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重生之追夫三人行》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学霸重生之追夫三人行- 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她能告诉他们,自己其实是一个精通明朝历史的现代人么?

    这可如何应付喜怒无常的永乐帝啊。

    可是,事已至此,别无他法。

    “回皇上,”姚清华一边努力朝“爹爹”使眼色,一边将太祖朱元璋取名字族谱,以及自己娘亲在南京做过宗人府书吏丫鬟,看过那份族谱,所以自己推算出来皇太孙名字的话再说了一遍,她心里在打鼓,自己那老实巴交而又把永乐帝朱棣当做神明一样崇拜的爹爹,会帮自己圆了这个谎言么?

    “这么巧,她娘既然还是宫里人,如何跑北边来与你接亲,今日看上去竟不见人呢?”朱棣依然不紧不慢的问,可是那平静的话语,对于心虚的人来说,不吝于一场心理上的凌迟。

    此时,吴大牛跪下禀报了,姚清华的一颗心提到了嗓子眼。

    “禀皇上,二红的娘亲是江南人氏,原是宫里人,皇上靖难战争打响第一年,流落到北京一代,跟我生了大丫头,一家三口其乐融融,皇上靖难第三年,这个二丫头也呱呱坠地。原本一家四口幸福美满,谁知道,皇上靖难成功的那一年,他娘带着大丫头,去郊外十里庄请我老母过来庆贺,路上遇到废帝朱允炆的逃兵,二丫娘被糟蹋而死,大丫头也被他们用刺刀挑死,我跟废帝允炆真是不共戴天之仇啊。”

    此时,吴大牛的脸上青筋暴起,眼角泪水连连,他擦了一把脸上的泪水,道:“这丫头她娘去世时虽然只有两岁多,但是却是聪颖异常。也不知道从哪儿学会了认字,她娘留了些从皇宫里带出来的书,我也不识几个字,她倒是常常翻看,所以猜中皇太孙名字真未可知。”

    姚清华万万没有想到,之前还口齿不清的“爹爹”竟然如此巧舌如簧的帮她圆了这个谎,此时,她再看这位大叔,心里做了一个判断:要么此大叔是位天才的演员,可以得奥斯卡那种。

    要么就是姚清华运气爆棚,今天误打误撞,撞上吴家真的有位宫里的女人和一个在她重生之前就真的很伶俐的丫头。

    此时,皇帝看着面前这位泪水连连,伤心愤懑的汉子,再看看这个乡野丫头那聪慧灵巧的小脸,脸色似乎有些动容,却并立刻不开口答应孙儿要求。

    天威难测,谁也不知道他在顾忌什么。

第八章 回宫路断() 
见朱棣不表态,小皇孙朱瞻基执着的再次跪下道:“孙儿请求皇爷爷允准二红姑娘跟我一起回宫吧,她这么小就失去娘亲和姐姐,好可怜。”

    “可是她入了皇宫,他爹爹不就是孤身一人了么?小姑娘,你愿意么?”朱棣问这话时,众人都听不出,他到底是希望还是不希望带小姑娘入宫……

    姚清华在心里早已经祈祷了一千次,快点跟着皇室小帅哥回宫,因此不等朱棣说完,也哪里管皇帝的本意是什么,便脱口而出道:“民女非常愿意。”

    朱棣不置可否的看着她,似乎等着听她的理由。

    她鼓足了勇气,大胆说了一句,“皇上为万民着想,若是他日迁都北京,那我和爹爹自然不愁见面之日。”

    “迁都北京”,这四个字一出口,周围的气氛立刻变得凝重起来,连空气都似乎忘了流动,几个随侍的大臣呆若木鸡,朱棣早已变了脸色。

    这时,一个身着一品官服的长须老头跳出来喝道:“大胆小儿,太祖定都应天,葬在孝陵,皇上承继祖业,岂会忘本迁都?弃祖宗基业于不顾,弃龙脉烟火于不顾?弃父子情份于不顾?”

