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再起》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帝国再起- 第14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个劲儿的说着“小娘子要是长得漂亮,大爷我倒是不介意把她弄回旗营里当个小儿”的荤话。

    话说着,刀鞘已经探到了盖头的一角,新娘子大抵已经是吓蒙了,还好那媒婆反应快,连忙把身上的银子、首饰一股脑的捧到了那守卒的近前。见那守卒倒是暂且停了下来,可却依旧没有把刀鞘收回来,媒婆连忙把那新郎倌拽了过来,大声的表示他身上有银子,全都拿出来孝敬,甚至那一双手更是不管不顾的就往新郎倌腰间的钱袋子上掏。

    这,不过是转瞬的功夫,随着轿子里的新娘子一声尖叫响起,妻子当众受辱,新郎倌当即便是面露激愤,可却当即就被那媒婆一把堵住了嘴巴。

    “怎么,这小子是看咱们旗人不顺眼喽?”

    杭州八旗驻防,按照清廷制度,驻防将军,也就是现在的平南将军固山额真以及未来的昂邦章京,其地位是要远远高于督抚的。如浙江巡抚,每月初一、十五都要到驻防将军那里汇报工作,杭州各处城门,同样是由旗兵看守。

    无论是杭州、西安、南京,亦或是未来会相继建立起来的各处满城所在,驻防八旗在当地素来是嚣张跋扈已极。杭州,自公元48年,即顺治五年开始派遣八旗军驻防以来,驻防八旗对本地百姓的骚扰就已经开始了。如今日这般,不过是小场面而已。

    旗人守卒皱起了眉头,刀鞘是从轿子里出来了,但是看那架势,分明是要拔刀的。眼见于此,媒婆连忙低声对那新郎倌灌输起了“好汉不吃眼前亏”的道理,更是强拽着新郎倌跪下,做出屈服的姿态来。

    很快,银子、首饰、铜钱从新郎倌、新娘子、媒婆以及送亲队伍中凑了出来,才算是把那几个旗人守卒勉强安抚住了。随后,那群旗兵又把送亲队伍上上下下的检查了一遍,到最后倒是没有发现什么可疑的地方,但却还是把那匹刚刚新郎倌骑的马给拽走了,说是给那新郎倌涨涨记性。

    送亲的队伍也不敢吹吹打打了,战战兢兢的过了武林门,便逃似的消失在了大街的尽头。陈凯目瞪口呆的看完了这一场“大戏”,却也轮到了他们这一行人了。

    “发什么呆呢,瞧你这磨磨蹭蹭的,莫非是细作不成?”

第二十八章 营债() 
媒婆言之有理,好汉不吃眼前亏,好言好语的使了银子,陈凯一行完全没有刚才那支接亲队伍般闹出那么大的动静。至于被“怀疑”是细作的问题,这世上有一种现实叫做有钱能使鬼推磨,连鬼都推磨了,嘛细作不细作的,乐呵乐呵得了。

    低眉顺眼的过了“鬼门关”,陈凯面上依旧是那副谦恭,可是胸中的怒火却已经开始了熊熊燃烧。只可惜,这里是杭州,并非中左所隔海相望的安平桥。况且这大白天的,也实在不是个做事情的时辰。

    接亲的队伍耗时甚多,好半天的功夫就这么过去了。到了陈凯这里,明明白白、爽爽快快的掏钱,旗兵倒也没有太过为难,也就这么过去了。陈凯后面,就是那两个预言了要多花些时间的本地人,莫看这二人没什么特别之处,可是到了那群旗兵面前,点头哈腰一阵,竟连个银子也没给就过去了。哪怕,过去的时候,伴随着的是一句笑骂着的“滚”字,也并非寻常人的待遇。

    陈凯对此并没有注意,但是走了好一会儿,蔡巧却凑到陈凯跟前,低声说了几句,当即便引起了陈凯的警觉。

    “他们,还在后面跟着?”

    “是的。”

    会不会是他们的行迹暴露了,这两个家伙会不会是盯梢的。陈凯有些犹豫,因为按道理说,盯梢的大多是要尽可能的低调的,那句预言使得他们实在有些显眼了,这不符合常理。但若是逆向思维的话,假设他们猜测自身已经有了暴露的可能,那么如此这般,反倒是更容易打消掉被跟踪者的怀疑。

    脑海中闪动着的是怀疑,奈何此间已经进了城,很多手段就无法施展了。眼见于此,陈凯开始一点点的表现出了对周遭环境的好奇,步子自然也是渐渐的慢了下来。而此时,那两个本地人却依旧是以着匀速向前走着,一边走着还一边交流着彼此的看法。

    “这群旗兵,也太……”

    “这算什么,前些天差点儿把棺材盖都给掀了。旗人大爷啊,惹不起……”

    “……”

    缓慢与匀速错身而过,两个本地人便走到了前面。陈凯依稀的听了句这话,眉头微皱,但却也没有追上去,依旧是缓缓而行,直到双方有了一段不小的距离,蔡巧确认了身后已经没有了尾巴,他才注意到,那两个本地人竟然还在大街上与一个衙役打扮的家伙打了个招呼,而那个衙役似乎对他们还很有些恭敬似的。

