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王远征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忠王远征史-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命的牢狱栅栏慢慢逼近。上校扬鞭驰行,又好似驭帆远航。世界在颠簸中抖动着,一连串的冲撞使得天倾地斜,让这段尚看不到终点的旅程分外艰难。

    “秀成,我要你今天全都给了我”大美女汗湿的轻身裹带着奔腾后的娇喘。海浪又涌来了。浪花卷起的大潮很快吞灭了大美女的呻吟。

    “宣娇,别急,我来了!我来了!”上校在浪谷波峰间平稳滑行,似乎切合了某种神奇的韵律森林开始如花簇在摇曳,激烈的海风呼啸化作抒情的柔歌。上校听到大美女微张的红唇吐出无字的音符,融进了大自然交响乐般的合奏,他用自己的唇舌凑上去,吸呐了那动人的声响。天与地在剧烈摇撼,骑手跟坐骑间产生了撞击与震荡。浪越涌越大,上校有种驾驭不住的乏力感。他躬屈两腿,绷紧肌肉,一次又一次向着渐渐及近的地平线冲刺。风儿激动地喧腾,金黄色的落叶如浪珠在周身飞溅。蓝天时高时低,大地起伏不定,大幅度的浪尖波谷,忽而将上校推上峰峦,又忽而把他拽入无底深渊。树冠恰似百花怒绽,而流窜其间的风声却汇成无形的狂涛。林地被大浪完全淹没了,永无倦意的浪峰浮起又退落,退落再浮升

    上校紧张而兴奋地迎击着大浪,他被座下神骏一次次地抛向空中,又一次次地回归大地。他已经累得全身透湿,分不清究竟是海水还是汗水。他感到自己同逐渐急促的风声,形成了一种神奇的节奏契合,他将驱策着这样的律动疾前行,越冲越猛,越冲越高,越冲越快,直至在欢畅的大喊大叫声中越终点

    上校和大美女在最后极度快美的瞬间,同时看到了冬季的林地花团锦簇,而清朗的碧空突现了一座亮丽的七彩霓虹!

    (作者附注:拙荆警告我文字要干净,因此每次写yy文字都感到头大如斗!各位老大如觉得我这种写法十分不爽,具体细节描述,请参阅金瓶梅第五章)

    以为第二部末尾处的一段描写,大家可以拿老残兄引述的那段做个比较,是不是干净多了?容我自我分辨一句:本人本书并非满篇全是那些描写,我也从没想过要争当什么黄色流的代表人物!我的书虽谈不上多好,至少除了男女恋情之类,也还有可以读下去的其他内容。第三部上传快十章了,一点男女情节都不见,各位不是也看下去了吗?

    当然作为小说,爱情乃至个永恒主题,我不可能完全回避,今后我力争做到把人的情感(包括写得美好感人。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它们是装饰性的浪花,虽则渺小却真实灵动

    最后,真诚感谢各位回马党老大伴我走到今日,希望你们能一如既往陪我走过今后几年的创作时光!

历史上最古怪的军队设置() 
讲史之前先做个重要通知:可能今天或明天封推,封推期间小爆,每日四次以,以回报众多“回马党”老大们的厚爱,鲜花可免,抓紧收藏!

    小说里陈石柱把准备进攻思旺墟的3起义军临时编成六个营,每营三三配制,即一营下辖三连,一连下辖三排,这已经是现代军队的常规标准配制了

    其实那时候清军也有营级建制,不过其营的规模不属于现代这种形式。

    李家军独立支队的体制也近似现代设置,我们在抗战期间我国南方新四军的战斗序列里,经常能见到类似的支队下辖大队,大队下辖中队的军队结构。当然最为典型的还是二战时日本人的编成:军(相当于集团军)下辖师团,再往下是旅团,团,这中间就出现了支队、大队、中队

    而太平天国当时的部队编制则非常古怪,可谓不古不今,不中不洋!

    注意,我们眼下普遍管太平天国的部队叫“太平军”,我看许多文艺作品也这么称呼。但实际上当时太平天国自己人却从来不这么叫,他们称自己为“天军”、“天兵”,标榜自己是天父上帝的兵马;而清朝官府及百姓则因太平军蓄,污其为“长毛”。

    “天兵”或“天军”的设置,跟我们现在玩电玩或写玄幻小说时胡乱设置有很大不同,人家有古代依据,是天王洪秀全在表兄南王冯云山协助下,按照周礼制定的!

    周礼: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五师为军。洪天王自创的军制是,一名伍长管四个兵,“两司马”管五个伍长;李秀成被封的官是“两司马”,按理说可以带兵二十人,但天国的军制名头大得吓人,实际定员严重亏缺,一般一个军5人,实则仅有大约两千人,相当于缺额二分之一,如果照这个比例计算,则李秀成手下实际可领兵人数为十人出头,因此我在书里说他是副排长已经抬举他了!

