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宋高宗》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穿越宋高宗- 第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听宋钦宗已经进金营了,满怀私念的赵构与居心叵测的汪伯彦心底都是一动,两人不经意间对视一眼。赵构两眼一瞪,心说汪伯彦你个奸臣,还敢看我?汪伯彦本就心虚,此时骤然看到赵构瞪他,吓了一跳,连忙低下头做忠臣孝子状。

    赵构瞪眼后,发现自己在汪伯彦心中挺有威严,还是高兴了一下的,虽然他也搞不清楚他这威严源于的是血统还是军队。但在奸臣心底有威严,总是一件好事。赵构招呼着大家快把唐别驾抬到内室去,再叫医生来为他诊治,忙完,又坐回椅子上,手支额头,闭目养神,一副沉思忧愁状。

    大概过了半刻钟光景,唐洛的事情才算处理好,侍卫们陆陆续续出去办差,太监也去重新准备餐饮,只剩下汪伯彦还低眉顺眼的坐在一旁,一副有悄悄话要跟赵构讲的架势。

    赵构调整下情绪,假装很客气的问道,“汪帅,你留下来,是有什么话要跟我讲吗?”

    汪伯彦拱手道,“大元帅,诸多将士在赛会上表现出众,除了规定的金银,属下不知道是否还要给他们什么奖励?”

    赵构挠了挠自己的眉毛,想起在磁州时,他曾与宗泽商量,是不是应该效仿秦国,以战功激励军队。谁知宗泽立即反对,并解释说,秦人能以军功加厚赏激励军队,是因为当时秦国鲸吞天下,一国接受六国的土地财富,以战养战,以掠夺代生产,自然撑得起战功体系。而如今,每一块土地本来就是大宋国土,土地的所有者又都是大宋的子民,没有那么多剩余资源供养战功体系。

    当时的赵构听了,恍然大悟,感觉自己过去,犯了历史教条主义的错误。宗泽说的有理,我们效仿历史,但同时也要搞清楚当前情况与历史有哪些异同。没经过透彻的分析便盲目照搬,恐怕要成为王莽赵括类的傻瓜了。

    赵构蹭了蹭自己没长胡子的下巴,所以,如果要激励军队,大概还是应该使用勋章或者一等功、二等功之类名誉上的激励。于是,赵构道,“这样,除了十夫长、百夫长这样的官位;军衔这样的职称;咱们再来一个勋章制度。”

    “属下静听其详。”汪伯彦拱了拱手,立即回应。

    赵构拿过毛笔,简单的画了一个勋章的草样,然后道,“勋章有点类似丹书铁券,但要求没那么严格,只要军士立下功劳,都可以把勋章当做荣誉标识颁给他。一个城池保住了,颁发个保卫者勋章;收复了燕云,颁发个统一勋章。勋章前面打制出特殊花纹,背面刻上获得者的名字、部队。再按照功劳的大小,分为一等、二等、三等。比如,上次金兵南下,李纲守住了汴梁城,按照功劳,应该给他颁发一等保卫者勋章。”

    汪伯彦接过勋章草样,觉得有意思,溜须拍马道,“大王圣明,属下真是难及万一。那这次,我们给大赛优胜者颁发什么勋章?”

    赵构略一思索,道,“民族勇士勋章,正面刻一条龙。”

    汪伯彦听赵构这样说一惊,连声说,“大王不可,万万不可,龙乃皇家所用,怎么刻在勋章上颁给军人!?刻以龙子睚眦,也就够了。”

    赵构听这话笑了,反问,“天下有人属龙,有人姓龙,这都无人反对,颁个以龙为纹的勋章做奖励,有何不可?”

    汪伯彦听赵构这么讲,一时语塞,但明显还是担忧,于是叹口气道,“那大王,这勋章只颁发给少数几人吧。”

    “当然”,赵构眉目舒展,“民族勇士,当然不能多了。各个项目第一名,颁发一枚民族勇士勋章,你先拟个草样来,本元帅要亲自审定这勋章的样式。”说到这儿,赵构想起那尉迟心应该是射箭项目的第一名,可惜了,他逃跑更是第一,又不能为国所用。想到这里,赵构叹了口气。谁知汪伯彦与他异口同声,也叹了口气。

    只听这汪伯彦问,“今天一个叫尉迟心的面具公子,连续射中金环、玉环,不是是否也应得一枚勋章?”

