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坑穿越者》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史上最坑穿越者- 第6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龁一见便兴冲冲问了一句:“夺得西垒,武安君以为如何?”白起不置可否,只教王龁细报伤亡数目。王龁禀报完毕,白起依然是不置可否,一句话不说便带着两个司马到军营去了。王龁是白起老部属,深知白起虽则寡言,对战事却从来不含糊其辞,今日不说话,分明是这西垒之战有错失处。可错在哪里?时机不对?伤亡过大?王龁一时揣摩不透。心下大是不安。武安君军令原是明白无误:除了夺取太行山南三陉,其余关隘即或赵军设防疏忽,也不能擅自攻占。自己强攻西垒,分明是违背军令了。然则武安君非但没有处罚,连公然申斥都没有,又分明是强攻没有全错了。对,错就错在违背军令。以武安君之威严,从来都是令行禁止。你违背军令,胜了又能如何?王龁思忖一番,决意上书秦王并向武安君请求:此战不记功,以补违背军令之过。

    谁知一连三日,白起都教王龁跟着他翻山越岭查勘赵军阵势。及至三日后回到行辕,王龁已经不说话了。击鼓聚将之后,白起对大将们肃然道:“西垒之战,诚然激励士气。然则在我大军未聚之前。却是打草惊蛇,使赵军增兵坚壁。上党本是易守难攻之险地,三十万雄师坚壁据守,更有老廉颇稳健统兵,秦军纵是同等三十万也无法攻克。诸位须知:秦赵大决。不在小战之胜负,而在大战之胜负;要得大战而胜,便得聚集大军,寻求最佳战机。若无最佳战机。宁可对峙抗衡而不轻易出战。你等但看,如今赵军壁垒之森严,便知廉颇已经窥透上党对峙之精要。”

    “王龁轻战,请武安君处罚!”王龁摘下头顶铜盔,心悦诚服地低头一个长躬。

    白起一摆手道:“王龁有轻战之过,亦有醒我将士之功,功过相抵,仍领原职率军对峙。”

    “武安君明察!万岁!”帐中大将异口同声地欢呼了一声。

    白起脸上罕见地掠过了一丝笑容。突然高声问:“谁读过《吴子》?”见众将纷纷摇头,白起肃然背诵道,“《吴子论将》云:凡人论将,常观于勇。勇之于将,乃数分之一耳。夫勇者必轻合,轻合而不知利,未可也。故将者所慎者五:一曰理,二曰备。三曰果。四曰戒,五曰约……”大帐一片静谧。王龁与将军们地额头都渗出了涔涔汗珠。

    当夜,白起立即上书秦昭王,大要禀报了赵军态势变化,请求增兵二十万与赵国对峙。此时秦昭王已经得到了郑安平从邯郸发回的飞骑密报,醒悟到大势并非自己所想,立即回书:“举国兵符在君,兵马调遣唯君以情势定之,无须请命耽延也!”白起接书,当即发出兵符军令到蓝田大营。一月之后,大将蒙骜率二十万大军陆续开出函谷关抵达上党。至此,秦国蓝田大营驻军已经全部开到了战场,秦国在上党总兵力一举达到了三十八万。也就是说,若得再行增兵,便得从各个边地关隘抽调城防守军了。大军云集,针对赵军已经成型的布防与秦军所占地形,白起立即重新部署了上党对峙地壁垒防线:

    西部沁水壁垒。沁水中游河谷是秦军在上党西边沿地屯兵要地,也是进军上党地西部根基防线。这段沁水河谷呈西北东南走向,长约八十余里,河谷宽阔,水源充足,堪称天然屯兵之所。河谷中段一片突兀地高地上有一座石砌城堡,叫做端氏城端氏城,战国初期为魏地,中后期为秦国河东郡城邑,在今山西沁水县城东北。,为春秋时期晋国端氏部族之封邑。这座石头城便是沁水秦军的防守枢纽。白起命左庶长王龁率十万大军驻守这道沁水防线,实际上是将这里看做西部大本营。

    中部老马岭壁垒。这老马岭便是秦军新近夺取赵军的西壁垒,西边背后二十里是沁水秦军防线,东边与赵军地丹水防线隔水遥遥相望,实际是秦军最前部阵地。因其居于咽喉冲要,白起派了勇猛刁钻的大将桓龁率领八万精锐步军驻防,大本营设在险峻的高平关。

    南三陉壁垒。是以河内山塬为依托的太行山南部三陉口的防线。这道大阵西起轵关陉,东至白陉,东西二百余里,正对北面赵军地丹水防线,既是秦军的南部大本营,也是全部秦军的总根基所在。三陉口分做三道防守线:进入陉口十余里地太行山北麓,每陉口修筑一道东西横宽二十里的山石壁垒,作为陉口北端的第一道防守;三陉口关隘加固壁垒,做第二道防守;陉口南出太行山十里,则筑起一条东西横宽二百里的最后防线。依据地形,石山则筑壁垒,土塬则掘壕沟。太行山北麓防线每段一万步军,共三万精兵防守;陉口关隘每陉五千步军,其中三千人为弓弩手,共一万五千人;太行山南麓防线则是六万步军严密布防,大部重型防守器械都设置在这里。南三陉三道壁垒地十万余大军,白起派了最为稳健缜密地蒙骜统领。