    接着往下谈天军的军制。司马上边是“卒长”,一卒长领四个两司马;一名旅帅管五个卒长,一名师帅管五个旅帅,一名军帅辖五位师帅。军帅之上,再设“将军”、殿左殿右“检点”共36人,天地春夏秋冬“丞相”24人,丞相之上才是由前后左右中构成的五位“主将”,也就是后来在永安封王的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五个人。

    像本书中提到的陈石柱的副手蒙得恩,官封春官右丞相。一个“军”五千人,“军”上面为检点,检点上面才是“丞相”。蒙得恩的军职是24名丞相里第三等第二名,大家感兴趣可照现代军制推算一下他的实际带兵人数。

    这种军队设置古怪之处,是五五配制以外又多出一个四五配备,且基层四高层五,并无道理规律可言。“丞相”之职在古代地位不低,可放到太平军体制中最多也就相当于“方面军”司令,而且此等司令一设便多达24四位,而金田起义时“天军”总人数不过两万人,其中老弱妇孺又占去一半,可见洪秀全的好大喜功和哗众取宠!

    另外想在“天军”中占据要职,就必须是客家人,亦即本地人所称的所谓“来人”。洪秀全、杨秀清、韦昌辉包括李秀成全都是“来人”(客家人)。有人考证说韦昌辉是广西当地的少数民族壮族人,纯属主观臆断,原由是假如韦昌辉真是壮族,他压根就进不了天国运动的高层!整个太平天国运动的起因,“来”“土”之争是最直接因素。具体原因究竟如何,我将在小说正文里作描述。

    总之,我个人认为像太平军这样官浮于事、军职重叠、虚构浮夸的军队设置,打打游击还能挥其指挥的灵活性,而进行大军团运动作战则多有弊端。

    bs一下这种古怪而异想天开的军制!

清朝人能造出滑翔机和喀秋莎?() 
激烈的“思旺决战”马上就要打响了,这一仗说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开山立国”之战都不为过,尤其是经过本书的渲染加工,各条情节线、矛盾纠葛及人物到此处交集在了一起,本书将达到第一个情节**,管保你们看了觉得精彩过瘾!

    有读者质疑:你在书里写李秀成他们明滑翔机、制造“喀秋莎”,未免太夸张太前太yy了吧?其实你是不了解当时的世界科技展水平与晚清时期的武器铸造现状,按那时的客观条件,如果有先进的意识,完全可能实现作者的这一虚构。尽在

    众所周知,晚清的科技、工业、制造技艺都远远落后于西方,军事工业水平更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满清在入关前不会制造使用火炮,攻克沈阳辽阳后缴获了大批明军热武器,但并未加以重视,只把大炮当成信炮使用;清朝真正使火炮制造应用技术突进,是在平定三藩时期——伟大的康熙大帝重用洋教士南怀仁研制大炮,康熙在位时共生产各类火炮987尊(中国全史第十七卷中国清代军事史)

    可其后制炮技术停滞不前,到嘉庆时期一共才造炮55尊;直到鸦片战争爆,大清军队配备的仍是清初的过时火炮!大家都知道炮兵被喻为战争之神,进入热兵器时代火炮等武器的展运用,直接关系到军队的战斗力,拿破仑就是一个很鲜明的例子。

    我觉得晚清这种武器铸造水平的落后,最主要还是军事理念方面的落伍——当西方国家军队全部采用火器时,清庭政权仍固执坚持“枪剑并用,不可偏废”的迂腐思想,这就让清军的装备配置和整体战力远落后于西方列强!

    那是不是说晚清时期制造工艺技术就一定无法支撑先进武器生产呢?也不尽然。我国炼铁技术早于西方17oo多年,汉代已经开始在冶炼时使用水利鼓风机;明朝明了活塞式风箱,风压高达3oo毫米水银柱,广东佛山的大铁炉每天能够炼铁2o次,每次产铁3oo斤,每只铁炉日产生铁斤。(参见郝侠君主编中西5oo年比较)

    至于科技制造业工艺水平,也不像我们相像得那么落后。早在清朝初年,西方机械制造和应用技术传至中国,就曾引起当时知识阶层、手工匠人的仿制热情。江苏一名青年科学家黄履庄,便曾成功研制、仿制了许多自动机械与仪器,诸如自行车、望远镜、温度计、多级螺旋水车等。尤其是他明的瑞光灯,口径达五六尺,夜里一灯光照可射数里之外。可惜由于当权者将这些先进技术统统视为奇技淫巧,未能给予重视扶持,导致这些东西不能扬光大

    可见晚清科技制造水平特别是军工业的落后,并非单单只是生产与科学的落伍,而同当权者的政策及精英阶层的普遍观念有很大关系。倘若当时真有李秀成这样一个意识前的人物出现,制造滑翔机、改抬杆为集群式火力装置,也不是完全天方夜谭。

