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驸马》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极品驸马- 第26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薛绍和武承嗣看了个对眼,彼此没有说话都转开了眼睛,一副老死不相往来的架式。薛绍私下一打听,不得了——武承嗣这厮昨天刚刚被提拔为兵部尚书了,难怪会来参加这样的御前军事会议!

    薛绍心里那个郁闷,兵部尚书,居然还是我这个检校兵部侍郎的顶头上司——你这傻逼玩艺难道也懂军事吗?!

    再一打听,薛绍心里更是光火——武三思那个废柴篓子居然也当上了礼部尚书,接的还是已故礼部尚书裴公的班。

    另外,中书舍人武攸宁也上升了一大步,成中书侍郎。丑八怪武懿宗也由四品中郎将提拔为三品左金吾卫将军了。再加上前不久咸鱼翻身的千骑将军武攸归,武家子侄在新君服丧、太后掌权的这段期间里狠狠的风光了一把。

    薛绍对于这几个小人的发迹倒是不意外,武则天一直都想提拔娘家人,这是公开的秘密。之前迫于高宗李治的压力,武则天才临时削去了武承嗣与武三思的官职她的侄儿们都收敛了起来。现在既然李治已经去世了,武家的势力会有所抬头这几乎已是必然。

    薛绍只有一件事情想不通,身为总括朝政、领袖百僚的顾命大臣裴炎,对于太后如此任人唯亲,就没有意见么?

    正琢磨着,太后的车驾来了。武承嗣像条哈八狗儿似的迎了上去,斥开了司乘宦官,亲自扶着太后下了车。

    薛绍和很多的大臣们一样,满怀鄙夷的冷眼旁观。

第559章 英雄所见略同() 
御前会议开始了,由武则天主持。

    这样而重大的政治场合,座次排位非常的严谨。薛绍既非宰相又是政事堂的新面孔,因此只是坐在一个不起眼的小角落里。

    在商议丰州军事之前,武则天先通报了一件事情。留守长安的中书令薛元超给朝廷上了一封辞表,说自己突患怪病已经不能开口说话,身体状况也是急转直下。因此,薛元超请求辞官秩仕。朝廷已经派了专员前往长安慰问薛元超,得知他的病情属实。因此,太后与宰相们商议之后已经决定,准允薛元超秩仕歇养。

    武则天只是做了这样一则“通报”,并不是与众臣商议。

    薛绍听了有些吃惊,几个月前我还见过薛元超,他还就“报丧”之事语重心长的劝了我好一阵,当时他的身体状况十分良好。一别数月,怎么就这样了?……难道是因为薛元超觉得裴炎在成托孤的顾命大臣、在朝堂之上一言九鼎之后,不会放过他?

    薛绍觉得,于公于私,自己都有必要去亲自探望一下薛元超。但是,不管薛元超是真的生病还是其他的缘故,他的隐退看来都已是铁板钉钉无可改变的事实了!

    在天后通报这件事情的时候,很多人下意识的看向薛绍。薛绍明白他们是什么意思,汾阴薛氏的族老与领袖就这样退下去了,对他薛绍而言当然不是什么好事。这意味着他更加的势单力孤,身上的压力也更大了。

    会议开始,太后发话,先把丰州的军情做了一个通报。然后请众臣商议,如何应对眼前的军国危机。

    除了武则天、裴炎和薛绍,其他人还是刚刚听说这件事情,于是都开始认真的思考,也有人小声的彼此议论。薛绍的身边不远处坐着程务挺与张虔勖,他二人一同在薛绍递眼色,那意思再明显不过——邀薛绍一起出面,代表军方请战!

    薛绍心中暗自一笑,这两位大将军的态度和他们的性格、身份都非常的相符。

    众人都还在寻思和商议,突然有一个声音响了起来——

    “太后,臣以为丰州不过是区区一个偏远苦寒的弹丸之地,却使得大唐每年都花费的军费开支才能守住此地,粮草转运也非常的困难。现如今突厥寇犯,要想守住丰州就要加派更多的兵马、虚耗更多的钱粮。但是守住了,又不见得有什么好处。因此,还不如将丰州的军民百姓与户口钱粮全都迁往夏、灵二州,然后以夏州为依托加强防御,以备突厥是为上策。”

    众人一看,说出这一条“上策”的居然是刚刚上任兵部尚书才一天、头一次来参加御前会议的,武承嗣!

    众大臣一同愕然,这样重大的军国之事,理当是地位最高的顾命大臣兼首席宰相裴炎最先发言,随后是其他宰相发表意见,几时轮得到你一个末进新人哗众取宠?——更何况你这个新人还把话说得如此轻佻,“区区一个偏远苦寒的弹丸之地”,这种话也是谋国谋君的大臣该说出来的吗?就算心里是这样想,也不能当众说出来啊!

    “缺心眼”——很多人心里暗骂起来。

    薛绍则是冷笑不语,傻逼果然与众不同!

