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国[重生]》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复国[重生]- 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他一个大老粗,能说出这样一番话已经很不容易了,顾广博本就跟与他不相识,听了便拱手道:“多谢李将军。”

    李免拱手回礼,微微后退两步,韩斌上前道:“此去丰城路途遥远,顾兄及嫂夫人一路安好。此去一别,他日不知何时再见,愿阖府从此平安喜乐,顺遂康健。”

    他说完,认认真真冲着他们行了一礼。

    顾广博也连忙回了,这一次言辞却恳切得多:“此番可以归乡,多谢韩大人周旋,顾某及全家感激不尽,他日若能重逢,一定重谢。”

    他说完,韩斌浑身一僵,随即腰弯得更深:“一路顺风。”

    韩斌话音落下,顾家一队人马便缓缓而行。

    这次人少,除了大棺便是后面跟着的几辆马车,不多时便全部入了城门洞。

    荣景瑄默默回头看了一眼,只见朱红大门在他们身后缓缓关闭,曾经繁花似锦的永安也从他们眼前消失,随之而来的,则是一片黑暗。

    护送他们的兵士点燃门洞上的火把,一队三十余人很快便来到外城门处。

    隐约听外面有人大声命令,只听有什么巨大的滚轴缓缓动了起来。

    外面,另一片蓝天,慢慢出现在众人眼前。

    荣景瑄深吸口气,他同谢明泽对视一眼,一起稳步离开永安。

    永安之中,年纪最大的小乞丐摸了摸吃撑的肚子,却突然被什么尖锐的东西刺了一下。

    他微微避过身去,偷偷往自己缠了好几圈的破腰带里看了看一块鹌鹑蛋大小的碎银静静躺在那里。

    崇宁城清治山五驼峰,一个身穿天青色道袍的道士正仰望天空。

    山中刚下过雨,道士旁边的高大松树也落满雨水,一阵微风拂过,圆润的水滴被从松针上拂起,落到道士单薄的肩膀上。

    一个十余岁的道童正往山上跑来,嘴里嚷嚷着:“师父,师父,你又偷懒没砍柴,师祖正骂你呢!”

    那青年道士回过头来,只见他白面鹅蛋脸,一双黑眉修长入鬓,他目色很浅,几乎跟头上苍穹融为一体。

    光凭这长相及通身气派,也十分有仙家气质。

    他看着那年幼小道童气喘吁吁走到自己跟前,弯腰用衣袖帮他擦了擦汗:“清慧,为师在观天。”

    听了他的话,清慧十分好奇地跟着抬头望天,看了好半响才问:“师父,你看到什么了?”

    青年道士微微一笑,整个人看着都鲜活起来,仿若莲花将开。

    “帝星变,天地玄黄未决。”1

第19章 护送() 
丰城位于永安东北,是丰宁郡的郡都。丰城东面临沧海,西面有乌兰江湍急而过,是个相当富饶的都城。

    因为商运繁荣,所以每日在永安与丰城之间的马车络绎不绝。

    大褚延续二百六十八年,陆运海运皆很便利,只要在永安北门的驿站付五十个铜板的车马费,就能乘坐大棚马车去丰城与顺定。丰城离永安近一些,只五六个时辰便可到达。

    顾振理父母早逝,也无兄弟姐妹,跟两边的亲戚关系十分淡漠。自从顾家定居永安,除每年清明祭祖外,他们鲜少回来。

    出了城后,他们先用带着的矮脚马拉着大棺,其他人则陆续上了后面的马车。

    李家军护送他们的十人都是一个村出来的,什长叫丁凯,是个未及而立的年轻汉子。

    他见顾家人对大棺这样随便,不由有些吃惊,肚子里也没那么多弯弯绕绕,直接去问顾广博:“顾先生,你们这是……?”

    顾广博见他微微皱着眉头,似对他怠慢父亲十分不满,不由缓了缓脸色,轻声道:“家父去世前留有遗言,道他一旦身死,头七过后便化成骨灰,带回丰城老家安葬便可。”

    他说罢,指了指排第二位的那辆马车:“那上面是我的嫡长子,如今刚刚束发,是他在给祖父捧罐。”

    大褚幅员辽阔,商运繁荣,经商做官客居异乡的大有人在,因此对身后事便要求不那么严格了。顾振理学富五车,虽说是有名的大学者,可他本人却十分豁达,对这些根本不讲究。

    他给顾广博留的遗书,只道:人死百了,不过一捧灰,只愿与妻共穴长眠,其余不求。

    顾振理自己都这样要求,顾广博作为儿子,自然也只能听爹的话了。

    顾广博这么一说,丁凯脸色才好看了些。

    “顾先生,说实话我是个大老粗,我们这些人以前都是靠山吃山,村子里不用说教书先生了,就连里正都识不了几个字。这次听说护送的是位大儒,难免有些上心,刚才态度不好,还请先生切勿见怪。”

