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再起》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帝国再起- 第44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裁从屑壑档男畔ⅰ

    梧州尚在清军之手,郭之奇一行就只能转道廉州,从那里转乘水路。先期已经派了人前往广州,通知陈凯关于他的赴约以及大致抵达时间,而张孝起那里,虽说是途径高州府沿海,可他也实在没有太多的时间了,只是派了随员去送上一封书信,提及返程的时候再行商榷大事,仅此而已。

    乘在船上,此间早已是夏日炎炎,海上无遮无拦,阳光径直的暴晒着甲板,似乎都有些微微发烫了。然而,这样的炙热却难敌郭之奇心中的焦躁万一。只是在面上,他仍旧要保持着那份波澜不惊,任凭心中早已是惊涛骇浪。

    船在路上一刻不停,除了沿途必要获取一些补给外,始终是在奔着广州的路上。待进入了高州府海域时,郭之奇也接到了关于陈奇策和李常荣这两部兵马接受陈凯改编的消息。这于他而言并没有太过值得稀奇,因为他很清楚,陈凯这些年对两部的利益捆绑做得很是扎实,无非是早晚的事情罢了。但是,同时传来的还有王兴将恩平县的行政权力上交给了广东巡抚衙门的消息,这却着实让他一惊。

    到底发生了什么,郭之奇的脑海中约莫已经有了些眉目——他很清楚,王兴是个宁折不弯的人物,强硬手段是很难达成目的的。那么剩下的可能,也就不多了。

    “先去一趟文村,老夫要见一见王虎贲。”

    “督师老大人,王兴那里摆明了已经是向陈凯输诚了,这时候去是不是有些冒险……”

    随行的师爷言尽于此,其实就连他自己也并不相信王兴敢对郭之奇做什么,但是出于幕僚的本分,他还是把这种低概率的可能性付之于口,起码要在郭之奇的心里留下一个苗头,一旦有了事出常理之处,也能最快的有所反应才是。

    然而,对此郭之奇却只是摇了摇头:“连如白不会看错的。”

    一路向东,进入了肇庆府的沿海,也正式进入了李常荣的辖区。对于这位督师大学士,他们没有半点儿留难,不过李常荣却并没有露面,说是还没从广州回来。

    对此,郭之奇也毫不在意。他很清楚,就算是李常荣在海陵岛也未必会与他见面,一来是尴尬,二来则是要避嫌。毕竟,李常荣是刚刚进入了郑氏集团的体系之中,就算是陈凯无所谓,郑氏集团的其他人也会有看法。

    这没有出乎郭之奇的预料,他本也没有打算在这个时候与李常荣或是陈奇策见面。随即,按着旧时的路线上岸,便直奔文村。结果王兴倒是在那里了,见得郭之奇亦是愕然无语。反倒是郭之奇却显得更加放得开,只是表示了“我相信你有你的苦衷”,也没有揪着此事不放,或是一定要问出个所以然来。

    郭之奇如斯,实在出乎了王兴的意料。只是这意料之外,却让他不由得回想起了一些往事。

    十一年前,就在他那时聚众为盗的山寨里,一个身穿绣着鸂鶒补子的七品芝麻官只身匹马入营,无视他那柄不知杀过多少仇寇的三尺青锋,大义凛然的对他讲述忠义之道,对他讲解华夷大防的圣人之学,无所畏惧,有的只是那一份忧国忧民,令人动容。

    他出身赤贫,早年并非没有受过士绅的压迫。但是从那一刻开始,他相信并非所有士大夫都是如他曾经所见的那般可憎,总会有着真正身体力行的贯彻着圣人之学,那些传承自近两千年前的教诲使得他们无惧于寒光凛凛的长枪白刃。若非是亲眼所见,他是万万不会相信的。

    故友的音容笑貌,直至今日仍旧在他的脑海中挥之不去,就好像是已然印刻在了其中似的。而眼前的这位督师大学士,与连城璧素来是一个鼻孔出气,王兴便自然而然的将其视作为是与连城璧同心同德之辈。此番,他几近于改换门庭的行径,郭之奇竟并没有严加斥责,反倒是表现出了体谅的态度来,这使得他心中的愧疚更甚一重。

    “督师,陈抚军说近期会出兵,与那洪承畴再决高下……”

    督师二字,王兴唤得响亮,可是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却是越说下去声量越低,竟好像是犯了错的小学生似的。

    王兴会有这般,本就是在郭之奇的预料之内的,只是那近期出兵的话语听在耳中,却登时为之一惊——此番,他是身兼着多重使命的,但是陈凯若能出兵,倒是一个极好的结果。可是出兵的具体时间、用兵的方向、大致的规模,以及此番的目的,这些却是会造成更多的可能出来,于永历朝廷、于文官集团而言,却未必尽是好事一件。

