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之一门四姓》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穿越之一门四姓- 第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甚至以前沈父从不动手打人这一点,还是村里大姑娘小媳妇羡慕沈母的原因之一。

    当然了,像李思茂这种生生把人打跑的也是少见。

    沈伯谦突然发现一个问题,以后自己这媳妇可不容易找啊。

    大概是从小出国留学的关系,接触的受西式教育的女孩子比较多,他一直喜欢的都是那种比较独立自主的女孩。

    在他看来,夫妻二人每人都能顶半边天才能长长久久的过一辈子,如果有一方太弱,相处久了都会渐渐消磨掉最初的感情。

    别人他不知道,但他是不想跟一个完全无法跟上自己脚步的人生活一辈子的。

    不过,现在的环境下,这样的老婆估计是找不着了。

    实在不行就勉强凑合一个?但要是那样的话,岂不是要难受半辈子?

    俗话说的好,纵然举案齐眉,到底意难平啊。

    唉,不对,刚才在说什么呢,怎么跑这儿来了,沈伯谦一拍脑袋把自己打醒:“杨大爷,你接着说。”

    “哎,好。虽说思茂他媳妇跟人跑了,但还是有些家底儿,日子过得还不错。

    不过,去年他老娘一死,他迷上了隔壁村的阮寡妇,整天跑去鬼混。

    听说那寡妇还在家开赌局,这不,李思茂输的没钱了,不卖牲口就要卖地。

    本来春耕时候他就想卖,但那会儿牲口租出去多少也能换点儿钱,他这才等到现在。

    我刚从村边儿过,他正在跟人打听卖多少钱合适呢。”

    “那这事儿杨大爷你看着办吧,带上杨风,让他学学,以后这些事儿少不了要多劳烦你们。”

    杨大爷一听大喜,连声应道:“行,只要你信得过,这些事儿就交给我,你安心读书就好。”

    “那有什么信不过的,对了,从今天开始,你们晚上跟我学算账、记账,以后家里银钱进出,你们都记好,过段时间拿给我看看就行。”

    “好好好,都听你的,都听你的。”杨大爷又是连声答应。

    心里却不禁盘算起来,这记账可一定要好好学,这以后不管干什么都能用上。

    孙子、孙女学会这个,以后也算是门手艺,这么一想,杨大爷干劲儿更足了。

    当天下午,李思茂家的老黄牛就以十两银子外加一吊钱的价格卖给了沈家。

    李家坪就这么大的地方,买牛这么大的事儿,当然瞒不了人,况且卖家也是本村的。

    不一会儿,全村人就都知道了。

    再一打听价钱,都说沈秀才厚道。

    这种黄牛市价大概是八/九两左右,但因为李思茂家这头牛肚子里有了小牛犊儿,就添了点儿。

    香桃婶子几个平时稍微熟点儿的,还特地过来沈家看。

    沈家没有牛棚,牛买回来暂时拴在院子西角,来看的人个个都羡慕的不得了。

    都说不愧是秀才,不但他娘的丧事办的漂亮,这牛也是说买就买,听说连县城的大财主都经常给他送东西呢。

    说着说着就提到了过世不久的沈母,当然说的无非是沈母命薄,没能享儿子福之类的。

    沈伯谦照旧是打着修身养性的旗子,让杨大爷招呼众人,自己躲到屋里想修房子的事儿。

    这牛一买回来,他又觉得房子不好了。

    总不能整天把牛拴在院子里吧,几只鸡要不是小妹勤快,一天扫三遍地,院子里都会点儿味儿的,再来头牛,这还能住人吗?

    倒不如干脆把房子也修修算了,起码在后面盖个牛棚、垒个鸡窝什么的。

    虽然是家畜、家禽,但也不能真就样在家里呀。

    但再一想,现在有刘家的分红,钱倒是趁手,不如彻底一点儿,一步到位。

    说实话;沈家的房子;沈伯谦真不太喜欢;院子小,窗户小,采光差,通风差。

    沈家还算是讲究,但除了堂屋和两个里屋地面上是铺了红砖的,其余房间也都是夯实的土地面,下个雨一踩鞋底都是泥。

    而且,沈家这房子也快二十年了,是该好好修修了,或者,干脆盖新房?

    之前他没这个打算,主要还是担心钱不够。

    但按今天得到的消息,光是清水县这一带的分红,保守估计每月固定收入一百五十两还是可以持续一阵子,那就基本不必担心钱的事儿。

    而且,每个月有这么多分红的话,之前想买屋后这座山头的事儿也能打听打听价钱了。

    所以,送走了来看牛的相亲们,他就跟杨大爷说,在这附近另外找块宅基地,找好了,由他出面跟里正谈买山和买宅基地的事儿。

    这次盖房子、修房子、修坟、买山、买车一起全办喽!

    我是土豪,有人要做朋友吗?

