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田之天命福女》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种田之天命福女-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小哥点头,“刚才听说,那边的庄头放话出来,可以拾了,二丫都已经去了。”

    “那咱也去。”赵玲玲连忙道,“小哥,你去趟打谷场,让姐和哥也回来,咱都去。”

    “好,你等一等我们,别一人去。”小哥的声音还在,人已经跑出去了。

    拾秋,是秋收后,乡村一项特有的活动。说起来也简单,就是在田地的主人收了庄稼后,允许别人进到地里,捡拾遗漏在地里的庄稼,比如谷穗、高粱穗这些,其中主要的是拾谷穗。

    拾秋的时间也有讲究,只有在人家将地收拾过后,才能进地里拾秋。比如人家在前面割谷子,你就紧跟在后面捡,那即使是最厚道的庄稼把式,也会毫不客气地将你赶出地里去。那不叫拾秋,那叫明抢。

    约定俗成,拾秋是属于孩子们的专利。一年四季,除了过年,小孩子们最快乐的季节,就是秋天,虽然这也是他们最忙碌,最劳累的季节。

    一会功夫,大姐瑶瑶和大哥就跟着陌陌回来了。兄妹几人就和焦氏说了一声,拿出早就准备好的柳条篮子,一人手里提了一个,就往地里走。

    他们要去拾谷穗的地方,比较远。是在南山更南面,与她们常去挖野菜的地方,还隔着一道小山梁。那里有一大片的庄田,据说是一户姓吴的大户人家的。说是吴家的人住在府城里,像这样的庄田不知道有多少处。今年这片田里种了大片的谷子。今天刚刚收拾好,田庄里的人放出话来,拾秋的人可以进去拾谷穗了。

    等赵玲玲他们赶到的时候。已经有许多的小孩子在地里了。他们都提着篮子,弯腰在地里寻找着。赵玲玲看了看,这一片地少说有三四亩。地里的谷子已经收割过了,剩下大约两寸来长的谷子杆茬。地头还有一捆捆的秸秆没有运走。地里散落着一些秸秆。

    小米粥的营养是很好的,今年家里没有种谷子。赵玲玲打算尽可能多地拾些谷穗回去,以后早上就有小米粥喝了。

    一到了地里,几个孩子迅速寻了块地,保持了一定的间隔排成一排,开始从地的一头往另一头慢慢寻找。赵玲玲一手提着篮子,一手拿着根树枝。眼睛迅速地在地上搜索着,还用树枝将散落的秸秆和杂草拨开,寻找谷穗。很快她就发现,一个金黄饱满的谷穗,就藏在散落的几根秸秆和野菜中间,连蔓儿忙弯腰将谷穗拾了起来,放进篮子里。

    这种意外收获的感觉,真是好。赵玲玲找到了一个谷穗,心情立刻飞扬起来。毕竟是人家收拾过的地,有些谷穗。只剩下半截,或者少半截,有的上面的谷子粒大多都脱落了,但是这些都被赵玲玲当宝贝似地拾起来。积少成多。这个道理她懂得。

    一连拾了几天的谷穗,身体很累但心是满足的。拾完了谷穗,就开始耢花生了。花生,是很难收的,即便是最仔细的庄稼人,也不可能把每一粒花生都收进仓,总有一些会留在土里。一斤带皮的花生,能换一斤多上好的大米,焦家坝的孩子们纷纷提着篮子,手里拿着小耙锄或者小镐,散到地里寻找落在地里的花生。

    赵玲玲自然是不甘落后的,每天一大早,就和陌陌、瑶瑶下地耢花生。

    穷苦人家的花生地里,自家仔细地搜检过,剩下的就少。但即使是这些人家,也有细心的和粗心的。找到那粗心的人家的花生地,收获自然就多。还有就是大地主人家的地里,也可以有不少的收获。

    就算是没有多少,找到一些吃进肚子里,也是解馋的。

    耢花生是很辛苦的。要找寻那些被落在土里的花生,大家几乎将地都整个翻了一遍,所以才叫做耢。

    村里的孩子们耢的花生,有的要归到家里。贴补家用,有的人家就宽松些,让小孩或是自己打牙祭,或是拿到镇上卖了,换糖果吃。

    这样早出晚归。一天下来,她们每个人都能耢花生七八斤的花生,几天下来,虽然小脸晒黑了,手上磨出了泡,胳膊腿酸疼,但是看着满满一麻袋的花生,心里的高兴劲完全能抵上这些天的劳累。

    村里的人看见了,都说几个孩子又机灵又能干。

第十章 三年() 
秋去冬来,寒来暑往,四季巡回,一年有一年,转眼间,三年过去了。当年穿越而来的赵玲玲今年也八岁了。身高长了一截,小模样也长开了,站在祠堂外很有点亭亭玉立的样子。

