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再起》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帝国再起- 第24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前闪烁着,知县沟壑纵横的老脸上很快就顺下了一滴又一滴的汗珠子,整个人也在诱惑和担忧中挣扎,几近溺水。

    “县尊请放心,小人没有给那姓黄的留下任何字据来。”

    没有字据,旁人就没办法构陷于他。此一言,如同是救命稻草般伸了过来,县尊一把抓住了,整个人探出了“水面”,大口大口的呼吸着空气的同时,更是不忘了对典吏的勤谨进行了一番不吝美誉式的赞许,直把那典吏夸得都不知道脸该往哪搁了。

    一顿美誉过后,知县是久经官场的,自然明白规矩。当即,他便拿出了其中的二百两银子,吩咐典吏在县衙里分出去,不光是随行的吏员和衙役,县衙内的其他吏员和衙役也要分到,甚至就连那些民夫,虽说是不给银子了吧,但也总要给些好处,比如减免一些徭役,反正都是公家吃亏,落个皆大欢喜才是。

    “地方官不容易啊,总要打点上官的。”

    知县喃喃自语,看似是随口言之,其实际上则是说给那典吏听的。说起来,还是第一次碰上这种事情,尤其是第一次从明军手里面收到贿赂,知县微有些不自信才会如此。而那典吏,祖祖辈辈的做着这项营生,自然知道轻重,随声附和几句,表示县衙上下都会体谅知县老大人的不易,老大人如此慷慨,大伙日后一定与老大人风雨同舟云云,直说到了知县心满意足才算了事。

    典吏拿着银子就到外间发放,知县很快就迎来了全县衙的一致拥护爱戴。受到了拥护爱戴的知县这边,也立刻找来了一个随他赴任的堂弟,随他带着其中的部分银两赶往福州府城。

    知县进府城,自然是向总督衙门上缴收据的,顺带着还要探探上官们的口风。但是他的那个堂弟则要带着银子直奔知府衙门的后宅,将向上官的好处费给过了才能安心。然而,知府那边却没有收下这份好处费,确切的说是没有全收下,堂弟也只得带着银子无功而返。

    “怎么就收下这么点儿,府尊那边是怎么说的?”

    驿站里,知县压低了声音问及,堂弟亦是将知府的话原模原样的学了一遍。照着知县的说法,前日已经有人知会过了,说是少不了知府的好处,知府也知道,同样的话,刘清泰、佟国器乃至是本地的道台和福建巡按,这些官员家的管家明军都有知会到,所以心意到了就够了,无需太过破费云云。

    “兄长,这海澄公做事情很得体呢。”

    堂弟如此夸赞,知县也只是讲了讲关于郑家当年在明时凭海贸巨利贿赂官员的旧事。他不是福建本地人,对此知之不详,但却也听说过一些,如今看来,在办事得体这上面,郑成功确是不让乃父当年的大豪风范。

    有道是千里做官只为财,涉及到的府县官员们无不得到了一份进项,这对于他们而言自然是欣喜非常的。但是那些没有涉及到的府县官员们,在此暂且也只有眼红的份儿。

    不过,善解人意的福建官场之友郑成功同志也没有忘记他们,很快就将征粮征饷的范围扩大到了这几个府的内陆各县,并且在此同时,向泉州府和漳州府毗邻的汀州、延平两府发出照会,要求他们尽快准备粮草,以供大军用度。

    对此,汀州府还有些犹豫,因为他们虽是福建的府县,但是在行政上却隶属于南赣巡抚衙门,没有得到上官的应允,他们也不好向上报账。不过,延平府那里却是翘首以待,只等着双方商议妥当,整个延平府的各府县便忙不迭的将钱粮送到了延平府与漳州、泉州两府交界的大田县,以供明军接收。

    在这个九月,回扣的盛宴席卷福建,延平府、兴化府、福州府以及福宁州的地方官员无不是挣了一笔童叟无欺的快钱。奈何,这世上人心的贪念从来都是无止境的,有了这第一次的合作,他们很快就开始期盼着下一次的合作,甚至其中有些人已经将下下次的合作都在心里面谋算好了。

    “制军,现在朝廷的旨意还没下来,万一朝廷不肯让步,除了兴化府以外的亏空户部就不会认下来。甚至就算是朝廷让步了,估摸着也让不到延平府和福州府吧,到时候总是个事端啊。”

    银子这东西,再烫手也总有人愿意下手去抓。巡抚衙门那边一边有管家出面接收回扣,一边佟国器则还在为此而心慌。反倒是刘清泰那边,对此却并不在意,更是一个劲儿的宽慰前者诸如亏空总有办法堵的话来。

    “不过,思远的话也有些道理,我想着,各府县库房里的银钱和粮食,除了上缴部里面的,还要留有豢养绿营和发给官吏俸禄的,总不好掏空了的。得下个条陈,日后但凡是库里面发给的,数额要先报到咱们这里,审批过了再行发给,总能控制住一些的。”