    此间,王兴把话说到了这个份上,他的第一反应便是详加询问。若非,他是久经官场沉浮,于养气一道上可谓是“功力深厚”,只怕当即就要脱口而出了。

    沉心定气,没等其人将话说完,郭之奇却是笑着摇了摇头,继而语重心长的说道:“老夫实愧对如白,蹉跎多时,未能为其报仇雪恨……陈凯,确是惊才绝艳。你随他出征,为如白复仇的可能性当也会更大一些。即便是老夫,这一次入粤,也是特特的要找来他商谈大事的。”

    “至于你……”

    说到此处,他却是顿了一顿,才继续言道:“至于你,如白曾对老夫说过,是个天生忠义之人,还是好自为之吧。但是,须记得如白这些年与你讲过的忠义之道,勿要辜负了他的一番良苦。”

    洋洋洒洒,郭之奇将这番话说罢了,旋即拍了拍王兴厚实的肩膀,便转身离去。从头到尾,没有向王兴问及过哪怕一句关于陈凯的事情,哪怕他此行的最重要目的就是去广州与陈凯摊牌,却仍是如此。

    郭之奇走了,看着蹒跚远去的背影,一步一步的只写着沉重二字,在在踩在了他的心海之中,激起波澜万丈,竟丝毫不下于陈凯那一日的当头棒喝!

    那一日,他负气而走,但是回到驿馆,一路上回想起陈凯所言,曾经的那些不满迅速的烟消云散。连城璧自是没有错的,而陈凯,或许也没有做错什么,他们都是好人,但是这些好人之间却是长期的不睦,那么错在了什么地方?

    他是见过世态炎凉的,耿直,倒也并非是个榆木疙瘩,一窍不通。只是平素里他并不愿意多想,也不觉得他是能真的想明白的。可这一次,他却是不得不想,甚至一夜未眠,才总算有了个能够说服他的答案。

    造成了连城璧与陈凯的对立、造成了他的困扰、以及一切的一切的罪魁祸首,那便是满清!

    如果没有满清的话,连城璧招安了他,凭着才具,一步一个脚印的在官场上升迁,便可以惠及更多的百姓;如果没有满清,他跟着连城璧,扫平那些为祸地方的贼寇,还百姓一个清平世界,进而加官进爵;如果没有满清,陈凯大概会成为当地的大商贾,富甲一方,但是二人很可能一辈子都不会产生交集,更别说是如先前那般了。

    是否真的如此,已经并不重要了,王兴清晰的记得,那时候的他只觉得是豁然开朗,一切的烦忧都消失的无影无踪,有的只剩下了那刻骨的仇恨,以及复仇的火焰熊熊燃烧。而接下来的一切,就顺理成章了。

    那已经是许多天之前的事情了,王兴安排好了一切,回到了恩平,做好了交接,才回返文村继续练兵,只等着命令下达的那一日。直到,方才的那一个片刻。

    “末将,不敢有一日或忘!”

    誓言,倾力而出,王兴坚信郭之奇是能够听到的,也或者说,他相信连城璧的在天之灵是能够听到的。而此时,郭之奇也确实听到了,只是他并没有做出任何反应,仍旧是那个远去的身影,消失在了视线的边际。

    离开了文村,郭之奇一言不发的便赶往了码头,随后便重新登上了海船。船,继续驶往广州,他则独自一人坐在船舱属于他的隔间里,对着忽明忽暗的烛火,眼神时而空洞无光,时而寒光闪烁。就这样,一直到了广州,才算是告一段落。

    郭之奇以督师的身份来广州视察,陈凯是事先得到了通报的,所以当郭之奇的船抵达天字一号码头之际,陈凯已经带着一众僚属做好了恭迎的礼数了。

    接下来,两位在两广地区举足轻重的高级文官会面,没有营养的寒暄,双方始终没有进入实质性的交锋,这也让在场的文武官员们一边欣喜,一边遗憾,怎是一个别扭了得。可是一旦进入了广东巡抚衙门的那一间只属于陈凯的公事房中,再无第三双耳朵,一切就变得截然不同了。

    “陈抚军,你应该明白,你这是在趁朝廷之危!”

    郭之奇神色严肃,自不是什么开玩笑的。然而,陈凯却是全然不当一回事:“这时候,我是不是应该回一句,这都是当朝诸公逼迫所致?”

    说罢了,鼻孔哼出了一股气儿来,随后只见他面色一凛:“从孙可望降虏那天开始,督师就应该预料到会有这么一天。可来一趟广州,来见我,督师从本心上是不愿意的,这亦是朝廷的态度。但是,督师这一次还是来了,显然已经想明白了。既然想明白了,咱们也别拐弯抹角了,直截了当的说,朝廷需要我做什么,我能从朝廷那里得到什么?”

第四十二章 力从地起(十二)() 
“陈凯,你到底有没有拿你自己当作是个大明的臣子!”

