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聊斋之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穿越聊斋之后-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首先大方向是不用考虑了,肯定是考科举。

    而想要考科举,就必须弄清楚科举的规则。

    结合自己这些天看的书还有套出的话来看,这个世界的大雍王朝在社会形态上和地球古代的宋朝非常相似,重文轻武,帝王与士大夫垂拱而治,文学的发展到了一个鼎盛的时期。

    “百无一用是书生”,说的只不过是那些科举失败的读书人罢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说的才是读书人的常态。

    通过了解,张轩发现。在这个世界,科举的制度由隋太宗杨广首创,大雍王朝乾氏继承,经过一千三百多年的发展,已经趋于成熟,与前世明、清两朝非常相似,但与明清不同的是,这个世界的功名没有那么泛滥,也没有什么八股文。有功名的人,其地位也是尊贵非常的。

    网

第四章 此方世界() 
科举的第一步是童生试,也叫小考、小试。

    童生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

    而一个刚从私塾蒙学出来的读书人,想要参加童生试,就必须要有人担保,以证明你确实文采出众,有参加科举的资格。

    而这个担保人也是有讲究的,必须是有秀才功名以上的人才行。

    当初原主张轩参加县试之前就请了本县的一个名叫孙思邈的秀才来做保人,为此,张家还随礼了二十两纹银。

    二十两纹银!这可不是个小数目,相当于现在的一万六千块钱,不是谁都能付得起的!还好前身当时家境不错。

    而这担保的随礼也成了那些拥有秀才功名的读书人的一项收入来源,几乎成了定例。

    不过,一次担保,终身可用,倒不用每次考试前都要找人担保,属于一次性消费!

    县试和府试都是由各县、府的主官主持,一年一次。院试则由各州学政主持,学政又名提督学院,正三品,乃是翰林院委派,故称这级考试为院试,三年才举行一次,和乡试错开,在七月举行。

    县试、府试合格后,官府会发放相应的证明文书,就和现在的毕业证差不多,凭着证明文书,学子才能参加三年举行一次的院试。

    县试、府试、院试,三试的第一名统称为案首,而如果连续三试都是案首的话,就是连中三元,也称“小三元”。

    院试合格者为生员,也称秀才或者茂才,同样会发放身份铭牌。然后分别分往州、府、县学学习。

    生员分三等,有廪生、增生、附生。由官府供给膳食的称廪膳生员,简称廪生;定员以外增加的称增广生员,科称增生;于廪生、增生外再增名额,附于诸生之末,称为附学生员,科称附生。

    考取生员,是功名的起点。

    而秀才也称科举生员,有了参加乡试成为举人的资格。当然,如果你有大背景或者贵人提携,可以以生员的身份直接进入国子监,成为贡生,跳过乡试,直接参加会试。

    大雍王朝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是由南、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举行的地方考试。地点在南、北京府、布政使司驻地。每三年一次,逢子、卯、午、酉年举行,又叫乡闱。考试的试场称为贡院。

    考期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闱。凡本州科举生员均可应考。主持乡试的有主考二人,同考四人,提调一人,其它官员若干人。考试分三场,分别于八月九日、十二日和十五日进行。

    乡试考中的称举人,俗称孝廉,第一名称解元。乡试中举叫乙榜,又叫乙科。放榜之时,正值桂花飘香,故又称桂榜。放榜后,由巡抚(一州行政主官,正三品)主持鹿鸣宴。席间唱《鹿鸣》诗,跳魁星舞。

    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考试,又称礼闱。于乡试的第二年即逢丑、辰、未、戌年举行。全国举人在京师会试,考期在春季二月,故称春闱。

    会试也分三场,分别在二月初九、十二、十五日举行。由于会试是较高一级的考试,同考官的人数比乡试多一倍。主考、同考以及提调等官,都由较高级的官员担任。主考官称总裁,又称座主或座师。考中的称贡士,俗称出贡,别称明经,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在会试后当年举行,时间是三月十五。应试者为贡士。贡士在殿试中均不落榜,只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时务策一道,也有皇帝兴之所至,根据自己的喜好加考诗词或者对联等。殿试毕,次日读卷,又次日放榜。

    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鼎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通称进士。进士榜称甲榜,或称甲科。进士榜用黄纸书写,故叫黄甲,也称金榜,中进士称金榜题名。