    “制军这办法好,只是下官就怕那欲豁难平啊。”

    眼见着佟国器对此还有些忧虑,刘清泰却是笑着指出,只要是招抚大局办成了,到时候朝廷的文官进驻漳泉朝琼四府,消弭了东南的大患,些许的亏空都不算什么。至于即便真的有错,也是多尔衮的毛病,毕竟这个黑锅现在顺治已经让那位故摄政王殿下背了起来不是。

    “对了,吩咐下去,如果加征粮饷的话,就对那些贱民说是海澄公的手笔。那些本地人越看他不顺眼,朝廷在福建就越是稳如泰山。”

    ………………

    整个九月,在回扣的诱惑下,整个福建也只有汀州府、建宁府和邵武府这三府之地的府县官员们迫不得已的坚守下了原则,使得这三个府能够得以幸免于难。

    中左所,大批的银钱和粮食不断的从各府县运至此间,在码头至库房的所在间川流不息。这其中,粮食自是不提,军队规模不小,用度甚大,时时支应着漳州和泉州这两府驻扎的明军,倒是让潮州那边缓了口气。而银子方面,除了日常花费,军器局下属的铸币院也在不断的将白银熔铸为名曰漳州军饷的银币。

    这些圆形的银币已经渐渐的在漳泉两府,乃至是在潮州有了些许存在感。只是银两的使用过于年深日久,深入人心,抛开一些与官府、军队有关系的商家外,大多还都是不太认的。

    今天又有一批银两入了铸币院的库房,冯澄世待所有工作结束,重新清点了一边才放心回家。回到家中,他的儿子冯锡范已经等候良久。父子二人用着饭,冯锡范就问起了他今天听闻的关于回扣的事情。

    “哦,那个回扣比例啊,价值一万两的银子和粮食,给一千两银子的回扣,一成而已,已经很少了。”

    轻描淡写的回了句,冯澄世继续伸手去夹那片肉。奈何最后那句“而已”、那句“已经很少了”却将冯锡范听了个一愣,旋即也顾不上他的父亲还在咀嚼之中,惊讶和不解脱口而出。

    “父亲大人,此番征收粮饷,是出动大军和舰队的,花销本就不小不说,这一成的回扣还只是给那些具体做事的知县的。如上面的知府、道台,还有刘清泰和佟国器那双督抚,都是要另花钱去喂的,已经不少了呀!”

    冯锡范到并不是替郑成功省钱,只是这主意是陈凯出的。因为军器局的关系,冯家父子一直对陈凯有着隐隐的防备。尤其是冯锡范,总觉着陈凯会对他们不怀好意,所以一个劲儿的怂恿他的父亲算计陈凯。反倒是冯澄世,做事要比他的那个冲动的儿子要明白得多,很清楚什么是能做的,什么是不能做的。

    此刻冯锡范问及,知子莫若父,冯澄世自然明白其中深意,但是这事情根本就不是那么简单的。

    “为父给你举个例子:话说有一地闹水灾,需要救济百姓,还要重修河堤。朝廷拨款五十两万两,可是从圣旨下达开始,内阁先要切上一刀,户部和工部再切上一刀,甚至调动兵马的事情就连兵部也要如此。出了京城,省里面、府里面、县里面,乃至是镇兵和卫所的将领,这些人依旧还要不断的分润。最后到了真正做事的人手里时,能剩下个十五万两,这里面就已经是有着有能之人在大力斡旋的结果了……”

    从五十万两,到十万万两,数字变了个位置,一下子却就少了七成的银子!

    冯澄世说着,便放下了筷子,细细的看着他的儿子那副目瞪口呆的样子,也不重新拿起筷子来继续吃饭,只等着冯锡范反应过来之后再做解答。

    “这,父亲大人,这贪的也太多了吧。”

    “多?”冯澄世摇了摇头,继而言道:“一层一层的经手,从来都是如此,每一层其实拿的都不多,但是层数多了自然也就多了。”

    “况且,这里面的银子很多还不是进到经手官吏的手中。举个例子,有个衙门的门窗年久失修,房屋漏雨,这些事情是不便向中枢汇报请求拨发修缮银两的,因为久在同一衙门的吏无权上报,有权上报的官没准银子还没批下来就已经调走了,谁肯用自己的声誉和人情来为后来人造福?而且就算是上报了,中枢也未必会批准的——天下之大,那么多的衙门,今天你修窗户,明天我修门,再厚的家当也都败光了。”

    “所以,就只能从做其他事情的银子里扣出来?”

