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再起》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帝国再起- 第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告诉杜辉,把能拿走的全给吾抄走。咱们,回去继续攻打泉州城!”

第三十四章 栽花插柳(九)() 
溜石寨一战,明军大获全胜,但是在接下来的攻城战中,由于赵国祚已经重新找回了守城的感觉,泉州城守甚是严谨,几次攻城未能取得实际战果,士卒伤亡逾多,郑成功和郑鸿逵也不敢继续驱使大军攻城,只得联合几家义军一起将这泉州城围困起来。

    不过,这一战的胜利却极大的鼓舞了泉州士绅百姓的士气。解应龙身死的消息传开,泉州城内在短短的一个月间,便爆发了两次规模较大且有计划的反清起义。

    第一次,乃是乡绅郭显联络崇祯朝内阁大学士黄景昉等城内乡绅起义,欲配合郑成功里应外合拿下泉州。郭家与郑家有旧,郭显的父亲郭必昌乃是天启五年进士,江西参政,后来清军入闽,端重亲王博洛亦是遣了郭必昌去持书招抚郑芝龙。原本于清军眼里,郭家算是能够划在“良民”范畴内的士绅,岂料行事不密,走漏了风声,招致起义失败。

    更加无语的是,清军围捕,郭显一家藏于密室,捕之不得。谁知道郭显的一个小妾贪图财货,告知密室所在,以致郭家一十三口被杀。当然,这个小妾也没能得到赵国祚许诺的财货,只在密室暴露后便被清军杀死。

    第二次,同样是里应外合的办法,不过却是泉州西城门守将杨义联络城外的义军首领诸葛斌,约定时日攻破泉州。此番行事谨慎,一切都在按部就班的进行,哪知约定起事的当天,赵国祚突发奇想,命令东西城门守军对调。杨义来不及告知诸葛斌,当夜诸葛斌率部抵近城下,为清军发现,结果诸葛斌连同部下全军覆没于此,杨义亦遭处死。

    两次起事,均未达成目的,但城内宵禁愈加严格,竭力督防城内人员,自赵国祚以下清廷官吏将校更是无不敢有丝毫喘息。

    围城月余,泉州守军在城外明军兵锋与城内反清人士窃窃私语的连番折磨之下,已然显露出了疲态。而这期间,郑成功与郑鸿逵亦是抓紧时间操练士卒,招揽义勇,搜集粮草、银钱、原材料以及货物,更有不少慕名来投之人,很是充实了两军的力量。

    在城外靠着围困的手法修整了一段时间,不少伤兵已经恢复了元气,新兵补充入营,老兵经过了连番交战,经验和战斗能力上也有所提高。

    “我部先是逼退赵国祚,后又阵斩解应龙,军心士气得以维持。不过,再这样耗下去,怕是会师老兵疲。”

    桃花山大营的中军大帐之中,再度攻城被提上了议事日程。不得不说,这段时间,郑成功和郑鸿逵两部收获良多,可是迟迟拿不下泉州,无法达成此番出兵的最终战略目标,这对于后续的应对是极为不利的。

    达成了这个共识,郑成功也在郑鸿逵的支持下开始调遣部队,准备再度对泉州城发起进攻。然而郑成功尚未分派完成各部的任务,一个向漳州方向撒出去的探马却急匆匆的赶了回来。

    “禀告国公,禀告伯爷,刚刚得到消息,虏漳州副将王进统漳州、潮州两府大军驰援泉州,计万五千余众。”

    王进诨号老虎,河南流寇出身,时为漳州城守副将。这世上,向来只有起错的名字,没有起错的绰号,王进此人素以雄健勇猛闻名军中,最是个悍不畏死之徒。

    若只是此人,倒也罢了,问题在于此番得到的消息是王进统漳潮两府之兵援鲤,那可是一万五千大军,莫说是清军多是上过战场的老兵,而郑成功所部的士卒大多缺乏足够的战斗经验,只说这数量,已经比郑成功和郑鸿逵的联军要多少许多了,更别说泉州城里还有福建提督赵国祚所部能够与其里应外合。

    “四叔,王进统漳、潮两郡之虏师来援,不日即将抵达。泉州城坚而不易破,若是王进那厮引一旅之师扼守五陵,统大军攻打安平的话,我部必当首尾难顾。”

    安平城位于泉州府城与同安县城之间,乃是郑芝龙多年经营的所在,石井郑氏一族多有居住于此的。便是郑成功,虽说大本营尚在南澳,但也派了亲信在那里经营海贸和筹措军饷,乃是郑成功和郑鸿逵的必守之地。

    郑成功所言非虚,王进所部援鲤,安平几乎可以说是必经之路。一旦安平有失,去岁清军屠安平之祸复现不提,他们这两部的军饷也会出现很大的问题。

    郑成功能想到此处,郑鸿逵自也是能够意识到这一隐患。此间听到郑成功的说法,他更是不由得皱起了眉头道:“既然如此,还是暂且退兵吧。”

    安平不容有失,郑鸿逵萌生退意,在座的众将亦是深知其中利害,各自开始盘算起了退兵的事情。然则就在此时,郑成功却站了起来,慷慨陈词道:“王师围城月余,城中守虏已现颓势,胜负只在须弥之间,安能就此退兵?!”

