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重生之追夫三人行》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学霸重生之追夫三人行- 第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朱棣勃然大怒:“一派胡言!老二,你越来越狂悖了,看来臣工们,没有冤枉你!朕何曾对你负疚?朕有什么可以对你负疚的?”

    满朝文武全都变了脸色,和朱高煦亲厚的淇国公丘福、驸马王宁都赶紧站出来打圆场,示意朱高煦退下,看看是否让盛怒的朱棣觉得面子上好过一点。

    可是年轻气盛的朱高煦却似完全不理解两位盟友的苦心,突然站在朝堂前面,以质问的口气说出了一句石破天惊的话:

    “父皇明鉴。当年,在战场上,你可曾不止一次的对我许下承诺,说,我大哥多病,这江山迟早是我的,难道父皇全都忘了?”

    朱高煦越说越激动,“父皇当日,难道只是想以皇位为诱饵,来骗我为你沙场卖命,打下江山?到了现在,王权已定,你就卸磨杀驴,赶我离开京城?这南京是我拿命打下的,当日攻入皇城,是我第一个把帅旗插上紫禁城的,现在我为什么要走?该离开的人为什么是我?”

    他双眼通红,声音洪亮,悲切,令人肝胆欲裂。

    “逆子,朝野上下都说你狂悖无礼,粗暴僭越,连你母后也经常在我面前说你不好,我念在你当日靖难有功,总是帮你掩饰,不曾想,你竟然骄纵至此!胆敢在朝堂上指责你父皇以皇位为诱饵,那么照你说来,你为父王打下江山,不是父子之情,也不是匡扶明室正义,只是这金銮殿上的宝座?是不是你就等着我闭眼,好来篡位?”

    朱棣这一番话刚才还气愤填膺的朱高煦一时语塞,可是他还是倔强的小声嘀咕:“反正我就不去云南,谁也别赶我离开南京。”

    朱棣脸都气青了,“你不去云南就藩,不离开南京是吧,好,依你!但是,你要记住,不管你在哪儿,从此以后,非召不得入宫,如果擅闯皇宫,就算我和你同在一座皇城,也死生不得相见。”朱棣挥了挥手,宣布退朝。

    “父皇……”见父皇忽然发出如此严厉的谕旨,朱高煦才害怕了,他有点后悔自己刚才的莽撞了。

    人群散去。没有人过来和朱高煦说话,就连淇国公丘福远远的看了一眼朱高煦,想了想,走开了。

    汉王无力地跌坐在金銮殿冰凉的大理石地板上。

    良久,只有驸马王宁悄悄走过来,拍了拍朱高煦的肩膀:“皇上已经不是当日的燕王了,他更不是汉王您一个人的父王!如果殿下还是一意孤行的话,只怕还要吃更多苦头。汉王一世英名,恐怕真要毁在这毛躁的性格上了。”

    “父皇不认我了……”21岁的朱高煦此时哭的像个孩子。

    “皇上盛怒之下,依然没有强迫你去云南就藩,能够留在京城,就是好事。一切从长计议……”驸马王宁忽然附在朱高煦耳边,不知道说了些什么,朱高煦止住了泪水。

    二皇叔朱高煦表面上看,是安静了这几年。

    可是这安静的背后,到底做了什么功课,年幼的朱瞻基也能想象得到。

    其实,觊觎太子位的又岂止是二叔朱高煦一人呢?

    从出生之日起,太子一脉,就注定会那高高在上的皇位,与一同奔向那位置的四面八方的诸人为敌。

    年幼的朱瞻基,深谙人心的太子妃,甚至寡居的彭城伯夫人……他们不知何时,早已很有默契的拧成一条绳,齐心协力的守护着朱高炽那危如累卵的太子位。

    在朱高炽的太子位守护的盟军中,13岁的朱瞻基,渐渐成为他们的主心骨,是太子手里最大的王牌。

    这么多年,朱瞻基早已经习惯了风口浪尖的日子。永乐七年北巡时,皇爷爷那样斥责南京监国的太子,他都没有丝毫焦虑,只是沉着应对。

    可是这一次,朱瞻基真的有点慌神了。

    为什么呢?

