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最好的时代。”柯庆直言不讳的道。
“是啊,这是最好的时代,不过今天出来逛逛聊聊,我也还是发现了不少的问题。比如说,那些工厂主,作坊主、商铺老板对于工人、伙计的压榨还是很狠的。许多工人天刚亮开始工作,一天要工作七八个时辰,甚至加班到半夜。可加班却没有加班费。”
“工资普遍较低,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缺少休息。甚至生病了都请不到假,要带病工作。生病了,老板也不会负担医药费,甚至有时还会因此被老板解雇。”
“被解雇甚至不需要任何理由,也不会有解雇的补偿工钱。”
“还有,雇佣童工的情况很普遍,薪水极低。甚至各种借口克扣、拖欠工资严重。”
“甚至还有辱骂、殴打工人的。”
在张超看来,这些人就是黑心的资本家啊。
怪不得说,资本家来到世上,每个毛孔里都流着罪恶的血。他们为了利润,可以想尽一切办法压榨剩余价值。
许多人在工坊里做工,真正的是血汗工厂,日夜劳作,没日没夜,跟作牛作马都没区别,动则还要挨打挨骂。最可恨的还是会被各种理由克扣工资,罚钱。
吃的差,住的更差,没有半点劳动保障。
这种情况,其实应当早在他的预料之中的。哪怕是在后世那样的时代,这种黑心老板黑心工厂依然到处都是。
在这个时代,监督不力的情况下,肯定只会更多。
许多后世有的问题,这个时代都有。
比如衙门官吏办事没效率,甚至贪污**的情况很多。
只是相比过去,大家觉得如今已经很不错了。
就连那些在黑工厂里做事的工人,也觉得虽然苦点累点,可每月拼命工作后还是能拿到两三贯钱,也能养家糊口。特别是对许多十几岁的年轻人来说,这已经挺不错的。
而对那些老板来说,他们觉得对工人也还不错,包吃包住了,一月还要付两三贯钱呢,不多加点班,自己怎么赚的回来。
想以前招学徒,哪个不得免费干个三年又三年,才能当个有工钱的伙计。
许多人觉得这一切理所当然,张超却觉得不对。
今天,也许这些人能够忍受,但长久以往,他们会一直忍受下去吗?
基本的保障是得有的。
回到家,张超得到李世民已经能说话的消息。
“这是好事了,起码现在陛下可以当面亲口的对长孙无忌说清楚,我可没给陛下下毒。”
老铁枪道,“这样的玩笑还是少开。”
六十多岁的老铁枪已经须发皆白,脸色还算红润。不过也确实老了,他现在除了张超和莲兰这三个,这十几年娶妻纳妾,老来开花,又生了张越等七子六女。最小的孩子才三岁,大的已经十五。
“文远啊,爹已经老了,以后越儿他们兄弟,就都交给你这个三哥了。”
老爹以前有过两个儿子,因此在张家,张超是排行第三,算上后来生的七个,老爹这辈子也生了九个儿子,收养了一个。
对老爹来说,这辈子是非常圆满了,前半生戎马半生,尤其是隋末之时,转战四方,瞎了眼,死了妻儿,曾一度凄凉。
后来遇到张超,日子越过越好,临了了,还能当了郡王。这辈子已经值了,可惜张越虽说已经十五岁了,可比起差不多年纪的张璟等张超的儿子,张越却差远了。
老来得子,有些娇惯了。
若是当初留在张超身边,由这个三哥亲自教导这个四弟,或许张越也和张璟他们一样优秀了,这算是老爹唯一的遗憾了。
“文远,我打算把四郎他们七兄弟留在汉京,放到你身边,让你好好教导矫正几年。要不然,我怕我一死后,你帮我挣下的这偌大家业,传到他们手里,他们也会败光的。”
张超安慰老爹,“其实四郎也还算不错的,其它弟弟们,还年幼呢。”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他们是什么样,我这个当爹的很清楚,也只有你这个做哥的能管的了他们了。若是他们以后不听教训,我这那点封地家产什么的,你就都留下,不要给他们,给了也是会败光。”
“老爹,你想太长远了,你这身子骨还硬朗着呢。四郎他们也还年青,有的是时间教导。爹若放心,就把他们留我身边。有五年时间,足够让他们脱胎换骨了。只要七娘肯舍得就行!”
