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不,咱们有时间还是得多经营下自家领地,现在这领地也是代代相传的家族财富了,总不能等咱们老了,临蹬腿的时候,交给儿孙的只是一块穷地吧。”
常何要了一碗皮蛋瘦肉粥,几口喝完。
抹了下嘴,“这领地也不好经营,我那地,荒的要死,还尽是些蕃胡刁民,难管的很。”
“难管也得管,这可是你的家族领地,把你的警卫队建起来,需要什么军械,找远,他会给你个好价钱,绝对优惠。对那些蕃胡,该狠的时候狠,不能手软。”
“打完了,记得给俩枣。”
常何摇头,“难啊,这些胡人,连句汉话都听不懂,个个桀骜不驯。”
“这还不简单,编户齐民,保甲连坐,再给他们扫盲课,教他们汉话和简单的汉字,趁机会,多宣扬一下咱们的化、律法、风俗传统什么的。”
秦琼在一边补充,“关键还是得让这些胡人也享受到一些好处,得让他们明白,跟着我们,日子是会过去好的。”
“怎么做?”
“你可以弄些矿场啊、工坊这些,招些蕃人做工,这不让他们有赚钱机会了嘛。”
秦琼这些年也是明白一些道理,只要日子过好了,谁都没心思瞎折腾,尤其是那些普通的百姓,更是如此。
李君羡这时压低了些声音道,“我听到一个消息,陛下想要选勋戚贵族高官子弟做宫廷侍卫。”
“过去亲勋翊三卫五府那种?不是早已经罢除了吗?”
过去的三卫五府,号称内外。这是一种用勋戚官员子弟做侍卫的制度,这些年轻的勋贵子弟充为侍卫,直接授予品级。担任一定年限的侍卫后,外放入军或者是地方官府担任官职。
这也算是一种门荫制度,是贵族官员子弟出仕的捷径。
后来朝廷大力推行科举取士,又肆分封贵族,便将这项门荫制度取消了。
现在皇帝想要重启这个制度,肯定不是要给贵族官员们福利。
秦琼迅速的猜测着皇帝的用意,最大的可能有二。一是这些诸侯高官子弟入宫为侍卫,便成了皇帝的人质。其二,皇帝想要在勋贵子弟,亲自培养训练一支可靠的卫队。
甚至是等这些年青勋贵子弟成长起来后,将来把他们安插到各地军,担任军官职务,替他掌握军队。
“不愧是远亲自教出来的得意门生,不得不说,皇帝这招倒是挺厉害的。”
“我们要阻拦吗?”李君羡问。
秦琼问,“陛下若用勋贵子弟为宫廷侍卫,是否授予官职呢,将来是否能够有直接入仕的资格?”
“这个具体还不知道,但既然做宫廷侍卫,肯定不一般的。”
“这个事情我们几个也决定不了,”秦琼沉吟道,“回头我与马相等商议下,看看诸位相公是什么意见。”
第1357章 登临()
“这人长的可真难看,怎么跟个猴似的?”
在张超和李世民的面前,躺着几个人。。长的非常难看,跟个猴似的人。浅棕的肤色,长而直的头发,很少汗毛,甚至都没胡子。颅形较短,眼睛却较大,鼻子小而直,嘴唇偏厚,身体很矮小。
“这是吕宋岛的土著了,土生土长。”张超看着这几个尸体,一下子从他们那十分明显的特征认出来,这是吕宋土著了。
其实原与吕宋的接触,官方记载的史书里,最早是在三国的东吴时期,那是四百年前了。
三国时期东吴偏安一隅,打不过曹魏,甚至都争不过蜀汉。于是东吴也不走寻常路,一度往海去探寻。
如东吴曾经移民到宝岛垦荒,还曾抓过不少山夷回去做奴隶。后来,东吴的交州刺史吕岱还派朱应、康泰出海巡视。
行动的名称叫南宣国化,目标则是扶南。
在这次往后世越南、柬埔寨南部一带的外交活动,他们的船队来过吕宋。
在他们的记载,吕宋这地方当然还没有什么正式名字,甚至连吕宋这个名字,都还是张超头一次拿来用的。
当时的菲律宾,七千多个岛屿还都处于土著部落形态,跟琉求的山夷差不了多少,土著很多,但都还很原始。
两位东吴的外交使者过来逛了一圈,大为失望,土著人畏惧东吴船队,远远的躲藏起来,连见个面寒喧两句都不敢。
而这些岛土著们的落后情况,也让两人很失望,这些土著既无法贸易赚钱,又不能借兵支援东吴,跟他们实在没什么好谈的。
两人吟了几句诗,让水手在岛岸边立了一块石碑,写了几个字后走了。