    武承嗣用这样一个冒失且愚蠢的发言来出风头武则天的脸上都有一点挂不住了,她说道:“武承嗣,宰相们都还没有发言,你急什么?”

    武承嗣这才一愣,知道自己好像是有点犯了某些忌讳,慌忙缩起了脖子不再作声了。

    “不过既然你已经说了,这不失为一个主见。”武则天就事论事,对众臣道,“众爱卿,以为兵部尚书武承嗣的意见,如何?”

    众人心里都非常有数,武承嗣不学无术也从来没有的涉足政治与军事,他哪能对丰州的军国之事有什么主张?他无非是从别人那里打听来的点子,然后自己拿到政事堂里说出来想出个风头,并借以证明他这个“兵部尚书”是当得名符其实。

    如此说来,虽然武承嗣出风头的事情算是搞砸了,但他的意见其实是代表了在座一些重臣的态度。于是武则天这样一问,当场也就有几个大臣附合。说,丰州偏远苦寒极难守御,朝廷此时难以派兵增援,不如弃之退守灵夏二州,是为上策。

    程务挺这下可急了,不等和薛绍交换意见,他就急忙站出来说道:“太后,臣以为丰州绝不可弃!”

    “程大将军。”武则天不动声色道,“说一说你的意见。”

    “是!”程务挺当堂一拜,义正辞严非常大声的就开说了。

    薛绍听到他说这些话就笑了,同为征战沙场的将军,程务挺说的意见除了言语的组织和自己略不相同,核心意思都是差不多。只不过程务挺没有薛绍这样的政治觉悟,他也没有替武则天考虑什么“千古罪人”的问题,他只是觉得丰州的战略意义实在太过重大,如果放弃了丰州就等于是放弃了千里疆土,这将是大唐自开国以来的“最大国耻”。而且将来想要再重新夺回丰州,将会非常的困难。因为突厥人将会拿走这千里疆土上的物产、掠去的牛羊马匹和人口,从而空前壮大!

    程务挺是个粗人,话远没有薛绍说的那么婉约和漂亮,他说这些话的时候还直接把武承嗣给炮轰了一阵,说“武尚书不识军务,就请不要胡言乱语,误国误军!”

    兵部尚书不识军务,这话说得可算是重了。武承嗣的脸当场就憋红了,满面怒容看那样子差点就要跳起来和程务挺干一架!

    但是人都知道,武承嗣没这个胆儿。恶来将军一个指头就能戳死他。

    武则天也被程务挺的话弄了个够呛,但她没有表示什么不满,反而是笑吟吟的道:“恶来将军直人快语就事论事,武承嗣你不要在意——众爱卿,恶来将军的意见,你们以为如何?”

    张虔勖头一个站了起来,“太后,臣附议!——丰州万不可弃!朝廷理当尽早派兵,增援丰州!”

    张虔勖刚刚被提拔为右羽林卫大将军,从级别上来说是与程务挺平起平座了。但是大家都心里有数,北衙禁军只有一个领袖,那就是程务挺。因此,张虔勖的这个态度,一点也不出乎大家的意料之外。

    今天的御前会议一共只有三名将军受邀参加,于是乎,很多人自然的把眼光着落在了薛绍的身上。

    众目睽睽之下,薛绍欠了欠身拱手道:“太后,臣也附议。”

    短短几字,就是薛绍头一次出现在政事堂的,唯一发言。

    但这已经足够了。

    因为稍后不久顾命大臣裴炎也同意增兵丰州严防死守,武则天就顺坡下驴的当众表态,说委派左羽林卫将军范云仙率军前去驰援丰州。

    众臣心知,朝廷派出的将军名气不大级别不高,兵力肯定也不会太多。但是这已经足以代表武太后的态度——绝不放弃丰州!

    程务挺还有点急了,想要自己请战,但是武则天和裴炎轻松的就将他挡了回去他乖乖的镇守皇宫、护卫洛阳城内。

    薛绍知道,昨天武则天回去之后肯定和裴炎有过交流并达成了一致。虽然自己渴望能够挂帅出征前往丰州作战,但是眼下这确实不太现实。现在这当口,自己只能和右卫大军一起留守在洛阳。这一切,恐怕都得要等新君亲政之后,才能有所改变。

    御前会议结束了,众臣议论纷纷的各自散去,看来仍有一些人保留意见,不朝廷派兵出征。但是对薛绍而言,这是一个毫无悬念、走走过场的例行会议。唯一的“亮点”,恐怕就是武承嗣演了一出小丑的戏码。

    “薛大将军!”

    薛绍刚走出门下省没多远,后面有人叫。他回头一看,是程务挺。

    “恶来将军。”薛绍下了马,抱拳而拜。

    程务挺也下了马来,牵马与薛绍并肩而行,说道:“丰州出了这样的大事,朝廷只派范云仙率领小数兵马前去驰援,能有何用?我本待请战,奈何太后与裴侍中都不相允。薛公子身为南衙十二卫大将军之首,就没有想法吗?”

