟酌开口道:";我听说三弟妹又怀了";

    听明白李丰收的言外之意,李高地叹气:";丰收兄弟,你说的我懂。";

    ";只你侄大了。";

    ";咱们庄户人,说亲难啊。。。。。。";

    听说要给李贵雨说亲,李丰收默了下来––他也巴不得李贵雨说门好亲,以壮大氏族。

    所谓好人家,就是儿子多的人家。这儿子多了,闺女自是少了,所以,在婚姻市场上,好人家的闺女一向供不应求,选女婿的门槛很高,多是非长子长孙不嫁。

    满囤确是长子,但贵雨确也是长孙,是李氏一族的未来––身为族长,李丰收的脑海里时刻都绷着家族长远和延绵的这根弦。

    如果赶现在给满囤过继,李丰收思索,贵雨的亲事确是会降一等。小叔哥这么安排,也不是全无道理。可若不给满囤过继,那么满囤的后事咋办?

    李满囤勤劳孝顺,忠厚老实,一生也就没儿子这一个缺点––李丰收看着李满囤长大,也不忍心把这个小族弟逼上绝路。

    ";满囤,以后,你咋想的";李丰收问李高地。

    ";满囤,";李高地慢慢地道:";好孩子。";

    ";是我对不起他。";

    ";当年说亲时,家里正盖房。钱不凑手。";

    ";没给他说一门好亲,给他娶了王氏这个丧门星。";

    “得了这么大一个教训”

    “丰收兄弟”李高地交心地说:“这孙子的事,我得好好相看。”

    “对”李丰收跟着点头,婚姻是大事,不能玩笑。

    “待几年,贵雨的事办了。”李高地继续说自己的打算:“家里其他的孩子也都大了。”

    “那时候,红枣也嫁了。

    “我想着,将满囤还搬回来。”

    “跟贵雨一处住着,由贵雨给养老。”

    “他空出来的宅子,正好给满园。”

    “地就不用交回来了。”

    “他自己留着。”

    “地里的出息,就给他花用。”

    “再以后,这地还是给贵雨”

    “也算全了他伯侄的情分。”

    满囤由贵雨养老,李丰收寻思,除了没有父子名分,其他都还算妥当。

    不过待想到将来红枣出嫁,李丰收细想了一刻,还是说出了自己的担心。

    “小叔哥”李丰收说:“红枣的婚事,怕是不好说。”

    这提醒了李高地。王氏生不出儿子,连带的,她生的女儿也没人要。

    “丧门星!”李高地恨得直咬牙。

    “说不得,要多点嫁妆”李丰收也愁:“到底是咱族里的女娃儿。”

    “不能嫁的太低。”

    “丰收兄弟,我懂”李高地也知道其中厉害––媳妇可以低娶,女儿则不能低嫁,起码不能嫁太低。

    如若女婿家太穷,难保哪天就会把人给卖了。若只是卖到富贵人家为奴为婢还好,要是给卖到那肮脏地方,这事儿可就大了––这女方娘家人,没脸见人不算,还会拖累整个宗族的婚嫁,为村人的唾沫星子给淹死。

    如此,即便红枣的女婿可能不好找。但再难找,也得找。

    自古以来,女人都是“生不入祠,死不进谱”。即女人只有嫁人后才有资格在死后进夫家祠堂享祭祀,不然,都是破席一卷和夭折的孩子一样埋在乱葬岗,无人祭奠。

    所以,不给女儿嫁人,和把女儿低嫁一样,都要被人戳脊梁骨。据说,有那一等讲究的人家,还会花钱给早夭的女儿办冥婚,以享祭奠。

    红枣先天有王氏这个短板娘,想说过差不多的人家,便即就得花钱。

    里里外外思索良久,李高地终下了决心:“那就分满囤两亩水田,两亩旱田。”

    “加的水田,出息给红枣置嫁妆。”

    闻言,李丰收算了算这份田地已过了小叔哥家底的一成,便即点了头:“成。”

    如果按规矩办,李丰收想,小叔哥分家,李满囤应该得七层,李贵雨、李满仓和李满园只各得一层。先前,小叔哥给满囤地就是照一成来的。

    说实话,这给一成,虽说少了,但满囤家人口也少,日子也是能过的。

    现小叔哥既然愿意再加一亩水田,满囤这日子就很能过了。不过,小叔哥愿意,不代表小叔婶愿意,所以,我得帮满囤给敲定了。

    想了想,李丰收便即补充道“是要两亩水田。”

    “虽说满囤有你给建的三间房,住肯定是够了。”

    “但庄户人家,柴房,工房,也是少不了的。修这些房,也离不了草。”

    “满囤的媳妇不会织布,家常打两双草鞋,进城卖,也是一桩进项。”

    “这都得要有草。”

    一番话说得李高地连连点头,先前多加这一亩地的不甘终是慢慢散了。

    家分好了,接下来就是谈买地。

    村里的地确是不多了,现空的十来块地,都在村子西北面,远离细水河、洪河的地方。周围虽有几处池塘,但塘水多是后山上冲下来的雨水汇聚,水中带泥,远比不得细水河河水洁净。除此之外,这池塘,一年还有四个月的枯水期––整个池塘,完全干涸,显露处塘底的污泥。

    挑来选去,李高地终下定决心道:“就那块吧。”

    “正对着自家的旱地。”

    “满囤干活也方便。”

    李家十七亩旱地中,有十二亩是分家得来的成片地。李家祖业置的早,这片地不仅位置好,离村近,灌溉也很方便,现正长着四亩棉花和八亩玉米。

    其他五亩,则都是李高地自己置下的。庄户人视地如命,很少整片买卖。以致李高地置的这五亩地,竟是分散在了三处。

    李丰收回想了一下李高地说的地方,确是不多不少的两亩。不过里面现只种了红薯,李丰收正欲皱眉,转而想起多加的那一亩水田,到底没有说话。

    自古清官难断家务事,差不多,就这样吧。

    横竖下午没事,王氏见李满囤拿了把铁锹,知道他要去水田查看,便即说:“我也过去瞧瞧吧。”

    “咱家的地,我还不知道是哪块呢。”

    李满囤一想也是,便即就同意了。

    到了水田,李满囤领着王氏看自家的界石,红枣尾巴一样跟在后面,眼睛则警惕地观察脚下。稻田里有蚂蟥,红枣可不想被这玩意附身。

    眼光扫过一块土坷垃,红枣目光转过,转又转了回来。这颜色,比旁边的土要黑,这是,红枣凑近一看,便即条件反射地自篮子里抽出自己的小锹,一把压住了那块土坷垃。

    “爹,爹。”感受到锹下那土坷垃的挣扎,红枣毫不犹豫地呼救。

    李满囤闻声立刻大步折回,他以为红枣遇到了蛇。

    靠近一看,李满囤松了口气,他缓声道:“别怕,这是八爪鳌。”

    “你松开手,爹拍死它。”说着话,李满囤举起了手里的铁锹。

    拍死它!红枣惊呆了。没想到她爹这么威武––竟然要拍死四两大的螃蟹。

    不过,红枣想起来了,这么多年,她还真没看到村里有人吃螃蟹。

    难道说,她要做这个世界上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别,别拍,”红枣赶紧阻止她爹:“你递个草给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