    “当然,”赵构不假思索道,“背后刻上他的名字,以后有机会见面,我再颁给他。”

    “大王,”汪伯彦突然手指动了几下,蓝珪康履最近教了赵构不少识人的小技巧,其中就谈到与人会面,如果观察真心。他们提到,如果一个人在肢体语言上突然有了从未有过的细节躁动,摸鼻子、动脚、动手指,这就意味着,这个人紧张了,关键时刻到来了。赵构看到汪伯彦手指微动,心底微微一笑,想,看来下面的话,才是这个奸臣来见他的目的,可要好好听了。

    此时汪伯彦的语气,还是如常平静随意,可见此人功力不浅,只听他道,“大王,现在尉迟公子营门射走九龙环的故事在整个河北都已经开了,乡里乡亲都叹服大王您一诺千金,实乃可托付之人。不过,还有士卒听见,尉迟公子将您比作商君、武信侯。”

    赵构听汪伯彦这么说,觉得莫名其妙,他原来还以为汪伯彦要跟他说宗泽或者岳飞的坏话,于是听得前所未有的认真,可想不到,汪伯彦表现得那么紧张认真,结果就是陈述个事实?赵构颇有些不耐烦,不以为意的点点头,承认道,“对,尉迟心是这么说的。”

    汪伯彦停顿了好半天,一直用奇怪的眼神把赵构看,见赵构没什么特别的反应,好像有点急了,他左顾右盼,上气不太接下气。赵构只是觉得汪伯彦莫名其妙,这人到底在焦虑些什么?

    突然,汪伯彦好像明白了,他眼前一亮,俯身凑近赵构,问,“大王,属下记得大王上月在磁州落水失忆过。属下敢问大王,还记得武信侯是谁吗?”

    赵构哈哈一乐,回应道,“实不相瞒,我确实不记得武信侯是哪位了。”

    “大王,”汪伯彦脸上汗都下来了,他身体前够,凑得更近,压低声音,神经兮兮道,“武信侯,是汉光武帝为大将时的封号啊!”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原创!。

第三十七章 宗汪之见() 
上章说到赵构终于从汪伯彦口中知道了武信侯的身份,原来,这位与商鞅并列的武信侯,竟是汉光武帝刘秀。

    赵构的汗瞬间下来了,确实,他有做汉光武帝的意思,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现在他的事业顶多算起步阶段,就已经有人看出他有打算自己做皇帝,这肯定不是什么好事。赵构用自己的袍子擦了擦手心的汗,咳嗽了两声,勉强道,“我是真的不知道武信侯是谁,这话要是传出去,本元帅可就……”

    赵构这边正在进退维谷,那边汪伯彦却拱手道,“属下明白了。”

    赵构心说你明白了什么?正要问汪伯彦你不是要杀人灭口吧?康履进来了,道,“大王,宗泽大人求见。”说完康履凑近两步,又压低声音补充,“大王,宗大人面色凝重,两眼含泪。”

    赵构听宗泽来了,又听康履描述宗泽的神情,明白他肯定已经知道宋钦宗的事情了,赶紧揉了揉脸,摆出悲痛欲绝状,再整理下头冠衣襟,示意康履请宗泽进来。

    只见老将军宗泽,仿佛一夕之间苍老了许多,两眼红肿,步履踉跄,驱步来到赵构身边,拽住他的袖子道,“大元帅,君忧臣辱,君辱臣死。汴梁城破,国家君王蒙受如此奇耻大辱,老臣生不如死……”说完,呜呜呜痛哭起来,眼泪顺着脸上的皱纹,刷刷刷往下淌。

    现在的赵构,虽然与宗泽想法不同,但他说到底也崇拜宗泽二十多年了,看他流泪,难免心酸,眼圈瞬间也红了,他握住宗泽的手,道,“老将军,请……”赵构想说,老将军请节哀,但感觉好像这么讲有点盼着宋钦宗死的意思,不妥;赵构又想说,老将军,我愿与你守土勤王共度国难,但感觉好像自己并不想勤什么王,不甘。无奈,话头僵持在半路,赵构说不下去了,只好装出一副伤心得说不出话的哽咽状。

    过了好一会儿,宗泽情绪才稍微稳定,道,“老臣请大元帅迅速整合河北军队,赴汴梁勤王!”

    赵构正犯愁要说些什么话安慰宗泽,汪伯彦很体贴的抢过来扶住宗泽,把他搀到椅子上坐好,道,“宗帅,稍安勿躁,出兵之事,还需从长、从实计议。”

    宗泽愕然,他俨然没想过居然还会有人反对出兵勤王,于是宗汪二人辩论开了。

    汪伯彦道,义勇军只有七千余人,而且大多数将士都是刚训练一个多月的新兵,此时奔赴汴梁,如羊入虎口、飞蛾扑火,实属不智。

    宗泽皱眉,说,义勇军皆为忠勇精忠之士,他们加入大元帅的队伍,本就打算好了为江山社稷豁生舍命,如今国家危在旦夕,义勇军自当义勇敢死,哪有尖刀因吝惜刀刃不肯挥出呢?请大元帅下令义勇军向东京进发,奇袭金营,抢出官家。

    汪伯彦和赵构听了宗泽这话,心里都是咯噔一下,在宗泽眼中,他们是尖刀,但其实在这两个人心底,他们可是挥刀之人,这就是两者此时不可调和的矛盾呀。可是,心底这样想,嘴上却不能这样说,只听汪伯彦强改话题,拱手禀报道,大元帅,此时相州加上磁州,两州粮草如今只够义勇军二月之需,而各地军队、百姓,还在向大元帅聚拢,依属下之见,大元帅应转赴大名府,将来,可去应天府。