    这老头语气相当激烈,一连说了三个“不顾”,当他说到太祖两个字的时候,连忙恭敬地拱手向南行礼,一看就是太祖朱元璋留下的死忠老臣。

    他这一鼓噪,左右侍卫都开始手握刀柄,只等皇上一声令下。

    姚清华在心里默默吐槽,“好个不识时务的老头,竟然不知道你家皇帝的********就是迁都,等着死翘翘吧,这么蠢笨的老家伙还怎么立于朝堂上?”

    哦,不对,也许是他明知道皇帝的心思,却自恃自身力量可以改变皇帝心意,才故意假装不知皇帝心思而公然与皇上抗衡?

    此时朱棣表情凝重,鹰隼一样的目光扫视众人,冷峻的沉默着,既不响应老臣的令下旨抓人,也不对姚清华的话语评价一词。

    只是长长的沉默。

    而姚清华却僵持不住了。

    她纳闷了,难道本学霸对这一段历史记忆有误?

    她闭上眼睛,用脑中自备的高速引擎在自己的记忆库里一扫——

    永乐四年,朱棣颁发旨意:明年五月建北京宫殿,分遣宋礼等采木烧砖。命泰宁侯陈珪董治其事。

    永乐六年八月初一日,朱棣即决定北巡,命礼部、翰林院议定巡狩之仪。十一日,诏告天下。

    永乐七年,明成祖朱棣巡行北京,8月在北京昌平选好陵寝,开始兴修长陵,种种迹象表明,皇帝迁都决心已定呀。

    可是,再看面前这位永乐皇帝那凝重如山的表情,却好像我真说错话了,难道还要治我的罪?

    这真是,帝王心术,谁也别猜。

    此刻姚清华不知道的是,其实永乐皇帝朱棣此时的沉默,却是因为她无意之间的这一句话,而感动莫名呢。

    “朝野上下都认为,我朱棣迁都是出于一己私念,可是此刻这个小姑娘却脱口说出了‘皇上为万民着想,迁都北京’的话,难道,这满朝文武,竟然不如这个素不相识的乡野小姑娘知我心?”此刻,朱棣在心里百感交集。

    作为一个杰出的军事家,他很早就已经看出北京这个北方战略要塞的地位。当时明朝虽然消灭了元蒙王朝,但蒙古残余势力还很强,叶尼塞河上游的瓦剌,蒙古阿苏特部领主阿鲁台等势力在北京城周围此消彼长,因此朱棣认为,必须要天子镇守国门,才能震慑四方。

    另一方面,登上帝位之初,朱棣就定下宏愿:“如得斯民小康,朕之愿也。”

    可是,自古以来,南方温暖舒适,土地肥沃,而北方贫穷落后,战火连年,南北发展很不平衡。

    要想让全国老百姓实现小康生活,首先就要发展北方经济。而定都北京,自然可以实现这一愿望。

    可是,谁都知道,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狗窝。对于在南京生活了多年的王公贵族,朝廷重臣们,怎会愿意拖家带口搬到苦寒北地?

    靖难之役,尽管有阻止朱允炆削藩这个共同利益做根本,朱棣尚且给自己找到了一个堂而皇之的理由,即太祖朱元璋写过一本价值连城的书叫做《祖训》,这里边明确规定,如果朝廷出现了奸臣,皇上可以秘密调遣亲王进京锄奸。朱棣抓住这条祖训,才以“清君侧,起兵靖难”令天下,可现在,朱棣却要公然背弃祖宗基业、抛弃龙脉烟火,只怕连那些当初和他起兵靖难的兄弟,都不会的……到底用什么方式说服大家呢,朱棣在心中酝酿着。。。。。。

