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再起》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帝国再起- 第43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夺占了半个广西,清军还要继续向西追击永历朝廷。而在当时,云南已经落入了大西军的掌控,可那也不过是一直从四川流窜而来的狼狈之师罢了,与休养生息数年后出滇抗清的虎狼之师断不可同日而语。若非是在张家玉、陈子壮、陈邦彦的带领下,轰轰烈烈的抗清起义在广东的心腹之地爆发,并且迅速的席卷开来,永历朝廷只怕早就覆亡了,连带着大西军都存在着提前退出历史舞台的风险。

    岭南三忠的奋起一搏,逼得李成栋不得不收住了兵锋,连忙回援。而在最初,抗住了这大有掀翻清廷在广州统治的莫大势头的,也正是这个佟养甲。

    很多广东的士大夫都记得,是佟养甲在广州城的双门底将绍武皇帝一家二十余口斩首示众,是佟养甲在四牌楼腰锯死了陈子壮,活剐了陈邦彦,就连在东莞血战阵亡的张家玉的首级也被清军急忙的送到了佟养甲的面前,只因为佟养甲要亲自验看。

    此人,乃是镇压广东抗清运动的屠夫,可谓是臭名昭著。但是,在佟养甲治理两广的那一年半里,也做过一些其他的事情。比如,明末以降,广州城墙年久失修,是他在财政极度困难的情况下主持了东西两翼新城墙的增筑;比如,明廷在1640年开始禁止澳门的葡萄牙人到广州进行贸易,是他向清廷上奏,建议恢复葡萄牙人到广州贸易的旧例,以此来缓解财政紧张;再比如,历朝历代的官府都会强迫疍民下海采集合浦珠,也是他向清廷上奏,清廷才下诏停止采珠!

    “陈抚军巡抚广东以来,是有将广州的城墙破损之初进行修缮的”

    “据说当年陈抚军义救广州时,就曾向澳门那边租借过大船若干。现在在广州那边,澳门来的佛朗机人并不是什么好新鲜的。虽说没有明着向朝廷请旨吧,但是那项禁令已经不废而废了”

    “还有合浦珠,陈抚军虽然没说要禁采,可是放疍民上岸,合浦珠的进贡等于就要废掉了”

    修复城墙是为了安全起见,哪怕是承平时城墙破损都是要修复的,更别说是现在这样的乱世了;无视禁令,放任葡萄牙人到广州进行贸易,乃是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同时刺激广州的经济复苏;取消疍民不得上岸谋生的禁令,乃是为了增加岸上的人口,为农耕、手工业以及军队提供更多的人力资源。

    这些,无不是利在当下的善举。可是现在,就连修城墙都成了罪名,这叫人往哪里去说理去!

    奈何,在场的士大夫们却没有一个笑得出来的。他们很清楚,这就是政治斗争,没有什么是非对错,有的只是一个利益二字。而张孝起的每一条罪名,恰恰还都是陈凯做下了的,称不上量身订做,但也是句句扎在了陈凯的身上,辩驳与否都是麻烦。

    “这些罪名,很难用来定罪吧。”

    “定罪干什么,朝中诸公只要手里握着这些所谓的罪名,就有千般手段拿来与陈抚军、与闽王殿下博弈。说到底,朝廷未必乐意看着陈抚军把他们从粤西南挤出去,这恰恰是一个再好不过的借口。”

    他们都是高州府比较有名望的士大夫,一旦设立咨议局,名列其上的概率还是比较高的。所以,他们更加乐于看到陈凯将张孝起挤走了,这样他们就有了新的上升通道。

    可是问题在于,朝廷的干涉是一方面,而张孝起弹劾的罪名,也正好命中了人心的g点——满清是蛮夷,剃发易服、屠戮百姓,恨之入骨者大有人在。既然满清是邪恶的,满清的一切一切自然也一定是邪恶的,陈凯滥用虏廷之法,那么陈凯也不是个什么好东西!

    这样的惯性思维,看上去似乎存着一些逻辑的不通。但是,即便是在后世那个教育得到普及的年代,那个识字率高到了让17世纪的地球人无法想象的地步,同样有着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之流当了汉奸,所以毛文龙就是汉奸预备队,袁崇焕杀之理所应当;也同样有着毛文龙浮海三千里远征辽东,一手创立东江镇,收复大片失地,所以克扣军饷、甚至擅杀其人的袁崇焕就一定是汉奸,五年平辽结果平到了北京城下就一定是勾结皇太极,要替皇太极骗开北京城

    在绝大多数人的感官之中,世上无非黑白二色,却分明将那五颜六色一概无视了。甚至,不谈那五颜六色,只说黑与白之间,总该有一个灰字吧,便是那灰字,亦是能够分出千百个层次出来,哪有非黑即白的道理?