    顾广博见他言辞恳切,态度也很随和,不由放下心来。

    “哪里哪里,家父若知他走后都有百姓替他着想,一定十分感动。”顾广博说罢就退了回去,倒是荣景瑄端着一杯热茶出来,捧着递给丁凯。

    他这会儿已经束好头发,也披上了厚实的棉衣,容貌又十分出色,丁凯心知他肯定也是个大学问人,也不由笑着道:“谢谢小先生。”

    荣景瑄倒是第一次被人称呼小先生,可转念一想,自己尚且还未弱冠,叫声小先生似也是应当。

    “丁将军过奖了,此去丰城最快也要明日落日后才能到达,劳烦几位将士了。”荣景瑄十分客气,随意地与他攀谈起来。

    丁凯自己也喜欢同读书人说话,见他态度友善,便勒了勒手中的缰绳,让马儿慢下速度:“小先生太客气了,快别叫我将军了,老丁我不过就是个什长,手底下管着两伍人,好歹混口饭吃。”

    他说的倒是实话,什长看起来管了十个人,不大不小也是个军官,可他并无官秩,只是个不入流的小管事。

    荣景瑄倒是没有直接叫他老丁,而是客气叫他:“小弟如今还未弱冠,比您年纪小一些,就叫您丁哥可好?”

    他话音刚落下,谢明泽便捧着个包袱出来,把它直接递给丁凯,笑道:“你这声丁哥叫得对。丁哥,我家这次出来,实在是有些仓促,没备什么干粮,这些麦饼您先叫兵爷们充充饥,等待会儿遇到客栈,我们再请一顿好的。”

    谢明泽跟荣景瑄都是面目极佳的青年人,只不过谢明泽像是温润如玉的大家公子,而荣景瑄更有英朗气质。要说起来的话,谢明泽看着温和,荣景瑄瞧着飒爽。

    丁凯一看又是一位小先生,忙摆手道:“怎么好劳烦先生们给我们准备粮食,我们都带了的,不会饿着。”

    谢明泽并未听他这话,只是认真把那包袱捧着送到他面前,眯着眼睛笑。

    丁凯最不会拒绝这样的年轻书生了,见了急得直挠头,还是他身边的小兵士有些饿了,往他跟前凑了凑,说:“老大,怕啥的,这是先生们的好意。”

    “臭小子,”丁凯在他脑袋上狠狠扇了一巴掌,然后才有些不好意思地接过包袱,“那就多谢先生们了。”

    荣景瑄见他接了下去,这才微微擦了擦手心的汗:“丁哥也别老先生先生的叫,我姓冯,丁哥叫我冯安便是了。这位姓华,家中排行第二,您叫他华二就行。”

    谢明泽一听,便知道荣景瑄这化名怎么来的。

    温佳皇后姓冯,安字一听就是随口起的,而他母亲姓华,他在谢家这一代排行第二,所以便称华二。

    倒也很合适。

    果然那丁凯一定,想都没想就朗声道:“小冯,小华,那老丁便托大,听你们一声丁哥便是了。”

    荣景瑄跟谢明泽对视一眼,直接便了悟了对方心思。

    这十个人,他们都不打算再放回永安了。

    一路跟着他们去了丰城,如果能为他们效力最好,如果不能……那就只好让他们再也说不了话了。

    荣景瑄扭过头来,彬彬有礼道:“丁哥,小弟们都未出过永安,听您口音不是永安本地人,是崇宁那边过来的吧?”

    丁凯没什么心眼,也觉得应当炫耀一下自己跟兄弟们一路北上的丰功伟绩,听罢便十分详尽地从头说来。

    在荣景瑄和谢明泽的配合下,等到了中午打尖的林家村时,他们已经大致把这一路李家军的行进路线都摸了个清楚。

    中午吃饭的时候,荣景瑄特地给丁凯定了一桌大鱼大肉,这些兵士能自愿从故土跟着出来打仗,也不过就为了吃一口热饭。前头在永安看城门,也就一天四个饽饽一顿面条的待遇,肉可是一个月才能吃上一回,嘴里早就淡出鸟了。

    见顾家这样大手笔,对他们也多有礼遇,几个小年轻早就红了眼睛,直道顾家心肠好。

    主桌这边,顾广博及夫人正在伺候几个孩子先吃。

    这一路上跟来了四个孩子,两个是他们的亲生子,还有一个是六殿下荣景珩,剩下那个,自然就是一路跟着荣景珩的小福子。

    荣景珩身体不好,荣景瑄对他一点都不敢放松,让小福子全程盯着他,务必要万无一失。

    钟琦则跟在两位主子后面,给他们打下手。

    顾广博照顾的重点,自然就是脸色刷白的荣景珩。

    他们的两个孩子大儿子已经束发,小姑娘也十岁了,生的玉雪可爱,比荣景珩看起来结实多了,自己不一会儿就吃下去一大碗饭。

    荣景瑄见弟弟实在是有些精神不济,便安慰顾广博:“顾兄,嫂夫人,您二位就先吃吧,小陆打小就这样,等他缓过来就好了。”