    这一酝酿,就是7年。

    今天这个乡野丫头堂而皇之的帮他说了出来,一时之间,皇帝又惊又喜,可是面上却要做的不动声色。

    而此时,看看身边的几个老臣那惊世骇俗的表情,朱棣心中已经有数。

    于是,他便故作生气,话里有话的说道,“你这个小姑娘,说话也忒大胆了,谁说我要迁都啊。如果你希望迁都,那么就等着那天到来我们再见吧。”

    他此话虽然似乎在批评小姑娘说话漫无边际,没有答应带她回宫,反而让她没有期限的等着,可是对于那位长须老臣来说,皇帝连一个字都没跟他说,在一边被晾了这么久,那才是让人尴尬呢。

    一直跟在朱棣身边、深谙皇爷爷处事风格的皇孙朱瞻基,此时也终于意识到皇爷爷的举动大有深意,他知道再为这个丫头求情只会节外生枝,只好缄口不言。

    而姚清华的心里却犹如五雷轰顶,朱棣的这句话,彻底断了她跟着朱瞻基一起回宫的路,这可如何是好。

    就在姚清华为回宫路断而心急如焚时,一个俏丽的宫装丫头忽然慌慌张张的过来禀报道:“皇上,贤妃娘娘刚服了太医的药,立刻又吐了个精光。娘娘现在全身水肿得像个皮球,小便已然三日不通,咽喉血肿,说不出话来,贤妃娘娘刚来北京就病倒了,害怕给皇上添忧,一直不许身边奴才告诉皇上,奴才斗胆,贤妃娘娘身体本就纤弱……”

第九章 重生路上有“贵蟀”() 
这个慌慌张张闯进来的俏丽丫头,是朱棣此次北巡伴驾的贤妃娘娘权妍儿的心腹,绰“小汤圆”。

    朱棣听丫鬟这一开口,早已经急火攻心,这几日,他忙着没日没夜的亲自去田间和农民家里私访,不曾想,最心爱的贤妃竟然病重至此。恐怕情况不是十分危急,她的丫头也断然不敢来报。

    此时,朱棣忽然没了主张,像只困兽一样,在狭小的屋子里起身踱步几圈,高声斥道:“难道太医院就没有人了么?”

    几个匆匆赶来的太医全部伏倒在地,颤声道:“请皇上治罪!”却没人敢提治病之法。

    这时,一直跪伏在地的姚清华忽然心念一动,她想起了在“百度百科”上看过,蟋蟀可以入药,便大胆起身道:“皇上,民女或许有法子治好贤妃娘娘。”

    朱棣刚才对这个见识不凡的小姑娘本就很有好感,此时见一屋子人都无计可施,而这小姑娘却似胜券在握,便像抓住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一样道:“你有何法子,快快说来。”

    “贤妃娘娘的情况可能是水土不服,病来看似沉重,医治时只要对了法子,便也简单。”她起身向众人道,“我们这儿老人小孩到了酷暑季节,常有小腹胀痛、却难以便溺的症状,只需要2到6只成年蟋蟀,水煎或焙干研粉服用,三日便可痊愈。”

    此时,便有太医回过神道:“蟋蟀性辛、咸,温,中药没副毒,利尿,破血,利咽,贤妃娘娘既然是水土不服,那么找几只本地蟋蟀熬水喝,定是对症。”

    “你几个真是老朽了,过后方知,还不如一个小姑娘。立刻就让这位小姑娘带着你们去找找药引子吧。”朱棣显然也认可了姚清华的法子。

    “孙儿请求和这位小姑娘一起,为贤妃娘娘共同寻找药引子。以表孝心。”朱瞻基赶紧请命。

    “准奏。”

    此时,才是三月月底,蟋蟀每年生一代,越冬卵在头一年10月产下,第二年三、四月间蜕皮,一般六月份成虫,**月份才是抓蟋蟀的好时机。

    因此,尽管姚清华和朱瞻基忙活了一天,只抓到几只正在蜕皮的蟋蟀幼虫,做药引子的可是要蟋蟀成虫才好。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看来只好又求助于给姚学霸带来无边幸运的灶蟀君了,因为灶间暖和,只有它们才一年四季都繁衍发育。

