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冬天,似乎格外的寒冷。。
李世民站在殿前,看着阴沉沉的天空,似乎又要下雪了。他拢了拢身身的袍子,下雪也好,瑞雪兆丰年。冬天不下雪,那才叫大好不妙。如果哪年冬天不下雪,那么到皇帝下到百姓连年都过不安心。
这意味着明年肯定会出现灾情,没有雪往往有旱甚至有蝗。
一阵凛冽的风顺着廊庑盘旋。
听说在岭南的崖州岛,一年四季都见不到雪。汉京的冬天大雪纷飞,崖州岛却火热如盛夏。而在更遥远的越南州,甚至连冬天都不会有,一年春夏两个季节。
交州则有雨季和旱季两季。
朕的江山,真是万里辽阔。若是有机会,也下一次江南,却趟岭南,甚至去那天涯海角看看好。
打了个寒颤,李世民笑着摇头,往殿走。
屋外寒风凛冽,屋里却温暖如春。
但坐在御案前,看着那些奏章,他的眉头却又一下子紧皱起来。
真是让人烦啊。
摆在他面前的,是一堆堆的奏折,而这些,全都是弹劾李超的。
来自各方各面,有来自岭南的,也有来自朝廷御史台,甚至不是御史的许多官员也都奏弹劾李超。
弹劾的内容五花八门。
有说李超在岭南行事嚣张,逼反了冯冼,大开杀孽等等。也有人说李超在岭南巧取豪夺,大肆贪敛。
还有人说李超故意挑起事端,说他越过朝廷,直接跟真腊和扶南几国谈判,甚至其不经朝廷同意,跟真腊签订协议,答应真腊一起出兵对付林邑和扶南联盟,说李超借机拿朝廷名义讹诈了真腊几百里北方国土,并入他自己的封地。
有人弹劾李超的灭林邑计划,说他不顾林邑为大唐藩属国之事实,要主动出兵侵略林邑的事情。
其它的事情还有许多,反正如今李超在朝,一半的人极称赞李超,而另一半的人又天天弹劾李超。
又看完一本,李世民直接扔进了旁边的箱子里,那已经堆了大半箱了,而在不远,还有好几口盖着的大箱子,那里也一样装着弹劾李超的折子。
所有弹劾李超的折子,最终都装进了一口口的大箱子,堆放在角落,根本不会有批复。
李世民叹了一口气,这都是什么跟什么。
没有一本弹劾到点子。
李超在岭南做的那些,他赞叹还来不及呢,那是大功。什么冯冼宁陈,李世民会在乎他们怎么想的吗?
不肯交权,还想割据,做梦。
该李超这样的强硬手段,不给他们半点机会。
李超对于真腊几国的处理,确实有过越过朝廷。
不过通过六扇门的调查,还有李超的奏章。他倒也对南蛮的局势有一个较清晰的认知了,真腊、林邑、扶南三家结成两个阵营互斗,李超没有调停,也没有去支持林邑和扶南,反而站到更强的真腊这边,这不是维持南蛮局势了。
李超要破局。
李超要让大唐灭了林邑,夺取林邑之地。这是李超在奏章直言不讳的,林邑本国之地,眼下有机会收复当然要收。
至于说越过朝廷,李超的解释是广南离京太远,事情紧急,如果等朝廷回复,只怕错过时机。况且,他这个处置大使,也是有便宜处置之权的。
倒也不能说李超是完全越权。
所有弹劾李超的奏章之,也并不是完全言之无物。真要鸡蛋里挑骨头,总是能挑出来的。李超这样的地位,好多人弹劾他,不过是想着借李超扬名。甚至在揣测君意,认为李超如今地位太高,皇帝会想要拿下李超。
李世民摇摇头,他需要拿下李超吗?