很黄很暴力的年代() 
网上流行一句话“很黄很暴力”,借用作此次作品相关的题目。尽在

    书中李秀成临试飞之前怕自己一命呜呼,就托付赖文光安排后事,其中重要的一点便是如何处理大笔银两,李秀成叫李家军去找乔致庸或者胡雪岩,给大清朝导入了现代的专业理财概念。

    这可是两个了不得的能人!乔致庸就不必细说了,大家看过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一定印象深刻;另外一位胡雪岩也属于当时的风云人物,做生意敢举债125o万两白银,多大的气魄!现在我们常用“红顶商人”来比喻官商,原始典故就出自台湾作家高阳的同名小说,描写的正是这位胡雪岩。经商居然能博得朝廷赏赐的红顶戴(也就是说做买卖竟当了副省长财政厅长),在向来重文轻商的传统社会里,可算是登峰造极了!

    胡雪岩出生于18年,李秀成参加金田起义时胡二十七岁,比李秀成大个一两岁;而乔致庸的年纪也跟李秀成大体相仿,我没仔细查证,估计乔比李最多小几岁而已。

    我想强调的是:拙作所描绘的晚清时期(咸丰到光绪年间),实在是一个能人辈出、名人倍出的年代!

    比李秀成大的那些名人如曾国藩左宗棠先不去说了,与李年纪相当的这拨人像李鸿章、彭玉麟、李臣典中李典元的原型,攻破江宁即天国都天京的大功臣,官封大清子爵)、朱洪章(唯一非湖南籍贯的湘军名将,在本书第二部已亮过相)、乔致庸、胡雪岩,对了还有肃顺及恭亲王哪一位不是一等一的人才?而比李秀成小几岁的那批人陈玉成、石达开(哈哈想不到吧?石达开二十岁封王,一般人都因他成名早而误以为他比李秀成大,其实他比李秀成年龄小几岁,大致跟乔致庸差不多!)、刘永福、张之洞、赖文光、慈禧(别老骂她祸国殃民,一个年纪轻轻的俏寡妇,凭心机智略爬上古老帝国的最高位,**几代朝臣于股掌,你敢说她没本事吗?)又有哪个是吃干饭的?

    现在回过头看,套用网络流行语来讲,那可真是个“很黄很暴力”的历史时代,曾涌现了那么多“很傻很天真”的历史名人!

    我们不要总是津津乐道三国如何,南北宋时期又有怎样的文臣武将,其实就在我们前边不远处,上溯到多年前,历史曾出现过一大批让我们血脉沸腾或咬牙切齿的著名人物,他们的光辉事迹或者倒行逆施,直接影响冲击了中国近代的历史航向!

    只不过一般人对此极少了解,产生了视觉盲点而已。

    因此,我想请你们随我一道以消遣的形式,慢慢接近这些人,走进那段不堪回却又多姿多彩的岁月。

    真的,不骗你们——确实很黄很暴力!

挨骂前的正式通告!!() 


令人爆笑的土洋交锋() 
修改旧章新章还没写完。又要写回到“上校”了估计捧场的人会多些吧?本书文学网已有9o万字免费章节请大家继续支持!

    ***********

    讲史。

    本书写到此时随口提到陈石柱化名“汪海洋”时了解太平天国的人顿时恍然大悟——噢原来你笔下的石柱子就是后来派人暗杀了李秀成堂弟的“康王”嘛。

    说对了陈石柱确实便是未来天国后期的“康王”汪海洋准确地说是陈石柱被杨秀清以“临阵脱逃”罪名判处死罪上校李秀成用“偷梁换柱”之计救他一命其后就用“汪海洋”这个名字继续活在人世这些故事我很快会讲到。

    至于汪海洋后来暗杀侍王李世贤其实是有充足理由的简单说就一句话因为李世贤卖国。

    李秀成的本家堂弟李世贤官封天国侍王、天朝九门御林忠正京卫军总管跟天军副掌率(副总司令)、忠王李秀成合力支撑“天国”危局。南京陷落以后这个李世贤率天军残部打到福建漳州致信给英、美、法等国驻华公使要求与列强共同对付满清朝廷平分中国领土比他堂兄李秀成坚拒外国人的民族大义相差甚远!

    李世贤甚至还厚颜无耻地表白:“如果太平军不能战胜清军(我)倒很愿意看到英国统治中国”。(参见洋人呤莉所著太平天国亲历记下卷629页)这样嘴脸的卖国贼汪海洋派人干掉他不应该吗?

    太平天国运动与满清统治之间的矛盾属于阶级矛盾而出卖主权和领土完整则上升为民族与国家核心利益问题了这一点容不得任何人有任何的含混!

    写到此处忽然想起了东王杨秀清跟洋人的一次笔墨交锋滑稽得简直令人爆笑。

    事情是这样的:天国定都南京后英**舰直闯长江中国内河跟太平军产生摩擦另外太平军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