    三大壁垒之外。白起还部署了两支策应大军:

    第一支,由骑兵大将王陵率领五万铁骑,专一策应各方险情。由于陉口之外是河内丘陵平川,南边更有粮草基地野王与大河舟船水道,一则需要重兵防守,二则有利于骑兵展开,白起便将骑兵主力驻扎在野王以北的开阔地带,确保随时驰援各方。

    第二支。驻扎沁水下游河谷的五万步骑混编地精锐大军,由白起亲自统率,做全军总策应。这五万大军地领军主将是王族猛士嬴豹。嬴豹是当年公子虔地孙子,勇猛暴烈大有乃祖之风,在秦军中除了白起谁也不服。嬴豹熟知白起最险难关口定然要亲自冲锋陷阵地战场秉『性』。将军中二百名铁鹰锐士专门编成了一个铁鹰死士队,专司执掌护卫统帅大旗,形影不离地跟定白起。

    及至秦赵两军地第二次部署全部完成,已经是严寒的冬天了。进入腊月。中原久旱之后终于有了第一场大雪。呼啸地山风搅着漫天雪花扑进了军营,扑进了壕沟壁垒,扑进了关隘要塞。山峦连绵起伏的上党变成白茫茫一片混沌,雄伟的太行山宛如银『色』巨龙耸立在天地之间,倾听着苍莽山塬中的萧萧马鸣,倾听着无边无际的隐隐人声。

    便是这茫茫飞雪,便是这严冬苦寒,也没有冰封这广阔战场在天下激起的巨大涟漪。往昔雪冬。山东道上商旅鸟兽皆绝迹,如今却是车马如梭行人匆匆。特使地车骑,斥候的快马,满载粮草地牛车,牟取军利的商贾,逃离战火的难民,各『色』人等今年冬日竟都神奇地复活了,不窝冬了。一场旷古大战便在眼前。多少邦国地兴亡。多少生民的命运,都将为这场大战的结局所左右。纵是严冬飞雪,天下又如何能得安宁?

    秦国大军一进上党,赵国君臣便大为不安。眼见铺排越来越大,分明是国命大决了,孝成王第一次有了一种不可言说的恐惧,夜来卧榻,莫名其妙地总是一阵心惊肉跳。枕不安席,索『性』召来一班重臣连夜商议。一见大臣们忧心忡忡踌躇不言,柱国将军赵括顿时慷慨激昂道:“决国如同决战,狭路相逢勇者胜!战场已经摆开,大军已经对峙,可谓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当此之际,阵脚松动者必是大溃。诸位身为邦国栋梁,疑惧不定,当真令人汗颜也!”一番话掷地有声,一班大臣顿时面红过耳。孝成王心头一跳笑道:“诸位大臣思忖谋划,也未必便是疑惧,马服子未免过甚。诸位但说,如何与秦国周旋了?”平原君立即接道:“大军成势,马服子所言大是在理,此时稍有退缩,崩溃无疑。老臣之见,秦国兵力已经超过我军八万,我当立即调边军十万南下,一则对等抗衡,二则昭示天下:赵国决意抗击秦国虎狼!”“大是!”虞卿重重拍案,“唯有兵力均势,六国合纵方可有成!”蔺相如点头道:“山东畏秦,日久成习,我若无大勇之举,也实在难以合纵也。”楼昌叹息一声道:“我接赵商义报:魏国又夺了信陵君相权,韩国也将冯亭任了闲职。此中之要,便是两国对我军能否胜秦心存疑虑。”楼昌原是赵国名臣楼缓之子。楼缓年迈,子袭父爵,上党对峙开始后邦交频繁,楼昌被孝成王任为上大夫之职辅助邦交。

    “岂有此理!”孝成王显然生气了,“韩魏反复无常,当真可恶!”

    “赵王息怒。”蔺相如很是冷静,“秦国近四十万大军压在河内,对魏韩犹如泰山压顶,犹疑观望原是常情。赵军十万南下但能成行,臣等三人立即分头出使。非但韩魏,便是齐楚燕三国,也可稳定。”

    “好!”孝成王断然拍案。却又突然犹豫,“边军南下,胡人匈奴卷土重来……”

    “我王毋忧。”赵括笑了,“臣举一年青将军,但有两三万之众,足以镇守北地。”

    平原君先惊讶了:“哦?却是何人?”

    “李牧!”

    “李牧?”平原君目询,几位大臣都摇了摇头。

    赵括笑道:“三年前,臣曾北上为邯郸守军增置战马。识得李牧。其时此人年仅十八岁,已是边军千夫长,今年已是都尉了。李牧兵户子弟,十岁入军,精通兵法韬略不在臣之下,多有疆场实战却在臣之上。但有考察,我王便明。”

    孝成王点点头:“既然如此,请王叔立即北上。若边地能妥为安置,立即调遣十万大军南下。”平原君立即慨然领命。孝成王又道:“出使列国,诸卿何时成行?要否等候大军南下之后?”蔺相如道:“但有决策,何须等待?明日我等便可成行!”孝成王一点头,看了看赵括道:“昨接廉颇军报:国尉许历老寒病发作。难以撑持繁重军务。本王之意,马服子谋勇兼备又正在英年,可换回老国尉坐镇邯郸防务。王叔以为如何?”