    脑海中的疑问开始渐渐的有了解释,直到片刻之后,那两个本地人仅仅是一拐,待陈凯等人跟到那个拐角的时候,再看去,两个人竟然大摇大摆的进了一处大院。而那个大院的门口的匾额上,分明的写着“仁和县衙”这四个大字。

    “旗人大爷啊,真是惹不起。”

    留下了这么句感叹,陈凯等人便去寻那处与邝露约定的客栈。所幸,战火没有烧到此处,客栈依旧矗立在那里。唯有一点,就是已经换了招牌,大有换了东家的可能。

    换东家有否,这与他们并没有什么关系。寻了对面的酒店,陈凯一行上到二楼,占了临窗的三张桌子,便在那里用餐吃酒,同时等着道宗和邝露二人到此汇合。

    约定的是申时,现在还早,陈凯也不急,慢条斯理的吃着东西,脑子里开始琢磨着下一步该当如何。正琢磨着,街上一男一女拉扯着两个梳着双丫髻的小姑娘便急匆匆的往武林门的方向赶去,就在陈凯的余光瞥见他们的当口,他们方才拐过来的那个十字路口处,突然从来路窜出了几个地痞似的家伙,四下张望,很快就从人流中捕捉到了他们的行迹。

    “快跑!”

    男人一手拽着一个小姑娘,另一手则拉着那个抱着另一个小姑娘的妇人,发足狂奔。奈何他们的速度实在是难以与那几个年轻力壮的地痞相比,陈凯视线所及的不远处,几个地痞便将他们围在了道路当中。

    “妈的,欠了旗人大爷的银子,还敢跑?”

    为首的地痞大声喝骂着,那男人自知已经跑不了了,干脆大声哭诉了起来。只可惜,他寄希望于的那些路人,却无不是行色匆匆的逃离此处,断不敢多留哪怕片刻,似乎多待上一会儿就会招来偌大的麻烦似的。

    男人距离陈凯所在的酒楼还有些距离,他的哭诉,陈凯听得不甚清楚,只是隐隐约约的听到什么高利贷,什么利息涨太快什么的,便没了继续听下去的打算。

    岂料,这边哭诉着,那几个地痞就要上前去抢夺那个女子和那两个小丫头。地痞们撕破了脸,那男人也从衣衫里掏出了把解腕尖刀,双手握着刀柄,颤抖着对那几个地痞呵斥着,勒令他们不许靠近。只是他的色厉内荏没有持续太久,远处,一根箭矢划过,便径直的插在了他的胸口。

    男人仰天倒地,女人和小姑娘的哭叫声刚刚想起,那几个地痞便直接上前,将她们拉扯到了一旁。紧接着,一个策马的少年冲来,指着那几个比他大上了将近一旬的地痞便是一阵唾口大骂,旋即又骑上了马,让几个地痞将女人和两个小姑娘带走。随后,更是来了几个衙役、帮闲似的人,将尸首都给收拾走了。

    他们说的什么,一如那个男人的哭诉般,陈凯没有听得清楚,但是白昼杀人、扬长而去,甚至还掳了三个女子,就这么走了,实在震撼了陈凯的眼球。

    随手唤来了一个小二,陈凯便出言问及,那小二有些吱吱呜呜的,他便掏出了一锭银子来,摆在桌上,表示把这事情说明白了,这银子就是这小二的了。

    “听客官口音不是本地人吧。”

    小二笃定的道了一句,未等陈凯回答,便继续说道:“您有所不知,那几个地痞都是营线子,负责替旗营里的旗人放高利贷的,咱们这儿都管这个叫做营债。营债和其他的高利贷不一样,欠了,利息就不断的涨,根本不讲任何道理……没有人能还得起,最后他们的房产、妻女就都会被那些旗人夺走,甚至就连那些欠债的人,也多有被拉进旗营里为奴的……不借?哎,营债早已是臭大街了的,就算是不说这个,谁又敢招惹那些旗人来着。可总有些利欲熏心的帮着他们来骗……”

    清初,由于屠杀和劫掠,旗人在财政上颇为宽裕,他们便通过被称作是“营线”的掮客向普通百姓发放高利贷。如杭州驻防八旗,在杭州这等商贾云集的富庶所在,便大肆发放营债,巧取豪夺,都是出了名的了。。。

    历史上,营债为杭州百姓深恶痛绝,至公元84年,也就是康熙二十三年,营债引起了武林门一带商民的罢市抗议。当时一个目击全过程的地方官为缓和矛盾,抓了几个本地的营线子以安民心,结果竟遭到了几十个旗人的围攻、殴打,并且将这位地方官所乘的轿子砸了个稀巴烂。照那架势,若非是个正经八百的官儿,估计当场打死都并非不能的。

    那时候,已经是三藩之乱结束后的第三年了,甚至就连台湾也在前一年为清军攻陷。清廷考虑到大规模的战事已经结束,急需休养生息,拉拢士绅百姓来维持稳定,康熙便派出了一个叫做赵士麟的官员来担任浙江巡抚,专门来处理此事。

