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好地主》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唐朝好地主- 第75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可李世民也舍不得那边。

    从鸭绿水到汉江的高句丽故地,可比辽东的山区要肥沃的多。

    “辽东朕所欲有,平壤亦朕所欲有!”

    “陛下,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啊。”房玄龄还是劝说道。

    “算了,待先平灭高句丽再说吧。”李世民无奈摇头。

    三月。

    辽海冰消。

    唐军舰队自旅顺不冻港结束休整,直接抵达建安城下。

    到了此时,高句丽已经彻底粮绝,据报,建安城里的高句丽人已经把战马都吃光了,现在已经在吃人。

    吃人。

    这已经是到了最绝望的时刻,可乙支文德还不肯降。但高句丽此时虽然还拥有三十余座山城,有近二十万兵。

    但实际上,高句丽小朝廷所在的建安城已经成了一座孤城,被切断与外面联系了。

    他最近的援兵,就是安市的杨万春。

    但就在此时,同样粮绝的杨万春犹豫许久,在与唐军密使谈判多次后,终于决定率军开城投降。

    三月十日。

    安市城主杨万春率八千人开城投降唐军,李靖也终于夺下了这座啃了两年都没啃下的坚城。

    杨万春的投降,让高句丽人最后的一点侥幸也没了。

    随着冰消雪化,唐军终于开始再次出击。

    面对唐军,一座又一座山城投降。

    四月初一。

    建安城下,李世民骑着汗血宝马,遥望城头。

    “进攻!”李世民冷冷的发出命令。

    一排大炮猛烈轰击,阵阵烟火,炮声隆隆,被李世民封为建安侯的杨万春带着几万高句丽降兵,对安市发起猛烈攻击。

    战斗打了三天三夜。

    建安城里的乙支文德虽粮绝到吃人,可却依然凶悍无比。

    若不是有唐军押阵,杨万春的降兵早不知道崩溃多少次了。

    不过虽然城下伏尸累累,可三天后,最终还是让杨万春用尸体铺出了一条血路,杀进了建安城。

    杨万春入城之后,屠灭了建安城。

    当时城里只剩下了三千余人,被杨万春和他的一万余麾下杀光了。他们三天时间,在城下伤亡一万余,几乎是伤亡了一半。

    建安城的攻陷,也终于标志着立国数百年的高句丽的灭亡,不是如以前那样败于中原王朝,而是被彻底灭亡。

    看着那死寂的城池,李世民转身回了船上。

    “把高藏和乙支文德的尸体带走,其余的尸体全烧光。”

    战争已经结束。

    如何处置高句丽的疆土?

    如何处置高句丽的百姓?

    在此前三年战争里,唐军实行的是攻下一城,就押走所有人的办法,为的就是防止他们反抗。为了惩罚高句丽人几百年来的入侵,特别是几十年前征辽之战中死去的那些汉家子弟,俘虏的高句丽人都被贬为奴隶,运回中原发卖。

    而当年隋朝征辽时被俘虏留下的汉人,确认身份后被送还家乡。

    三年,唐军差不多是运回中原一百余万高句丽奴隶,还有一些则逃入深山老林,或者逃去了百济、新罗和靺鞨、室韦。

    如今,随着春季战争结束,大量投降的高句丽都在唐军的俘虏营里,有近百万之巨。这些人多数已经饿的不成样子。

    魏征提议当安抚这些人,放他们回乡,授给他们田地,编户齐民,以后他们就是大唐的子民。

    “臣坚决反对!”马周高声说道。

    “大唐对高句丽是灭国之战,如今既然已经灭国,而且此前已经将百万高句丽人发卖为奴,那么就应当一劳永逸,永绝后患。这剩下的百万高句丽人,应当也全部发卖为奴隶,最好都是卖到中原去,这样我们接下来移民过来,就不用再担心高句丽人的死灰复燃。”

    魏征讲仁义,而马周讲王霸。

    如果用魏征的,朝廷也只是得个名,但既然之前已经都那样做了,这名其实也得不了。况且,大唐是灭国的,大唐是要把这里变为直辖地,不是想在这里实施羁糜制度,也没打算再扶持高句丽人来代管这里。

    一劳永逸,斩草除根,永绝后患。

    这几个词在李世民的脑海里旋转。

    他确实也顾忌名声,但现在不是讲仁义道德的时候。大唐前后费时八年,大战三年,伤亡了数万将士才拿下这片疆域,他有什么理由放手。

    “房相,依你之意呢?”