    三军未动,粮草先行,赵构真的在军队生活后,对这句话算是有了深刻认识。人是铁,饭是钢,百姓吃不上饭要造反,军队吃不上饭更要造反,而且,军队不仅要吃上饭,还要吃饱饭,每天少吃一点,就跑不动,打不起。所以,要想保持战斗力,每天至少要给每个士兵准备三斤脱壳小米,一个月下来每人就是一石小米。一万人的军队,便是一万石的粮草。如果只呆在驻地还好,如果军队移动,在没有汽车火车的年代,保证这么多粮食随军,那需要数量庞大的杂役牲畜运输。汉武帝打匈奴,以全国之力供应粮草,可粮草十之七八,都在运输途中被杂役们吃掉了。粮草消耗如此巨大、但又是绝对的基本开支,这使得赵构现在就开始担心,将来,十个投奔他的将军,会有九个是为了吃粮来的。如果喂不饱他们,那这些军队,恐怕会在金人之前弄死他。

    所以,找粮,对于赵构,才是绝对的刚需,他听汪伯彦这么说,连连点头,问道,“大名府和应天府有粮?”

    “是”,汪伯彦回答,“属下刚刚得到大名府尹来信,大名府现有存粮二十五万石,而应天府,”他说到这儿似乎有点激动,吞咽一口吐沫,“道君皇帝尊神重道,在南京应天府囤积百万石粟米供养道士。”

    赵构听汪伯彦这么说,眼睛都亮了,百万石小米,这就意味着他至少一年,不用犯愁粮草的问题了。看来封建迷信,不全是坏事。更何况,既然应天府叫南京,那交通恐怕很是便利,也方便从各地调集粮草。只是,赵构看了看墙上挂的地图,好像应天府离汴梁挺近的,他过去容易与金人短兵相接,于是赵构点了点头,模糊道,“汪帅言之有理,粮草告急,确实,该去大名府,二十五万石粟米足够义勇军,和勤王军队整编所需了。”

    “大元帅”,宗泽听赵构没有赶赴汴梁的意思,急道,“官家和道君皇帝还被金军围困。”

    赵构叹一口气,道,“宗帅,官家和道君皇帝被金军围困,如果我们冒然打过去,输了,大宋再无翻身可能,赢了,金人狗急跳墙,伤害二圣,那该如何是好?”

    赵构这话,听得宗泽汪伯彦都是一惊,两个人居然都低声叮嘱他不可再这样讲话,因为官家有天命眷顾,理应无恙。

    赵构皱了皱眉头,心说宋人怎么连士大夫都这么迷信。他以前读史书,总觉得南宋大臣有点奇怪,皇帝被敌国抓走了,一个个都哭着喊着让宋高宗发兵抢回来。天暖后,金兵回北方避暑,宗泽还真带着军队到金人撤离的路上埋伏,准备强抢。赵构在现代时就想,人质到了穷凶极恶的金人手里,宋军就算是战斗力超强,也不能抢啊!不怕金人撕票吗?现在,他算是明白了,因为在迷信的宋人眼里,天命自然会庇护他们的真龙天子,而如果宋徽宗宋钦宗被金人撕票,那就意味着天命有变,两人未得庇护┑( ̄Д ̄)┍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原创!。

第三十八章 准备转战() 
上章说到汪伯彦建议义勇军迁往存粮更加丰盈的大名府,赵构深以为然。

    赵构知道宗泽对救驾这件事有执念,虚伪的表示,自己父母兄弟、妻子女儿都在汴京,其实他的真心也是要舍身忘死跟金贼奋力一搏的,无奈,一人无法敌过金军二十万骑兵,而军队要吃饭,要吃饱,还要训练有素。所以,现在不能与金人面对面死磕。解释完,赵构又道,“宗帅,事在人为,而非天赐。如果金人不放皇兄回城,我们的确要去救驾,但现在去救,是救不出来的,应该首先派人了解金营内部的情况,了解皇兄住处、守卫安排,再伺机营救,不可冒然强抢啊。”

    宋泽叹息一声,“汴梁危在旦夕,如不立即出兵,史册千秋将如何评价我辈呢?”

    赵构听宗泽这话,忍不住想起南宋最后一战,陆秀夫背着小皇帝跳海自杀前,也讲过类似的话语,他感慨道,“宗帅,后人如何评价,主要看我们将来是否功成名就。如果天佑大宋,史书会评论我等如西汉之周勃、陈平;如果天命有变,大概会评价如廉颇、蔺相如;但,倘若此时草率奔赴汴梁,千秋史册只会将我辈与赵括马谡等人并列呀!”

    宗泽听了,皱着眉头半响不语,沉思许久,终于又拱手道,“大元帅所言甚是,我等确应勤加操练,整合各地勤王队伍,将来再与金贼决一死战。老臣一直在审问大元帅在太行山擒获的金人,了解到金军十分不堪暑热。以老臣之见,这次金人三月、最晚五月必会再次退兵北归。金人撤退时,守备必然松懈,咱们可提前在要道埋伏,救回官家。”说完,见赵构没什么反应,又补充道,“大元帅可将此事交予老臣来办。”

    赵构觉得宗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