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国帝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十国帝王- 第66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无主,公乃天命所属。。。。。。汉光武帝所谓‘使成帝再生,无以让天下’。。。。。军国大事,望以令行。。。。。。”

    “朕由监国而即位,有人说唐之运数已衰,不如自创新号。此等言论,朕何能答应?吾年十三事献祖,后事武皇三十年,披荆斩棘,排忧解难,沙场血战,体无完肤,何种艰险不曾经历过?武皇功业即吾功业,先帝天下即吾天下。兄亡弟继,合乎道义,而同宗却使国家另有国号,是何道理?”

    “父亲以身事献祖、武皇、庄宗,立功三世,庄宗蒙难,国家无主,天下大乱,父亲挺身安定社稷,得百官推举、顺应天命而即位,若是另立国号,则大唐历代先君皆为陌路,梓宫无所安葬、太庙不得安宁。而若父亲果真不念旧义,只怕群臣百姓也会不安,本朝睿宗、文宗、武宗皆以弟兄相继,父亲即位亦是顺理成章。正因父亲这般作为,才使得我大唐国祚得以延续,天下子民虽是受尽磨难,而终究还是唐人。”

    “朕即位以来,得良臣相佐,因你而行新政,历经天成、长兴八年,百姓终于有所耕有所食,天下作乱的贼寇,幸赖你与众将士之力,到得而今也平定大半。天下凡三百余州,至此只余偏远地方还未安定。。。。。。但你要记住,天下一日不一统,大唐便一日不能称之为中兴!”

    “父亲的话,从璟都记住了。。。。。。”

    “昔年武皇临薨,以三矢付庄宗,曰:一矢讨刘仁恭,汝不先下幽州,不能图河南;一矢击契丹,昔年吾与安巴坚结盟,约为兄弟,发誓要复兴大唐社稷,而今契丹背约,与朱温共击我河东,汝必伐之;一矢灭朱温,吾与此贼征战半生,未能灭之,若汝能替吾达成此志,吾虽死无憾矣!从璟,此事你可知晓?”

    “从璟知之矣。庄宗受命,藏此三矢于武皇庙庭,及讨刘仁恭,命幕吏以少牢告庙,请一矢,盛以锦囊,使亲将负之以为前驱,凯旋之日,敌首、箭矢并还于太庙,伐契丹、灭朱氏,亦复如是。”

    “从璟,你且如何评价之?”

    “庄宗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何其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初定,一朝两川有变,乱贼四起,庄宗仓惶东出,未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失色,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故庄宗之盛也,时来天地皆同力,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百十乱卒围之,而死于伶人之手,何其悲也!”

    “朕闻你此言,知你心明如镜矣。庄宗文韬武略,继承王位以败军之际,十年血战而平汴、洛,当其时也,家仇得雪,国祚中兴,虽夏之少康、汉之光武,比之亦不遑多让。然一朝因胜而骄,安于享乐,罔顾社稷,宠溺嫔妃、伶人,致使奸人当道,而其索取无度,吝啬财货,赏罚无道,使得六师将士愤怒、天下万民离心,岂能不亡?前车之鉴,你当日日以之为戒,不可有片刻懈怠!”

    “从璟不敢。”

    “你本世之贤良,有太宗之风,朕无所忧虑,然当此之时,朕欲效武皇之旧事,予你三矢之言,你当切记!”

    “父亲请说。”

    “一矢平天下。天下不平,征战不止,天下不平,不可言中兴!从璟,你可记住了?”

    “从璟记住了。”

    “一矢肃边境。北贼契丹,西贼吐蕃,南贼南诏,犯我大唐边境数百年,杀我子民、掠我财物,不可胜计,此三贼不除,朝廷无颜面见大唐百姓!从璟,你可记住了?”

    “从璟记住了。”

    “一矢安黎庶。安史之乱以来,天下百姓未尝得享一世太平,这是我大唐欠天下的,你为大唐之君,当还天下一个太平盛世!”

    “从璟记住了。”

    “言尽于此,朕无须赘言矣。至于我儿志向,我儿自当完成。从璟。。。。。。李从璟。。。。。。你曾是‘幽云之福’,来日,也望你是‘大唐之福’。。。。。。朕,得子李从璟,无憾矣。。。。。。”

    “父亲!”

    。。。。。。

    从宫城高处往南边望去,棋盘一般的洛阳城白雪皑皑,纵横八方的街道、鳞次栉比的屋檐,在大雪下宁静安详,又不失庄严肃穆。

    西风拂面,宫城里一片静谧,李从璟负手站在阁楼上,想起种种往事。

    李嗣源用事多久,武皇李克用坐镇河东,就以其掌管亲骑,当时李存信为番汉大将,每每领兵征战,出师多半不能取胜,李克用便用李嗣源为李存信的副将,由是大军攻无不取。

    在军中征战多年,李嗣源雄武独断,谦和下士,虽然屡立战功,却从不自傲,更未尝有过争功的事。诸将聚在一起,常常各自夸耀军功,而李嗣源独不自夸,到最后也不过是徐徐说:“诸公以口击贼,吾以手击贼。”李克用见李嗣源如此,便将他召到府中,摆出财货仍由李嗣源挑选,而李嗣源不过是拿了几匹锦帛而已,而且出去就分给部下。