不,也没理由。
经历汉京之乱后,李世民越发需要李超这种久经考验十分忠诚的重臣。此次岭南之行,越发证明李超对朝廷的重要性。岭南归附大唐也五六年了,一直都是地方豪首们事实割据,李超一去,把事情平了。
拿起六扇门的密折。
看了几眼,他眉头皱起来。
面写着李超曾经跟太子提起,要在封地训练骑士。从封地府兵挑选七岁孩童,打小在身边训练,十四年的侍从骑士训练,每年一次考核淘汰。能够完成十四年训练考核的,最终授予骑士衔,赏给一座庄园。
这些骑士,将成为领主的护卫,甚至是那些府兵们的军官。
这个骑士,李世民摇了摇头。从朝廷律法和制度,李超的这个骑士倒不声违法。毕竟朝廷有规定,封地领主可以拥有一支护卫,一里两个名额。
李超打小训练骑士,这也只能说是一种挑选护卫的方式,只要数量不超额,没有什么不对。李超算给那些通过训练的骑士授衔给庄园,这庄园只要是李超自己私人土地,他要送给谁,朝廷也没有反对的理由。
嗯,李超的骑士合法合理。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李超的这个骑士可让人不是那么放心的。从七岁开始训练,经过十四次考核淘汰,最终训练出来的骑士,这得多么优秀?
能能武,甚至可以说不弱于讲武堂的学员训练了。
经过十四年的训练,这些骑士都能成为精锐的精锐,甚至成为优秀的层军官。
李超想干吗?
只是单纯的训练一支精锐护卫,还是有更长远的打算?
这个李超,总是让人无法放心,时不时的总要搞点事情出来。
若是碰到一般的皇帝,这一条,都足以把李超拿下了。
不过最后,李世民还是叹气一声,然后把这密奏也扔到了那个大箱子里。
“陛下,马相、高相等五位大臣求见,说有关于氏族志的要事禀奏。”
李世民抬头。
“让他们进来吧。”
说到氏族志,李世民眼里很不高兴,次送来的那个氏族志草稿,都是什么跟什么啊。居然把崔干列为第一等。
马周五人进殿,行礼。
“几位爱卿免礼平身,坐。”
“陛下,次草稿被退回后,臣等回去之后商议许久,有一个新的编修想法,想先奏报请示一下。”
“哦,那说说看,这次打算怎么修。”
马周把一份刚写的简要提纲呈给一名内侍,由他转呈给皇帝。
李世民接过只看了一扫,脸露出了笑意。
他本以为这次送来的也还是什么崔郑为呢,却没料到,这面写的居然如此符合自己的意图。
皇家一等,勋戚二等。
以本朝官职爵位定排序,不论从前。而且许多过去不是士族的庶族地主阶层出身的官员勋臣,也都能列入,甚至排在前面。
而过去的门阀士族,这次却只能按官职爵位排到后面。他们的官职爵位,是远不如新贵们的。
马周他们暗暗打量皇帝,发现皇帝脸笑容越来越盛,也是长松一口气,看来这次确实猜对了皇帝心思。
高士廉余光去瞧马周,想不到马周这次眼光这么准。
也许这不是马周的意思,而是李超的意思?高士廉心想着。
“很好!”李世民看完,“非常不错,氏族志应当按这个方向编!”