到了隋朝时,航海技术和海贸都已经大为进步,南方的扬州、泉州、广州都十分繁荣。
这个时候,已经有商人驶往菲律宾群岛贸易了,还有了固定的航线。
只不过限于当时的航海水平,因为风浪、潮流的关系,这条航线却并不是直接从福建沿海直接前往直线距离最近的吕宋岛。
而是从泉州出发,先绕过海南岛,然后沿着越南海岸线抵达越南南部的占城,然后补给后继续沿海岸线南下,在马来半岛一带横渡南海,抵达渤泥岛莱,然后再北,抵达菲律宾南部的棉兰花岛和苏禄群岛一带。
绕了一个非常大的圈。
但这条航线,也仅仅是南洋贸易航线的一条小支线而已。跑这条航线的商人也很少,因为直到眼下,菲律宾群岛,也都还没有出现一个王国。
都还是在部落时代,一个小岛可能是一个部落,一个大岛,可能有几十百个部落。
语言不通,甚至还处于混乱的敌对关系。
他们最大的部落,也不过是有一些村子的联合而已,连城市都没有。
他们的产出,也是水果、香料、海产品,有时也会把抓到的敌方部落的人当成奴隶卖给原商人。
原商人卖给他们的是丝绸、瓷器、茶叶、酒、布匹这些东西。
贸易量很少。
因为太落后,使得虽然有固定的航线了,但商人很少去。原也知道有这么一片岛,但也了解的很少,只知道南海深处,有这么一群穷逼猴子。
不过这一次,张超南下,却不是走那条旧航线。
早在十多年前,张超已经开始插手造船业,提出了许多航海技术改革。张家参与航海贸易,张家的船只到处寻找新航线。
从泉州直接航行吕宋岛。
也可以从琉求直接航行吕宋。
甚至从海南、从广州、钦州港等,都有航线可以直航吕宋和渤泥、爪哇等地。
这次,张超和李世民的舰队,是在鸡笼南下,经呆湾海峡,然后直接到的吕宋岛。
其实距离很近,不过几百里而已。
起过去那绕一圈,节省了不知道多少路程。
李世民抱着一个椰子,他最近挺喜欢这种水果的,甜甜酸酸的,让他在这炎热感觉舒爽了不少。
来之前,他本来以为吕宋是个什么很好的地方,结果发现沿海岸行来,这地方虽然与琉求出乎他意料的近,可沿海岸看到的都是山和树林。
连个城镇都没见到,好不容易看到一个村子,结果船刚靠近,人都跑光了。派了人去,本想与他们对话,结果他们却敢偷袭。
一番战斗。
唐先遣小队无一伤亡,但却杀了七个,其它人一哄而散,先遣队只好带着这几具尸体回来。
丑陋,矮小。
拿的武器是木头削尖的长矛,还有吹箭。
腰围着兽皮,打着赤脚,跟个野人似的。
太失望了。
“这吕宋岛也太一般了。”李世民感叹着。
张超却只是笑了笑,现在呆的还是吕宋岛的西北沿岸,这边都是山,当然差了。
但再往南下,到了马尼拉湾,那里有部平原,东南还有科尔平原,那可是极肥沃的平原沃土。
仅是马尼拉湾,那是最好的深水港。西北…东南长达一百二十里,东西两个半岛环抱,海湾深入内地,北和东北连接部平原。
海湾主要地区水深十到四十米,潮差变化小,这里还是最优良的捕鱼心。西南部的科雷希多岛,把海湾分成南北两支水道,航行十分安全。
这里虽然受台风影响较大,可耕种却是条件很好。
马尼拉湾已经被张超命名为吕宋湾,那里是他选的吕宋王国的发展的心。
优良的深水湾,紧邻的肥沃平原,距离原又这么近,加土著虽多,但却没有统一的势力。对于过江龙的张家来说,再没这里更好的地方了。
交州、林邑、扶南那些地方虽然更好,但那边土著势力强,同时也是朝廷的直辖地,张超是没半手插手的。马来半岛的土著势力也很强,而且那边距离原很远。
吕宋如同一张白纸,可以随张超泼墨。
选了一个不错的海湾,船只直接驶到岸边。
张超较谨慎的派出了士兵岸,先做了一番搜查。
确认安全之后,才让船的人下船。
先扎下大营,树营栅,立帐篷,然后寻找干木材,挖灶。
营地设在一条小河边,直接可以取水烧开饮用。
还有不少士兵去采椰子和香蕉,这里最不缺的似乎是这个,到处都是。
在船闷了好些天的船员们,脚踏陆地后都很满足的做着伸展,不再是闷臭的舱里空气。
在船,因为人太多,只能分批轮流的甲板透气。
船吃的也差,淡水都有严格的限量。