    思路被郑成功打断,自郑鸿逵以下,在座的众将无不是将视线投注于这位只有二十三岁的国姓爷的身上。眼见于此,郑成功就着刚才的话,继续言道:“四叔,小侄以为,当以杨才、张进所部先期前往莿园据守,林习山与杜辉整备舰船停泊浔尾,以防不测。叔父可督领林顺、洪政等众将急攻泉州,小侄愿领郭泰、余宽等将占据五陵,以为各处援应。”

    泉州与同安之间各处要点,尽在郑成功的胸中,此刻更是如反掌观纹一般将这些地方娓娓道来,立体的呈现在了众将的耳畔。

    莿园、浔尾、五陵,郑成功摆明了是要围城打援,只要把守住这些地方,即便不能击溃援兵,那支援鲤大军也势难抵达泉州城下。尤其是在于,这一万五千余众的大军,急切之间,也只有这条路线方能以最快的速度抵达危在旦夕的泉州。

    “那就这样吧,一切,按照大木所言行事。”

    两难之间,郑鸿逵还是选择了相信郑成功的判断。大军按照郑成功的部署分批调遣,以郑成功所部承担打援任务,很快就抵达了既定的地点。与此同时,郑鸿逵所部以及郑成功留下的左先锋镇也对泉州展开了新一轮的攻击。

    注:泉州又名鲤城。

第三十五章 栽花插柳(完)() 
赶在王进抵达之前,郑成功率先把住了各处要点,等到王进抵达大盈的时候,探马所及之处,这条必经之路上已经找不到哪怕一点的防御漏洞可言。

    对此,王进已如热锅上的蚂蚁一般,并非只是漳州、泉州有着唇亡齿寒之切,更重要的是,他此番出兵来援,麾下压根就没有什么一万五千漳潮两府的大军,有的只是他从漳州城里带来的五百骑兵外加上一千步卒而已,先前吹出去的那十倍的大军救援,不过是虚张声势罢了!

    “据说去岁郑芝龙那厮原本是打算带着他的这个儿子一起去见端重亲王的,结果却被这小子跑了。今日得见,这小子,只怕日后怕是会成为朝廷的一个心腹大患啊。”

    郑成功在隆武朝接替郑彩主持过对江西方向的防务,也曾与清军交战过,但是满打满算,到今天也不过是打了几仗而已。可是就解应龙的死以及现在对这些关键地段的守御布防看来,已经有了名将的潜质。此人与清廷有杀母之仇,其人强上一分,对清廷来说都不会是好事,而且可以说是郑成功越强大,对清廷的威胁就越大。

    就内心而言,王进当年能做流寇,如今对清廷也并非是什么死忠。但是清廷席卷天下之势已成,他也早已站了队,而且身在福建前线,正是郑成功兵锋所及之处,这份对清廷的威胁或许还远,但是对他的威胁却是近在眉睫的。

    几经试探,王进始终没有找到什么破绽,他既然虚张声势,此刻带到前线的部队亦只是打着先头部队的旗号罢了。后续部队在名义上是会陆陆续续的抵达,但是这本就不是真的,迟早会被郑成功看出破绽出来,而这一天更是越拖越近。

    王进焦急的在大帐中走来走去,他在北方的尸山血海,在南方随着清军席卷各处,这些经验,思前想后却并不能帮助他突破郑成功的防线。这让他更是急躁得无以复加,但却就在这个时候,一个撒出去的探马带回了一个山民打扮的汉子,王进更是从那汉子的眼中看到了对财货、赏赐的贪婪。

    ………………

    第二天,郑成功便接到了新的情报,情报显示,王进正在调动大军,意在全力进攻安平城,大抵是抱着围魏救赵的心思。

    对此,郑成功并不打算再作调整,因为清军从大盈而来,若想进攻安平,只有一步步的趟过他分遣各将据守的那些易守难攻的要点。而他如今的任务,便是为泉州的攻城战争取更多的时间。

    郑成功派出信使,众将接到命令更是严阵以待。然则过了两天,清军却始终是雷声大雨点小,心中暗道不妙的郑成功很快就接到了新的通报,那就是王进所部突然出现在了泉州城下,一战击溃了本就受创未愈的左先锋镇。而郑鸿逵在敌情不明的情况下,也只得选择了退兵,泉州之围已经被王进解除。

    “根据探查,虏师并非一万五千大军,而是只有王进所部兵马,大抵千余人而已。他们不知从哪得到的情报,自带马步,乘夜由冷水井过何坑,出南安,突然出现在泉州城下。城下大军突遭……”

