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再起》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帝国再起- 第26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各部兵马的调动已经展开了,江西虏师,布防上主要集中与南昌、九江和南赣,短时间内他们能够给予咱们的军事压力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江西绿营,主要有三支大军,分别是江西提标、九江镇标和南赣镇标,都是五千大军的规模。其他部队,除了两支抚标和一支驻扎赣西的地方绿营是两千人的编制外,各府县驻军都只有几百人,尤其是毗邻福建的粤东地区。

    “咱们近期的主要对手还是浙江的虏师,最多算上南赣的。所以我让甘辉在拿下邵武府后兵进汀州府,迎战南赣绿营。而王秀奇带着另外的两个镇,也足够守住邵武府地方了。”

    陈凯分析了他的布置,郑成功的脑海中过了一遍福建的地图,旋即便做出了肯定的态度。按照陈凯的布置,黄廷的部队很快就会赶到建宁府,现在郑成功的主要对手还是浙闽督标、金华镇标以及那两支从福州逃回来的绿营和本地的绿营兵,加一起也有近万的大军。

    野战,郑成功倒也不怕这些绿营兵,问题是在于他们现今还在凭险而守,显然是还在等待后续援兵。至于援兵会是哪一支,其实已经用不着去猜测了。

    “那些坑爹货,已经送回去了吧?”

    “坑……”

    这个词,陈凯是顺嘴说的,郑成功倒是显得有些愕然,很快就恢复了过来。倒是陈凯,一出口已知道是说错话了,只是再想反口,却已然被郑成功拦了下来。

    “自古忠孝不能两全,从家父选择背叛先帝那天开始,我就只剩下这一条路可以走了。”

    苦笑了一番,郑成功收起感伤,随即便与陈凯提起了将那些愿意与明军合作的官吏绿营送出明军控制区的事情。

    不宰那些肥猪,是陈凯早前力劝过的。对此,郑成功也觉得树立些榜样,既可以坑清廷,又可以产生更多的合作者,对收复失地总是大有裨益的。于是乎,送他们离开时,明军已经与他们约定了说辞,无非是忠孝仁义感天动地。至于那些不肯合作的家伙,理所当然的就是盘剥百姓的贪官污吏,人人得而诛之。这样一来,可谓是你好,我好,大家好,只有清廷不好,那便是最好。

    “大战过后必是荒年,况且咱们这一次用的手段实在狠毒,还是要尽快恢复生产才好。”

    “狠毒?竟成,还有这么说自己的?”

    哈哈的笑了两声,郑成功仔细想来这一路行军,所见之处的荒凉,简直让人难以想象。如果不出意外的话,福建的经济和民生被破坏到了现在这个地步,想要恢复起来是没有两三年不要想的。可越是这样,就越要尽快做起来,否则恢复的速度只会更慢。

    “从泉州府、漳州府和潮州府抽调的官吏已经都在路上了,各府县的士绅,也要拉出来一批做官。不管在哪,当然,最好还是让他们去潮州、泉州、漳州、乃至是琼州,免得这些地头蛇越做越大。”

    “嗯。”

    “关于恢复生产,我不建议开仓放粮,那样太浪费了,而且还会引起民间不必要的争斗和死伤。我觉得,还是应该按照咱们在接收百姓逃难时做的那样,开粥场,给口饭吃,然后以工代赈。比如,兴修水利设施、军事设施什么的。另外还可以组织秋种,库房里的粮食只要撑到了明年夏收,福建的民生就算是得到了缓解,接下来无非是巩固罢了。”

    “嗯,言之有理。”

    “对了,水稻,我不建议种植,那个太浪费时间,也太挤占人力,咱们可以种植番薯。那些贪官污吏们的田产不都已经充公了吗,拿出来屯田,就种这个,产量比水稻高,也不挑地儿,好养活。就是吃多了胀气,不过现在是粮荒,胀气总比饿死强,就算是死了也算饱死鬼。”

    “这个倒是很有意思,我听说金门,还有很多处地方都有种植,是从吕宋传过来的。”

    “不是,是美洲来的,土豆、玉米也都是从那被泰西人带来的。”

    “哦。”

    “嗯,还有……”

    陈凯似有些滔滔不绝,郑成功听了半天,起初还很认真,但是到了最后总觉得陈凯是在交代些什么,而不是单纯的建议和商讨。眼见于此,他便干脆打断了陈凯的话,出言问及。哪知道,陈凯竟果真是这么想的。

    “福建大局已定,该动身去广州了,再不去就晚了。”

    。

第六十一章 争执() 
这一刻,陈凯说得是如此的不容置疑,以至于郑成功一下子都没能反应过来。待到反应过来时,当即便是恍然大悟。

    “竟成,你早就已经决定了!”