老爹脖子一梗,“就是那败家娘们,对这些孩子过份的宠溺才有今天。这事情我说了算,她管不了。再不好好管管,以后真的只会丢我张铁枪的脸,羞先人的。”
其实张超的管教办法也很简单,把这几个小兄弟全扔进讲武堂下的少年军事学院,让他们接受封闭式军事训练。一年就两个假期,那时张超亲自放在身边管教,有五年时间,烂铁也能锻打成好钉。
内阁九位宰相集体去长乐宫探望太上皇。
长乐殿里,承乾和皇后夏花娘还有太子小龙也一起来探望李世民。
李世民今天的心情看着不错,靠在床头,喝着奶。
两名御医在帮皇帝做着推拿。
皇帝的气色也不错。
见到张超他们来了,还主动打招呼。
“陛下,感觉如何?”长孙无忌问。
李世民对长孙无忌却没什么好感,哼了一声,“还死不了。”
他不顾长孙无忌,却对张超招手。
“文远,过来朕这边。”
张超微笑着走过去。
李世民右手握着张超的手,“朕还记得中疯之后你在朕耳边说的话,你说等朕后了会送朕去美洲。”
“说到就会做到的,陛下。”
“朕也知道了,你已经封李弘为美国公,还封了雉奴为澳国公。文远啊,你能不能让雉奴到时也改封到美洲去,随在朕身边做个伴?”
张超呵呵。
“陛下,其实澳州也很好的。”
李世民听懂了张超的拒绝之意,其实他刚才已经问了承乾一次了,承乾不做回答,也是拒绝之意。
叹了一声气。
“罢了,就让雉奴去澳州吧。”
李世民叫过武媚娘。
然后又叫承乾。
“皇帝。”
承乾过来,“陛下。”
李世民又叫张超。
“上皇!”
“朕欲立武氏为太上皇后。”
承乾惊怔,武氏不过是一个才人而已。况且,在他心里,只有他母亲才是皇后。
“武氏区区才人,如何堪当太上皇后?”
太上皇后,就是太上皇帝的皇后,这与皇太后还是有些区别的。皇太后一般是皇帝去世后的遗孀皇后,在新帝继位后尊为皇太后。而太上皇后,是太上皇还在。
李世民要立武媚娘为太上皇后,确实让人惊讶。
承乾是坚决反对,甚至都不管武氏就在旁边。
李世民望向张超。
“文远。”
张超苦笑。
“陛下,本来这只是你的家事,但册封太上皇后却非普通家事,这既是天家大事,同时也是朝廷大事。毕竟,不管是皇后还是太上皇后,那都是举足轻重的大事。”
“臣以为,武才人照顾陛下用心,但毕竟此前只是才人,若陛下加封其为太上贵妃、太上淑妃,自是无人反对,可贸然加封太上皇后,请恕臣无法支持。”
武氏坐在李世民的床边,一边抱着李弘,一边握着李世民的手,低着头,面无表情。
第1316章 一手刀剑,一手儒经()
宫中甬道。
张超和承乾一前一后相差半步走着,承乾还是很不高兴,“朕不可能让他胡来。”
张超笑笑。
他都想不到李世民会想立武氏为太上皇后,简直出人意料啊。这对老夫少妻简直是相爱相杀。
从才人立太皇太后,哪怕李世民已经退位,立武氏也确实差不多是他自个的事了。可也得考虑下承乾,毕竞他娘以前是皇后。李世民宠武氏,承乾管不着,但想立为皇后,承乾不答应。
正室的地位,应当属于他娘,哪怕已经去世,这个位置也不能让别人脚。再者说,武氏若成太上皇后,那李弘也就算是嫡出了。
“陛下不是已经让了一步,封武氏太上贵妃也不错,反正过两年太上皇和太上贵妃都去美洲了。”
承乾走到一边凉亭坐下。
“武氏怎么就把陛下的团团转呢?”承乾不解问。
“上皇现在寂寞啊,而武氏能够懂上皇心意,算是知音吧。”
······
阁。
宰相们回来后,都忍不住说武氏不愧媚娘这名字,能媚人。上皇也是个了不得的皇帝了,现在然都让这个十几岁的才人的五三道的,都要立她为太皇太后。
十几岁的太皇太后,想想都让人惊叹。
“也不知道她用的什么法子。”
“可不,我还记得当甘露殿里,她一烛台砸上皇头上,可是把上皇砸晕。当时上皇都想提剑砍死她了。”
长孙无忌冲进来的张超道,“大家得问赵王啊,武氏可是在赵王府里长大的,说不定在赵王这里学的几招兵法呢。”
张超也不在意他的玩笑话。
“大家都好有闲雅意,看来这明年的财政预算案都拟好了啊。”
褚遂连忙道,“还没呢,各部争的厉害,这总预算就这么多,可都要开支,往哪边倾斜也不好弄,正头痛呢。”