    “够了,本帅知道了。”

    泉州围城月余,本来已经让守军的士气大降,破城虽非指日可待,但是明军压倒守军的势头已成,现在清军援兵抵达,就算郑鸿逵没有撤军,守军的士气已然今非昔比,没了那股子绝望,就凭着他们这两支明军拙劣的攻城技术,实在也不会有什么胜算了。

    “王进这厮……”

    大功即将告成,却突遭变故,郑成功心中怒极。然而片刻之后,沉心定气,郑成功也很快就有了新的策略。

    “命令,洪政、余宽率所部兵马经小路于青石宫设伏,杨才、郭泰率所部兵马埋伏于莿园。另外,由忠匡伯张进率部以为接应。”

    泉州已成泡影,郑成功此番的目标立刻便换做了王进,能够除此大敌,日后进兵漳州亦会是胜算更大。众将依令而行,奈何不日却传来消息,说是王进已经在两日前通过了那里。细算来,原来王进在抵达泉州的当日就已经撤兵而去。

    “真是滴水不漏啊。”

    王进的意图,郑成功自是看得明白。泉州与漳州毗邻,王进援鲤,若是让郑成功,或是厦门的郑彩趁机袭取了漳州,那就得不偿失了。满清在福建战场的态势,促使着王进匆匆而来,匆匆而去,这般以快打慢,有心算无心,郑成功只会是一步慢步步慢,再也寻不到任何机会。

    “是时候回南澳了,总有再见的机会。”

    大军重新在浔尾一带汇合,登上了楼船镇的海船,扬帆而去。比之来时,郑成功所部膨胀了不少——漳州、泉州投军的丁壮,搜集和缴获来的各色物资、军备,林林总总的不在少数,以至于郑成功不得不从安平调了几艘原本走海贸的大海船才能勉强将这些收获一起装走。

    此番出征,先是兵败海澄,而后击退赵国祚、阵斩解应龙、夺取溜石寨,进而围困泉州月余,最后在清军的援兵之下被迫放弃。从战略目地的达成上,确是没有取得太好的成效,但是就这支大军的成长,却是大大的赚了一笔。

    “回去之后,要抓紧一切时间训练新兵,以备来年再战。”说到这里,郑成功已是充满了对明年的期寄:“但愿,这几个月来陈参军没有闲着,这次出征缴获了上千件兵器,抛去分给四叔的也有七八百件,可补充损失和扩编却还是远远不够的啊。”

    海船上,郑成功如此想来,却也只是一闪而过。这一路,比之来时却还是要多走了几日。待到他们返回南澳时,提前接到传令的南澳岛上的武官员一如此前送行时那般赶到了码头迎接王师凯旋。

    奈何郑成功回师,先要带着解应龙的首级去祭奠隆武帝——虽说仅仅只是一个参将而已,但也总好过空手而归。

    结束了祭奠,郑成功还要分配物资、人员的归属和安置,巡视南澳的城防,更有几个在漳州、泉州投效其麾下的人才需要他分出更多的精力安抚,与陈凯便只有在码头上稍作寒暄了两句,仅此而已。

    上午时回返南澳岛上,可到了下午郑成功才勉强有了批阅公的时间。陈豹镇守南澳多年,南澳城防以及海上巡视皆做得甚佳,折腾了半日,大批的人员和物资才算是有条不紊的归并各处,郑成功坐在虎节堂的太师椅上,一边细细批阅着案前的公,一边不时的发出对陈豹、洪旭二人的问询。

    “南澳镇已经招募了七百余士卒?”

    “确是如此。”

    “那就从这次带回来的丁壮里调三百人,把南澳镇补足到千人,确保了我军这一根本之地的安堵。”

    “末将遵命。”

    “……”

    “吾出征的这几个月,收入如何,可有什么问题?”

    “回禀国姓,夏税已经征收完毕,秋税的征收已经开始。另外,日本那边的海贸现在基本上都是永胜伯的人在跑,咱们的份额很少。不过与大员和马尼拉的华商已经定了书,只是想要重新恢复与巴达维亚、北大年等地的生意往来,却还需要更多的关系和货物。”

    “这个吾知道了,我军暂时没有那么多货物,先这样吧。”

    “……”

    郑成功出征数月,南澳这一根本之地的防务和经营,陈豹和洪旭都很是下了不小的气力。奈何现阶段实力孱弱,影响力也是小之又小,如海贸上,洪旭原本也并非是郑氏集团中负责此等事务的人员,能够做的其实也就这么多了。郑成功很清楚,他们二人都是他能够倚重的心腹之人,这些日子都是在竭尽全力的强化这支军队的实力,此间也不过是看着公,顺带着听听他们的意见而已。

    问了几个问题,郑成功很快就翻到了几份派往潮州的细作送回来的情报上面。这几份情报的内容存在着延迟性,其中的一个甚至已经不存在什么实际意义了。只是这些情报,郑成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