    早年李嗣源百战常胜,所领五百骑兵号曰“横冲都”,而河东都叫李嗣源作“李横冲”。

    待其伐契丹,行军途中,得知山口被契丹重兵把守,诸军失色,而李嗣源谓将士曰:“为将者受命忘家,临敌忘身,以身徇国,正在今日,诸君观吾破阵!”身先士卒杀入契丹阵中,口中大呼:“尔辈非吾敌,吾当与天皇较力耳。”契丹军遂大败。

    “飞矢入甲如毛焉”“四中流矢,血流被股”的情况不可胜数。

    李嗣源即位后,虽然处理骄兵悍将的手段堪称冷酷,但平日里的各项敕令却是极尽仁德。

    间或到粮仓视察粮米储存,因为粮仓储粮多因仓鼠、鸟雀偷食,日日损耗,实际存量并不能保有账簿上的数量,粮仓主官害怕得罪,故而在称量的时候计量甚轻,不料被李嗣源察觉,李嗣源便对这名官员道:“今日如此轻量,或许能瞒过朕,但来日大军要粮,军营里的人总不会让你当着他们的面,以小斗充作大斗,到时该当如何?”

    “竭尽家产,弥补损耗。”官员回答。

    “若是家产不足,又当如何?”李嗣源问。

    “家产不足,以命偿耳。”官员绝决道。

    李嗣源怆然而叹:“自古只闻百姓养一家,不曾闻一家养百姓。今后每石粮加二斗耗,以备鼠雀偷食,谓之鼠雀耗。”

    ——仓粮加耗,自此始也。

    史载:“明宗(李嗣源)出自边地,老于战陈,即位之岁,年已六旬,纯厚仁慈,本乎天性。每夕于宫中焚香,仰天祷祝云:“某武人也,遇世乱为众推戴,事不由已,愿上天早生圣人,为百姓之主。”故天成、长兴间,比岁丰登。。。。。。

    后有史臣言说:“明宗战伐之勋,虽居高位,由臣及君之事,本不经心。会王室之多艰,属神器之自至,谅由天赞,匪出人谋。及应运为君,奋力行王道教化,政皆中道,时亦小康,近代已来,亦可称赞也。倘使重诲得房、杜之术,从荣有启、诵之贤,则宗祧未至于危亡。。。。。。”

    李从璟仰天幽叹,嘴里呼出一股白气,约莫是盯着厚积白雪看得久了,双眼有些酸涩。

    “官家。。。。。。陛下,阁楼风大,还是回殿中去吧。”敬新磨躬身侍候在李从璟身后,这时候出声劝道。

    李从璟点点头,转身离开阁楼,行至半途,忽而对敬新磨道:“若是官家叫得顺口了,也不必改,就这样叫下去吧。”

    敬新磨闻言,心绪复杂,躬身应诺,“是,官家。”

    若非李嗣源仁德爱人、和蔼可亲,宫中的宦官也不会呼之为“官家”这样可亲的称呼。

    次年春,李从璟祭圆丘,大赦天下,改元定鼎。

    定鼎元年四月,太常卿卢文纪上谥号“圣智仁德钦孝皇帝”,经冯道建议,改“圣智仁德”为“圣德和武”,庙号明宗。

    。。。。。。

    第八卷,终。

    ————————

    感谢1892ll的五千赏,感谢所有投票打赏的兄弟。

    官家:(李嗣源)顾谓知漏宫女曰:今夜漏几何?对曰:四更。因奏曰:官家省事否?帝曰:省。

章一 昔曾浴血三十载 而今我为唐皇帝(1)() 
(第二更)

    天成四年十二月癸卯朔,迁梓宫于二仪殿,是日发哀,百僚缟素于位,太子从璟于柩前即皇帝位,服纪以日易月。

    定鼎元年春二月庚辰,帝御文明殿视朝,仗卫如仪,宫悬乐作,群臣朝服就位。

    。。。。。。

    “敕令:宰相冯道加司空,三司使任圜加司徒,御史大夫李琪加太尉。”

    “敕令:以枢密使安重诲为左仆射,加检校太傅。”

    “敕令:以殿前军马步军都指挥使夏鲁奇为枢密使,加检校太傅。”

    “敕令:以太子宾客莫离为中书令,加检校太尉,封蔡国公。”

    “敕令:以太子詹事卫道为门下侍中,兼兵部尚书。”

    “敕令:以左庶子王朴为尚书左丞,兼吏部尚书。”

    “敕令:以左庶子杜千书为尚书右丞,判户部。”

    “敕令:以太子少詹事桑维翰为中书侍郎。”

    “敕令:以刑部郎中苏禹珪为刑部侍郎,叛刑部。”

    “敕令:以江淮盐铁转运使苏逢吉判度支。”

    “敕令:以江淮盐铁转运副使张一楼为中书侍郎。”