“军费开支肯定得多留点,明年用兵的地方多,得早做预留。虽然咱们九个,每个人都有一笔特别预算,但这个得用在最关键的时候堵窟窿的。”
对于朝廷主政的阁来说,维持朝廷的安稳运转当然是首要的。而朝廷运转最重要的当然是收税和钱了。
收税,保证明年的税赋收入。朝廷今年做出的财收预算是明年预计收入一个亿,这其中两税的农业税收部分是固定的,朝廷早些年前就布了永不加赋。
因此哪怕这些年朝廷开垦的边地新耕地越来越多,也有许多过了免赋减赋期,可朝廷早定下了两税中田赋的总量是不的。因此纳赋的田越多,每年每亩田的赋却更少。
不过现在也没有谁说要取消这个田赋固定,毕竟永不加赋的口号喊出来,还是深得百姓爱的。
每亩田赋减少,百姓负担也确实是减轻。
再说了,朝廷大头税收还是在工商、海关常关、专卖等这几方面,这才是大头。
一个田赋的永不加赋,其实一年也没少收多少,但却获得了大唐无数农民百姓的称赞,这也是非常值得的。
一年一亿的税赋收入,相当的惊人。
能够保持这个财收,除了工商兴盛之外,最大的原因还是在改革之,朝廷就定下了官绅贵族一体纳税的这个制度。
在大唐,虽然贵族成千上万,官吏数量如今更是庞大,士人阶层也是相当的惊人,可他们都没有如明朝一样获得什么免税免役特权。
大唐的役都折钱,大唐的税都明摆在那,不可能免税的。
连张超这个大唐第一贵族,都是纳税先进户,从没有税漏税。灞上张家家大业大,那么多的产业,每年向朝廷纳的税,也是相当的巨大,但却没少过。
对张超来说,其实张家经营产业,已经占了许多优势,许多产业甚至都是垄断的经营,利润很高,没必要却逃那点税,他只是会让自家的账合理的税而已。
税是可以的,但逃不行。
想想大明朝,中明以后,海贸兴起,工商大兴,资本萌芽。可是朝廷却穷的叮铛响,为何,就是有太多特权阶层的税逃税了。
最有钱的那些人都不交税,每年朝廷的巨大开支都压在最没穷的那些穷老百姓上,还动不动加征加派,地方上也各种摊派火耗,结果就是活不下去的百姓农民起义,葬送大明了。
大唐给勋戚贵族们分封,给他们领地一半的税赋收入,可以说也是让贵族们愿意纳税的一个交换了。
不过一年一个亿的收入虽多,可朝廷的开支也大。
贞观十四年的累积,从过去的库空空,到如今库里存钱折铜一亿贯。
李世民留下的底子还是很厚的。
只是当被张超坑了一次,朝廷空有各种砖银锭铜锭,各种绢布粮食,却一时不能现兑付百姓的纸钞,加之应对失措,最后若出了融危机。
而南军入京后,李记各地钱庄秘密藏起来的那些钱就都拿了出来,加上朝廷各地的钱,迅速的平息了这场融动。
如今朝廷货币改革,一改过去全面通纸钞的办法,而是钞币兼行。一面是把如今四大商业银行的印钞权加大兼管,虽然还能印钞,可纸钞发行准备却提高了,贷款准备同样提高许多。
另一方面,朝廷不停的铸造新的银铜元宝,又回收旧钱,让各地的民众对市场的信心不断加。
张超主持的阁,如今的一个根本预算制度,就是量入为出。朝廷每年会先做出一个来年的财收预估,然后把其中的九成拿出做明年的财政支出预算。剩下一成,存入库做为储备。
贞观这些年来一直是这样,才积蓄了一个亿。
一亿财收,九千万支出,其中八千万直接做预算,剩下一千万是划给九位阁宰相。
当然不是给他们私分,是每人掌握一笔做为宰相特别预算资,用以各自分管的那一块的紧急用资。
比如分管兵部的宰相,他手里有一百万贯特别预算。万一第二年的军费预算超支了,这个时候就得从他的这笔钱里先用。若是还不够,那还有次辅和首辅的特别预算款。
张超为首辅,手里有两百万特别预算。
宰相手里的这一千万,看似多,但要用来最后剂,也是很紧张的。毕竟,每次做预算的时候,看似做的差不多,可每年最后总是各种请款的地方层出不穷,最后一年勉能够不超总预算就不错了。
实在超了,就只能从库里填补亏空。
若不是靠这种支出预算严格控制,朝廷各开支没有控制,乱上项目,那别说一年一亿收,一年两亿收肯定也会不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