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异世:天龙八部之不死小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穿越异世:天龙八部之不死小强- 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敌袭!”

    众人大惊,正欲敲打钟鼓,却听小六又道:“不对,这些人身披西夏战甲,但发式不对,有老有小,像逃归的西夏撞令郎。”

    西夏撞令郎是李元昊首创的特殊兵种,是一个极端恶毒的兵种。西夏国的统治者党项人人口较少,招募了不少别的少数民族或汉人加入军队。撞令郎一般由汉人组成,主要负责冲锋陷阵,相当于炮灰的代名词。撞令郎部队,兵源是从被俘掳的汉人中挑选勇敢善战者组成军队,让他们在前面冲锋陷阵,这样可以减少党项军队的伤亡。当然也有一些士兵来源于宋朝的叛逃军士或者逃犯。

    为什么会有宋朝士兵叛逃呢?主要因为宋朝的兵赋政策十分严厉,为防士兵开小差,士兵脸上多刺有字。士兵因各种原因叛逃到了西夏,举目无亲,为了生存,只能战斗,在战争年代,为了生存,别无他法。

    关下边兵最初以为是边商,后来听说是敌人,现在听说是回归者,短短时间心境大起大落,不由纷纷指责小六。但是不管如何,既然有汉人逃归,就得提前做好准备,以免到时候出现什么岔子,遭到上官责骂或罚薪。席地而坐的边兵们纷纷站起身来,有的往关城内禀报上官,有的准备桌椅书册,有的收拾木柴准备烧水。

    一个小兵对张小六喊道:“用不用准备衣服和干粮?”

    张小六张望一下,似是看到什么稀罕事,一时间忘了答话。待小兵问第二遍时,张小六摘下军盔,拿在手里当扇子扇了两下,面露奇怪之色,道:“其中有个女子,极像七小姐,只是穿的衣服不像汉袍。”

    一位老卒坐在书案后面,一边整理书册,一边笑道:“隔远望汉人的样子都差不多,认错人很正常。说起衣服,更没有准数,即使在北辽、西夏混得不错的汉人,也行蕃礼,着蕃服,他们即使分在汉人帐下为奴,也有可能不穿汉装。再说,北辽、西夏境内除了契丹人,还有蒙古人、女真人、党项人,部落多了去了,不着汉袍,算不了什么。”

    那位收拾柴火的士兵年纪很小,问道:“韩叔,你当年跟着折老令公,见过多少蛮人?”

    韩叔苦笑着摇了摇头,道:“我跟着折老令公打过不少仗,遇过的蛮人不少,但对方皆穿军装,模样差不多,我怎能分清是那族人?”

    这名小兵好奇地问道:“韩叔,你们说的折老令公可是折将军?”

    大家闻言,都哈哈大笑起来。韩叔笑了几声,道:“小方,折将军没见过吧?老令公是谁也不知道?折将军年纪才多大?当年我随老令公征战时,折将军刚参军不久,与我一样,跟随折老令公左右做亲兵。折老令公讳名惟忠,是折将军的祖父,老令公过世以后,大家现在称呼的折老令公,指折将军的父亲,讳名继闵。”

    小方脸色一红,低头忙活手头上的事,过了半晌,又耐不住好奇,道:“韩叔,你随老令公打过仗,按理说资历如此深,不应该在这里才对,为什么被派到这里来了?”

    韩叔听到这话,脸色立时沉了下来,一位三十余岁的壮汉笑道:“小方,你千万莫学你韩叔,你韩叔管不住裤裆里的玩意,立的军功不小,可惜都让那玩意败没了。若非如此,以韩叔的资历和学识,岂能呆在这里?说不定比折将军的官职还大……”

    韩叔老脸有些挂不住,道:“大壮,小方还是雏,你说这些教坏他怎么办?又不是些什么光彩事,不要挂在嘴边上给我宣扬,还嫌我不够臭名远扬吗?”

    大壮依仗与韩叔关系好,刚才所言半是实话半是取笑,见韩叔话意中带着恼意,连忙打住话头,望着箭楼上的张小六,道:“六儿,还有多远?”

    张小六眼睛始终盯着北方,听大壮问他,扭头扫了关下众人一眼,又转回头仔细观察,道:“这些人骑着马,行速不慢,很快就到关下了。咦,女人不少,都是美人唉!”

    众人听说有不少美女,不由生出好奇心,纷纷出言。

    “六哥,这些女人真长得很俊?”

    “六儿,这些女人年纪多大?”

    “小六,是姑娘还是少妇?”

    ……

    众人七嘴八舌,小六一时不知如何回答,道:“我先问问再说。”说完,他瞧着城下,喝道:“来者何人?”

