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驸马》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极品驸马- 第59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上下同心,这是最令薛绍欣慰的事情。这样,他才能在军队里“为所欲为”,而且不用担心被仇视被孤立。

    谴散河陇兵员之后,薛绍重新整顿兵马。出发时的五万洛水大军,经历数战之后增加到了七万多人。另外战马也增加了将近十万匹。这看起来十分喜人,但是七万人当中有一半是吐蕃的降兵。如果将这批人尽数带回京城,难免会引起朝廷恐慌,或多或少也确实有点安全隐患。

    于是薛绍决定,就地对麾下兵马进行一番人员。好在姚元崇就在身边,薛绍与之商议之后达成了共识姚元崇马上回朝知会女皇并由夏官发令,要对三座受降城的驻守兵员进行“定期换血”。

    这个计划,其实早在薛绍的部署之中。驻守受降城的将士常年飘居海外,哪有不思乡的道理?因此很有必要定期让他们轮守换防。但薛绍还没有将这些事情办完,就被迫“下野”了。现在既然收编了这么多的吐蕃降兵,倒是个不错的执行机会。

    于是兵马整顿完毕之后,薛绍挥军北上“巡狩北疆”。

    临走之时,薛绍又在河陇牧马监留下了五万匹上好的吐蕃战马,然后从银川军屯调用了大批的粮草。薛绍对狄仁杰戏称,咱们这是“以物易物”谁都不吃亏。

    只有狄仁杰心里清楚,战马的繁衍可比土里长粮食要困难多了。河陇牧马监曾经是大唐最的马场,后来被突厥人洗劫了一场,从此一蹶不振。现在薛绍一口气补充了五万匹战马进来,显然是长久的军国大计做打算。

    河陇久经战乱,虽然贫苦,但民风骁悍兵员果劲,现在又有了大批的战马做为战略物资保障。如果将来再有战事发起,只需要薛绍登高一呼,河陇随时能够拉出战力彪悍的数万大军奔赴战场。

    藏兵于民勇赴国难,招之即来来之能战,这才是真正的尚武,这才是真正的汉唐雄风。

    这样的国度,无人敢犯。

    薛绍带着他的军队走了,却把尚武的精神永远的留在了河陇大地,深植于每一个子民的内心深处。

    出朔方,一路向北。

    这段路实在太过熟悉,薛绍仿佛回到了当年初初执掌朔方军时。但他看了看身边,当初的朔方诸将,还有几人在身边呢?

    除了郭元振仍镇丰州,张仁愿驻守抚云祠,唐休璟远在云州,就只剩薛楚玉和独孤讳之、沙咤忠义这三人了。

    战争,带走了很多。

    薛绍的大军,在丰州停住。郭元振和张仁愿,飞马来见。

    郭元振跳下马时,第一件事情就是冲到了薛楚玉面前,跳了起来将他抱住,“二竿子,你没死哇!”

    “放手、放手!”薛楚玉大窘,众人大笑。

    不过年许未见,张仁愿明显老成了很多。边关的生活很苦,带兵更是辛苦。

    薛绍设宴款待两位戍边大将,并将论弓仁介绍给他们认识。

    一路走来,论弓仁一直挺沉默,毕竟大周不是他的故国,眼前的一切都是陌生。但是薛绍身边的将军们都对他挺和善,彼此相处倒也不算困难。论弓仁毕竟是一个简单耿直的年轻人,渐渐也就打开了心扉,开始主动的想要融合进这个新的集体中来。

    薛绍向郭元振和张仁愿详细的询问了边防情况,总体来说情况还算不错。但正如薛绍预料中的那样,戍边太久,将士们都有思乡之苦。

    戍边将士定期轮换,看来已是势在必行。

    在丰州等候了数日,朝廷那边终于来了指令,准许受降城兵马定期轮换。这第一次的轮换任务,就由薛绍亲自在前线执行。另外朝廷还下达了两则人事任命,将郭元振与张仁愿调回朝堂听用,改任独孤讳之与沙咤忠义分别担新的丰州都督与琴州都督,兼领受降城军事。

    上次薛绍北伐,独孤讳之与沙咤忠义立功少,因此未得升迁,奖赏也少。这次击讨噶尔钦陵并大败吐蕃赞普,他们两位总算是一展身手立下了功劳。这次分别擢升为三品都督,虽是地方官但也是手握实权的一方封疆大吏,算是荣升了。最的是按照现下不成文的规则,能在受降城这样关键的军事重镇“煅炼”一段时间,将来再要提拔可主容易了。眼下郭元振和张仁愿,不就是最好的例子吗?