    没有任何的不确定,有的只是斩钉截铁的质问。

    相识七载,陈凯的性子,总是谋定而后动,敢于冒险,善于冒险。这个人的脑子里想着的是什么总是如同迷雾一般,让人看不清楚。可是每一次,陈凯都是可以给予他以惊喜,就像是这一次的清郑议和,原本他只打算骗些银钱粮草来更快的恢复实力,可是经陈凯这么一倒腾,竟是一个省的格局!

    可是,对于此去广州,陈凯在之前却是只字未曾提过。就郑成功对他的了解,这并非是有意隐瞒,更多的还是在权衡利弊,确定了可以放手一搏才会把话挑明白了,无非是性情习惯而已。但是这一次,福建光复在即,不容得有半点儿差池,正是需要陈凯为之努力的时候。可也正是这么个时候,陈凯却提出了要率领大军去广州,甚至为此在福建出现兵力紧张的情况下也没有调派潮州的部队入闽助战,这就不由得郑成功不心生怒意。

    呼吸沉重,怒目直视,陈凯却依旧坐在那里,平静如水,直到那一腔怒火渐渐的消退了,他才缓缓的对郑成功说道:“大木,你之前不是也没有拒绝那位老亲翁吗?”

    确实,配合夺取广东一事,郑成功没有拒绝李定国的倡议。但是,听到这话,郑成功不假思索便直接回道:“竟成,你是知道的,去广东只是一个备选方案。现在明明可以在福建大展拳脚,却要去那里行险,这是本末倒置!”

    孰为本,孰为末,郑成功想得很清楚,陈凯也如其所言那般知道得很清楚——现今的形势如斯且不提,只说历史上的永历八年,郑成功就是这么选择的!

    历史上,永历七年,李定国组织肇庆之战,当时向郑成功要求联手。郑成功迫于凤巢山惨败而元气大损,海澄之战在即,清军军事压力过于巨大,所以没有选择出兵。结果,郑成功击败了金砺,守住了在陆上的最后一座桥头堡。而李定国那边,则只在肇庆城下坚持了十二天就被尚可喜击败,迫不得已退回了广西。

    此战之后,李定国还在积极的联络郑成功,郑成功对此也做出了响应。但是随着清郑议和的展开,郑成功急需从清廷控制区骗取钱粮、人员来恢复实力,对于第二年李定国的屡次相邀都存在着拖延的态度。

    然而,就在这期间,楸枰三局开始实施,郑成功在永历七年的八月就派出了定西侯张名振和兵部侍郎张煌言,凭水师北上南直隶,用以接应西南明军。而二张在永历八年的正月和三月也先后两次攻破清廷的江防。直到四五月间,军粮储备不足,张名振先是南下到温州购粮,尤嫌不足,就只能赶回中左所向郑成功求援,而郑成功也给予了大批的军粮,并且派出了忠靖伯陈辉统领五千水师、一万陆师赴援,展开了进一步的投资。

    郑成功的援助,使得张名振有了第三次进入长江的资本。而到了九月,清郑议和再度陷入僵局,郑成功觉得清廷的耐心即将耗尽,在九月抓紧时间到清军控制区征收了一批粮饷,到十月初一便开始调动、组织军队,以辅明侯林察为主帅统兵西进,赶往新会助战。至于他自己,一方面要继续与清廷虚以委蛇,一方面还要支援北上南直隶的舰队,实在无暇分身,只能继续守在福建来应对各方面的变化。

    “竟成,当初中左所遇袭,我记得你曾说过,当以立足根本为要,先行收复漳泉,使中左所变为腹地,大军方可安心出征。现今我军已经几近于收复整个福建,正是毕其功于一役之际”

    清郑议和已经被陈凯玩坏了,但是有一点却没有改变,那就是当年的中左所遇袭,使得郑成功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其战略目标都局限于立足福建,为的就是让中左所能够成为腹地,以安将士之心。

    类似的话,陈凯确实说过,甚至不只是陈凯说过,历史上那个以谋略见长的郑氏五虎之一的周全斌也说过要先收八闽的话,深得郑成功之心。

    那场突袭,对于历史走向的影响极其巨大,而且还在持续性的影响着未来的走向。陈凯在中左所的奋战,为此不惜与石井郑家决裂,在当时确实挽回了不少,但是在战略上却依旧影响着郑成功的决断。

    “那么,南直隶呢?”

    “竟成,南京和广州,孰轻孰重,这还需要解释吗?”