    城外诸人除了折文芳、钟师情,便是杨家诸人和血二子、凤姑、小强。他们杀了十余名西夏人,担心西夏逃兵寻援兵回来报仇,草草收拾一会,快马加鞭间小路而行。折文芳久居唐隆镇,具体道路不熟,大略方位却没问题。行到半路,又恰好遇到一位打猎的汉族山民,问明路径,顺利寻了过来。

    折文芳在城下喊道:“关内轮值的是谁?说我折文芳回来了。”

    “真是七小姐?!”张小六一时不敢确信,对着关下众人喊道:“韩叔,有位女子说是七小姐,我瞧着极像,但又不敢确定,不行您上来瞧瞧?”

    韩叔一愣,继而一路小跑上了关墙,打眼一看,“哎哟”一声,望着关下说道:“七小姐稍候,我们立时开门!”

    不待折文芳答话,韩叔转向关下众人,道:“快,快……七小姐在关下,快开城门!”

    众人打开关门,放众人进来。血二子、小强和凤姑走在最后,血二子低声叮嘱两人,道:“两国关卡规矩历来很严,即使有折姑娘出面,也得小心些为上。待会小强莫答话,能让我说的皆由我说。你们记住了,我叫纪耳,凤姑是我女儿,叫纪凤姑,小强是我侄子,叫纪善强。”

    众人刚进关城,守关军官便迎了出来,与折文芳见过礼,还未来得及述说详情,只听小六在箭楼上喊道:“有大队西夏骑兵过来了!”

    军官姓王,关西人,三十出头,个头不高,身材粗壮,武艺不弱,绰号王大胆,原是唐隆镇指挥使、西北路第七将折克行的亲兵,因战功提拔为此关提辖。

    折文芳等人前脚进城,后面便有西夏兵追来,这让负有守城之责的王大胆暗自心疑,即使折文芳是折可行的亲妹妹,王大胆也丝毫没给她面子,他脸色一沉,擎枪在手,大声下令道:“全关戒备!”然后盯着杨适等人,喝道:“除了七小姐和钟小姐,其余众人,皆放下武器!”

    众人一愣,迅即反应过来。杨适晓得规矩,领着家人,将弓箭、武器皆交了出来,扭头见血二子三人有些发怔,解释道:“我们刚入关,后面就出现追兵,守军疑心我们是夺关的内应。”

    血二子闻言恍然大悟,连忙让凤姑和小强交上武器甲衣。守城兵马缴了武器,依然不敢大意,只放了折文芳和钟诗情,手持刀枪箭矢对向余人。

    王大胆见众人皆守规矩,匆匆到城墙上北望,见远方尘土飞扬,有股西夏骑兵越来越近,估计不下百人之众。王大胆见状,环视杨适等人,继而转向折文芳道:“七小姐,人是你带来的,由您负责审核吧。老韩,你与大壮带人看住他们,若有人异动,格杀勿论!”

    说完,王大胆又让人敲响钟鼓,下令道:“所有人上关迎敌!”

    因为宋辽多年未曾交兵,此处关隘守兵不多。今日西夏铁骑竟从辽境而来,大出人意料之外。钟鼓一响,关上关下顿时忙碌起来,按照平常演习的预案,军民各司其职,虽忙而不乱。

    关下,折文芳打量杨适一会,转向老韩道:“这位杨将军是杨家之后,可惜我年轻不认识……”

    老韩诧异地转向杨适,盯了一会,声音颤抖地说道:“您是杨适大人?”

    杨适盯着老韩,稍一迟疑,忽然指着他,道:“你是老令公身边的韩三?怎么混成现在这个样子?”

    韩三苦笑道:“不提了,违反军规,罪有应得。”说完,他转向折文芳,道:“七小姐,杨统领是杨家长支嫡孙,曾随文广公参与西夏战事,因功升为统领。后来奔父丧离军,今携家南归,与关外追兵定非同伙,老韩敢以头上这颗脑袋担保。”

    (本章完)

第8章 入宋境() 
折文芳环视杨适的家眷孩子,缓缓点了点头,道:“韩叔,你派人护送杨伯的家眷好生安置,千万保护好众人,不得有失!”

    折文芳虽是女流,却是朝廷正封的女统领,有带兵之权。前些日子,她陪着钟师情外出踏青,不料遇上过境打草谷的西夏擒生军,寡不敌众,被西夏兵掳掠。幸好,西夏皇帝李谅祚好色,四下征收美女,擒生军将领见折文芳和钟师情貌美,令人将两女与其余几名美貌汉女关在一起,计划送给皇帝讨赏。前几天,宫中派人前来复核,军中将领不敢怠慢,备上酒席好生侍候。西夏宫中来人验了诸女,甚是满意,当即办了交接,让随行兵将负责看押众女。

    折文芳原本有逃跑机会,因为钟师情受伤被俘,她不得不束手就擒。原先看守晓得折文芳会武艺,对她戒备甚严,新看守不明情况,见是几名弱女子,并未当回事,晚上上面赐下酒席,看守皆参与宴席,只留两名老弱看守。折文芳寻到这个机会,杀了两名看守,领着众女逃了出来。