    因此独孤讳之和沙咤忠义都很高兴。他们都曾是朔方军的旧将,但在薛绍走后曾经改投韦待价麾下。几年的时间里他们都只在夏州混吃等死的当“土豪”,后来眼睁睁的看着薛绍带出的郭元振和薛楚玉等人,一个个的功成名就前途无量,他们心中只能是后悔加艳羡。现在总算荣升都督,对他们来说还真是亡羊补牢为时不晚,媳妇终于熬成了婆。

    跟对人,是多么的。

    当然,薛绍此次北上最为关心的,仍是突厥问题。所以他想率领这支大军重走诺真水阴山之路,去黑沙薛讷那里看一看。但是朝廷那边好像并不乐意薛绍这么做,女皇想要薛绍早些挥师回朝,众将速速前来得勋受赏。

    薛绍心里倒也清楚,自己这样带兵在外四处游荡,也的确不是一件让人省心的事情。从朝廷制度上讲,也是不合适的。于是他打消了去往黑沙的计划,决定换防结束之后,就班师回京。

    眼下最高兴的,莫过于郭元振。

    至从第一次跟随薛绍出征朔方,他就再也没有回过京城。朔方军大将当中,只有他还一直没有挪过窝。也亏得是郭元振沉得住气,否则谁能像他这样,年纪轻轻就在苦不堪言的边关,熬守这么久?

    换防进行得有条不紊,两座受降城加上丰州和琴州的边防军镇守军,各自换出三千人,将近三分之一的兵马。另外还有七八千兵马,将会沿诺真水阴山之路,分别去往云州、黑沙、朔州和代州进行戍边换防。

    诸镇换防,换进去的兵员都以吐蕃降兵为主,总共大约换去了将近一万人。在整个北疆的边防兵力当中,他们还占不到十分之一的总数。当然他们也不会永远的镇守在云州和黑沙等地,以后他们还会参与各个军镇之间的不停换防,并隶属于各个不同的地方军府。用不了几年,他们就会分散到九州大地的不同地域,从此各自生根,拥有各自的生活。

    办成这件事情,论弓仁出力不少。虽然他不愿意和麾下的同胞分开,但他心里也清楚,谁也不可能让他和三万吐蕃降兵一直聚集在一起。逐渐分离,各自融合,这才是必然的趋势。

    既然当初已经走出了那一步,现在就必须接受这样的现实。

    北疆换防,前前后后办了两三个月。

    一转眼,又是夏天。去年此时,薛绍正和虞红叶在淮扬潇洒。

    终于是要班师回朝了。薛绍有种感觉,日月如梭,时光催人老。

    一晃,一整年就这样过去了。

    大军南下刚过了朔方军镇,正遇到女皇再派使臣来催薛绍班师。这次的使臣还带来了女皇的“密旨”,其实就是一份武则天以“岳母”的身份,写给女婿薛绍的手书家信,叫他赶紧回家陪老婆孩子。

    薛绍只是笑而不语,心知女皇的心里真正着急的,大概是自己和玄云子和婚事。

    他细下一寻思,时至今日,自己和玄云子的这一棕“政治婚姻”好像已经有点失去了意义。当初提出这门婚事的时候,是武则天希望自己和武家的子侄能够和睦相处,共同辅佐于她。但是现在,薛氏军武一系与武氏皇族一脉已成鼎立之势,彼此相互制衡,这恰好方便女皇从中驾驭。万一两家真的从对立走向了联合,女皇还能淡定吗?

    因此薛绍觉得,此一时彼一时,女皇现在应该是不愿意自己再和玄云子成婚了。虽说食言而肥不是君王该干的事情,但比起现实的政治需要来说,这又只是小事一棕了。

    “那我回去之后,该要怎么面对玄云子呢?”在一步一步走向关中的时候,这个问题就一直萦绕在了薛绍的心头。

    【近几日身体有恙,无力码字。本想请假休息,想想还是码字更新吧……近日如有更新不及时,诸位见谅!】

第1014章 归宿() 
关内,薛绍入眼所见的一切画风,就斗然变了。

    从河西的苍凉到京都的繁华,中间只隔了两个字,战争。

    曾经被丝绸之路的财富之水所灌溉的河陇之地,因为近年来战争频仍屡遭入侵,而变得满目疮痍贫苦交加。然而值得庆幸的是,如今突厥已经被封阻在大漠以北,短期内再难越过阴山作恶。吐蕃经历了一场内战现已失去了噶尔钦陵,尤其是青海湖惨败过后,就算不会从此一蹶不振,至少也再难像以前那样对中原构成巨大的威胁。

    看到繁华似锦的京城和安居乐业的百姓,薛绍这些将军们的心情都因此渐渐灿烂起来。

    战争的最终目的,是和平。

    眼前的繁华和安乐,证明了将士们的努力并没有白费。

    洛水大军,五万离去,七万归来。薛绍将这支功勋王师仍旧放回了原地,然后和众将一同进宫面圣。

    武则天亲自率领文武百官,来到则天门前来迎候这些功勋战将。

    洛阳城万人空巷,则天门前欢声震天。

    这样的场景,薛绍已经不陌生了。当他骑着战马走在人群的中央,接受万民的欢呼与歌颂之时,心中想得更多的是,早回家与亲人团聚。

    所谓英雄,其实也是一颗凡人之心。

    薛绍一行将军走到则天门前时,武则天的伞盖从皇城大门里移了出来。武则天步行而出,朝薛绍等人走来。

    这是君王对臣子所能给出的最大礼节,降阶相迎。

    薛绍等人连忙下马,抱拳而拜立于道旁,山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武则天的脸上,是欣慰而自豪的微笑。她走到薛绍的面前停住,轻声道:“承誉,辛苦你了。”