    房玄龄道,“臣支持马相国之意。”

    “辅相。”李世民又问长孙无忌。

第1183章 白袍薛礼和霸气测漏的天可汗() 
第1183章白袍薛礼和霸气测漏的天可汗

    辽东道、建安州。。

    海,一条大盖世风帆船。

    泉盖苏父子几个眼神里充满着不安,他们一直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唐人过河拆桥,当年说好的除去高建武,改立泉盖苏为王,改号朝鲜。

    可是结果,唐人对高句丽是毁灭性的进攻。攻破一城,则尽迁其民。一开始还说是送去原,可后来他们才知道,装船走的人运到原,都成了奴隶。在港口,被发卖一空。据说都被买去各个矿山、种植园、工坊里去了。

    建安城破了,乙支德和高藏都死了。

    唐朝连最后一丝机会都没有给他们,百余万高句丽军民,都将送往原。

    没有了高句丽人的高句丽,还叫高句丽吗?

    唐人宁愿花费这么大的力气,也要把高句丽人都抓走,这太狠了。

    一名唐军士兵走了过来,“到地方了,准备路吧。”

    泉盖苏父子一行从船舱出来,外面一排端着长枪的唐军在等着他们。

    “有酒吗?”泉盖苏叹声气。

    当初他不应当答应唐人,这是与虎谋皮,果然没有好下场。

    军士拿过来一坛酒,给他们一人倒了一碗。

    独臂的泉盖苏一口饮下一碗烈酒,面色通红。

    “谢谢了,小兄弟,还不知道你的名字呢?”

    “我叫薛礼,表字仁贵,河东人。”

    “仁贵小兄弟,看你年纪不大,想不到也早早投身军伍了。”

    薛礼摇头。

    “我不是官军,我是旅顺港李记卫队的护卫。”

    泉盖苏打量了下这军士的装备衣着,笑笑,“原来是李阎王的人。”

    说完,他走到了甲板船舷边。

    “仁贵小兄弟,是要砍头还是什么?”

    “种荷花!”

    薛仁贵如实说道,种荷兰,是绑石头沉海。

    如泉盖苏自己想的那样,大唐确实过河拆桥。高句丽的疆域都没了几个高句丽人,大唐为何还要立一个朝鲜国王?

    这种人,李世民连养都不愿意养,他反倒是较佩服抵抗到死的乙支德,还有那死不投降的高建武,哪怕是最后无奈投降的杨万春,都渊氏父子更让他看的起。

    五花大绑,然后挂石头,一个接一个的被推入深海之。

    几朵浪花溅起,又恢复寻常。

    薛仁贵拍了拍手,算是完结了一个任务。

    “走了,回程。”

    几个相熟的队员笑说着回到旅顺后要去哪喝酒,“仁贵,你去不去?”

    薛礼摇了摇头。

    “你们去吧,我还要看书呢。”

    “你真是个书呆子,考什么武举啊。武举考了也不过是进讲武堂,出来不还是当兵。我倒觉得在旅顺挺好的。”

    “是啊,咱们给赵王做事,和给朝廷做事有什么区别,赵王给的待遇更好呢。”

    “是。”

    薛仁贵今年二十二岁,虽然眼下只是个普通的旅顺港卫队巡逻艇士兵,但他其实没有与队友们说过的是,他祖也曾阔过的。

    他是河王绛州龙门人,他六世祖,还是北魏河东王薛安都。

    他的家族,也是河东薛氏氏族。他的六世祖是北魏郡王,曾祖也官至太守,爵封县公。祖父,官至御史大夫。是他父亲,薛轨,也曾任隋朝襄城郡赞治。

    不过因为父亲早亡,因此家道落。他少年时,家境十分贫寒。

    若不是十余年前,朝廷推行新政,地方大兴教育等等一系列新政,薛仁贵连书都读不起,更别说后来结婚娶妻了。

    薛礼小时读了几年免费的小学,然后在家种着家里几亩地,有空时在工坊做些工。妻子柳氏十分贤惠,常劝丈夫要出门建功立业,重振门楣。

    两年前,薛仁贵从河东家里出来,本来是想来辽东投军。但朝廷用兵高句丽,都是征召的南北衙精锐,并不招募他这样没经验的。后来盘缠用尽,他又没脸回家,恰逢见到李家辽南封地招募卫队。

    他便应募报名,最终通过,成了李家辽南封地旅顺港巡逻队的一员。

    在辽南做护卫,待遇确实还不错的。

    只不过薛礼一心想着建功立业,衣锦回乡。如今眼看着辽东战事结束,他最终想到一个办法,是准备参加朝廷的武举考试。

    朝廷的武举考试是一年一试,从军队和民间选拔优秀的苗子,入讲武堂学习,为军队培训优秀军官。

    如果能进讲武堂,能当军官,将来有机会战场立功。

    他甚至想着到了讲武堂,说不定还能得到赵王的亲自教导。据说当年第一次武举考试时,赵王在考试时直接收了四个学员为亲传弟子。

    现在王玄策、高侃、官仪、刘仁轨四人,都已经成了开国侯了。

    多少年轻人心的崇拜对象。

    不过武举虽不如科那么难,但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一年一试,可一年也只录取几百人而已。不但要武艺好,还得有化。