    赵士麟到任后,惊讶的发现,当时杭州百姓积欠的营债竟然已经达到了三十一万两白银之巨。这个数字,仅限于那些尚处于还款期,还没有被那些旗人撕破脸抓去旗营抵债和为奴的。但是如此巨款,却也同样是严重的影响到了杭州的商业秩序。

    这件事情,到最后的结果是赵士麟通过与驻防八旗的官员不断的商讨,并且利用朝廷施压,软磨硬泡,才勉强将营债的本息数字下调到了七万多两。只是这个数字,也绝非是那些百姓所能够偿还得起的,赵士麟也只得在自筹的同时向地方官募捐,才算是把这个窟窿彻底给堵住了。但是对那些已经被抓去抵债为奴的,却依旧是没有任何办法。

    为了纪念赵士麟的勇于任事和对杭州百姓的巨大贡献,杭州百姓在西湖畔立生祠用以表示他们的感激和爱戴之情。

    只可惜,营债在八旗军开始驻防杭州伊始便已然开始,现在已经过去三年了,这般无人来管的局面更是还要继续持续三十三年。

    已经有多少人因此而家破人亡,还会有多少人会因此而家破人亡,谁也不知道,甚至可以说是谁也没办法将其计算出来。但是有一点却是分明的摆在了陈凯的眼前,那就是旗人的无法无天,已经让本地百姓既不敢怒,也不敢言了。

    听罢了这些,陈凯挥退了因拿到了银子而眉开眼笑的同时,却又因那些悲剧就发生在他们的身旁,并且完全看不到未来的日子而神色又惨淡下来的店小二,便重新陷入了沉思之中。

    申时,原本还有不断的时间,但是对于神游天外的陈凯而言,却是没过多一会儿便到了。道宗先行赶到,没有上楼,在楼下与出来接应的一个亲兵说了两句,便转身离去。又过了半个时辰,邝露也赶回来了,只是他带回来的消息,却是他的那个“熟识”早已披发入山,隐居他处。这杭州城里,陈凯他们想要做事,就只能靠他们自己了。

第二十九章 破立() 
披发入山和剃发为僧,这是明末清初遗民身在清廷控制区而不肯接受其统治的两种较为有代表性的方式。披发入山,自不待提。剃发为僧,亦是由于清廷的剃发易服恶法,导致了原本朱熹解读孟子“逃墨”思想的“逃禅归儒”,在此时也变成了“借禅逃清”。

    邝露言及的这个朋友,陈凯没有任何印象,但却让他想起了另一个叫做张岱的浙江人,那原本是个随性洒脱的儒家士人,曾在深夜过金山寺时偶有所感便唱起了大戏,随后在和尚们的目瞪口呆中扬长而去。如今,似乎也已经入山了,在山中当起了遗民。

    这两种,例子是不胜枚举的,他们算得上是明末遗民中表现得较为激烈的,只是相比如钱谦益、黄宗羲、顾炎武那样在背地里谋划着、行动着抗清事业的,却又差了一重。

    当然,这世上更多的那种,那是时而吟诗作对,表达一些思念故国的情结,平日里则该做什么做什么,既不仕明,也不反清,独善其身的。这等人物,他们自身是拒绝出仕清廷的,但是对于子侄辈却是并不介意,甚至是有所鼓励的仕清。于他们而言,改朝换代,但是家族的利益却是不能因此而受损的。

    不能指望所有人都能像堵胤锡、张煌言、文安之乃至是揭重熙那样,因为这世上无论古今中外,都是一样米养百样人,与其寄希望于旁人,远不如做好自己来得更为实际。

    邝露的心情始终很低落,这一次回来,低落更甚,只是在这普遍性的压抑之中,反倒是不再那么显眼了。

    下午的时候,陈凯又设法扫听了一番。杭州驻防八旗,自驻防到此,便圈占了杭州城内人口密集的城西地区,“此方之民,扶老携幼,担囊负签,或播迁郭外,或转徒他乡,而所圈之屋,垂二十年输粮纳税如故。”

    圈占了本属于本地百姓的房屋后,他们尤嫌不足,不仅仅继续圈占土地,更是屡屡闯入民宅中抢夺财物,毁人祖坟,向地方官索要妇女,侮辱士人。而那些把守城门的旗人,敲诈勒索,限制百姓行动。他们不光是随意抢夺百姓担子上的东西,向背包袱和乘轿子的行人索取过路费,更是在城门口阻挡送葬和迎亲的队伍,使人不得不贿赂他们以求通行。城门因此成为百姓日常向征服者低头的地点,一如陈凯今日看到的那些。

    旗人对本地的盘剥、抢掠,使得商旅裹足不前,从而威胁到杭州赖以生存的商业贸易。为此,清廷决定修建满城,妄图用墙来约束旗人的抢掠,进而确保杭州的商业赋税。

    只可惜,墙修好了,隔离了旗人和本地人的住房,但却无法免除掉旗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