最可怕的是若生了病,会被立即送去医疗船,如果严重要隔离,再严重点,可能要被扔下海,特别是被诊断为易传染的疾病后,基本会被抛弃。
运气好,刚好路过个岛,还会被送岛。如果运气不好没岛或陆地,只能去喂鱼了。
李治有些虚弱。
他脸色苍白,身体无力。
医生说不是什么大病。
“我不想走了,能不能让我留在这里。”李治对李世民道。
“殿下的封国在澳洲。”
李治恼怒的道,“我不想再走了,反正澳洲也好,这里也罢,不都是要送我去荒岛吗,那我留在这又有何区别。”
张超对他道,“这是吕宋岛,是我的封国。”
武媚娘的脸色也不太好,好在她怀里的孩子虽然年幼,但身体很好,并没出现什么不适的情况。
吹着海风,闻着那大海腥咸的气息,她安慰李治。
“殿下,用不了多久,能到澳洲了。”
李世民过来拍拍儿子的肩膀,“拿出点男子汉大丈夫的气概来。”
原来还很好的天气,突然阴云密布。
“要下雨了,回帐篷吧。”
如今这个季节,正是吕宋的雨季。南洋的旱季雨季分明,而且雨很多。还经常会有台风,雨更是说来来。
好在已经立好的营地,扎好了帐篷。
大雨倾盆而至,夹着狂风。
张超没回船,又不是台风,一场大雨而已。
“这吕宋岛跟琉求相,差太远了啊。”
一名随从说道,连续沿岸航行了好多天,这吕宋似乎除了大,没其它的了。除了山,还是山,除了丛林还是丛林。
“其实吕宋岛琉求大,也琉求更好。我们再往南行几天,有一处优良的海湾,海湾北边,是两个巨大的肥沃平原。海湾北的吕宋平原,延伸三百多里长,这关平原也小不了多少。”
一说关平原,大家心里立即有了一个很直观的印象了。
八百里秦川啊,关平原过去那是多么的富饶,虽然如今关平原土地没过去富饶了,可也依然是西北最重要的粮食产地。
吕宋的部平原当然没有关平原大,但这里的土地却更肥沃,雨水更充足。何况还有这么好的港口和内湖,论起发展来,潜力却是更大的。
第1358章 宫廷侍卫()
“多少?”
房玄龄盯着一名侍卫问。
“八百多斤。”
“八百多少?”
“八百三十八斤,”马周兴奋的告诉房玄龄。
南郊,司农寺的试验农田里,今天土豆收获。这是二月种下的土豆,眼下六月收获,今天土豆收获,皇帝与宰相率许多重臣亲至。
看着一块块土被翻开,泥土里一个个的土豆被拣出来。
去泥装筐、称重,详细的记录下一个个的数字。
当亩产出来的时候,大家还是有些被吓到了。
亩产八百多斤,惊人。
“第二亩的亩产也出来了,九百一十七斤!”褚遂良高兴的过来,报出一个更高的数字。
司农寺的这片土豆试验田足有一百亩。
房玄龄和马周高兴的向田里的天子禀报亩产量,那边承乾走在田里,看着那一颗颗土豆蛋,也是满脸喜色。
“陛下,已经统计出了十亩地的亩产,平均八百三十多斤一亩。”
八百多斤一亩,这简直是惊喜了宰辅大臣们。以前一般的田地种麦种粟,一亩也百多斤。后来搞精耕细作,又保证施肥,使得产量大增,一季亩产能达到平均两石以,如果是等田地,甚至亩产三石都有可能。
那些好的水田种水稻,施足了肥,甚至能平均产出三石半到四石。
可一亩产八百多斤还是很吓人的。
为了让数字较有可取性,这块土豆试验田,只是普通的耕种,并没有特别过份的施肥耕种,可却还是收获了这么多的土豆。
“司农寺在天下各州都有试种土豆,各地亩产还得时间报来,但相信,都不会太差。”房玄龄笑道。
“陛下,算土豆不同一般粮食,可哪怕按四斤土豆折一斤粮来算,这一亩也起码是两百多斤粮啊,相当于亩产两石粮食。”
马周也在一边笑道,“土豆不水稻金贵,必须水田。甚至麦子和粟都更耐旱,哪怕是沙地、坡地都能够种植。”
他手里抓着几个土豆,也丝毫不在意土豆的泥巴,握着几个土豆,跟握着宝一样。“土豆完全可以种两季,二月种下,六月收。七月又可以再种一茬,哪怕下半年收的少点,可一年起码能收一千五百斤以一亩。”
“四斤土豆折一斤粮算是较严苛了,其实对于普通贫困百姓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