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再起》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帝国再起- 第35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文艺复兴以来,冶炼和锻造技术得以提升,再加上机械的使用,从前只有大贵族才能拥有的真正板甲开始慢慢普及,但是价格上依旧颇为昂贵,昂贵到了一个骑士购置全套装备——板甲、战马、武器以及侍从的装备,家底儿不够厚实的往往是要倾家荡产的。

    后世博物馆里的藏品,基本上也都是文艺复兴时代的产物。那个时代过去了,火器普及化的时代到来,再坚固、在昂贵的铠甲也扛不住廉价的铅弹,自然也就被逐渐淘汰了。

    中国这边,事实上也出现过更加坚固的甲胄,比如明光铠、山文铠之流,对冷兵器的防御力都颇为惊人。而扎甲方面看上去比较低端,在军中更为普及,到了宋时,以步人甲为代表的扎甲在宋军之中大行其道,连带着金人的铁浮屠也是受其影响。甚至还有更加夸张的冷锻钢重扎,按照梦溪笔谈的记载,普通弓弩五十步无法射穿甲叶,而这里的普通二字是照着神臂弓去比拟的,其坚固可见一斑。

    扎甲到了宋时基本成型,一套扎甲由兜鍪、顿项、胸甲、肩吞、腹吞、掩膊、臂鞲、袍肚、裙甲、拕泥遴等部分组成,几乎将士卒尽数包裹在铁甲之内。宋朝之后,扎甲也大多是这个样子,甚至往往更加简易化,其中也不乏有国家财力下降的因素在。

    到了明清时,扎甲在军中尚存,但是已经并不流行了,最普遍的步兵,要不无甲,要不干脆穿戴具有一定防弹能力且价格低廉的棉甲。其一般都是骑兵穿戴,也往往会被锁子甲抢去不少的份额。

    现今的中国战场上正处于冷热兵器接替的时期,再兼着身处南方湿热之地,陈凯主持军器局期间,对于甲胄的侧重远远不及武器,便是由于以着福建、广东的天气,无论是扎甲还是棉甲,一年到头能够派上用场的时间都寥寥无几,大多时候士卒穿上了莫说打仗便先要热出一身汗来。那时候甲胄大多是凭着缴获,自制的很少,防具上最用心的就是藤盔。等到冯澄世主持军器局,在甲胄上用了些心思,但也并没有彻底改变过来。

    甲胄被火器淘汰,这是时代的选择;华南酷热难耐,北方军队到南方作战也尽可能的选择在冬季或是初春、晚秋。然而,就在这样的时间、这样的地点,陈凯却拿出了正在兴建的佛山制造分局以及潮州制造局的大量产能来生产扎甲,不可避免的存在着剑走偏锋的心思。

    此间,已经有制造完毕的扎甲放置在旁边的架子上面,所见者与宋时的扎甲很有些不同,但对他而言却也没有太大的区别,因为他是不会穿这个的。陈凯走到近前,细细端详了一番,随即,在众目睽睽之下便直接抽出了护卫的佩刀,直接砍在了扎甲之上,端是一个火花四溅。

    值此时,陈凯面上的笑意再难掩饰,旋即便转身离开了此间,直接回返了广州的巡抚衙门。这时候,公事房的案上,一份李定国的书信端正的摆放在那里,他显然是早已就看过了。

    

第六十四章 明修栈道(上)() 
昨天晚上一朋友心情不好,笔者被叫出去喝酒。没更新,也没请假,实在抱歉。

    ………………

    永历九年七月,在陈凯经惠州府西北部强势插入韶州府,并夺取韶州府城,重新确立了明清两军沿梅岭对峙的战局过后,西宁王李定国便在督师大学士郭之奇的辅佐下亲率大军西进。

    大军自广州府城出发,经三水、高要、德庆州、封开等地,沿着西江溯流而上,直扑广西东部门户所在的梧州府城。

    西江是广东与广西两省之间交通最为繁忙的水道路线,梧州则更是两省间的锁钥之地。永历七年李定国自湖广南下曾一度占据梧州府城,但是随着肇庆兵败,大军退入广西腹地,那里就再一次被定南藩的左翼总兵马雄重新控制。待到去年,李定国在陈凯的配合下夺取广东一省,但是起初也是从广西南部经广东的高连雷三府杀入的,于那里即便是战后的风卷残云也没有能够顺势拿下。

    这一遭,却是经过了长达半年的休整后的雷霆万钧之势。大军一旦抵近梧州府城,很快就得到了定南藩左翼总兵马雄率部转进桂林的消息,而留守的绿营兵在陈凯支援的炮队的狂轰滥炸之下也没能坚持太久。部分绿营兵逃亡桂林,其余的则直接开城投降。