    正是这样的感官认知,认知决定屁股,屁股决定脑子,相辅相成,真相反倒是变得并不重要了。如此,才使得“反间计”那样破绽百出的说辞得以成为大多数人对于袁崇焕之死的认知。奴酋弘历之狡诈,实在不愧是玄烨、胤禛的完美继承人。

    在粤西南,确是有大把的人盼着陈凯入主,但也同样也有大把的官吏、将帅们对陈凯忌惮非常。若是没有这样的事情在,哪怕是那些手握兵权的藩镇,即便是对陈凯有再大的忌惮之心,也同样是无可奈何。可是张孝起一纸弹劾,但凡是能在这潭死水中激起半点儿涟漪,那些为全自家利益而有心一搏的家伙们也一定会推波助澜。如此一来,粤西南的人心向背,怕是就不会如今时今日这般了。

    “张抚军毕竟是在官场上打拼过的,多少还是有些手段的。”

    叹息再三,说起来,张孝起在甲申前不过是个廉州府推官而已,在官场上厮混过,也仅仅是崇祯十三年之后的事情。倒是甲申之后,随着大明的地盘急剧缩水,人才迅速凋零,他才很快的冒出头来,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坐上了巡抚和佥都御史的官位,很是附和当下很多官员的情况。

    作为多是能够在咨议局具有一席之地的人物,最不乏那明眼人。张孝起此举,未必能够对陈凯造成多少的杀伤,归根到底是双方的实力差距过大。但是,只要有了借口,朝廷就有了转圜的余地,而转圜的余地越大,对朝廷就越加有利,这却是不会有错的。

    无论是朝廷,还是张孝起,他们都不会那么轻易的让陈凯得到粤西南的这几个州府。于此间的士绅、商贾和豪强们自然也需要重新考量关于自身定位的问题——能入了咨议局,就现在看来,未来的发展当是最佳的,但如果陈凯不能控制这些地区,咨议局设立不了,他们也必须要寻个退而求其次,以此来保全家声。

    这样的心思一旦故态复萌,首鼠两端就最是难免的了。这正是张孝起所希望看到的,所以当他派人送出了弹劾的奏章,同时便在巡抚衙门里大发了一番脾气,做过推官的他最是清楚,衙门这东西,从来都是个漏风的所在,消息的保鲜期低的连豆腐都不如。

    奈何,世上的事情从来都是有利有弊的,消息迅速在粤西南的这几个州府扩散开来,远在广州的陈凯却必然会更快的得到消息,这也是在所难免的。

    只是,到了现在这个份上,张孝起已经不在乎陈凯会不会及时得到消息了。他已经动了,陈凯若是不想落人口实,就只能接招,这才是正常的政治斗争;若是直接兴兵来犯,连起码的面皮都不要了的话,他也是有自知之明的,大不了效法故友连城璧,亦是平生所愿。

    “若真是如此,大概唯一值得遗憾的就是无法亲眼看着大明中兴,看着鞑子被赶尽杀绝。”

    想到此处,张孝起不由得想起了陆放翁的那首传世诗篇,也许那便是对于遗憾,他能够给予自己的最大的安慰了吧。

    

第三十九章 力从地起(九)() 
不出其意料,消息果不其然的以着最快的速度送到了陈凯的案前。说白了,同样都是巡抚衙门,但是双方的实力差距过大,根本用不着那些想要交投名状的士绅、商贾们出手,从张孝起的公事房一出来,消息就直接送往了此间。

    “这就要拼死一搏了吗?”

    摇了摇头,戏谑之中,却绝无不屑。能够在历史上留下名字的,总会有着这样那样的过人之处,断然不可小视。这是其一,而更重要的是,陈凯很清楚如郭之奇、连城璧、张孝起到底都是什么样的人物,很清楚如他们之类的人们或许在某些方面是愚蠢的,但也恰恰是这一份愚蠢,显得那么的可敬。

    只是,陈凯从来到这个时代起就已经想得分明,他是要用历史的车轮碾死一切阻拦华夏复兴的存在。满清自是不可豁免的,而其他挡在路上的存在,要嘛上车,要嘛一同被碾成齑粉,别无他法!

    “人,来齐了吗?”

    “回抚军的话,三位大帅都已经在二堂恭迎抚军训话。”

    恭迎,回话的官员用了这么个词儿,着实让陈凯开始怀疑他的功名是不是花钱买来的。不过,这也仅仅是在脑海中闪烁了一眨眼不到的功夫罢了,下一秒,他对于这位官员的看法就变成了“凭着这份才学,考下个进士都是应该的”。

    “嗯,很好。”

    陈凯站起身来,随手一拂官服,便大步走出了公室房。而在二堂的所在,那里的三位大帅,一个是南洋伯凌海将军陈奇策,一个是海陵岛总兵官李常荣,而最后那人,既不是罗定州的韦应登、叶标的二选一,也不是高、廉、雷的周金汤、邓耀、高进库、张月、郭登第之流中的任何一个,却是一个最不可能出现在广州巡抚衙门的存在——镇守恩平、阳江、新会等处总兵官,挂虎贲将军印,恩平伯王兴,那个当年诨号“绣花针”的前流寇首领,故两广总督连城璧的死党!