    平原君思忖片刻道:“上党大军云集,粮道之任极是繁重。确需精壮之士担此重任。然则马服子气势太盛,动辄与老将军帐前争执,老臣却是忧虑。”蔺相如素来心思机敏,立即接道:“若得马服子明誓与老将军同心,诚为上佳人选!”孝成王笑道:“马服子如何?”

    换回许历,本是赵括昨日得到军前消息后进宫慷慨自请。孝成王当时虽则答应了,却并未下书。赵括本想议事完毕后留下来再度请命,却不料孝成王这时提出来公议。顿时一喜一忧。喜者,显然是赵王对他信任有加。忧者,平原君大半要阻挠。及至平原君一说出口,赵括大感难堪——西垒之失后,赵军将士已经公认赵括轻战,自己虽则不服,也只得缄口不言。平原君如是说,显然是不赞同他代替许历了。及至蔺相如一说赵王一问。赵括顿时感奋挺身。一拱手高声道:“但得军前效力,赵括若不与老将军同心。死在万箭之下!”一言落点,君臣们一阵惊讶,又是一阵大笑。

    平原君喟然一声叹息:“少将军立此血誓,夫复何言!”

    次日午后,邯郸四门车马纷纷。平原君马队北上了,蔺相如、虞卿、楼昌地特使轺车南下了,赵括马队打着“柱国督军使”地大旗西进了。孝成王最后在西门外送走了赵括,望着纷纷扬扬地漫天大雪,望着西部混沌难辨的白『色』天地,情不自禁地对着上天一阵喃喃祷告,愿天佑赵国,使自己成为战胜强秦地天下之王。

    当此情势,秦国朝野也是一片紧张忙碌。

    料得冬雪之季两军对峙无战,秦昭王将白起与范雎召回咸阳商议后续应对之策。白起对军势对峙的预料是:赵国必然继续增兵,秦国也得做好增兵筹划;以赵军战力,秦军不可能以少胜多。秦昭王思忖道:“增兵但凭武安君调遣便了。只是这新征发之兵,战力可靠么?”白起道:“新征士卒,只能修筑壁垒壕沟做辅助战力。只要六国不成合纵,各边地关隘尚可聚集二十余万大军。”范雎笑道:“伐交得当,他如何便能合纵?我意:先与楚国结盟,南郡兵力可立即北上。”秦昭王眼睛一亮:“应侯有成算?”范雎点头道:“王稽已在楚国,春来便有好消息。”

    君臣正在议论,忽有郑安平密报到达,说赵国平原君已经北上调兵,三路特使也一齐南下了。秦昭王脸『色』顿时阴沉。范雎悠然笑道:“赵国君臣原以为只要与我大军对峙,合纵便是水到渠成,此时觉察情势有异方才大急,却是迟了。”白起困『惑』道:“如何迟了?”范雎道:“尚未及向武安君通报,魏国信陵君相权已免,韩国冯亭亦形同赋闲,此二人一去,三晋盟约便没有根基了。”白起不禁大是惊讶:“此两人尽皆栋梁,如何说去便去了?”范雎哈哈大笑:“不罢栋梁,大秦府库地金钱岂非白白扔了?”白起叹息一声:“匪夷所思也!”秦昭王笑道:“原是武安君不在意此等事。栋梁不栋梁,本在君王之断,岂有他哉!”白起目光一闪,却终是没有说话。范雎一转话题道:“目下急务是粮草。关中郡县府库之粮仓,已经大半输送河内。以武安君之算,大约储得多长时日之粮草方可?”白起思忖片刻,一字一顿道:“以对峙之大势,此战三年不能了结。”

    “如何如何?三年?”秦昭王第一次听到白起如此论断。不禁倒吸了一口凉气,“田单一城之兵抗燕国四十余万大军,以弱磨强也才六年。上将军当年东取河内、南下南郡,都是与敌兵力相当,却都是无过半年雷霆万钧取胜。如今我军多于赵军,如何却要这般遥遥无期?”

    白起一说军事便来精神,又是不善笑谈,一脸正『色』道:“君上之心。老臣倒是没有料到。田单抗燕,如何能与秦赵大决相比?魏国楚国,又如何能与赵国相比?赵国崛起已是三代,大军六十万与我不相上下,邦国实力也与我相差无几。名将名臣济济一堂,目下之赵王亦非平庸之辈。如此两强大决,每一步都牵动天下大局,三年有成。老臣以为已是上天佑秦了。赵若如楚如魏,如此大战老臣便可三月拿下。然则这是赵国,这是赵军,统帅是老而弥辣之廉颇,若无上佳战机,老臣宁可与他对头相持,绝不轻战。”

    秦昭王见白起如此认真,说的又实在无法指斥。释然一笑道:“本王原是没有细想,三年便三年,便是再有三年,还不也得撑下去?”范雎见白起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