    杨大爷一听,乐的都合不拢嘴了。

    沈伯谦跟县里的刘老爷交好,刘家还经常送东西来,而且那些卤味,还有伯谦带回来的各种做饭、做菜的配料。。。。。。

    这一桩桩,一件件,都让杨大爷确信,沈家的日子肯定会一天比一天好。

    再看伯谦的性子,只要孙子、孙女听话,不惹事,老老实实的在沈家干活儿,沈家好了也绝亏待不了他们,这日子有奔头哇。

    杨大爷越想越开心,当下就忙活开了,跑去跟人打听宅基地的事情。

    有人问他想要干啥,他装作不太在意的提了一句:沈家要盖新房、修旧房、修坟、买山呢。

    又说因为沈老爷子和沈父喜欢爬沈家后面的山包,沈伯谦想买下来留个念想。

    至于为什么盖新房,那是因为:伯谦说了,新房盖好,沈家老宅打算开私塾用。

第33章 添牲修屋(下)() 
31…添牲修屋(下)

    沈伯谦要把沈家老宅拿出来开私塾!这个消息一出来,村里可算是炸了锅了。

    这沈家不管是买牛、买山,还是买地盖新房,他们都只有羡慕嫉妒恨的份儿。

    但私塾可就不一样了,自家孩子要能读书,那以后就能有出息了呀?

    没看沈伯谦,小小年纪,银钱大把,还不是因为中了秀才,连县城的大财主都看重他呢!

    一时间,大家也顾不上其他了,把杨大爷团团围住,七嘴八舌的问了起来。

    沈家打算在哪儿盖新房啊?

    他家后面那座山少说也有六七百亩的地皮,沈家能说买就买,不是唬人的吧?

    这沈家修房盖屋啥时候开工,要请人不?请人多少钱一天那?管饭不?伙食咋样?

    还要修坟,还要立碑啊!咱村也就族长、里正死了才立块碑,这沈家媳妇真是好命啊。

    这哪一样不要花钱啊,沈家哪儿来的那么多钱,沈家咋发的财呀?

    都是乡里乡亲的,可别瞒着,有钱大家赚嘛!

    当然了,还有最重要的,私塾啥时候开?都谁能来上啊?我家大栓能来不,我家二柱能来不?

    这一年得多少束修啊,谁坐馆啊?

    杨大爷笑眯眯的一一应对,能说的说,不能说的一个字都不提,问好宅基地的事情,赶快回家了。

    但李家坪却不平静起来。

    你知道吗,沈家买了头牛?就这事儿?这是多少年前的老黄历了。

    买牛早就是陈芝麻烂谷子的事儿了,人家沈秀才还要修沈家老宅,买地盖新房,还要买山,还要把自家老宅拿出来办私塾呢!

    消息一传开,别说普通的李家坪村民,就是里正和几位李家族老也坐不住了,当晚齐聚沈家。

    沈伯谦倒没把这事儿看的多大,也就跟以前做义工到贫困山区扫盲差不多。

    不同之处是,这里环境条件其实还稍微好点儿,只不过要长期进行。

    好的方面是,本村的人,也就是李家一族本身就很想做这件事。

    不过,这是个正经事儿,应该做。

    李家几个掌权人一到,沈伯谦也没废话,一五一十的把自己的计划说了出来。

    他打算盖新房,盖好后就把沈家老宅贡献出来做私塾,算是沈家为李家坪尽一份力。

    老宅除了厨房之外,还有六个房间,李家坪的孩子们来上课,足够了,以后有需要还能分班。

    至于桌椅板凳,笔墨纸砚之类的,他就不负责了。

    李家三老和里正李思才都点头说好,李思才更是拍着胸脯保证,桌椅板凳这些就包给他了。

    至于笔墨纸砚,当然是学生们自家花钱。

    不过李长河还是不太放心,喝了一口茶,笑着不经意的问道:“这私塾开了,谁来坐馆呢?”

    沈伯谦也是笑道应道:“我这三年守孝在家,若是长河爷你们不怕我年轻不经事,我是愿意来坐馆的,还有正孝大哥,他也能帮吧。”

    李长河一听大喜,一拍大腿道:“正孝那儿不用担心,都听你的,只要有你这个四里八乡出名的小秀才公坐馆,我们就放心了。”

    这事儿一定下来,沈家修房子、盖房子的事儿可就不止杨大爷着急了。

    李家坪的人可比他们急的多了。

    沈家这老房子修好可是要拿出来开私塾馆子的,大家都去帮忙啊!