    她带着朱瞻基回到自家灶前,很顺利的就发现了这个小东西,它们没有翅膀,看到人来,也不会飞,只是优美的一跳,那跳跃动作真像芭蕾舞演员,称得上是“昆虫界的舞蹈家”。

    他们很快捉了好几只,装在小葫芦里。

    “有了它们,治好贤妃娘娘的病只是分分钟的事了。啊,灶蟀君啊灶蟀君,你果真是我姚清华重生路上的贵人,哦不,是‘贵蟀’才对啊。”

    走在昌平行宫的路上,姚清华有点得意忘形得往皇太孙胸口擂了一拳,在心里大笑。

    “野丫头,现在随你怎么放肆,人前你可得注意礼节,不然会治你僭越之罪哦。”小皇孙戳了一下她的额头,像哥哥提点妹妹一样贴心。

    “是,民女谨遵皇太孙教诲。”姚清华冷不丁行了个大礼。

    夜空里传来一阵爽朗的追逐打闹声。

    不远处,大太监王喜不由得感慨,“皇太孙这是有多高兴啊,从小就被皇上带在身边培养,就是偶尔跟太子、太子妃相聚,也没有这么开心的笑过啦。”

    姚清华陪着朱瞻基一行人把药交给太医,又遵照皇帝指示,亲自守在昌平行宫看着太医熬药。

    朱棣此次北巡的临时行宫设在北京昌平县,行宫后有一座巍峨的大山,突兀森郁,很有皇家气派,朱棣很是喜欢,独处时,不由神往道:“将来若是魂归于此,倒也不失一个好去处。”

    此次北巡后,朱棣就下令,将此山封为“天寿山”,此地方圆八百里划为皇家陵寝——长陵所在。

    此刻,已经是戌时,这昌平行宫里却是人仰马翻,各色人等进进出出,朱棣亲自守在年轻的权妍儿床头,握着她的手,用温柔的目光鼓励她要撑下去,等着灵药到来。

    等到太医端来蟋蟀药水,经试过药后,贤妃的贴身婢女“小汤圆”准备喂药给贤妃,朱棣却一声慢喝,“等等,我来亲自给爱妃试药。”便自己用汤勺往嘴里倒了一勺。

    姚清华不由得大感吃惊,什么样的妃子竟然让叱咤风云的铁血皇帝如此柔情,她不由得睁大了眼睛,只见侍女从芙蓉帐里扶起一个美人。

    此美人虽在病中,却把那乌油油的发髻梳理成时下流行的“桃心髻”。扁圆形的髻顶饰以宝石雕刻的花朵。发髻周围精心的装饰着金银丝挽结,斜插着累丝镶宝石喜鹊衔仙草发簪。

    看得出来,小汤圆是个贴心的丫头,不仅巧手给主子梳理出当时流行的发式,还很应景的给主人选了喜鹊衔仙草发簪,取得是让主子药到病除的意头。

    可能是因为水肿的原因,权贤妃只内着一件本色八宝如意缂丝云凤纹方补夹衣;一件绣金纹饰的雪青小袄披盖在上身,巧妙的遮住了水肿的身体。

    姚清华近看贤妃,长眉入鬓,五官整体看来,生的很是妩媚清丽,但是拆开细看,眼睛略小,长得有点像韩国人那种单眼皮,可能是在病中,眼泡浮肿,更显得眼睛小而无神。说是美人,长得真不太美,不过是发髻奇巧,衣衫华美而已。

    这种姿色与姚清华印象中姿容艳丽、宠冠后宫的大美人实在联系不起来,很不明白后宫三千的皇帝为何如此宠爱于她?

    那贤妃先还是让皇上喂着,几口药水下肚后,似乎很对味,于是便硬撑着身体,想要争一口气,咕噜噜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