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再起》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帝国再起- 第32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是啊,原本就不显山不露水的一个小人物,怎么查啊!”

    从陈凯出道以来,尤其是进入到清廷的视线之后,他们就没有少了到大同府去调查陈凯的身世,想要从中找到些什么能够抓住的把柄、利用的弱点什么的,可是派出去了多少批次人,责成了多少次的当地官吏,却如同是泥牛入海一般,连个回响儿都听不到,就好像是这个人根本就不存在似的。

    “那山西其他府县呢,也没个说法?”

    “没有。”想到这个事情,顺治就是一肚子的牢骚:“那逆贼陈凯不是自称商贾之家出身的吗?朕就让内务府的那几个晋商发动各自的关系去查,结果还是根本查不到这么个人,似乎就连他的那个做货殖的家族都是不存在的。”

    “哼,那厮还是个从石头缝儿里蹦出来的不成?定是下面的奴才没有尽心,亦或者说那厮根本就不是山西人,也许来自其他省份也说不定。”

    “会不会是个逃人啊?”

    “这倒有可能,可以从这方面下手查查看。”

    让他们挠头不已的陈凯身份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说了半天,最后也就不了了之了。这是没办法的事情,既然如此,那就只得让下面的人慢慢去查,而他们则要把宝贵的时间用在更重要的事情上面。

    “广东现在已经这样了,朝廷暂时没有能力派出足够规模大军进剿。为今之计,还是要设法确保南赣的安全,只要保住了南赣,那陈凯就翻不出什么浪来。”

    “是啊,当年李成栋、金声桓那两个混蛋一起造反,有南赣在手,朝廷也能将他们剿灭。但若是南赣丢了,怕是江西也难保了。”

    “归根到底,还是要增兵啊。各旗的奴才征战多年,已经疲惫不堪了,这一回,还是继续调北方的绿营兵过去。正好,洪承畴那奴才不也要增兵吗,就让他在西南掌控全局。”

    信郡王多尼大喇喇的说出这话,一众亲贵也无人觉得有什么不对的。这,并非是在于多尼是镶白旗的旗主王爷,实在是因为满洲制度,哪怕是六七十岁,白发苍苍,老得走不动道,牙都掉得差不多了。只要是主子用得上,就算是死在任上也是应该则份的。

    毕竟,就是个奴才嘛!

    “那边,暂且就让洪承畴那个奴才继续折腾着。现在的问题还是在福建,济度到底走到哪了,能不能在海寇再度发起进攻之前赶到浙江?”

    他们口中的济度是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的世子,济尔哈朗在当今的八旗亲贵中身份超然,镶蓝旗旗主王爷的身份,另外当年还曾与多尔衮一同为摄政叔王,后来虽然被多尔衮排挤了下去,但是等到多尔衮一死,他曾经扶保顺治即位等功勋便被顺治牢牢记在了心中,于八旗亲贵当中,他也是老一辈儿的人物。

    顺治任命济度统领大军南下浙江对抗郑成功,其中便不乏有给济尔哈朗这一脉以建功立业的机会的心思在。但是,这也并非是全部原因。

    说起来,这永历九年,也就是顺治十二年,已经是清军入关的第十二个年头了。满清入关之初的那些久经战阵,拥有丰富领兵经验的亲贵大王们大多都已经离世。

    肃亲王豪格在顺治五年死于狱中,豫亲王多铎病死于顺治六年,摄政睿亲王多尔衮病死于顺治七年,英亲王阿济格于顺治八年因图谋摄政王之位而被赐死,巽亲王满达海于顺治九年二月病死,衍禧郡王罗洛浑顺治三年病死于军中,顺承郡王勒克德浑病死于顺治九年三月,多罗谦郡王瓦克达死于顺治九年,饶余郡王阿巴泰于顺治三年病死,其子端重亲王博洛则是与勒克德浑一般在顺治九年三月病死的。而那位敬谨亲王尼堪死得可谓是最为羞耻,在战场上被明军诛杀当场,连脑袋都被砍了下来。

    短短十二年的时间,满清入关前以及入关初年的亲贵大王们基本上已经死绝了。而就在前不久,郑亲王济尔哈朗也亡故于京城,算起来这偌大的清廷已经不存在有着足够的经验来统领大军行此灭国之事的亲贵大帅了。

    剩下的,比如在此的,无非都是些小字辈儿的人物,比如信郡王多尼、比如安郡王岳乐、再比如因衡阳、周家铺两战而削爵,刚刚从多罗贝勒恢复到镇国公的屯齐之流,这些已经算是八旗亲贵们当中有数的有些军事经验的人物了。

    人才凋零,是现阶段满清的一大问题所在。除此之外,随尼堪南下的大军先是兵败,然后血战得胜,最后在那里耗到了洪承畴赶到就连忙回来休整。而与此同时,清廷还在向湖广、广东等处战场增兵,结果广东又来了个全军覆没,兵员上面也是一个捉襟见肘的状态。

    如此,济度的出征也就成了偶然中的必然,只是济尔哈朗又死了,天知道济度本就不怎么够用的军事经验会不会因此更受影响。

    “看过了那陈凯的胃口仅限于一个韶州府,我到不担心今年会怎么样。毕竟,去年都打成了那个样子,今年总要缓缓劲儿的。关键在于明年,等那些贼寇缓过了劲儿来,弄不好就又要折腾起来了。”

    “一群汉狗罢了,有什么好怕的。不行,就组织八旗军主力南下,狠狠的教训教训他们!”