    因玲玲当年编了花样的结节,为家里增加了不少收入。小哥陌陌,不现在叫赵子琪,于两年前也到镇上读书了。

    大哥赵子轩的先生说可以下场去试试,考过了就是焦家坝第一个童生了。在往上一步就是秀才。所以今年过年的祭祖相当浓重。大年初一,一家人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早早的就忙活开了,菜蔬、饭食一应俱全。在赵玲玲爷爷的带领下要把家谱、祖先像、牌位等供于家中上厅,安放供桌,摆好香炉、供品。

    祭祖开始前,所有人按长幼顺序依次站好,整理仪容。祭祖是一项庄严而又神圣的活动。祭祀期间,所有人都要保持庄严肃静,不可嬉笑打闹,言行不可无礼。

    开始后首先,由家长主祭,烧三炷香,叩拜后,祈求丰收,最后烧纸汇报一年来家里的大事小事。今年还多了一样,由大哥赵子轩单独祭拜,向家里的祖先念祭文以显示家里出了文人再进一步就是士的行列。祭祖家里的女人是不可以进祠堂的,只能在祠堂外跪拜行礼。

    一跪

    一叩首,起!再叩首,起!三叩首,起身!

    礼成!的唱和声中依次退出了祠堂。宣告了新年的到来。

    在这个举家团圆的时刻,家家户户喜气洋洋,忙忙碌碌……,赵玲玲却显得格外寂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在另一个时空的亲人,你们过的怎样?玲玲想你们了!

    看着一家人忙忙碌碌的样子,赵玲玲就像在看无声电影一样,大脑闪现过前世家人的一幕幕。浑浑噩噩间,赵玲玲仿佛回到了现代的家。

    “老头子,快来帮忙,一会女婿就要来了!对!对!对!就这个,帮我拿一下。”

    “这次那对了吧!”父母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就在这时,妹妹带着一个帅气的男人走了进来,手里提着大包小的礼品。“妈,我回来了。”妹妹还和小时候一样,一进门就大叫。

    “诶,回来了,这就是你男朋友吧,总算舍得带回来了!”妈妈笑着说到。

    “伯父伯母好”!帅哥有礼貌的喊道。

    “好,好”爸爸老怀欣慰道。眼里却有泪光闪现,要不是……,玲玲现在也是如此幸福。

    突然冥冥中天空传来一阵浑厚的声音,孩子回去吧!前尘往事亦是虚妄……

    日出破晓,残月消亡,黎明的光辉犹如一张细细密密的网,将天地笼罩其中,夜晚,转瞬即逝。当清晨的阳光破窗而入的时候,赵玲玲悠悠的醒了过来,知道父母、妹妹过得幸福,心也就放下了。

    爸爸、妈妈、妹妹我会在异时空活的很好,也祝你们生活幸福我心安慰。醒来后赵玲玲在心里默默地为生活在另一时空的亲人们祈福。同时放下了心结,全身心的融入赵玲玲的角色中去。

    ------题外话------

    今天停了一天的电,好容易才来。好激动!

第十一章 回娘家() 
“一九二九,伸不出手”。所以说“三九四九,冻死鸡狗”,“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单衣行走”。古人巧妙地用二十四节气广泛的用于生活和农事生产中。

    年初二,第一家理所当然的是丈母娘家,年礼是赵父早早已经准备好了的。这代表女婿对自家女儿的看重,也是出嫁女对家人的想念。但今年却不行。“看娘屋的灯,罢娘屋的根”,立春是不能回娘家,因为“春”比“年”还大,否则穷娘家。

    初三一大早,一家穿戴得整整齐齐,提着礼物出发了。来到村口,远远看着很有意思,四面环山,只有村里是平的,像是住到了山沟里,落差很大,所以叫沟村。坡下的房子虽然矮小,但错落有致,别有一番风味!

    外婆家有一个小院子,小院子里面有两棵大树,大树的叶子落下来,成了翩翩起舞的蝴蝶;小鸡们在四处玩耍,走来走去;或是看见公鸡在地上走来走去,高傲极了;

    门口站着一对老人,焦急地张望着。焦氏看见了快走了几步奔到了两老的面前。急急地说到:“爹,娘这大冷的天你们怎么出来了”,赵父紧随其后,岳父岳母肯定等急了。

    玲玲的外婆、外公也五十多了,两人一共孕育了三儿两女,都已经各自婚嫁。焦氏是最小的女儿,未出嫁是有哥哥姐姐疼爱非常得宠。

    “爹,娘,我说妹妹、妹夫一会儿就到,还不相信。这不?你心爱的小闺女来了吧!”声音爽朗,人未到声先至。这是玲玲的大姨,嫁到了对面山上的西坡村。姨夫是家里的大哥,继承的家产相对多些,责任同样不小。玲玲的大姨一身淡红色的襦裙,头上插着一支细小的银钗,看来生活过的不错。

    “姐”焦氏叫到。

    “来了就好,再不来呀,咱爹娘该叫你姐夫去接了”大姨快言快语。“这是玲玲吧!长这么大了。你两个表哥在那边,去找他们玩吧!”

