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国[重生]》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复国[重生]- 第4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所以这一日的朝政,气氛相当沉闷。

    当然除了他们,也有忠心于陈胜之的出来提意见,可提的意见大多都被陈胜之驳回,最后还是问盛忠孝:“当年是谁打的广清?现在还派谁去。”

    盛忠孝错愕地抬起头,他不敢直面圣上,只是偏过头去看大殿上的鎏金博山炉。

    “回陛下,是孙昭。”

    陈胜之的手顿了顿,他突然想起昨日那封战报上,写着孙昭已经投降。

    “该死!”陈胜之一巴掌派在龙椅上,大喊一声。

    朝臣们赶紧跪下,异口同声道:“陛下息怒。”

    陈胜之重重喘着气。

    怎么当初跟随他一路打天下的忠臣将领都变了?他们有的辞官有的致士,更有如孙昭者,居然降敌叛国了?

    “果然位高权重乱人心,”陈胜之难得说一句这么文雅的话,末了又补充道,“乡野庶民就是庶民,上不得台面。”

    孙昭跟他一样出身草莽,便如他口中庶人也。

    下面大臣们都不知道怎么回话了。

    是说陛下说的是?还是说陛下不应如此鄙薄自身?

    然而无论说哪一句都不对,他们只好沉默地低着头,期盼早朝可以早点结束。

    陈胜之似乎有些累了,他面无表情看着那群臣子,终于道:“行了,都散了,盛爱卿留下。”

    他这话刚一说出口,站在他身后的总管大太监忙唱诵一句:“退朝。”

    大臣们刚站起来,这会儿又得跪下给他磕了三个头:“谢主隆恩。”

    然后便沉默地退出去了。

    盛忠孝陪着陈胜之去了上书房。

    这里是陈胜之平时“批改”奏折的地方,也就是说另外四位中书令此刻都在这里。

    除了盛忠孝这个中书令总令位列正四品可以上朝,其他几位中书令只不过是正七品,根本没分量往大殿上站。

    今日他们见陛下破天荒来了上书房,不用想就知道是为了长乐郡立旗造反的事。

    哦,在他们这叫造反,在长乐那叫收复失地。

    四位中书令赶紧站起来给陈胜之请安,然后便跟盛忠孝一起站在屋中默立。

    陈胜之也不废话,问:“罗平还有多少兵?谁驻守的?”

    盛忠孝低头扫了一眼身边的中书令,那中书令立马机灵道:“回陛下,罗平还有六万大军,大将军是严文涛,左右将军为姜伟、章晟。”

    严文涛也是跟着陈胜之一路打进永安的,他跟孙昭孙昭同样是大将军,正一品武将,按理说应该跟孙昭一样去随便守个什么大营。

    然而陈胜之却让他安稳留在了新设的顺天大营里,守卫帝京。

    为的什么?就为他不识字,不懂兵法,跟陈胜之很像,所以他留了下来。

    如果孙昭知道是这么简单又让人无法理解的理由,一定会气笑。

    陈胜之一听位于罗平的顺天大营还有六万兵马,也有严文涛这个他很赏识的将军,顿时放下心来。

    “下旨,命严文涛率三万精兵南下,去广清绞杀乱贼。”陈胜之飞快下达军令。

    盛忠孝低头微微皱眉,却说:“陛下,臣斗胆,广清大营本就有万人,加上里面看守的大褚旧兵和废帝的兵马,怎么也得有两万余人,派去三万人,恐怕不太稳妥。”

    他这还是保守估算的。

    以荣景瑄的能耐,几天过去肯定已经开始征兵,那个数就没法说了。

    陈胜之也不是傻子,听了也是沉默良久。

    “卢鸣大营还有多少人?”

    他当年打进永安,号称带了二十万大军。可实际上也不过十五万左右,还算上了勤杂兵。

    这十五万人有五万去了广清、卢鸣、金熠,一万驻守永安,其余的四万分散在大褚二十郡的郡府。

    剩下的五万人都在罗平。勇武大营他早就放弃了,连兵都没派。

    后来他又从广清、卢鸣调回来一万人,都归罗平的广清大营统辖。

    “回陛下,卢鸣大营只有一万人。”

    一万人的意思,就是不能再少了。

    陈胜之有些烦躁,他不知道为何能用的兵这么少,广清那一万人还叛变了,真是讨厌。

    “再征兵来得及吗?”他又问。

    盛忠孝有些无奈,他还是回答:“陛下,国库不太乐观,士兵再多就没军饷了……况且,罗平用不了留那么多人,不如派去四万可好?”

    留两万人,总归够用吧?