    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第三十四章 各方 二() 
话,说得倒是硬气,也立刻引起了在场的亲贵们的一片附和之声。免費連載小説閲讀網c不过,那些出言附和的大多也都是些吃父辈、祖辈荫庇的角色,对于满清的当前问题,尤其是八旗的窘境并非有多么大的了解。更多的,还是沉迷于那些过往的辉煌和荣耀,那些建立在东亚各民族血泪上的辉煌和荣耀。

    这边附和声连连,在其中,也有不少熟悉实务的,他们对于当前的情状也是有着比较深刻了解的。

    其实早在永历六年,伴随着西南明军组织的大反击,以及郑成功在闽南的鏖战,清廷已然感受到了来自于各大抗清势力,亦或者说是汉人强烈的抵抗力度了。各地潜在的抗清人士开始出现了蠢蠢欲动的迹象,有的更是直接挑起了大旗与清廷抗争。甚至,就连国外也有反响,比如说朝鲜廷臣认为清朝“危亡之兆已见”,日本原来对南明乞兵抱冷淡态度,“近来其议稍变,或有欲救之议。”

    满清自身核心人口基数的问题显现,国内外的环境也在开始恶化,哪怕是打赢了周家铺那一战,也仅仅是遏制住了孙可望的进攻步伐。之于李定国针对肇庆的攻势,也依旧只能采取守势。

    为此,清廷当即做出了针对性的应对策略。洪承畴出任西南经略,大力招抚郑成功,这些都是最为明显的东西。除此之外,他们在经济上作出让步,减缓部分抗清活动比较激烈的地区的经济压迫力度,比如顺治十年四月分别免除湖南“寇荒”六、七、八、九年多达四年拖欠钱粮,及福建拖欠的钱粮,既是承认事实,也寓收买人心之意。

    经济压迫缓解的同时,政治上他们也在释放缓和的态度。侍立于一旁的累进世袭一等伯,提拔为内大臣,兼议政大臣、总管内务府索尼,其人乃是顺治朝的首席大臣,顺治的亲信重臣,他很清楚的记得当李定国两蹶名王的消息引发地方骚动之际,清廷亦是毫不犹豫的下达了“自顺治十年五月二十五日以前凡又啸聚山林劫掠道路曾为土贼者,无论人数多寡,罪犯大小,但能真心改悔,自首投诚,悉准照曹四达子事例尽赦前罪”这样打着宽恕的旗号来瓦解抵抗势力的诏书。

    甚至,清廷还打出提倡礼义忠恕的幌子,出人意料地表彰起李自成攻陷北京时殉君死难及顺治元、二年间抗清死难的志士,这样,既可表明朝廷为正朔所系的内涵,又可从多方面分化抗清阵线。

    归根到底,这些都是当局势不利之际清廷做出的应对之策。在这方面上,他们远比明廷要灵活得多,花样繁多,手段百出。更有甚者,他们在汉地尊孔、祭孔,打造一副正统王朝的架势。而针对蒙古和西藏,则以崇信黄教作为纽带,是为“兴黄教,柔蒙藏”。针对不同的区域特征,实行截然不同的施政策略。

    当前的局势,比之三年前更加恶劣,现在找不到陈凯的命门,那就只能尽快做出针对的策略,起码要在明军缓过劲儿来之前做好更加充足的准备才是。

    “南赣、湖广、江西、浙江四省都要加派部队,多调一些北方的绿营兵过去,先确保了这两地的防御,再去考虑其他的东西。”

    “陕西近年来的局势有所缓和,可以抽调部分过去。山西那边,自从姜镶那汉狗完蛋了,也比较消停。还有直隶、山东和河南,也可以抽调一些。不过,不能太多了,否则震慑不住当地,也有可能让漠南的那些蒙古人起了心思。”

    “这事情,责成兵部去做就可以了。”议政大臣遏必隆不光是顺治的亲信,两黄旗的中坚,其母更是努尔哈赤的女儿。他的性子不似鳌拜那么激进耿直,也不似索尼那般的心思百转,左右逢源,总有几分谨小慎微的意思。但是,他的身份贵重,远胜于同为议政大臣的鳌拜和索尼,在八旗亲贵们面前说话的分量还是很有些的。

    遏必隆随口把此事定了调子,剩下的事情无非就是交给兵部的满尚书噶达浑去处置、调度,至于兵部的汉尚书李际期,按照清廷的制度,不过是个伴食画诺的摆设罢了,无非就是知会一声,也用不着他去。