    因为以往无论皇爷爷对太子多么不满,可是看小皇孙朱瞻基的眼神,依然慈爱。

    可是,现在,皇爷爷的眼神是那样空洞,朱瞻基不知道,那个一直以他为傲的皇爷爷,那温暖的目光到哪儿去了。

    如果朱棣连对皇太孙的慈爱都没了,那么太子一脉还能在那人人觊觎的储君之位,待多久呢?

    远远的,二红看见朱瞻基从西华门习完武出来,她赶紧追上去,“瞻基哥哥,你还好吧。”

    “没什么。”朱瞻基脚步飞快,脸上依然无风无浪。

    “皇上现在,和谁都好像隔得好远……”二红欲言又止。

    “是么?红儿,不可妄议朝政,更不可妄议天子,你切记。”朱瞻基丢下这句话,一眨眼,就把二红甩在背后好远。

    这个深藏不露的家伙,从来不会向人倾诉他的处境,跟人表达他的痛苦,但是吴二红能感觉的到,这个皇室小帅哥内心的不安。

    皇太孙的失宠,太子府的人看着更加触目惊心。端木宫里的太子朱高炽,整日唉声叹气。而关雎宫的太子妃张翠云不再像以前一样,把二红和孙灵微关在关雎宫读书。相反,她经常授意二红去奉天殿走动。

    吴二红当然明白太子妃的用意。这个从嫁进太子府就为夫君操碎心的精明女人,此刻可能已经黔驴技穷了,才把希望寄托在二红这个来自民间的小丫头身上。

    可是,太子妃哪里知道,永乐帝朱棣,对二红姑娘的喜爱已经远非从前了呀。

    皇帝现在,既不对太子禁足,也不查处跟太子有关系的官员,可是从他那阴狠的目光里,众人都感到了一种深深的寒意。

    风浪乍起时,海面总是会出奇的很平静。谁都知道这个道理。

    一定要想想办法,救救自己默默守护的皇太孙,看来,是该学霸出手的时候了。

    第二日,吴二红找到太子妃,如此这般的说了一番,太子妃先是半信半疑,最后连连点头……

    永乐十年八月,南京大旱,庄稼在地里垂死挣扎,一向视农业为国本的朱棣心急如焚。

    钦天监夜观天象,禀报皇帝:“天神降怒,需要皇室中一有德之人于方山演武,诚心求雨,方得之。”

    消息传出,朱瞻基当即向皇爷爷请命:“皇爷爷,不管钦天监所说的是否应验,天下黎民,皇孙愿意一试。再说,孙儿的武功还是皇爷爷您教的呢,也正好让皇爷爷看一看,孙儿的武功到底有没有进步。”

    朱棣勉强准奏。

    萎靡了很久的朱瞻基立刻兴高采烈的准备下去。

    他穿上皇子在狩猎、骑马出行以及的戎事活动中才穿的罩甲,系上齐腰甲。

    眉中心镶嵌一粒红宝石抹额,站在方山的演武台上,更显得唇红齿白,英气逼人。

    呃,亲们,小帅哥终于要爆发了。期待下一章吧。特备感谢书友T不二、凤秧、ponyi、livechaos、箫玖灵、夜半、侠客,等书友几十年如一日的投票,呃,是几十章如一日的额投票啦。求,求收藏,求打赏。