    乡试第一名叫解元,会试第一名叫会元,加上殿试一甲第一名的状元,合称三元。连中三元,是科举场中的佳话。在这个世界,自有科举以来,连中三元者也只两人耳。

    殿试之后,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编修。其余进士经过考试合格者,叫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后考试合格者,分别授予翰林院编修、检讨等官,其余分发各部任主事等职,或以知县优先委用,称为散馆。庶吉士出身的人升迁很快,英宗以后,朝廷形成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局面。

    说到科举,就不得不说说这个世界的官制了。自隋太宗杨广一统天下之后,又开疆扩土,新立北方交州和金州,南方蛮州和越州,西方的新州,加上自古以来的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合称十四州。

    大雍王朝自雍州起家,先后打下了梁、荆、豫、扬四州,统治了半壁天下,曾于豫州设立了一个京城,现称南京。后来雍朝成为历史上第一个由南统北的国家,最后一统天下,又设立一都城,一直延续到现在,被称为北京。而其对各地的划分亦沿袭了旧制。

    大雍王朝中央核心政权为三省内阁六部制,三省分别为中书省、门下省以及内侍省,均为皇城政权。

    中书省相当于皇帝的秘书部,门下省全为女官,由秀女和宫女组成,听命于后宫,内侍省全由太监组成,为帝皇耳目。

    内阁则为王朝真正的权利核心,设阁老九人,为首者称首辅,次者为次辅。下设礼部、吏部、户部、兵部、刑部和工部六部,各部部首称尚书,正二品,下面设有左右侍郎,正三品。

    在三省内阁六部之外,还分别设有监察天下百官的督察司,负责谏言的御史司,掌管天下信仰的钦天监,天子亲军锦衣卫等。

    在地方政权上从上到下为州、郡、府、县。一州有三位主官,政府主官称巡抚,军事主官称巡按,学事主官称学政,均为正三品;一郡主官称太守或郡守,依郡治大小,品级在正五品到正四品之间;一府主官称府尹或知府,依府的大小,品级在正六品到正五品之间;一县主官称县令或知县,依县治的大小,从正九品到正六品不等。

    网

第五章 出路() 
回忆完这个世界的科举和官制,再说张轩自身。虽然没能继承这具身体的记忆,但在原来的世界张轩自小就好古文,不仅能识文断字,还能将四书五经倒背如流,更兼写的一手好书法。

    而这方世界在隋朝之前都相差不大,现在科举考的也是四书五经,而且没有明朝那种八股文的种种限制,让作为一个现代的古文学家的张轩更能发挥自己的能力。

    加上穿越后过目不忘的能力,张轩自信只要自己将这一屋子的书全部过一遍,考个秀才还是没问题的。

    当然,这些都算是长远的打算了,在现下自己还得想办法弄些钱才行。毕竟,为了给自己治病,这个家已经快揭不开锅了!

    首先,张轩想到的就是利用自己来自后世的优势,发明一些东西,然后经商赚钱。

    但首先张母那关就过不了,要知道在大雍王朝,“士农工商”,商人乃是贱业,人人看不起。

    张母更不会让自己去经商而耽误了学业,要是被官府知道了那更是不得了,直接取消考科举的资格。另外,张轩在现代也算是个另类,不爱工科爱古文,真让他来发明个什么也是无从下手。

    经商来钱快,但首先已经被排除了。那自己能干什么呢?教书?

    去大户人家的私塾教书,凭自己的能力去教个蒙学还是没问题的,但这也有三点难点。

    其一,怎么应聘上大户人家的教书先生;其二,现在自己连哪里需要教书先生都不知道,还要费时费力的去找,找完还要让人家请你去,耗时太久。现在家里的这种情况可不允许自己有这样的时间去浪费;其三,若是因为这个而耽误科举,别说张母不会同意,就是自己这关也过不去,毕竟科举才是自己真正的出路。

    那么,写书?诶,这倒说不定是个办法。

    在此方世界,也有很多读书人或为名或为利写书出版卖钱,甚至很多有功名在身的也一样。

    这是读书人的事情,不算经商,而是文雅。

    想来,凭借自己上万的古文阅读量,不说经典,抄个能赚钱的小说书还是稳稳的。

    只是有一点,在这个古代可没有电脑这个方便的工具,就是笔写也是用的毛笔,这会大大的拖慢自己的创作速度,就算一天写三千字,十来万字的中篇小说就要个把月才能写完,然后找书店合作出版,到时候黄花菜都凉了。

    那自己就成为第一个饿死在古代的穿越者了!