    这边,调兵的事情有了进一步的眉目,遏必隆便没了继续说下去的打算。然而,事情并不是那么简单的,还有些可能要担着责任的事情,遏必隆没有挑头,鳌拜却是坐不住了。

    “皇上,镇守广东的平南、靖南两藩覆没,可是两藩也都有余部尚在。这两藩该当如何处置,奴才以为还须得议上一议。”

    鳌拜这话说出了口,大殿内先是陡然一静,随后便有一些八旗亲贵跳出来指责尚可喜、耿继茂这两个奴才误国,导致广东沦入明军之手,连带着那朱马喇也没能落得了好。相比之下,朱马喇那边还有人为其辩解一二,毕竟都是满洲八旗,可是尚耿二藩却没有一个说好话的,更有甚者很多为朱马喇说项的直接将战败的责任全部归咎在尚耿二藩的头上。没办法,谁让他们这几年没能解决掉陈凯,导致了李定国大军东进之际,又跳出个陈凯来与其配合。

    商议,几乎是一瞬间就变成了控诉会。从尚可喜和耿仲明南下时收留逃人开始,那些对他们满怀怨气的亲贵们就开了话匣子似的,一桩桩一件件的发泄起了他们对着两个藩王的不满。甚至,到了后来更有人去翻东江军时代的旧账,很是一个义愤填膺。

    如此,确不是个商议事情的氛围,顺治对此已经与鳌拜、索尼、遏必隆等几个亲信商议清楚了,此间见得这般,干脆直接干咳了一声,立刻便有鳌拜像护主的鹰犬一样跳出来喝止了这些家伙的牢骚满腹。

    “尚耿二藩对大清终究是有功的,这一点先帝早有明示。更何况,这个问题也不仅仅是这两藩的事情,牵扯繁多,朕希望各位亲贵能够好好思量清楚了。”

    此间,顺治所指,在座众人自然不会不明白。平南、靖南两藩损失过于巨大,早已被打断了脊梁骨,甚至就连首领都不复存在了。剩下的,无非是一些零零散散的角色,一般来说直接取缔了也就可以了事了。可现在的问题在于,除了这两藩,清廷内部还有如平西王、续顺公以及一家子死得就剩下个女儿,但是麾下众将尚在的定南藩,对于尚耿两藩的处置有一个不当,很可能就会导致其他汉人实力派,乃至是各地的汉人武将们的集体性心寒。

    如今,已经不再是那个八旗军包打天下的时代了。经过了这几年的抗争,能够生存下来的明军,尤其是如西南明军和郑氏集团这样的大规模的抗清势力,军队战斗力上与八旗军之间的差距已经越来越小了。这里面有明军实力的增长,也不乏有八旗军的衰落,此消彼长之下,他们就更加需要依仗汉人的力量制衡,或者说是镇压汉人,即使所谓的以汉制汉。

    顺治的话引起了这些八旗权贵们的深思,即便是那些持“八旗无敌”论调的亲贵们也或多或少的收敛了起来些许。商讨开始渐渐的恢复理性,可是这么理性起来了,问题反而是越来越多了。

    “这平南、靖南两藩的情况不尽相同,与定南藩的情况也有参差。况且朝廷刚刚除了沈永忠的爵位,这时候只怕也不宜大动吧。”

    沈永忠被除爵,乃是因为早前其人在湖南战场上的表现实在过于恶劣,那是三年前的事情了,但是清廷等到三年后才动他,亦是出于唯恐引发动荡不安的思量。续顺公的爵位,还是由沈永忠的弟弟沈永兴来袭爵,一笔也没有写出去两个沈字。

    续顺公的爵位问题本就不是什么问题,而定南王的爵位,那个前不久被皇太后收为养女的孔四贞当然无权继承,清廷那边也还在给孔有德尚在人世,但却落入明军之手的儿子孔廷训留着,这也没有什么问题。

    同样的,靖南藩可以遵照此例,因为当年耿仲明私藏逃人案发自杀,清廷让耿仲明的孙子、耿继茂的次子耿昭忠入侍,同时将部分耿仲明的牛录分到了耿昭忠的旗下,归入内务府籍。这些牛录现在都在京师,若是重建,以耿昭忠袭爵,以那些牛录作为骨干,便可以有了一个基本的构架。

    相较之下,平南藩那边就显得有些过于惨了。原本清廷有意让尚可喜的儿子尚之信入侍的,奈何大战一起,就耽误了。哪里知道这一战下来,明军把平南藩给包了个圆儿。若真的算起来,大概血缘最近的也就是江门一战中表现还算不错的尚之智了。

    “这两藩重建,一下子就是两万大军。现在又是从北地抽调兵员南下,又是派遣济度、陈泰他们去镇守浙江、湖广,兵员匮乏是其一,只怕粮饷上也跟不上啊。”

    户部的满尚书郎球开口就是抱怨,旋即又拿出了一份奏折,先是递交顺治,随后顺治有传阅在座的众亲贵,是不是冒出两句“本王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