38章 学霸一出手;就知有没有() 
朱瞻基手中一把长剑,舞得呼呼生风。

    剑花缭绕中,他的身体时而腾空跃起三长高,如飞龙在天,时而匍匐在地,如灵蛇游走,眼神凌厉,身姿矫健。

    在演舞台下观看的朱棣,看着台上那个英武的少年,发自内心的牵动嘴角,笑了。

    这笑容渐渐如一朵大花一样,在朱棣那已经有点沧桑的脸上弥漫。

    “这个皇太孙,既具有老大的博学儒雅,又兼具老二的勇武果敢,真是天生帝星啊。”朱棣在心里感叹。

    看到这个小皇孙,朱棣就仿佛看到了过去的自己,也看到了明室的未来。

    人群里的吴二红,偷偷看着露出久违笑容的朱棣,忍不住舒心的笑了。

    令人称奇的是,在皇太孙演武的当晚,久旱三月的南京城,忽然下起瓢泼大雨来。

    朱棣大悦。

    听着奉天殿外哗哗的雨声,发出了自权贤妃死后,第一次畅快的大笑来。

    第二日,百官称奇,纷纷上表祝贺,称颂皇太孙乃天降奇人,挽救南京黎民百姓于水火中。

    在奉天殿里给朱棣奉茶的吴二红兴奋的注意到,皇帝尽管看众人还是那样冷漠,有一种很警惕的疏离感,但是,当他的目光再落到朱瞻基身上时,眼睛里又恢复了一种久违的温柔。

    毕竟是自己自小一手带大的孩子,这个皇孙更像朱棣的一个小儿子一样,朱棣对他那种舐犊之情又回来了。

    朱瞻基也立刻感到了皇爷爷的变化,他又可以天天在奉天殿来陪伴皇爷爷读书,或是静静看他处理军国大事。

    有时候,朱棣怔怔的看着身形又长高了一大截的皇太孙,似乎若有所思,那种爱重的目光,令吴二红感到十分欣慰。

    其实,这场方山演武大戏,是吴二红授意太子妃一手导演的。

    而吴二红之所以能导此大戏,不过是因为启用学霸姚清华模式,用自己头脑里自带的高速搜素引擎,发现了史书上有这么一段记载:

    公元1412年永乐十年十月:皇太孙朱瞻基演武于方山,甘露降,群臣表贺。

    呃,学霸就是这样任性啦。

    正所谓,学霸一出手,就知有没有。

    虽然在永乐八年的那个月色如酥的夜晚,吴二红已经决定,重生这一回,要彻底掉忘掉现代社会里的姚清华身份,只想单纯的做一个古代人。

    但是没有办法,姚清华那天生的学霸脑袋,依然还长在吴二红的头上呀。

    毕竟,这世界上什么东西你都可以拿走,但是你就是拿不走人家脑子里掌握的知识呀。

    有时候,吴二红想,要是在这场困境中,自己干脆什么也不做,那么朱瞻基的遭遇又会怎样?是不是依然按照历史的轨迹,会逢凶化吉?

    可是她不敢去赌。

    她不舍得去赌。

    她要默默做好这个皇室小帅哥的守护神。

    方山演武之后,永乐帝朱棣做了一个在明代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决定,那就是——给皇太孙行冠礼。

    冠礼是一个人成年的标志,对于皇室子女来说,有着更加的意义,就是代表皇子可以行使权力。

    历朝历代,都是皇太子在成年以后,由父皇给皇太子行冠礼。从古至今,从来没有一个王朝,由皇爷爷给皇太孙行冠礼。

    可是,永乐大帝朱棣,就是要这么任性。

    一切只因为,他太爱这个皇太孙了。

    心爱的权贤妃死了,“鱼吕之乱”中活剐了三年宫女,该发泄的痛苦也发泄了。

    现在,心理勉强恢复正常的朱棣,把他仅剩的慈爱,全部给了他自小带大的孙儿。

    十一月,朱棣下旨,“命太子为嫡长子,为皇太孙冠于华盖殿”,“其仪式与皇太子冠仪相同,冕服如皇太子,玉圭如亲王。”