    经商不行,教书也不行,写书来钱太慢,等不及。

    那么,卖字?前世的自己喜爱古文,倒是练得一手好字,最喜欢的却是瘦金体。虽然称不上什么大家,但瘦金体在这个世界根本就没有,是一种完全的新字体,自己写出来,那就是独一份,就算说是自己开创的也没有人怀疑!

    凭着这个,张轩相信各大书店一定会收的,肯定不愁卖!

    但仔细思量了一会后,张轩摇摇头,还是否决了这个想法。

    现在的自己,没权没势,自保能力太弱。到时候被有心人盯上,很可能会小命不保!

    这可不是张轩危言耸听!开创一种新字体啊!多么有诱惑力啊!古往今来,能独自开创出一种字体的人,屈指可数,就算这个人拥有千种过错,万般不是,也足以让他青史留名了。试问,又有多少人能抵挡得住这样的诱惑呢?

    正所谓,不是不敢犯罪,而是成本太高。

    如果利益超乎想象,那么必然会有人铤而走险。而在这个追求名声的古代,人们对于“名“的追求甚至已经远远超过了“利”,而“青史留名“就是最大的“名“。

    而且,张轩还不是什么大危险!现在的张轩,不过是个连秀才功名都没有的十六岁平民少年而已,到时候,就算张轩站出来,说这字体是他开创的,也根本不会有人信!

    甚至,那个得到这个字体的人,为了自己的名声,直接将张轩一家无声无息解决掉都有可能。

    想来想去,也只有上街摆摊写字了!给人代念书信并写回信,或者写写对联什么的,空闲的时候还可以复习备考。但具体什么情况还得亲自去看看才行,不要到时候连自己都养不活。

    想想自己也是够悲催的,原本一个父母双全,身家千万的富翁,整天优哉游哉的包租公。成了现在这个孤儿寡母,家徒四壁,仅剩的两个下人连带主母还都得上工的文弱书生。

    “也许,过目不忘这个能力算是仅有的一点安慰了!”

    想到就做,张轩也是个果断的人,于是立马收拾了一下自己,背上书篓(古代的书包),七转八拐,沿着日渐熟悉的宅院小路,来到前厅。

    果不其然,母亲李氏正在前厅织布,至于宝儿则不见人影,也不知道是忙着什么还是给人家刺绣去了。

    “娘,孩儿最近在家读书觉得有点苦闷,想上街走走。”自从那天之后,这句娘喊得是越来越顺口,也越来越真诚了。

    “轩儿啊,身体可是大好了吗?出去走走也好,大病初愈,整天闷在屋子里也不好。来,这些钱拿着,想买什么就买点!啊!”

    张母看见儿子来了,连忙放下手中的活计,抓着张轩的手念叨着,接着又从随身的荷包里摸出十几文钱塞到张轩手中。

    张轩看到荷包里已经一个子儿都不剩了,这十几文钱可能就是这个家剩下的所有财产了,不由的心里有些发堵,尽快赚些钱补贴家用的想法更加急切了。

    不过为了不让母亲担心,张轩也没有拒绝,而是收好放在自己袖子上的口袋里,“大不了到时候自己不花再拿回来就是了。”至于赚钱的事,八字还没有一撇呢,张轩也不想现在就和母亲说,免得母亲担心。

    “嗯,娘,那我去了,您自己也要注意,不要太累了。”

    “好好,母亲自己的身体自己清楚,你就别担心了。去吧!”张轩知道母亲不会听自己的劝。只有先把这个家庭的经济危机度过去,到时候自己才能劝得动母亲。于是张轩也不再拖沓,和母亲告别后就朝大门走去。

    网

第六章 谋生() 
张轩出得门来,看着仅一街之隔的城南与城西住宅区,贫富差距那是异常的明显。

    城南的房屋都是一栋栋几进几出的宅院,鳞次栉比,错落有致且富丽堂皇,越往南去建筑越高,亭台阁楼也越是雅致,于中心处为最,整体就像是一个蒙古包。

    反观城西,大都是一层的低矮建筑,偶尔有栋两层的就算是鹤立鸡群了,黄土墙上盖着粗瓦甚至是茅草就是它的常态,排列的也是七歪八扭,让人看着好不别扭。

    “自家能在这城南贵族区有一座三进三出的宅院,虽然是处在最末,但也算是祖先蒙阴了。”张轩暗自感慨道。

    从宝儿那里知道,县城的交易区在城北,于是张轩便沿着街道往北行去。

    人流越来越多,随着街两面的店铺越来越多,视野越来越窄,张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