    晚上看守换值时,这才发现看守遇害,诸女逃离,火速上报给上司。上司那时宿酒未醒,及醒酒时已是过了两个时辰,领兵匆匆来追时,折文芳等人已逃入辽境。

    护送宫中来使的是质子军的统领李康叔,是王叔李元霸庶子,听说汉女逃到辽境,犹豫一会,大着胆子私入辽境追捕。不料,正以为要得手时,杨家人突然现身,救了折文芳等人。

    李康叔一身武艺不俗,比折文芳境界还高,但是缺乏实战经验,胆略也不行,见手下损折大半,对方几乎完好无损,不敢亲自上前,丧失了继续对敌的勇气,率先逃了回来。

    回到境内以后,李康叔越想越气,去擒生军讨了两百精锐骑兵,前来追杀折文芳等人。李康叔借着这些骑兵壮胆,见前方是三道口关隘,并未收兵,反而打起攻占关隘的主意。

    若是只凭骑兵攻城,威力其实不大,关上防守的宋兵人数虽少,攻打起来却非简单事。李康叔没有实战经验,见关上守兵只有数十人,当即生出雄心壮志,想攻占此关,挽回些面子。

    折文芳近年跟随长兄折克行镇守边关,对敌经验十分丰富,她交待老韩派人保护好杨家家眷,表面看是好事,实际上是她不敢信任初见的杨适,真实用意是想拿杨家老小为人质,让杨家男丁不敢生起坏心思。

    杨适老于人情世故,折文芳的心思早瞧在眼中,跟夫人交待几句,让她带着家小跟随小卒先去安置,转向折文芳道:“杨家子孙向不畏战,若西夏兵敢攻城,我等誓与来犯之敌周旋到底!”

    折文芳点了点头,道:“这道关隘主要为了防备北辽,宋辽多年没有兴兵,所以守兵数量极少。没想到西夏大胆包天,竟敢不告而借辽国之境犯边,若有闪失,折家名誉扫地不说,周边百姓也会受其荼毒。杨世叔初投大宋,可借此战立功,朝廷封赏时众将门也好说话。”

    杨家自杨文广逝后,后一代子弟无出众者,天波杨府已经没落,杨家子弟如今无位居高职者。折文芳目睹过杨适带领子侄厮杀的能力,若是杨适寿命长些,说不定能带领子侄中兴杨家。若是杨适此战立功,一则可为投名状,打消朝廷对杨家长支曾经投辽的疑虑,二则杨适若此战建功,众将门替杨家说话时会硬气许多。

    见折文芳带着杨家人上了关墙,血二子担心凤姑、小强有闪失,稍一犹豫,却被韩三看在眼里,拦住他们道:“你们不是杨家人?“

    “对,我们是逃归的汉人,路上遇到杨兄一行,结伴来投。”血二子答道。

    “南归汉民?”张小六说道。

    血二子点了点头,道:“是,我们是汉人,要回老家去。”

    “你们老家在何地?”老韩问道。

    “章丘……”血二子稍微一顿,说道。

    韩叔抬头见关墙防御已经到位,不再急躁,客气地说道:“只要是汉民,大宋边关的门永远会为你们打开。”

    韩叔领三人来到书案前,拿起笔,问道:“名字?”

    血二子道:“纪……耳,噢,纪律的纪,耳朵的耳。”

    韩叔粗识几个字,写完“纪”字,一时想不起“耳”字怎么写。血二子见状,拿着手指在案上写了个“耳”字,道:“这样写。”

    韩叔笑道:“老哥会写字?这样吧,你来写,我在旁提示。”

    血二子后半生大多精力皆用在史书和医书上,他又是建国前的人,写繁体字自是小菜一碟。血二子刚提笔写完名字,韩三在侧赞道:“老哥写一手好字,年轻时进过学?”

    血二子轻轻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长叹一口气,不再说话。韩三问的问题看似简单,其实不好回答,若说进过学,以后查学籍时对不上怎么办?若说没进过学,如何解释会读书写字?他如此故做玄虚,是想套韩叔的话,再进行解释。

    “老哥定是有段伤心事,南归汉人登记不需要填写这些,我不问了。接着要填写籍贯、年龄、赴辽原因、那一年的事……”韩叔见血二子如此,猜测他是进过学的士子,被辽人掳去,此生算是毁了,脸上浮现同情之色,岔开话题,指点血二子接着填写。

    血二子见韩叔如此,猜测这记录应是形式,关内人只管登记,至于以后的核查环节,应是回到原籍再办。血二子心里大约有了底,填籍贯时写的是章丘纪家村,年纪如实填写,赴辽原因编的是为敌所掳,时间却不好填。血二子迟疑一下,道:“十四年前,是什么年号?怎么填写?”

    韩叔数着指头算了半天,摇了摇手,道:“算了,我也弄不清年号,就写十四年前吧。十四年前,应是小柴口之战吧,一支辽兵从东线深入,最远达二百余里,掳走人口财物若干。”

    “对,就是那次。我们全家十二口人,回来只剩下三人……”血二子说完,长叹一声,问道:“韩兄,我们可以走了吗?”

    “走?你们身无盘缠,如何回乡?等到敌兵退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