    “正是如此。”冯澄世点了点头,随后却下意识的压低了些声音,与他的儿子说道:“说句大逆不道的,本朝太祖自称是淮右布衣,其实际上又做过和尚,也当过乞丐。可是太祖家里早前也是有田有店的人家,不富裕,但也总比纯粹的佃户要强。就是闹灾荒,暴元发了银子赈灾,结果被一层层的吃光了,害得太祖一家几乎死绝。否则的话,为父叫你多读书,可有见过几个开国之君动不动就对贪官污吏剥皮楦草的?”

    说罢了这番话,冯澄世饮了一口水酒润润嗓子,便自顾自的继续用饭。倒是冯锡范不由得咽了口唾沫,呆呆的坐在那里,好半天才道出一句“确实不多”的话来。

    “为父听国姓提及,陈竟成的书信里预测,那些贪官污吏用不了多久就得要求涨回扣比例了。他说照着他的计算,回扣只要不超过五成,这就是稳赚不赔的买卖,有多少最好就做多少,这可比走海贸来钱快!”

第三十八章 无耻之尤(三)() 
冯澄世是隆武朝举人,说来与那陶潜还算是一科的。他在投效郑成功之前没有做过官,但是官场的猫腻儿却听过太多。

    相较之下,他的儿子冯锡范随他步入官场就在郑成功的幕中,以及这军器局里做事,郑家最不缺的就是账房,账目上想动手脚的难度很大;而军器局是陈凯一手打造,当年陈凯一进门就把那贪污克扣的厂霸给办了,其人亦是对这些小钱儿没兴趣。连带着,冯锡范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之下,耳濡目染的少了,此刻听其父言及,才知道这世道做官的竟然还能如此,当即亦是打开了眼界。

    事实上,从有税收这个概念开始,收取赋税以维系皇室、官僚集团和军队的用度,这里面有权的人就难免要以权谋私,收取环节的火耗、淋尖踢斛等等,使用环节的花式克扣,手段层出不穷。而地方上的士绅和普通百姓,这些负责缴纳税赋的则同样是有着诸如投献、串通官吏修改鱼鳞册等避税手段,偷税漏税的现象亦是从未少过。

    这样的事情,正应了天下乌鸦一般黑的说法。不仅仅是官府和百姓,在中国如此,在其他国家亦是如此,因为利益这两个字只要是个肉体凡胎的寻常人便免不了俗的。

    冯澄世不知道日后还会有诸如“外国人素质高,不会贪污也不会偷税漏税,这种事情都是中国人的劣根性造成的”的奇谈怪论,也同样无法想象明时自尊自爱的中国人到了几百年后很多人竟然会自卑到了那副田地。但是作为父亲,所知者,总是要传授给儿子的,这是知识的传承,亦是父子亲情的传递。

    聊过了这些,冯澄世继续把最后的那几口饭用过,说了这么多,他总觉得好像是没吃饱的样子,于是又让下人再盛了半碗继续吃着。相较之下,吸收了如许多的新知识,冯锡范似乎是已经饱了,脑子里满是那些银钱的事情,哪里还顾得上用饭。

    “父亲大人,据孩儿所知,兴化府两个县、福州府九个县、福宁州是一个州城两个县城,而那延平府,南平、沙县、永安,好像是七个县。如果说都是按照一万两计算的话,那么这一次便征收了价值二十一万两的银钱和粮食!”

    跑上一趟,便能拿到那么多的银钱和粮食,确实如陈凯所言的那般比海贸还要来钱。冯锡范咽了口唾沫,神色有些异样,这些无不被冯澄世看在眼里。眼见于此,冯澄世也只得放下了筷子,继续对其解释道:

    “回扣,总体加在一起是两成,算算也就是四万多两分润给了那些上上下下的官员。但是,各县可不都是一万两,看到了好处,前些时候派去征收的第二批,每一队拿回来的可都不低于一万五千两,最多的甚至达到了两万三千两。这账,为父不知道具体的,但数字绝对不会比那二十一万两少!”

    说起来,二十一万两,哪怕是除去了回扣的十六七万两也是一笔天文数字。冯锡范已经是哑口无言,完全不知道该再说些什么了。对此,冯澄世并不满意,思前想后还是觉得应该让他的这个儿子再长长见识才是。

    “征收粮饷的主意是国姓的首创,但是国姓给陈竟成写信后,陈竟成据说在回信里建议调整方式方法。国姓现在是照着陈竟成的办法走,另外的,这才只是九月,下个月据说还要去征收呢,到时候不出意外,肯定比这一次来钱还要快呢。”

    ………………

    九月底,中左所的冯家父子之间的窃窃私语到了十月的时候果不其然的应验了。郑成功向各县发出照会,要求他们准备供应大军的钱粮,以备征收。

    对此,福建官场上的众官员当即便是喜形于色,但是随着刘清泰和佟国器对于库房仓储保有量的担忧,这些久在官场,深知逢迎上官喜好的大清官员们立刻就表示了对上官见地的赞同和拥护。

    “黄都督,您是知道的,制军老大人和抚军老大人那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