    薛绍苦笑了一声,左右看了看,人多眼杂。

    程务挺是个急性子,一把拽住薛绍的马缰,“走走走,去我家,坐下再说!”

    就这样,程务挺不由分说的把薛绍拉到了他家里。

    程务挺一个军武粗人在边疆简朴惯了,回到帝都做了大官也是一样的不置田产、不留余财、不喜奢华,他的家里非常的简朴,和裴行俭当年的故居有得一拼。

    二人坐下之后,程务挺急切问道:“我观薛公子似乎成竹在胸,莫非你早就知道朝廷将会如何决断?”

    薛绍皱了皱眉,说道:“不瞒恶来将军,昨日太后去过我家。”

    程务挺愕然一怔,然后就连连的点头,“明白了、明白了!……托孤大将,果然名符其实!”

    薛绍苦笑,“恶来将军不要误会。最近关于我的流言很多,太后去了我家主要是为探病,顺道问了一下我的个人意见。而且我说的话,太后与裴侍中也只是当作一个参考而已。否则,今天也就不必召开这个御前会议了。”

    “你是说,你的意见与我不谋而合?”程务挺惊讶道。

    薛绍就笑了,“英雄所见略同嘛,在政事堂里我不是也附议了么?”

    程务挺哈哈的大笑,“既然薛公子能与程某同心,程某也就释然了!”

    薛绍却是叹息了一声,“其实我也是想挂帅出征。但是现在……抽不开身!”

    程务挺点了点头,“新君即将亲政,还不知道大唐的朝堂将会变成什么模样。薛公子,我对新君可是深怀忧虑啊,他……他能管得下这若大的一份家业吗?”

    薛绍用苦笑回答了程务挺的问题——你说呢?

第560章 新君上台() 
次日,也就是新君李显亲政的前一天,大唐的朝廷之上再度进行了一次重大的人事。侍中裴炎被改任为中书令,接替了秩仕的薛元超留下的岗位。而空余出来的侍中之位,由裴炎以前的副手、黄门侍郎刘齐贤接替。

    值得一提的是,刘齐贤不仅仅是裴炎的副手,还是他多年的挚交好友。

    在大唐中枢的三省六部建制之中,中书省是掌管国家机要、拟定与发布皇帝诏书的最高机构。大唐的政令措施与军国大事决议以及的人事任免,命令都得由从中书省发布。中书令,就是大唐法定的宰相。

    门下省则是最高审察机构,中书省发布命令之后,门下省要进行审核。如果发现中书省出来的命令不符合制度与法律,门下省有权驳回与否定。也就是说,门下省对皇帝和中书省的权力有着很大的制约能力,能够有效的防止因为个人权欲的过度膨胀,从而做出有害国家的错误决定。同样的,门下省的最高长官“侍中”,也是大唐法定的宰相。

    现在裴炎改任了中书令,也就是说大唐国家的重大决定都要由他筹划或是拍板。接任门下侍中之位的刘齐贤本来就是裴炎的助手、挚友和政治盟友,那么门下省对中书省的制约能力肯定会空前减弱。

    更的是,裴炎改任中书令之后,当天就把宰相集体议事和办公的场所“政事堂”,从门下省搬到了中书省。

    从大唐开国起,政事堂就一直挂靠在门下省。裴炎此举开了一个先河,“首席宰相”可谓是威风八面、如日中天。

    毫无疑问,经过这样的一个人事,大唐国家的最高权力更多的集中到了顾命大臣裴炎的手中。当然,裴炎自己一个人是办不来这么“浩大”的工程的。他的身后一直有着执政太后的鼎力。

    众臣无不觉得,在新君服丧的这段日子里,太后和裴炎真是一天也没有闲着。乃至于新君亲政的前一天,他们还能做出这么重大的人事。如此说来,薛元超病得真是时候,无形之中帮了太后和裴炎的一个大忙。

    对于这些事情,薛绍一个南衙的大将军完全管不着。他和许多其他的大臣们一样,已经想像到了新君上台时的情景——朝野上下全都被太后和裴炎把控得牢牢实实,哪里还有他这位新皇帝插脚的份?

    新君亲政的日子终于到了。

    一大清早,薛绍穿上了的右卫大将军的武弁朝服,和满朝文武一样去紫徽宫含元殿上朝。

    今天来上朝的大臣极多,凡是人在东都的七品以上官员都来了,也有一些在外州担任刺史都督的李唐皇亲,不远千里赶回了洛阳参赴这一次的重大朝会。

    人们都很期待,大唐的新君上台之后会有什么样的新举措与新气象呢?总而言之,新君的亲政就是如今大唐天下底下的头等大事,没有之一。

    在朝会开始之前,大臣们都得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