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再起》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帝国再起- 第2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国人的勤劳让陈凯再一次得到了体会,可是一旦联想到十几年后的迁界禁海,如他们这般世代生活在海岛上的良善百姓,却不得不面对要么背井离乡,在没有官方安置的情况下饥寒交迫的死在他乡的命运,要么就得面对清军的屠刀。到了那时候,这些许银钱,有与没有,大抵也不会有太大的差别吧。

    消灭满清,这早已是陈凯心中最大的渴求,这不仅仅在于后世者对于华夏命运沉沦的痛彻心扉,更是在这一次次的与这些汉家百姓接触的同时,所必然升起的使命感!

    军器工坊是陈凯现阶段最能够发挥作用的所在,眼下硝能够自给自足,郑成功亦是在城外为军器工坊投资了一家烧碳场,并且开始了大规模砍伐树木,做起了这般为后世环保主义者们深恶痛绝的恶事。现在,所缺者无非只有硫磺而已,洪旭也已经在想办法了,只是能不能够大量购入,并且得到稳定的货源,却还是个未知之数。

    不过,随着规模的扩大,陈凯管理下的军器工坊除了城内的核心工坊以外,更是在城外有了受其管理的一家积硝厂、一家烧炭厂和一片武器试验场,正在从原本的那个十几个匠户的小作坊照着复合型企业的方向大踏步的前进着。

    “以后若是私有化了,这家工坊是叫宝洁呢,还是叫云南白药呢,这是个问题。”

    ………………

    冬月,经过了一段时间的休整以及新兵的基础训练,郑成功决定对大军进行正式的扩编。

    “任命,招讨大将军行辕参军柯宸枢为中冲镇总兵官,军器工坊卫队长柯宸梅为中冲镇中军副将。”

    “……”

    “任命,亲丁镇总兵官管副将事杨才为左冲镇总兵官,招讨大将军行辕亲随甘辉为左冲镇中军副将。”

    “……”

    “任命,援剿右镇副将林义为右冲镇总兵官,招讨大将军行辕亲随蓝登为右冲镇中军副将。”

    “……”

    任命连番下达,郑成功靠着今年出兵漳泉两府前来投效的丁壮在补充各镇缺额的同时也新近组建起了三个镇的人马。柯宸枢如陈凯预料的那般,得到了郑成功的重用,就连柯宸梅,由于陈凯的举荐也顺理成章的被任命为副将,亦是一桩喜事。

    陈凯与柯家兄弟的关系一向甚佳,任命下达,柯宸梅没有说什么,但是从那眼神之中,双方已经是心照不宣。

    新任的军器工坊卫队长便是原本的副队长被扶正,那是个八竿子打不出个屁的老实人,就算是陈凯问询,话也少得可怜。对此,陈凯早就在心里给他起过一个闷葫芦的外号,不过这个闷葫芦却也是个尽忠职守的人物,能力其次,起码态度上是极得陈凯信任的,军器工坊的保卫工作自然也就交在了他的肩上。

    大军扩编,郑成功所部的陆师由五镇扩大到八个镇,水师基本不变,但也补充了不少士卒进去,再加上陈豹的南澳镇以及铜山所的守备部队,如今已经六七千大军的规模了,不复陈凯初到时那般仅仅是比一个承平时的正兵营稍多些的微弱实力。

    然而,大军扩编,人员增加是一回事,武器同样是重中之重。所幸的是,陈凯一直都没有闲着,即便是郑成功大军出征期间,他也为这支军队囤积了大量的武器成品,俱数存放在武库里面。真正所差的,无非是那个老问题,各镇的兵种配比。

    不管怎么说,陈凯做到了宁让武器等人,不让人等武器。能够做到这个份上,郑成功早已是心满意足。更何况,军器工坊的产量扩大到了现在这个份上,基本上也已经达到了他如今规模的原料采购极限,每天能有武器产出来装备大军已是幸事,剩下的还是应该琢磨琢磨怎么继续收复失地,好把这个雪球滚大了才是正途。

第四十五章 定策(中)() 
腊月初,大军训练如火如荼的展开,陈凯在军器工坊,也有了新一轮的制度调整,并且开始正式执行。

    首先,由于旬休制度的确立,以及郑成功的普及,陈凯突然产生了一种对公休日固定化是否会引发加班双薪的担忧。在嗜血逐利的资本恶魔的驱使下,陈凯发现他对自身的心理定位已经越来越向着资本家的方向靠拢了。这不是一件好事,起码他可没有打算提前把社会主义运动给逼出来,那样就太过超前了,容易脱离其对于工业化发展进程的实际掌控。