    占据了梧州府城,尚且控制在明军手中的柳州、南宁、浔州等府县便可以通过郁江、黔江、柳江等河流与西江连通,两省的交通便彻底连成了一线。

    接下来,明军沿漓江北上,逐步驱逐清军在平乐府的势力。到了十一月的时候,大军经平乐府城,直扑桂林府与之毗邻的阳朔县城,重新进入桂林府的地界。

    这已经不是李定国第一次展开对桂林府的攻势了,永历六年的桂林大捷,永历七年在肇庆兵败后他也曾展开过一次对桂林府城的攻势,但最后却以失败告终。说到底,明军的工程手段到了今时今日比之清军还大有不如。起码清军征战多年,缴获了大批的红夷炮,组建的攻城炮队一度轰塌过诸如扬州、广州在内的坚城,而明军现阶段的主力已经变成了曾经的流寇和海盗——流寇玩惯了的是蚁附攻城,反正人命不值钱;而海盗虽有火炮,基本上都是惯常了打海战的,陆战上面无论是炮轰,还是放崩法,亦或是蚁附攻城都显得特别的业余。

    陈凯吸取了郑成功进攻长泰县城和漳州府城的教训,对放崩法加以调整,并实现了熟练掌握,于新会一战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而早前在第二次陆丰棱堡保卫战中缴获的大量红夷炮也因而组建了炮队,进一步的增强了明军的攻城能力。

    但是,这样的增强并不是全部明军都得到了增强。陈凯将放崩法的秘诀教给了李定国和郑成功,而红夷炮队现阶段也只是借给了李定国,而且在梧州之战后便重新归队。说到底,真正得到提升的还仅仅是李定国和郑成功,而现阶段攻城能力最强的陈凯所部兵马则依旧坐镇广东,原地不动。

    自从李定国大军抵近梧州府城以来,广西清军便是一个风声鹤唳。其实,由于广东两派集团政治斗争明朗化,广西、南赣以及湖广南部的长沙幕府都先后得到了消息,确定了李定国即将出征的军事情报,无非缺的是攻向何处罢了。

    对此,洪承畴的应对时让南赣和广西的清军严防死守,而他率领西南经标作为机动部队,随时驰援。

    接下来,南赣先行遭逢攻击,但攻击那里的明军却并不是李定国,而是陈凯。将心比心,洪承畴很快就弄明白了陈凯的思路,并没有直接派出援军,因为他很清楚陈凯不会过于深入,而他即便是派出了援军,从长沙入袁州府再行南下,等到了战事也早已结束了,反倒是更有可能把李定国的主力引过去,那就得不偿失了。

    经过了多年的征战,尤其是永历六年明军的大反攻,清廷在湖广的统治危如累卵。洪承畴是受命于危难之际,接下来的自然是一个拦到了不能再烂的摊子。随着他的努力,湖广战局在不断的转好,可是广东和福建却率先崩盘了,这无疑使得他要顾全的方面更大了许多。

    出京时计划的五千里长边已经变成了万里长边,从郧阳到宝庆再到桂林,改南下而东向,囊括梅岭防线,再转而向北,沿着福建与江西之间的武夷山连绵而至浙江。这么长的防线全部由他一人负责,需要一直到衢州那里才会有济度的八旗军肩负起接下来的防线的安全。

    这么大的范围,可是湖广清军尚在重建,江西又素来是绿营较少的省份,能够挡住福建的明军也全凭了武夷山脉的各个关卡以及接到了死命令,有心戴罪立功的福建绿营的守御,否则这条防线早就被洞穿了。

    防线一长,势必就要有个主次之分。先前陈凯进攻韶州府被洪承畴看明白了便没有急着出手,但是这一次出兵的却是李定国,凭着在官场上打熬了一辈子积累下来的经验,洪承畴很清楚这一次不再是政治斗争,而是切切实实的战争。于是乎,他便连忙带着西南经标南下桂林助战,唯恐桂林那一处长边的关键节点为明军洞穿。

    桂林原本驻扎有定南藩提督线国安、定南藩右翼总兵全节两部藩兵,以及广西巡抚于时跃的抚标以及一系列的绿营兵。此番李定国大军来袭,定南藩左翼总兵马雄也率部退守桂林,另外又来了一批绿营兵,仔细算算,光是守御桂林的清军就高达两万余人,其中大半是定南藩的藩兵。

    这样的雄厚的实力,守御桂林是完全够用的了。比如永历七年时卫国公胡一青以及李定国先后对此发起过进攻,有过孔有德轻敌而至败亡的前车之鉴,从线国安以下便没有再敢大意的,凭着城池的易守难攻和自身的兵多将广,不光是实现了对桂林的守御,更是将势力扩展到了平乐府和梧州府。

    不过,今时不同往日,李定国如今有陈凯作为后盾,再兼着攻占广州的强大声势,桂林坚城便又好像是回到了如风中飘萍似的永历六年。众将严防死守不说,洪承畴也是不敢掉以轻心,连忙率领着经标右镇、经标后镇以及左右虾营和经标前营、经标后营这四个营头南下援桂,只留下了经标前镇、经标左镇和经标中营继续驻扎宝庆、常德一线,以备孙可望。