    “敕令:以殿前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孟平,为殿前军都点检。”

    “敕令:以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郭威,为侍卫亲军都点检。”

    “敕令:潞王李从珂加太师、同平章事、右仆射。”

    百步文明殿内,群臣俯首执礼,以接敕令。

    皇案后,有一人服衮冕:其冠也,上有黄金冕板,板宽八寸、长一尺六寸,垂白色珍珠一十二;身着玄衣纁裳,玄衣为黑色,纁裳为赤黄色,有十二章纹饰;其衣也,上有日、月、星、龙、山、华虫、火、宗等八章图饰;其裳也,有藻、粉、黼、黻四章;腰束革带、玉钩;脚踩乌皮**靴,腰佩鹿卢玉具剑。

    ——光彩夺目,威严万分,不能直视,俨然神人也。

    正是大唐皇帝李从璟!

    皇帝者,德兼三皇,功盖五帝。

    皇帝者,言出为敕,行于天下,万民俯首遵从,莫敢有违抗者。

    皇帝者,即天子。

    一言可救苍生,一行可毁社稷,一言可使四海太平,一行可使天下大乱。

    皇帝者,即国家。

    皇帝死于外敌,即是国亡。

    皇帝者,即大唐。

    皇帝执掌大唐一切权柄。

    冯道宣读敕令完毕,躬身向李从璟行礼。

    “朕的敕令,卿等可有异议?”初升的晨阳洒在殿中,阳光尽头的皇案后,李从璟平淡的询问不失威严。

    “臣等谨遵陛下敕令。”分列两班的百官,紫、绯相间,皆俯身执礼。

    “既无异议,颁行天下!”李从璟轻轻一挥衣袖。

    言罢,站起身。李从璟看到殿外有千步广场,可容万人,广场外有数丈朱墙,人兽莫能翻越,墙外有十丈阁楼,高耸入云,楼外便是偌大的洛阳,洛阳外便是大唐的天下。

    “退朝!”李从璟微然一笑,负手离案,仪仗紧随其后。

    “恭送陛下!”百官齐声礼送。

    出了文明殿,早有宦官、宫女、宫廷甲士在外等候,李从璟坐上御撵,“摆驾崇文殿,传宰相、中书令议事。”

    “摆驾崇文殿,传宰相、中书令议事!”敬新磨高唱一声,即快步在前领路。

    。。。。。。。

    “国丧其间,祭吊情况如何?”李从璟在摆满奏章的皇案后坐下,批阅了一阵奏章,等到冯道、莫离都到了,放下玉笔来问两人。

    “吴越王、闽王、渤海王、契丹皇帝的使臣早已到了,除此之外,沙洲节度使曹义金的使者也已入关,只不过因为路途难走,耽搁了不少日子。”冯道如是而禀。

    “哦?河西险阻,曹义金的使者向来极难走到洛阳,这回怎会这般顺利?朕可是听说,党项人如今在河西活动频繁,会州、凉州一带如今局势紧张,曹义金的使者理该更难入关才是。”李从璟有些奇怪。

    莫离这时候出声道:“桃统率去年去了河西。”

    李从璟顿时默然下来。

    这个问题已经不用讨论。无论党项的势力如何往河西暗中侵袭,既然桃夭夭在河西,曹义金的使者怎么都能安然入关。

    “吐蕃如何?”既然说起了河西,李从璟便问了一下青藏高原。

    “自论恐热败亡后,吐蕃陷入内乱,数十年来彼此混战不休,如今已是割据格局,正因如此,河西亦有其不少部族。。。。。。和曹义金距离近的,已经跟随曹义金的使者一道来了。”冯道言说道。

    “南诏如何?”李从璟又问。

    “大义宁国的使臣还未到。”冯道回答。

    南诏,即云南,昔曾屡屡犯边,后来被前蜀皇帝王建治得很惨,基本不复侵扰,而是陷入内乱、内斗中,现在叫大义宁国,约莫三年后,段思平会建立大理。

    “岭南如何?”李从璟又问。

    “岭南的使臣昨日到了,奉上了国书,正要呈给陛下。”冯道说着,将手里的文书递上来。

    李从璟看罢刘龑递上来的国书,淡淡嗤笑一声,将文书丢到皇案上,“跟昔日的杨吴一样,仍旧自称皇帝。”说罢,给了四个字的评语,“不知死活。”

    莫离见冯道一时不知该如何回答,便接话道:“陛下打算何时向岭南用兵?”

    “今秋。”李从璟的目光从刘龑的国书上飘过,并没有如何注目。

    “臣请前往。”莫离执礼道。

    李从璟却是摇摇头,“发吴越之兵协助,先解决闽地,若是闽王识相,当知道该效仿楚王马希声,主动携亲信到洛阳定居,若是闽王不识相,区区闽地,岂能挡我王师铁甲?待闽地的事解决,大军再顺道南下,如是军粮也可从海上运送,不一月可到广州,免去了从湘江溯流而上,经澪渠、漓水多番转运的损耗。此事并不难,让郭威带侍卫亲军去即可。至于你和孟平,另有去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