    诚如郑成功所言的那般,政治意义上,省会广州确实没办法与明太祖龙兴之地,作为大明陪都的南京相比拟。而就经济意义好战略意义考量,江南富庶且可以划江而治,凭长江截断清军南下通路,然后慢慢的整合长江以南的各省,甚至是传檄而定;而广州,充其量也就是拿下一个广东省,再想进取,光是南赣那个硬钉子就绝非轻易能够拿下来的。

    除此之外,楸枰三局的合作方是秦王孙可望和江南的抗清势力,前者实力强大,光是军事上就起码三倍于李定国,且占据云贵、狭天子以令诸侯,而后者政治经济方面影响力非凡,钱谦益还是郑成功的老师。更何况,去年李定国就已经兵败过一次肇庆了,无论怎么分析“投资”楸枰三局都比进军广东来得成功率更大。

    “往南京,不过是一支偏师,我军只要配合作战即可。但是去广州,未有数万大军,如何抗拒虏师?”

    成本和收益,郑成功算得明白。即便是历史上,郑成功也是到了议和无法继续进行,很可能来年就要重启战端之际,调派了数万大军西进,结果赶到珠江口时李定国正巧兵败新会。

    由于西征的大军也没有亲见李定国兵败,不知损失程度,于是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始终持续逗留在广东,直到转年五月才回师,很可能在奉命等待李定国有可能的折返。而且就在那一年,郑成功还亲自修书,希望李定国能够再度出兵广东,以实现两军联手。只是那个时候,新会一战惨败,李定国已经没有了再度进军广东的实力,只能就此作罢。

    “竟成,我知道,如果此番不去,西宁王再败广东,那么明年咱们就将要承受虏师从广东、江西和浙江三个方向的压力。但是,现在福建光复在即,正是兵力紧张之时,无法再给予你一兵一卒的增援。光凭广东的部队,去得少了,发挥不了决定性的作用;去得多了,那潮州是守还是不守了,这是会影响到大局的!”

    后世,很多人都不能理解郑成功为什么两次都不去与李定国联手进攻广东,其实从历史同期其他大事以及郑成功的处置就能看出端倪——第一次是有心无力,第二次则是事先有更好的选择,可等到下定决心了,结果却迟了一步,就是这么简单。

    陈凯默默的注视着郑成功,听着他把想法一一袒露出来,一时间反倒是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好。最起码,他没办法向郑成功预言楸枰三局的失败,哪怕是预言了,现在张名振和陈辉估计也已经快到长江口了,想要调回来也已经晚了。

    原本的不满,此刻已经变成了苦口婆心的劝解。陈凯知道,郑成功不是个有太好脾气的人,能够如此,全然是这些年的交情所致。但是对于他而言,这一遭广州是必须要走的,断不能耽搁到明年。

    “大木,我知你求稳的心意,福建现在也确实抽调不出部队投入其他战场。但是,一举解决平南、靖南二藩的良机却是不容错过的。一旦错过了这一次,再想解决广东问题,就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也未必能够得偿所愿。”

    大势所趋,则事半功倍;大势不再,则事倍功半。这个道理很简单,也很是显而易见。就像是如今的福建,陈凯硬生生的造起了大势来,大军便可席卷八闽,一扫此前数年与清军苦战而收获极少的窘境。而广东那边,李定国已经造起了大势,现在缺的无非是顺水推舟的那一下子罢了。

    郑成功从来不是个不讲道理的人,他很清楚陈凯所言的确实如此。可是现在福建已近全功,越是这个时候,就越是想要求稳,稳稳当当的把福建这个省收入囊中才说其他的。

    “不如这样,等收复了福建与江西、浙江两省的那些关卡,有了地理形势作为防御依托,届时再行出兵。”

    福建是个山脉、丘陵密布的省份,与周边各省之间也有天然的地理阻隔。拿下关卡,就像是把住了大门。到了此处,郑成功已经让步良多。这是基于对现实大势的考量,更是对陈凯的信任。但是,陈凯很清楚的记得新会之战两军没能会师是因为迟到了,既然如此,他就更不能重蹈覆辙了。

    “若是,我能够做到两全其美的话,还当尽快出兵。再不去,鞑子的援兵就该到了。现在,已是时不我待了啊,大木!”

    乘船离开建宁府时,已经是第二天的中午了,吵了一晚上,也商议了一晚上,最后陈凯倒是说服了郑成功。只不过,与其说是说服了,不如说是双方在谁也没办法彻底说服对方的情况下只得各自让步一些,达成了基本的妥协。

    来的时候是溯流而上,离开时已然是顺流而下,任凭船只借着水流的速度飞奔入海,然后转道向南,回返到泉州那里。

    回到泉州,陈凯第一时间就翻看近几日来各线战场送来的战报,大致的情况还是老样子,不过他此前下达的命令已经开始执行了,相信很快就能够有所成效。

    随后将在船上写好的书信、命令一一分派人手送往潮州、香港以及琼州,叫他们做好准备工作。这边,前脚把信使们派走了,紧接着官署的吏员就来请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