    原本,洪承畴的西南经标四镇五营共计一万一千余众兵马,但是随着福建和广东的全面崩盘,洪承畴请旨扩军,清廷也是忙不迭的将大批来自于北地、江南的清军调往湖广和江西,洪承畴趁机将经标进行了扩建,如今总兵力已经超过了两万大关,几乎是涨了一倍之多。这其中,四镇每镇分三营,每营一千战兵;经标前、中、后三营升格为协,设两营,计有两千战兵,这就已经是一万八千大军了;剩下的两千余众,依旧由王辅臣和张大元统领,是为左右虾营。这一遭,洪承畴带来的便是足足有一万两千大军。

    大军急速南下,依仗着这两年长沙幕府的官员、幕僚们竭尽全力修缮的道路和建造的船只,上万规模的大军在各处集结,分道赶往桂林。洪承畴亲率主力沿湘江一线全速前进,经衡州府、永州府而抵桂林。

    援军主力赶到,广西巡抚于时跃是汉军旗人,但也是长沙幕府的成员,是洪承畴亲自将正值因坐在陕西荐举属吏失当而左迁的他调到幕府效力,补了湖广驿盐道。到了今年年初,更是洪承畴一手促成了其人接替因病免职的前任巡抚陈维新的职务,成为了继胡全才之后长沙幕府的又一个巡抚。

    得闻洪承畴亲自增援,于时跃早早的就在码头等候。除了于时跃,定南藩的线国安、马雄、全节三人以及其他的绿营将领也尽数到来,望着漓江上缓缓驶来的战舰,但见得洪承畴下船,他们便立刻上前向这位老经略行礼。

    “免礼。”

    一手免去了众将的礼数,洪承畴直接便向此间负责主持军务的线国安问及当前的战况。这是他拖着六十二岁的身子骨亲自来援的目的,自然也是他当下最关心的事情。但是,很快却得到了一个让他不尽皱起了眉头的消息。

    “回经略老大人的话,数日前,老本贼亲率大军临城,先是劝降,不成便蚁附攻城。官军严防死守,连连击退老本贼的部队。老本贼见强攻不成,便要转成围困。但似乎是得到了老经略来援的消息,已经夹着尾巴退往柳州府了。”

    李定国退兵,这对于洪承畴来说自然是再好不过的了。但是问题在于,这一次李定国是势在必得的架势,他是不信其人会害怕于他的,可是退得那么的干脆,却实在是有些奇怪了。

    “只是蚁附攻城,没有使用红夷炮?”

    “没有。”线国安摇了摇头,旋即解释道:“末将打探到的消息,说是攻梧州府的红夷炮队是陈凯借给老本贼的。攻下梧州府之后,那支红夷炮队就回广州了。”

    这个解释,合情合理,毕竟这年头儿,像陈凯这样舍得借兵的已经是少见的了,用完了立刻归队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了。可是洪承畴方才的疑问依旧没有得到解决,思前想后,不光是前题未决,更是添了一个新的问题出来。

    “这事情,不对!”

    ………………

    李定国的大军重新杀入广西,亦或是洪承畴的援军南下,这都是数万规模的大军,自然而然的会牵动着周边各个势力的心思。这里面,最该重视此事的自然该是永历朝廷,家天下的体制,国家的安危,皇帝自然是最切身实际的。可恰恰是这位本该最关注局势的永历皇帝朱由榔,此间却是最不明外界状况之人。

    贵州的安龙府,作为一个府级单位不过只有数年而已,更是在升级为府的同时便承担起了天子行在的重任。奈何,这地方原本就是个千户所的所城,即便是城内最具权威的所在——安龙千户所衙门也不过是个破败得不成样子的所在,漏风漏雨什么的都是家常便饭,哪怕是再有想象力的人初见得此间也绝难将其与皇宫这般高大上的所在联系在一起。

    皇宫之所以称之为皇宫,是因为皇帝的居所,国家的政治决策中心。如今永历皇帝确实是住在这里面,坐在曾经的千户所衙门正堂,也就是现在的皇宫大殿的龙椅之上,看着大殿上所剩无几且唯唯诺诺的大臣,颓然是最少不了的状态。

    去年三月,谋划引李定国入卫以抗衡孙可望的秘密行动泄露,孙可望遣心腹郑国招大学士吴贞毓、兵科给事张镌、翰林院检讨蒋圪昌、李开元、吏部都给事徐极、大理寺少卿杨钟、太仆寺少卿赵赓禹、光禄寺少卿蔡绩、武安侯郑允元、江西道御史周允吉、御史李颀、朱议泵、福建道御史胡士瑞、武选郎中朱东旦、中书任斗墟、易士佳、司礼太监张福禄、全为国等十八人,诬以“欺君误国,盗宝矫诏”之罪,赐内阁首辅吴贞毓自缢,内监张福禄、全为国和刑科给事中张镌三人凌迟处死,其余全部处死。

    当年随永历入黔的大臣本就不多,大学士文安之督师川鄂,郭之奇、连城璧、张孝起等官员奔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