    闻言,郭之奇自是勃然大怒。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是圣人之言。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三纲五常,更是伦理道德、政治制度的基础。陈凯此间一张口,却完全是一副与朝廷讨价还价的态度,全然是一副商贾交易的嘴脸,哪有半点儿为人臣子的觉悟。

    若非,此来实在是使命重大,郭之奇听到这话就已经拂袖而去了,哪里还会继续多言。只是,这话一出口,他却立刻回想起了陈凯的前言——诚如其人所言,他们确实没有拿陈凯当作是正统的文官,就算是陈凯一口一个忠孝节义,他们也未必会相信。放在一些肤浅的家伙口中,或许还要拿陈凯的“白身”来讥讽他是否懂得什么是忠孝节义……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堂堂全浙,岂无材勇?这是戚继光当年倡议募兵时与名臣胡宗宪的书信中的原话,放在中国的其他地方也同样适用。

    郭之奇久历宦海,形形色色的人和事见得太多了,最是清楚,这世上从不缺那等满嘴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的货色。更不会真的相信什么没读过孔孟经典就不懂得忠孝仁义的昏话。只是即便如此,如陈凯这般已为明廷封疆的人物竟还能说出这样的话来,仍旧让他十分的不舒服。

    眼前的督师大学士这般,尽数看在了陈凯的眼里。对此,他是早有预料的,因为他的这般说辞确是不符合这个时代的习惯的,但是他却仍旧选择了这般。

    冷冷一笑,陈凯继而对那满脸怒容的郭之奇言道:“在诸君眼中,我陈凯不就应该是一个死心塌地的效忠国姓,竭尽全力的为郑家谋求那至尊位的当代赵普吗?”

    说到此处,陈凯却是一声噗嗤:“我是国姓的堂妹夫,似乎比赵普之于宋太祖那等纯粹的幕僚与东主之间的关系更亲近。而赵普当年号称半本论语治天下,我也就是蒙学时还认真读过一些。这么一进一出的话,好像还真差不多呢。”

    陈凯的语气之中,尽是调侃,郭之奇焉能听不出来。只是没等他做出反应,陈凯却是厉声喝道:“尔等太过小视于我了!”

    没有“未免”,也没有“吧”,有的只是一个斩钉截铁。陈凯的声调陡然一起,着实让原本还满心愤懑的郭之奇为之一愣,就连那股子冲天而起的愤怒也被拦腰截断。

    赵普的说法,于他们之中是并没有过的,起码他是没有听说过。但是,这么多年,粤西文官集团对于陈凯的防备归根到底还是在于中枢对藩镇的防备——他们畏惧于郑氏集团的不断膨胀,畏惧于大藩镇对小朝廷的权柄的破坏,畏惧于一旦郑氏集团拥有了取明而代之的可能的时候,他们这些明臣在名与位之间所必然要做出的选择。

    如果,郑氏集团的势力始终局限于为明廷所控制的规模,那么防备还会有,却不必如现在这般。可是这些年来,郑氏集团的势力不断膨胀,而明廷能够掌控的权柄、土地、人丁却越来越少。同样的问题,不仅限于永历朝廷与郑氏集团之间,曾经的秦王府、如今的晋王府,其实对于永历朝廷而言都是不可或缺,但却必然要加以提防的力量——想要中兴大明,这些力量就是必须倚重的,但若是大明中兴了,藩镇在这一过程中却膨胀过度,那么很可能就会酿成为他人作嫁衣裳的结局。

    指望一个王朝拥有“改朝换代若是可以令民族更加兴盛,那么一切牺牲就都是值得的”的觉悟,这本就是痴人说梦,只是从宏观的角度去看待历史才可能会存在的。

    这一点,郭之奇不具有,永历朝廷同样不具有。而对于陈凯来说,他即便是可以去如此看待,也未必会真的做出这样的选择,因为从更加宏观的角度去看,这世上有着远比单纯的改朝换代更为行之有效的方法。

    “咨议局!”

    “我就说郭督师是个聪明人,否则也不会一再相邀。”

    陈凯抚掌而赞,郭之奇却似乎是在一瞬间想明白了许多:“但是,皇明祖制……”

    “督师,明人不说暗话,皇明祖制救不了现在的大明!”毫不客气的打断了郭之奇的话语,陈凯旋即补充道:“我陈凯没有功名佐身,但自问书还是有读过一些的。皇明之前,汉、晋、宋三朝皆是险些亡国,却能够实现中兴。这里面,实际上是有一个共同之处,恰恰是皇明这十余年来做得最差的。”

    陈凯此言既出,郭之奇当即便是愣在了当场,哪里还有半点儿养气的功夫。读书多年,史书不敢说是遍读,但也着实看过不少,自然也少不了个中感悟。

    此间,陈凯所指的三朝中兴,便是后世称其为东汉、东晋和南宋的那三次。他们的前身,西汉、西晋和北宋,亡于外戚篡夺、外族入侵以及亲藩内战,表面上如此,实际上更是不乏王朝统治崩坏的内因在。但是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