    荣景珩排行第六,一路上两人都是叫他小陆。

    顾夫人自己做了两个孩子的母亲,尤其荣景珩跟二丫头一样大小,见他小小年纪这样孱弱,自然是十分心疼的。她听了荣景瑄的话,也没放下手里捧着的米粥碗,只说:“你们都是爷们,哪里照顾得了孩子,还是我来吧。”

    顾家人除了顾广博及夫人,旁人都不知荣景瑄和谢明泽的身份,就连他们的大儿子也只知道个大概,再多便一概不知了。

    因此荣景瑄见顾夫人这样真心实意,也不由有些心热,他叹口气道:“嫂夫人,多谢了。”

    顾夫人嫁进顾家二十几年,也算是看着荣景瑄他们几个长大的,听了只是叹道:“以前家里虽说锦衣玉食,可到底没个母亲照顾你们,小陆这样,就得从小仔细养着,平时也不能光圈在屋里,多走动走动也是不错的。”

    她说着,想到早逝的温佳皇后,神色一下子就黯淡下来。

    倒是荣景珩听了这话,强撑着精神拍了拍她的手:“有劳媛姐照顾我,吃了粥倒是好多了。”

    虽说顾广博跟夫人轮岁数都能当他们爹妈了,可实际上几人却实一个辈分,荣景珩这声媛姐倒也恰当。

    顾夫人听了这声称呼,脸上又有了些笑容:“小陆真是好孩子,待会儿跟媛姐一个马车好不好?”

    荣景珩自己拿不定主意,扭头看了看哥哥,才点点头:“好!”

    赶了半天路,所有人都饿了,吃饱之后,荣景瑄又吩咐钟琦几句,让他赶紧去打点一二。

    一队人马又上了路,这一次荣景珩去了前头的马车,跟顾夫人及二小姐坐到了一起。

    顾广博跟儿子守灵去了,第三辆马车里就剩下荣景瑄跟谢明泽。

    趁着没有旁人,荣景瑄问他:“你觉得这几个人如何?”

    谢明泽掀开车帘往外望去,见这几人正虽然是被派来护送出殡队伍,可却一丝不苟,对他们也多有崇敬,确实不是那种一无是处的兵痞。

    而且,他们几个并不属于李家军,能一路跟着打到永安还一个都未死,可见身手十分了得。

    “我觉得不错,只是……”谢明泽犹豫片刻,还是说,“他们到底是跟着那边来到永安的,怎么也不会就跟了咱们两天便归顺了吧?”

    荣景瑄倒是还挺淡然,他靠坐在马车里,姿态很是随意:“两天又怎样?你知道我们不能放他们走,这几个人你我又觉得不错,杀了实在可惜,便只能让他们归顺了。”

    他到底已经经历过血海战场,在那段旧梦里,他也跟着兵士们浴血奋战,砍杀敌人。

    可这话听在从未亲历战乱的谢明泽耳中,却弥漫着狠厉和血腥。

    “景瑄……”

    荣景瑄回过神来,见他神情很是复杂,不由微微一笑,拍了拍他的手:“我也就是说说,你不要忧心,如今我也看透,百姓其实很好懂,让他们吃饱喝足便可。等到了丰城,我们给他们比那边更好的生活,他们还会走吗?”

    他们,还会走吗?

    一直等到他们来到丰城大门口,谢明泽都在想这个问题。

第20章 对策() 
这三载以来,大褚天灾*不断,除了北地一直未受干扰,九莲河以南接浸于战火。

    丰城作为北方大城,处于帝京与北二郡的咽喉要道上,自古便十分繁荣。

    每日天亮之前,便有马车拉着新鲜的海货往帝京奔波,而从南边而来的各种货品,也随着空马车往北边运送。

    时至今日,虽然大褚已经灭国,但丰城依然平安富足,百姓生活依旧没有任何变化。

    早在日前,丰城府尹便接到朝廷文书,即日起更国号为陈,始为大陈顺天元年。府尹立即下达政令,在衙门外张贴皇榜,在与丰城指挥使商议之后,直接下令守城兵士按人盘查,没有文牒皆不可进城。

    于是,荣景瑄一行人到达丰城时,老远便看到城门口长长的队伍。

    丰城依山而建,只在东南西三面有城门,北面依靠的远山,跟太苍比起来自是渺小,却相当巍峨陡峭。

    马车缓缓停了下来,荣景瑄跟谢明泽下得车来,皱着眉头向前看去。

    前方,是一片人头攒动。

    丁凯也下了马儿,走到他俩身旁道:“想必各省文书都已到达,丰城这才开始查人头。”

    他当兵头之前不过是乡下种地的农民,跟着陈顺天打了这两年仗,能有这样见识也实在不一般。

    荣景瑄当下便有了计较,偏头飞快扫了一眼谢明泽,回首便笑:“如今兵荒马乱,还不知那亡国奴跑到哪里,府尹这样也是应当。劳烦丁大哥陪我们久等,实在惭愧。”

    他口里的亡国奴,实际上是指他自己。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