    至于沈伯谦说想买他们家后面那座小山头,里正李思才也当即表态。

    这事儿就交给他了,不过,这买山算是大事儿,还要到县里头备案,恐怕要一阵子才能办好。而且这山头虽不大,但粗量下来少说也有六七百亩的地皮,可是要不少银子。

    沈伯谦当然还是表示银钱不是问题,有什么需要的请里正尽管开口。

    既然有钱,那事情就好办了,李家几位心满意足的起身告辞。

    回到家,大爷李长河坐了半天意味深长的说了句:“这还不到十五啊,咱们几个黄土埋到半截脖子的人,谁能说买山就买的。。。。。”

    “大爷,等私塾办起来,咱们也要供出几个支撑门户的李家子弟。”李思才坚定的说道。

    第二天,沈家要招人修坟、修房、盖房的消息正式传出去。

    杨大爷顿时成了附近几个村子的香饽饽。

    原因当然是:沈家雇个人、请个短工什么的,都是他一手操办

    一时之间,认识的、不认识的全都找上门来。

    陈家老爷子开春身子渐渐好了,听说这事儿,放心不下,也带着老太太赶过来说要帮忙。

    沈伯谦本来担心他跟杨大爷会不会有什么冲突,处了两天才发现自己想多了。

    陈老爷子虽然不识字,也没太多见识,但人却难得的清醒。

    他老人家一来,看杨大爷各项花销都是记好帐,每晚拿给沈伯谦过目,立刻就放心了。

    他看看杨大爷,再想想自己,别说记账了,自从摔了一次,记性都差了好多,还是别给外孙子添乱了。

    再说了,谦儿不是也说了吗,他如今可是老太爷,哪有亲自去忙的道理,有活儿当然找别人去干呐。

    唯一一点儿不满意的就是,这钱花的有点多!

    看着孙子画的新房子,听着他说,这屋里全铺青砖也就罢了,怎么院子里也要铺?

    还要青石板铺地?还有那个什么什么廊,就是想下雨天走路方便点儿,就要花这么多钱?

    但宝贝外孙也说了,这才是读书人家的做派嘛。

    老爷子当然不知道什么是读书人家的做派,但外孙子说的总归不会错的。

    虽然心疼钱,但外孙子的面子更重要,况且这也给他老陈家长脸不是?

    沈伯谦安抚好陈老爷子,不禁捏了把冷汗。

    自己这运气着实不错,陈家二老为人真是没话说。

    李家坪也有不少的上年纪的老人家,来这里之后的这段时间各种奇葩事他也听了、见了不少。

    爱贪小便宜的、偏心眼儿的、喜欢骂街的、护短无度的、胡搅蛮缠的、随时随地撒泼打滚儿的。。。。。。

    那真是,一山更有一山高,强中更有强中手啊。

    每当这个时候,沈伯谦都要庆幸,幸亏自己没碰上这样的长辈。

    陈老爷子除了略有些护短小气,算是很不错的了。

    姥姥更是简单,丈夫说什么就是什么,比起村里那几位有事儿没事儿就喜欢骂街的老大娘,那真是——相当好。

    而最妙的是:二老对他的话言、听、计、从。

    就拿这次修房盖房的事儿来说,沈伯谦一说他们二老什么都不用管,又请他们听了两次杨大爷的报账。

    然后说,这阵子忙怕是照顾不周,请他们二老先回陈家坳歇着,等忙完收拾干净了,再接他们过来住。

    二老就被他哄得眉开眼笑,高高兴兴的回去了。

    相比之下,杨大爷可就没这么幸运了,光是雇人的事儿,他就没少被人说三道四。

    这个时候,春耕结束,正当农闲,谁家不想找点儿零活,赚点儿钱贴补家用,往年这个时候村里的劳力不少都去镇上或县上找活干。

    但俗话说的好: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

    无论是去镇上,还是去县里,都是饥一顿、饱一顿的拼着辛苦赚钱,要是再遇上点儿什么事儿,指不定就白跑一趟了。

    在沈家干活就不同了,辛苦当然也辛苦,但起码人家能管一顿热饭,而且就在家门口,家里人也放心不是。

    再说了,沈家不但管饭,工钱也不少,一天少说有三十文呢,谁不想来。

    村里人想的很简单,这都是一个村的,沈家要请人肯定先请我们呐。

    实际上却不是,杨大爷一直在从外面找人。

    因为沈伯谦对工程质量要求比较高,为了让出来的活儿好,杨大爷只找有经验的,有技术的;哪怕是多花点儿钱。

    比如两位专程请来的石材师傅,一人一天就有八十文。

    所以到最后李家坪的人就几个被选上,这立马就有不少人不乐意了。

    有说沈家发了,就不顾着乡亲们了。

    也有说杨大爷自己是外来的就喜欢偏着外乡人的。

    李家三老这次没有沉默,但却不是为李家人说话,而是出声维护沈伯谦。

    谁家盖房子不想要最好的,你自己不行,没选上,还要埋怨人家,要是选了你,你把人家房子盖差了,你来赔钱呐?

    老族长这么一顿训斥,李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