    “知道了,大姨,我们过去了。”说完赵玲玲拉着大哥、小哥过去找表哥玩了。大姐瑶瑶已经到了需要避讳的年龄,跟着母亲到厨房帮忙去了。

    赵父扶着玲玲的外公了到堂屋,姨夫已经在里面坐着。农家无闲时,只有正月可以不用赶时间。男人们这个时间是最悠闲地,地里没活,家里没事,有事也得过来正月。

    今天窜亲戚的,只有大姨夫和赵父两人,所以外公家也很随意,一家人没那么讲究。

    话说厨房这边才是亲亲热热、热热闹闹,母女三人聊着家常,你摘菜来,我炒菜配合的相当默契。

    “妹子,子轩的事儿有把握吗”?大姨有些担忧的问道。

    焦氏也放下了手中的活计,“子轩的师傅让去试试,说子轩的水准可以了。不过孩子他爹不让问,什么说给填加压力。我也是不是太懂,要我说啊。考不中也没什么,别向我们似得做睁眼瞎就行。”

    老太太听着两个女儿各自的打算,也不插嘴。只是那嘴角微微的扬起泄露了她的好心情。

    “得,你能这么想就成。我家那两个,也没指望有多大出息。健健康康的就是最大幸福。”大姨说着又利落的乘出了一盘菜。“去,叫孩子回来吧!这就准备开饭”。

    农家的正月,就属肉是最受欢迎的。一家人围在一起,吃着热乎乎的饭菜那是说不出的暖意。

    由于赵玲玲家比较远,要翻两座山才能到。吃完饭稍作停留就告别往回返。

第十二章 苏绣() 
过不了多长时间,大哥赵子轩就要去县里考试了,家里去没多少银两。穿来的这三年,赵玲玲也打着不想当文盲的幌子学习过一段时间。平时也会把大哥拿回家的书装模作样的都看过。可书的品种实在有限,跟本不可能让赵玲玲打着书里有的理由做什么出格的事儿。

    “玲玲,从明天开始,跟娘学刺绣。”刺绣,赵玲玲可是一点儿也不陌生,尤其是苏绣那是在现代最让自己感到自豪的技艺。

    前世的她非常羡慕那些电视剧里的古典美人那气质……,赵玲玲甚至为了学习苏绣,跑到苏州去拜师学艺。她在呆了三年,最后跟着一位苏绣的老师傅学了一段时间,虽然也没培养出古典美人的气质,苏绣却学得出神入化。

    虽然现在她手里没有上好的针线布匹,但她手艺精湛,不说自己最拿手的苏绣,就是那半吊子水平的湘绣和蜀绣,在这个异时空也能大放光彩。

    大哥赵子轩考试的时间恰好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好在还有小半年的时间,因此,这几天她借着跟娘亲学习刺绣的机会,先把针法熟悉了一遍。

    “真好看,像真的一样!玲玲这是你绣的?真是太漂亮了,你看,这猫毛跟真的似的,看起来毛绒绒的。”大姐瑶瑶一脸的惊讶。

    “嗯,我绣的。怎么样?可爱吧!”赵玲玲故作得意的说道。边说便拿起来让大姐赵瑶瑶看个明白。“大姐这可是双面的嗷,你看是不是两面都一样?”

    “玲玲你怎么做到的?这种绣法我从来没见过呢。”瑶瑶拿着玲玲在灰色布上用黑线、白线绣好的一只活灵活现的小猫来回仔细看着,面脸的惊奇。

    “妹妹,教教大姐吧!”大姐瑶瑶发现玲玲绣出来的那只小猫儿,针法细密,就连小猫身上的毛发都能看清楚,如果换上彩线绣在荷包上,一定能多卖几个钱。

    “大姐我就是想着小猫儿的,先画下来,然后绣的?”赵玲玲装作一脸懵懂的说道。“啊?”瑶瑶这才反映了过来,是啊,玲玲还是个小孩子呀,怎么能说道清呢!

    “这样吧,玲玲再给大姐绣一遍吧!”大姐转眼就想到了注意。

    “好的”。赵玲玲一脸兴奋的说道,一个八岁女童的该有的表现,被赵玲玲拿捏的恰到好处。心里却在说:大姐,对不起,只好以这样的方式交你了。

    赵瑶瑶用了三天把这个小猫儿的绣法摸了透,焦氏更是因常年靠绣活为生,学得非常快,更甚至还自创了几套针法。

    趁着赶集,焦氏把这几天母女三人用苏绣绣的荷包拿到镇上的绣庄去卖,等到下午她回来的时候,脸上是藏不住的笑意,焦氏和瑶瑶用赵玲玲教的针法绣出来的荷包,竟然卖了八文钱一个。

    绣庄老板娘不但让她多领了待绣的荷包和绣线,还让她领了两块裁剪好待绣的一尺见方的白布,还说要是绣的好,价钱一定低不了。

第十三章 甜甜圈() 
自从小哥去镇上上学以来,就再也没人陪赵玲玲了,闲下来的赵玲玲就开始琢磨怎么在有限的条件下改善口味了。前世赵玲玲作为一个合格的吃货,没少在家照着网上的菜谱做试验。

    第一次知道甜甜圈,是在《七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