    “见过抚军老大人。”

    “免礼。”

    陈凯步入二堂,陈奇策和李常荣立刻便起身行礼,倒是王兴,礼数行得很是勉强,若非是另外二人已经行礼了,他什么也不做实在说不过去的话,大概也就起身意思意思了事。

    对此,陈凯倒也并不在意,就连陈奇策和李常荣也没有表现出丝毫的异样,反倒是之前甫一得知王兴来了的时候,那一刻的震惊要来得更大一些。

    说起来,今日相邀,于陈奇策和李常荣而言都是很清楚将要发生些什么的,对于这些有了比较全面的考量,到此无非就是个表态而已。却是那王兴,陈凯在确定了陈奇策和李常荣启程赴约之后,只给他送了封仅有一句话的书信,他看过书信后便再顾不得其他,直奔着广州城就过来了,反而比前者还要早到个半日。

    礼数罢了,陈凯也懒得再去寒暄什么便直奔主题。这是应有之义,毕竟,如陈奇策、如李常荣,这都是与陈凯穿一条裤子很多年的了,郑氏集团的财政补贴始终拿着,他们也在做着与郑氏集团的水师一般的活计,再加上粤海商业同盟的存在,彼此之间早已形成了不可断绝的利益纽带,此番事情在私下已经勾连了多时。而那王兴,大概也没有什么耐心听陈凯多说“废话”。

    “早前本官与陈伯爷、李总镇谈及的新宁、阳江两县结束军管的相关事项,二位想来都已经考虑妥当了吧。”

    新宁县和阳江县的现状源于当年陈凯配合李定国收复广东后的酬勋,这是当时的西宁王府、郑氏集团和粤西文官集团互相妥协之后的产物,亦是为了确保明军取代满清对广东一省的统治稳固而做出的决定。

    当时,三家分肥之后,这两个县,连带着周边的广海卫、海朗千户所、双鱼千户所等处地方尽皆划分给了陈奇策和李常荣,用以养兵,同时他们也兼有维护地方统治和恢复地方治安的责任。新八一中文网首发

    明本就有卫所制度存在,卫所并非单单是军事机构,更是行政单位,洪武朝大明初立之时,卫所占据耕地几近于全国耕地之半,税收更是超过了半数,于今时之乱世,虽说将文官负责的县一级行政单位交给武将管理似乎有些不妥之初,但也并非全无理论依据。更何况,各地藩镇本就多有具有府县的,也并不差粤西的这群“功臣”。

    现状如斯,但是广东一省伴随着陈凯设立咨议局却出现了新的变化。比之从前府县官员拉拢地方有力人士不同,陈凯直接给了他们一个参政议政的平台,这对于地方有力人士来说实在是极大地好事。但是伴随着各府积极筹建咨议局,并且逐步发挥作用,那些尚未纳入广东巡抚衙门行政体系的府县就显得格外的乍眼了,无论是对于咨议局而言,还是对于这些府县的地方有力人士们来说,都是如此。

    这期间,活动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在前不久的两次大会之后,这些正在积极谋求纳入咨议局体系的地方有力人士们更是加大了活动力度。

    陈奇策所辖的新宁县是为广州府辖区,而李常荣所控制的阳江县也在如今大半归于陈凯之手的肇庆府境内,再加上他们本就与粤海商业同盟和郑氏集团都有着极其深厚的关系,使得他们立刻就成了首当其冲。

    这段时间,向陈凯请愿者有之,向二帅进言者亦有之,就连粤海商业同盟内部的不少会员,对于二帅控制着两个县政治、经济大局,使得他们无法向两地进行正常的商业活动也是颇有微词的。如此,承担着莫名压力的他们与正在积极谋求咨议局扩张的陈凯便有了新的交集,陈凯在此前便已经派了亲信与二人商议,中间的大量细节都已经商讨完毕,现在便要等他们的正式回答。

    “咨议局是为国为民的大好事,末将自是不甘人后。从即日起,阳江县的行政权力上交广东巡抚衙门,末将亦谨遵抚军老大人号令,绝无二话。”ァ新ヤ~⑧~1~中文網ωωω。χ~⒏~1zщ。còм

    李常荣率先起身行礼表态,恭顺的态度让陈凯不由得点了点头。紧接着,早前就已经向与陈凯达成默契的陈奇策亦是起身行礼,将新宁县的行政权力拱手奉上。

    这两个县的地方有力人士,确切的说是陈凯的支持者很快就可以进入到广州府的府咨议局去代民发声,县衙所需的官员也会迅速就位,包括这两部兵马也将纳入到陈凯的直辖部队序列当中。

    这一切,看上去很是轻易,但是陈凯却很清楚,哪怕是这二人早已在粤西文官集团眼里是与他狼狈为奸多年的,他同样是拿出了不少东西作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