    陈胜之被他噎了一句,有些不太高兴,可事实如此,也只能这样了。

    他只好随意摆摆手:“行了行了,你们安排吧,告诉严文涛,要抓到荣景瑄。”

    陈胜之站起身来,整了整腰上的金镶玉腰带,慢吞吞往外走。

    “告诉他,活要见人,死要见尸,这一次不能再让他跑了。”

第68章 出兵() 
荣景瑄接到战报的时候已经是星夜时分,此时也顾不上别的,立即下令升帐。

    一刻钟后,目前在广清的几位将军全部进了大帐。

    荣景瑄和谢明泽一起坐在主位,表情十分严肃。

    几个人中,掌管信兵的宁远卫将军宁远二十早就知道来龙去脉,刚一进来便听荣景瑄道:“二十,讲一讲吧。”

    宁远二十起身行礼,然后便道:“刚刚接到战报,今日陈胜之下达军令,命身在罗平顺天大营的严文涛率四万人南下平乱。哨兵出城前往罗平,罗平大营已经开始清点人数,做战前准备。估计三日内便会出师广清。”

    国库虽然没有存银,但刚立国时陈胜之还是有银钱的。这些钱他大半都给了各地的驻军,那是他还算清醒。

    当时罗平驻扎五万人,军饷给的最多,此时还能支撑四万南下出兵。

    就算军饷不够,陈胜之也想了别的办法。

    同日,他又下达两道政令,其一改全国农税为十税一,即日执行。其二命罗平及临近郡府,多穆吉、业康、合庆吉与崇礼抽今夏农税五成支援平乱大军,以剿灭乱贼。

    两道政令一下,满朝哗然。

    要知道大褚二十税一的农税已经有百余年未曾更改过了,陈胜之刚一上台五个月便更改农税,还加了一倍之多,实在令百姓无法接受。

    而被抽调农税的郡府更为不满,这一年本就兵荒马乱,收上来的农税只有往年八成,再抽了五成给平乱军,剩下的税收根本无法支撑全郡支用。

    可他们再不满,皇上玉笔朱批,也只能照做了。

    此时此刻,整个中原地带,便只有长乐郡百姓喜笑颜开,没有半分忧虑。

    因为这里的首领是荣景瑄,农税还是二十税一,没有多加半分。

    宁远二十语气平淡,迅速把两条政令也一同讲完,然后又响荣景瑄行礼,这才坐下。

    他右手边是孙昭,左手边是钟琦。在他们对面,陆既明坐在最靠近谢明泽的位置,他下手是戴显与裴庆云。而冯义迟则坐在荣景瑄和谢明泽的对面,这个位置可以让他看见所有人的唇语,听不见也无妨。

    现在裴庆云的军职也是督事,他跟钟琦一起管理内勤。钟琦负责火器、兵器与钱粮。他负责军备、战车、马匹与后勤。

    两个人相互协助,倒是做的都很不错。

    宁远二十一通话讲完,各位将军面上都很淡定,没有谁显出十分焦虑的样子。

    荣景瑄对他们的表现十分满意,扭头问孙昭:“孙将军,严文涛你比较熟悉,给大家讲上一讲。”

    孙昭起身行礼,干脆道:“回陛下,各位将军,严文涛当年随陈胜之从凤羽起家,跟我各领左右大军双线而上,我走广清一线,他走的崇礼一线,是个十分有能耐的将领。”

    他顿了顿,又道:“严文涛此人跟陈胜之一样不识字,以前只不过是个卖货郎,走南闯北倒是有些见识。他不懂任何兵法,但为人狡诈,擅出奇兵。”

    荣景瑄点点头,他对严文涛也有些了解。曾经他虽然是死在大将军王钟勇手中,可之前在罗平跟严文涛的一战也确实耗光了他的兵力,最后才不得不败在永安城门外。

    他确实擅出奇兵。

    荣景瑄记得当时他们已经带好攻城车准备直接猛攻进入罗平,却不料严文涛却下令大开城门,放他们直接进城。

    他那时一个是有些心急,再一个也确实没有其他办法可走,只得咬牙用骑兵入城。

    结果可想而知。

    严文涛在罗平布下天罗地网,荣景瑄拼尽全力才逃出生天,一路去到永安城门外。

    想到这里,他不由微微叹了口气。

    谢明泽忙低声问他:“景瑄,怎么?”

    荣景瑄摇了摇头,低声道:“无妨,有些累了。”

    谢明泽怕下面将军们看出他的异样,忙抬头问向陆既明:“陆将军,勇武大军的一万精兵什么时候可到?”