    “陛下,这都是臣份内之事。”薛绍抱着拳,道,“陛下贤明国家昌盛,臣等甘愿为君为国,尽效死力。人,只要他胆践踏我朝疆土、虐害我朝子民,臣等请命击之,不死不休、不胜不还!”

    “有婿←←←←,∽。如此,夫复何求!有臣如此,夫复何求!”武则天感慨不已,大声道,“壮哉,薛郎!”

    “良禽择木而栖。”薛绍道,“事明主如陛下者,臣亦无憾!”

    武则天连连头,激动之情溢于言表。她一伸手拉起薛绍的手腕,“随朕前来,麒德殿庆功!”

    就这样,她牵着薛绍的手,领着众将与百官大步走进了则天门。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文武百官与围观的洛阳百姓,山呼不停。

    则天门热闹非凡之时,太平公主府里更是一派喜气洋洋,人人欢呼雀跃。薛绍已经屡次出征,但太平公主却从未像这次一样的激动万分。她甚至有些坐立不安,想要冲进皇宫找自己的母亲要人。

    还庆什么功,吃什么宴,赶紧回家才是正事!

    至从听到西征大军回到洛阳,太平公主就换上了一套新做的华裳,坐到铜镜前认真的化妆打扮自己,连一根头发丝也不想它纷乱了。一年多三百多个日夜,太平公主无时无刻想念和担忧那个远征在外的男人。现在他终于回来了,太平公主的心情就像是当年还未出嫁的时候,将要去和薛绍约会了一样。

    激动,开心,紧张又有一忐忑。

    都是老夫老妻了,可太平公主仍旧无法舍弃这样的女儿情怀。她不知道自己是太过幼稚还是太过感性,总之现在,她比时候都想要快一见到薛绍。

    家中其他人此刻的心情,也和太平公主差不太多。

    此前是望穿秋水,现在是倚门而盼。

    薛绍每出征一次,他们的心中就能加深一层体会,这个男人对于这个家有多么的。

    圆月当空之时,薛绍总算是回来了。除了年幼不懂事的几个孩儿被奶娘带去睡觉,其他人全都在等着他。

    人人都着盛装,人人焦灼而热切。

    薛绍的心里真是美醉了。亲情的味道永远是无可取代的,最香最浓。

    深夜。

    太平公主忘情的在薛绍身上驰骋,不许他动。美其名曰是他征战辛苦了,不让他再辛苦操劳。

    薛绍却觉得,自己这样被操……劳,和操劳本身的区别还真是不大。

    都三十如狼,太平公主貌似有早熟了。

    直到第二天中午,薛绍才睁开了眼睛。

    太平公主操劳得厉害,比薛绍还能睡。奇怪的是她居然是横着睡的,将两条白析修长的腿压在薛绍的腹上。

    薛绍不禁好笑,手指挠了挠她的脚板。

    太平公主一下就惊醒了,却只是翻了个身又压了过来,把脸枕在薛绍的胳膊上睡。

    “喂,我得进宫去了。”薛绍道。

    “打了一年仗才回来,还不让休息吗?”太平公主的声音懒懒的,像猫儿。

    “有些事情,陛下要同我商量。”薛绍道,“本来昨天就要议的,但我急着回家,陛下就没拦我。”

    太平公主睁开了眼睛,“什么事?”

    “大概,是玄云子的事情。”

    太平公主眨了眨眼睛,这下完全清醒了。

    “你有何看法?”薛绍问道。

    太平公主想了一想,道:“玄云子回京已经很久了,但一直没有抛头露面。你和她的婚事,曾经一度传得沸沸扬扬,但眼下却是无人问津。如果当真是要履行婚约了,不会如此。”

    薛绍了头,“和我预料中的一样。”

    “你也觉得,我娘现在已经改了主意?”太平公主问道。

    “可能性很大。”薛绍道,“此一时彼一时,局势不同了。”

    “我觉得也是。”太平公主道,“李武两家天然对立,此前我娘想要改唐为周,想把你归纳到武家一派或是希望你与武承嗣等人同心协力,所以才提出让你与武家的女儿联姻。但现在我娘已经是皇帝了,李武两家仍旧对立,还因储位之争闹得水火不容。你这位执掌兵权的军帅的立场,将很有可能直接决定谁是真正的储君。在这样的关口,你与玄云子成婚就显得非常的不合时宜了。除非……”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