    这场冠礼几乎是朱棣当上皇帝以来,宫中最盛大、最隆重的喜事。

    朱瞻基行冠礼的前一日,由宫中执事官陈御座、香案于华盖殿,设皇太孙冠席于殿上东南,在大殿西边的方向,放置着衮服九章、远游冠、绛纱袍、折上巾等,缁犀簪陈放在衣服南方。

    每一件衣冠摆放的位置、朝向,都有严格的规定。

    到了行冠礼的吉时,庄严的鼓声敲了三下,文武官员华盖殿。皇帝朱棣戴着通天冠、穿着绛纱袍,升座如常仪。

    主持冠礼的是朱棣最仰仗的心腹之臣——太子少师、皇太孙太傅姚广孝。姚广孝刚一就位,乐声又起,文武百官四次朝拜,乐声停止,姚广孝宣布:“皇太孙冠,命卿等行礼。”

    于是,文武百官又朝着皇太孙朱瞻基的方向,行大礼,又拜了四次。

    然后是专门负责给皇太孙束发戴冠的宾赞官员,按照次序给朱瞻基梳头、束发,执事者奉折上巾。

    再由宾赞官到皇太孙席前,向北面祝辞,然后跪着给皇太孙加冠。

    此时乐声又起。文武官员,朝着南北两面分立两旁。

    然后再由姚广孝宣布:“奉皇上旨意,敕字。”

    朱瞻基再拜,跪着听皇爷爷给他宣布敕字。

    所谓敕字,吴二红觉得,就相当于给接班人,拟一个座右铭之类的偈语。

    朱棣给皇太孙的敕字是:敏。

    吴二红猜测,这个“敏”字,大概是取《论语?里仁》中,“君子敏于行而讷于言”的典故,希望朱瞻基做到话语谨慎,做事行动敏捷,不要跟他父亲胖太子一样走路都不便。

    冠礼已成,就由宫中的一种叫做“内给事”的官员,引领皇太孙入内殿,去拜见太子,太子妃。朱瞻基跪下致辞,大意是儿子已经成人,感谢抚育之恩。

    接下来的议程就是,第二日皇太孙去拜谒太庙,告知祖宗,后辈已经成年,可以履行职责了。

    冠礼的最后一道程序,就是第三天,百官穿着朝服到华盖殿称贺,太子在端木宫赐宴,由朱瞻基独自主持接待。

    吴二红看着这几天忙得不可开交的皇太孙,忽然觉得,他真的长成大人了。

    亲们,感觉这皇室小帅哥享受了好多个史上第一哦,羡慕嫉妒恨。喜欢你就票票啦,特别感谢书友萧玖灵、livechos、T不二、ponyi、夜半、侠客、云罗燕飞、飞天飞翔等每日的票票,求,求收藏,求打赏。

39章 帅哥怨我帮倒忙?() 
二红默默欣赏这朱瞻基穿着华丽隆重的冠服,站在群臣中致辞的样子,惊觉,这个皇室小帅哥已经不是小帅哥,而是大帅哥啦。

    虽然他刚过13岁,可是高挑秀雅。一身华丽的衮龙袍冠冕服和他头上的羊脂玉圭交相辉映,更加的衬托出他的的挺拔,应该是多年习武的原因,虽然身子看起来单薄但是却一点也不脆弱。

    脸如银盘,姿态闲雅,瞳仁灵动,杏子形状的眼睛中间,星河灿烂般的璀璨。直挺的鼻梁唇色绯然,侧脸的轮廓如刀削一般棱角分明却又不失柔美。

    下巴微微抬起,在芸芸宾客之间一一举杯,言笑晏晏,那笑容颇有点少年风流的佻达。

    这是二红这么多年第一次这么认真的打量朱瞻基,她真的感觉自己的眼睛,被突然长大了的朱瞻基完全吸引住了。帅哥原来是这么养眼!

    此时,太子府的花园里,芙蓉月下妖娆,浅红色的新蕊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