    陆既明答:“今晨收到来信,说大军大约一月后可到达广清,而先锋急行军大约五日后便可到达业康,十日后可到广清。”

    他说的急行军,是伪装成镖车押送军饷火器而来的一队精兵。

    由陈清逸亲自带队,收到急报后当日出发,连夜赶路疾行而来。

    他在勇武大营便是掌管火器与兵器,一看信中广清大营的数目马上便知道带多少军备,一丝都不马虎。

    不过五日后到业康,倒是个好消息。

    荣景瑄放下心中感慨,道:“宁远,密切注意严文涛的大军,多派十人盯梢,务必看清动向。孙将军加紧锻炼士兵,尤其是步兵一定要有万人可用。陆将军加紧训练火器兵与弓兵、戴将军重新安排广清城防卫以及督办兵器造办。裴督事训练战马清点军需,钟督事清点兵器与火器。”

    他一口气说完,想想又补充道:“如果有任何事都可速速回报我与明泽,我们其中一人下令便可,无需二人一同抉择。”

    这几条军令里面,并无冯义迟的任务。他却依旧笑着坐在椅子上,没有言语。

    几位将军听了连忙站起身来行礼称“诺”,然后才听谢明泽道:“明日一早我会派人给几位送上广清和罗平及附近四郡的堪舆图,请各位将军熟悉地形,随机应变。”

    荣景瑄站起身来,面容沉静,语气坚定:“各位将军,你们皆是大褚的忠臣,只要我们打败严文涛,那么永安就在眼前。光复大褚,重振山河便指日可待。”

    “光复大褚,重振山河。”将军们异口同声道。

    散会之后,荣景瑄和谢明泽请冯义迟回了营房。

    谢明泽也顾不上别的,直接翻出底图开始绘制。

    他学过怎么绘制堪舆图,此刻倒是派上了大用场。

    而冯义迟和荣景瑄却坐在一起,荣景瑄把纸笔放到冯义迟面前,他则在一旁磨墨。

    “舅舅,请你来想问问你的意思。”荣景瑄道。

    冯义迟淡然一笑,轻轻摇了摇头,他提起笔写到:“我便在此,哪里都不去。”

    荣景瑄一愣,在他看来舅舅冯义迟是兵法奇才,如果他还能听见,此次复*定要让他做主帅,一路打回永安。

    可他听不见了。

    在战场上他哪怕缺个胳膊都无妨,可惜他听不见任何动静,无法从声音辨别许多事情,此生恐怕再难上战场了。

    荣景瑄十分难过,他也十分遗憾,总觉得冯义迟太过可惜。

    “舅舅……”他干涩地叫道。

    冯义迟伸手拍了拍他的头,就像幼时那样:“景瑄,我不上战场,一样可以辅佐你。”

    他这样写道。

    荣景瑄心头一暖,竟有些说不出话来。

    “画好了,你们看看。”恰逢这时谢明泽画好堪舆图,拿过来给两个人看。

    他的图画得十分漂亮,简洁清晰,山川水路一目了然,荣景瑄和冯义迟认真看了一会儿,冯义迟突然伸手点了点图上的一个位置。

    那地方叫灯笼镇。

    从罗平往长乐而来,最快的路便是走通过灯笼镇的官道,如果严文涛大兵压境,很有可能走这一条路。

    荣景瑄会意道:“以严文涛的个性,不知会不会走灯笼镇。”

    这倒是个问题,谢明泽想想答:“之前他跟着陈胜之造反,走的是东线,我记得这边的顺天军损失最少。如果孙昭说的是真的,那他确实性格狡诈。”

    荣景瑄立马作出决定:“舅舅,阿泽。三日后他便要出兵,要早作准备才恰当。灯笼镇,要有兵马埋伏。”

    冯义迟点点头,提笔写道:“孙昭,他的兵一千,你们从洪都带的两千,两千广清旧兵。”

    他写字很快,也很简单,但荣景瑄一眼就明白了。

    谢明泽思索一番,也觉得便是如此:“洪都的兵埋伏在从灯笼镇往广清城而来的官道上,剩下的埋伏在灯笼镇便可,倒是好主意。”

    冯义迟笑着竖起大拇指,意思是谢明泽说得很对。

    谢明泽被他这么夸奖竟然有点不好意思,伸手捏了捏鼻梁,又去问荣景瑄:“我们这次新兵还没练起来,虽然人数看起来很多,但实际并不太乐观……”

    如果可能,他们不会这么早便立旗复国。

    可是如果不立旗,那么整个长乐郡的征兵便不会乐观。就算他们让孙昭以陈胜之的名义征兵,也会被陈胜之看出端倪。

    还不如大大方方站出来,站在钟楼上痛斥陈胜之乱臣贼子,篡位谋逆,道自己才是正统。

    他当然是正统,荣氏高祖皇帝第二十世孙,是嫡出血脉的新任家主。

    这天下除了他,再没有人堂堂正正了。

    所以陈胜之才这么害怕。

    他宁可疾兵出战,也不想等着让他壮大。

    “没事的阿泽,没事的。我们手里有这么多能臣大将,有这么多忠心士兵,我们会赢的。”

    他语气坚定,态度坦荡,谢明泽认真看着他,终于点了点头:“你说得对,我们会赢的。”

    就连冯义迟也写道:“景瑄身为正统,邪不压正,不用怕。”

    三个人又商量了别的琐事,送冯义迟离开后,两人便歇下了。

    第二日一早,荣景瑄便找来孙昭,问他愿不愿意领五千人做埋伏。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