    当然,这还只是个玩笑。但是,有个问题在于,每到旬休的日子,军器工坊里面除了卫兵和杂役、库丁以外,新厂区便空无一人了,没了打铁的声音自然是好事,至少少了噪音,问题是一旦有军中武器损坏送到,陈凯也不好让工匠们回来加班,就只能将损坏武器扔在库房里面,等到旬休结束再行修理。

    这对军中终是不便,所以陈凯决定制作排班表,调整每个工匠的旬休日期。说明白了,就是每旬十日,把工匠们彻底分开,在确保每天都有绝大多数人上班的情况下,保证每旬的休沐。就好像是后世的销售行业,双休日正是每周的销售旺季,但平日里的顾客再少也不能放过,所以干脆改在一到五择日休息,并且把人员分开,以确保销售在每一日的顺利进行,是一个原理的。

    这项制度改革对军器工坊的众人而言并没有什么影响,无非是调一下日子罢了。但是另外的两项制度,就切切实实的加重了他们的劳动量。

    第一个问题,是度量衡统一。陈凯发现,军器工坊中各个工匠所使用的度量衡,无论是量尺寸的尺子,还是称重量的称,或多或少的都有一些差距。这里面,由于师徒相传的关系,师兄弟们和师傅的还好些,另外本地的出入也不大,但是如郑成功这次带回了几个漳州、泉州的铁匠,以及那些鸟铳工匠,他们使用的度量衡就存在着更加明显的差异。

    陈凯按照一个看上去最为标准的作为依据,规定每隔一段时间就要重新对照,并且严禁私自从外面代入这方面的工具,以免造成尺寸和重量等方面的差异,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这一点,需要的是订立成为长期执行的制度,并且严格执行,而另一项改革的关键亦是如此。

    “每组工匠,皆有独立编号,所有人员都将被记录在案。从即日起,打造完成的武器、甲胄上均需标记注名制造人,武器损坏率亦将会被记录在案。相关奖励和处罚,亦会在此发布。诸君,军器质量关乎将士们的生死,甚至会影响到战争的胜负,还望诸君尽心竭力。”

    军器工坊的工匠们干劲十足,是不假,这些工匠们也很满足于他们更高寻常人一等的福利待遇,所以更会尽心竭力。然则就像是郑成功所言的那般,人心贪欲永无止境,随着军器工坊的不断扩大化,陈凯也需得制定更加规范的制度来进行约束和管理,光凭着人治,是远远不够的。

    军器工坊的正规化进程还在继续,产能并没有因此而下降,这是陈凯最为满意的地方。如此,便说明了从他接手以来,在产量大幅度提升的同时,武器质量也同样没有下降,并没有出现为产量而牺牲质量的事情。

    大半个月后,已经临近了年关,陈凯照常上值,可是这一天他尚未下值,到了下午的时候总镇府就传了命令,说是让他过去参与军议。

    自从那一夜后,郑成功每有事务,总会找陈凯商议一番,听取一下他的意见和建议。那一拜对着的虽说不是关二爷,但是此后二人的关系确实得到了实质上的变化。不过如今天这般,郑成功公然派人请陈凯去参加众将云集的军事会议,却还是第一次。

    “自十月回师至今,我军之扩编、训练、粮草补充以及军器生产等各方面均已踏入正规。所缺者,无非时间耳。”

    郑成功所说的是事实,现在的这支军队,比之去年腊月刚刚成军的时候,实在是好上了太多。并不仅仅在于士卒的多寡和占领区的大小,主要是在军事上的胜利的鼓舞下,在陈凯的努力下,这支军队已经焕发出了不同的光芒,比之历史同期的那支军队实在要强上不少。

    “如今已近年关,正该是安心休整之时。但是国朝危如累卵,汉家天下更有再度陆沉之险,容不得我等有半分懈怠。今日本帅请诸君前来,就是商讨一下我军转过年后的战略方向问题。”

    这无疑是事关大军未来的大事,众将皆是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互相交头接耳,窃窃私语,甚至很快就爆发出了争执来。

    陈凯坐在尾座上,也没有说些什么,反倒是细细的观察着每个人的神情。待到片刻之后,却还是继续向漳州、泉州两府进兵的意见占据了上风。泉州是郑成功的老家,也是在座众将中绝大多数人的老家,如果再算上漳州府的话,大抵这在座的众人里面也就只有忠匡伯张进和陈凯二人并非闽南籍贯了。

    不过,张进是郑芝龙麾下的老兄弟,陈凯这大半年的努力,极大的加强了这支军队的装备实力,再兼是文官,与武将们没有实质上的利益冲突,反倒是大有助益,同样已经被这支闽南人组成的军事集团所接纳。

    眼下发生的一切,都没有出乎陈凯的意料之外,甚至在郑成功派人请他参加军议的时候他就已经猜到了现在的这份情状。

    “漳州、泉州,可是两个府,咱们就六七千兵马,还要守卫南澳岛和铜山所,必须定下一个切实的目标,方可有所行动!”