    ······

    旅顺。

    皇帝临时驻跸此处。

    高句丽已经扫灭,但事情还没完。

    东征将士在等着奖赏,辽东封臣们等着皇帝兑现当初的分封。

    连薛延陀、契丹、奚、室韦、霫、新罗、百济、东瀛,都在等皇帝的封赏,甚至最后临阵倒戈归附的一些靺鞨部落,也一样在等着皇帝的处置。

    用时八年,大战三年,终于灭亡高句丽,现在大家都准备分一杯羹。

    目光扫过御座下的汉蕃众人。

    李世民深呼吸几口气。

    “八年,八年时间,大唐终于复国子弟之仇,终于收复汉家旧疆!”

    “这皆将士用命,宰辅用心,还有大唐的诸藩共同协力而获得的成功!”

    ·······

    王承恩捧着诏书前。

    “门下:”

    王承恩用他那独特的嗓音高声宣唱诏书,先是对东征将士的封赏,长长一串的封赏名单。许多将帅获得加官晋爵以及钱帛赏赐,还有加赐封地的。

    连下面的普通将士,也都会有重赏。

    又换一份诏书。

    这次却是大唐设立辽东道和朝鲜道两个新设道,辽东道西界为辽河,东界为鸭绿江,北界达到粟末水南岸,东北则以后世图门江为界,东北角是后世的海参崴了。

    粟末水是西流松花江了。这一带,其实是靺鞨部族的粟末部的地盘,他们是生活在粟末水流域一带。

    不过粟末部也早是高句丽的附属部落了,起长白山一带的白山部,以及更遥远的黑龙江流域的黑水部靺鞨,他们算是熟蕃。

    前两年的战争,他们还一直支持着高句丽人。

    现在李世民也不客气,直接把北界划到了粟末河南岸,白水部这次也吃了亏,东北界也划到了他们的地盘。

    不过细说起来,这个北界,其实也是过去高句丽人的北疆了。

    大唐的辽东道西北与契丹交界,正北与室韦交界,东北与靺鞨粟末部交界。

    朝鲜道与辽东道以鸭绿水为界,东北以图门江为界。而在南面,则依然是以汉江为界。

    这个划界,引得百济和新罗的不满,因为高句丽人这些年来一直南侵,三国打打停停,但汉江流域,过去是百济和新罗的。

    现在大唐一个南界以汉江为界,那以前他们被高句丽人夺去的地盘再也拿不回来了。

    他们在这次征东之战,不但出了好几万兵马,还为秦琼的海路军提供了许多粮草。

    打到最后,高句丽灭了,他们却半点好处也没捞到。

    东瀛也很气。

    他们也一样费了很大力气啊,可战事胜利,唐朝爸爸把他们也忘记了。

    李世民给新罗、百济、东瀛三国的赏赐,是一个大唐郡公爵位,然后册封他们本国国王之位,再是大唐以后与他们全面开放通商贸易。

    再然后是赏了一些钱财之类的东西了。

    反正这些,三国国王觉得远远不够。

    薛延陀、契丹、奚、室韦、霫也觉得没赚到什么好处,他们想要人口。

    之前大唐已经运走一百多万奴隶了,现在辽东还有一百来万,他们提出分奴隶、分缴获的金银等。

    新罗、百济、东瀛三国也连忙提出同样请求。

    总不能让我们白费这么大力气吧。

    一百多万奴隶呢,哪怕一家分个十万八万的,他们也觉得可以满足了,若再分些金银珠宝,很不错了,何况还有牛马牲畜呢。

    分人?

    李世民心里冷哼一声,这是万万不可能的。大唐还缺人呢,也不看看大唐的奴隶多贵,牛马倒是可以分,反正现在大唐不缺这些,这些也不值钱。

    薛延陀赏奴隶五万,新罗、百济、契丹、奚各赏两万,东瀛赏一万。其它诸部,赏万八千不等,另外在辽东俘获的大量牛马牲畜,也都均分给各家,连收获的许多布匹衣服啊家具啊总之,是那些李世民看起来是破烂的东西,都归各家分了。

    大唐嘛,自然是拥有疆土,以及那百万俘虏了。

    李世民话一出,成了旨意。

    几家心有不满,可小胳膊也拗不过大腿。反正,土地是大唐的,人口,更多也没了。

    好处这么多,要要,不要拉倒。

    在这个分脏大会,天…朝联盟的盟主李世民,无的霸气侧漏。

第1184章 换封() 
入夜。

    龙涎香在屋中袅袅上升,李世民看着信非常高兴。

    他拿着信快步出屋,来到一侧的厅中。

    “朕做祖父了!”

    “朕有孙子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