    郑成功定下了基调,众将你一言我一语,纷纷进言。很快,他们就将目标锁定在了泉州西部,与漳州府毗邻的同安县城,用他们的话说,拿下了同安,就可以截断潮泉两府清军的联络,此前出过的王进的那档子事情就不会再发生,而他们也可以分别蚕食两府的地盘,就此逐渐壮大势力。

    不得不说,这确实是一个比较合理的目标。同安县一旦收复,那么郑成功就可以对郑芝龙当年极力开发的安平镇海贸中心进行更加有效的控制,对于大军的海贸收入是必然会有着巨大提升的。

    大致的目标在郑成功渐渐笃定的目光中基本得以确定,虽说具体出兵时间未定,如若出现局势变化所不得不进行改变的可能也尚有存在,但是战略上,大抵也就这么定了下来。

    然而,就在这时,从头到尾未发一言的陈凯却整了整衣衫,于虎节堂最下手的座位上站了起来,拱手向众人行礼,随后便是一语惊人。

    “下官陈凯,反对出兵同安县!”

第四十六章 定策(下)() 
语惊四座,鸦雀无声。

    所谓郑氏集团,原本就是个海商集团,同样可以说是海盗集团,他们仗剑行商,对于内部的事务,武将的发言权自然是最大不过的。

    相较之下,文官就要差上许多,莫说是旁人了,就算是郑芝龙当年极力培养的族侄兼义子建平侯郑泰这个郑氏集团中负责对外贸易的财神爷,事实上其人在军政方面发言权也很低,最多只是在涉及海贸和财政上会有更大的发言权。

    陈凯,就身份而言是郑成功的幕僚,负责的是这支大军的军器生产,说白了就是一个行政官员。虽然这些武将平日里对陈凯的能力都是有口皆碑,但是对于第一次参与军议的他,众将也没有太过重视他的意见,这如许久的时间更是也没有人问过他半句。甚至就连郑成功,其心思更多的也只是让陈凯出现在这样的场合,一来是提升其在郑氏集团内部的地位,二来更是有在军议结束后以备咨询。

    然而,陈凯不光是没有如他们所预期的那般伴食画诺,反倒是在军议基本确定了战略目标的时候大声表明了反对的态度,却也着实让众人一片不悦之色。

    “陈参军,以为当如何行事?”

    半年的好印象在这一瞬间荡然无存,再度恢复到原本的模样,陈豹语带愠色,没有当面呵斥已经算是很给面子的了。只是这面子给的更多还是郑成功,而非是陈凯这么个多嘴的文官。

    陈豹如此,其余的众将大多亦是如此,倒是郑成功、洪旭、张进以及柯宸枢四人似乎对陈凯的回答还饶有兴趣,大抵还是陈凯在这大半年里给过他们不少的惊喜的缘故。

    眼见于此,陈凯傲然而立,环顾众将过后,便直接说道:“下官没有处理过军务,实在比不上各位侯爷、伯爷以及大帅在这方面更在行。但是有道是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下官看来,诸君的谋划之中,似乎忘了一些东西。”

    “什么东西?”

    “鞑子的援兵!”

    援兵,这是个至关重要的问题。郑成功所部兵力微弱,面对一府的清军都未必会有足够的优势,更别说是他府清军来援了。陈凯此言一出,众将亦是深有感触,今年进攻海澄,围困泉州,两战皆是被清军援兵搅了局。正因为如此,他们才会选择以同安为首攻地点,其中亦有使闽南清军首尾不得相顾的用意在。

    这既然已经在他们的筹谋之中,陈凯却依旧拿援兵来作为反对的理由,当即就有武将面露不悦,打算好好给陈凯讲解一下闽南的地理环境。可是没等这些人做出反应,郑成功却是率先脸色一变,当即便向陈凯问道:“陈参军所指,可是外省虏师?”

    “国姓睿智,确实如此。”

    外省,这是个大问题,福建并非孤悬海外,其陆路上与浙江、江西和广东三省接壤。此前他们考虑清军援兵的事情的时候,仅仅是考虑闽南一地,至多是福建一省,但是经陈凯这么一提,巨大的压力便仿佛有若实质的压在了他们的心头。

    在场的众将一个个眉头紧锁,片刻之后,才有一个声音试探性的向问道,却也不知是否是问向陈凯的。但是陈凯对此,却还是做出了相应的回答。

    “恕下官直言,福建如今的战局,我军对鞑子来说不过是疥疮小患,真正能够令他们感到威胁的乃是闽北等地的鲁王旗下各部,鲁王殿下自称监国,有着更大的号召力,鞑子一定不会放任其在闽北发展壮大,势必会派出大军南下。”

    “假设,鲁王大军击破虏师,那必将是席卷东南的势头。可是,我军素来是遵奉本属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