李世民觉得心情很好,氏族志将是大唐新士族的排名榜。
他很清楚,大唐王朝是由三股士族力量建立起来的,一支是关陇集团,一支是山东集团,一支是江南集团。
关陇集团是北魏鲜卑贵族组成的军事集团,其也包括了胡化的汉人和西域的胡人,皇家李氏家族是关陇集团出身,李家当年还是西魏八柱国家之一,李家是关陇集团的重要一员。
而山东集团,则包括山东士族和山东豪杰。山东士族的历史悠久,经济实力雄厚,并且有强大的宗族乡里基础,他们有极强的政治能量,进可控制朝政,退可控御乡里,还掌握学术。
而山东豪杰,则是隋末混乱时寒门地主集团,他们是在隋末时迅速崛起的地方豪强。如今朝的军功新贵,是以山东豪杰为主。这也是当年李世民还在秦王府时,最强的支持力量。
江南士族也是一股重要力量,唐初,他们一面参与了大唐制度典章的制定,一面又在江南地区继续发挥影响。
这三支力量,对于大唐的建立和前期国力恢复壮大,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但李世民却绝不允许这些力量凌驾于朝廷之,关陇和江南士族都在衰弱,可山东士族却借着与山东豪杰出身的新贵的联姻,依然有着极强的影响力。
李家排第一,勋贵排第二,而同时李世民早通过联姻,跟朝顶级勋贵都联姻,结成姻亲,因此勋贵们又都是皇戚,他们占据第二,无疑对皇族地位更加巩固。
第三的,则是按官爵高低来排序了,只论本朝,不论从前。五姓七家也好,关陇贵族也罢,甚至是江南士族等,不管过去多煊赫,只论当今。
马周因不是勋贵,也不是皇戚,因此他虽出身普通,可因为如今是宰相,所以也排在第三等。
那些旧士族,如果没有显爵高官,只能排到第四等。
“灞李家排在第几?”李世民笑着问。
马周和高士廉对视一眼,然后如实道,“臣等拟将灞李家,排在李姓第二,天下家族第三。”
李世民却摇了摇头。
马周道,“请陛下明示。”
第1149章 睡不着啊()
第1149章睡不着啊 暖炕,一桌炕桌摆在面,桌一盏鲸油灯。。 崔干手里拿着一本书,目光却有些出神。 这是今天早刚刚发行的氏族志,一经发行,便已经卖的汉京纸贵。而做朝廷要员,崔干则不用去买,朝廷给汉京所有的勋戚官吏们一人发了一本。 崔干现任吏部侍郎,从武德到贞观,这些年崔干在京各衙转来转去,但是与侍郎之职很有缘份。武德时任黄门侍郎,后来又转书侍郎,再到转吏部侍郎,说来其实倒是在走下坡路。 尤其是这次调吏部侍郎,他很清楚与氏族志有关。 皇帝让高士廉马周等人修氏族志,据说第一次修好后送给皇帝御览,结果皇帝十分不满意,而那一版,第一等的正是他崔干。 蓝皮线装的氏族志,还散发着好闻的墨香味,可崔干看过之后却无法平静心情。 这本大唐氏族志,收录了大唐三百个姓,一千零八个家族。次被列到第一等的崔家,这次却在家族排名排到了三百多名。 千年望族,北方领袖,博陵崔氏,如今却在士族排三百多名? 崔干脸色阴郁。 “郎君,天色不晚了,早点歇息。”崔干的妻子太原王氏进来,见丈夫还在那里发怔,出声劝道。 崔干摇头。 “睡不着,今夜也不知道有多少人和我一样睡不着了。” 博陵崔家排到了三百多名,太原王家也没好到哪去,一样排到三百开外。 五姓七家,荥阳郑家好点,挤进了一百名,那也是因为他有个实封国公爵位,还担任着大理寺卿一职。凭的是官和爵,而不是荥阳郑家的千年世家名望。 “这算什么氏族志,这根本是贵族志,暴发户排行榜!”崔干愤愤不平的道。他博陵崔家五望七姓之首,北方领袖,却排到三百多名。 而排第一的是谁?皇家,好吧,这个他勉强接受。但家族排第二的是谁?是灞李家。灞李家?虽然也是崔家的儿女亲家,可李超早十年都还只是个小沙陀啊。 皇家第一等,勋戚宰辅第二等,贵族高官第三等,反倒是他们这些千百年的士族,现在反而大多数只能列到末等的第四等。 姓氏榜,李姓第一,长孙第二,独孤第三。家族排行榜,皇家第一,灞李家第二,洛阳长孙家第三。 崔干睡不着,怎么可能睡的着。 这本氏族志一出,可以说他们博陵崔千百年的名望,这样被皇帝一脚踩到了尘埃里去了。再想想新科举,那些庶族地主甚至是农民佃户、工匠商人的子弟都一样的参与科举,不问出身,不问家族,一旦考取,是鲤鱼跃龙门,也能堂而皇之的为官入仕,那他们这些千百年的家族还有什么值得骄傲的? “陛下怎么能这样呢?” 崔干很不客气的对妻子道,“他有什么不敢的,这世还有什么事情是他不敢做的,篡位宫变,囚父囚兄兄弟,甚至汉京之乱后,更是斩草除根,杀兄宰弟。在潼关,他可是当着十几万将士的面,亲手拿剑砍了元吉。还有太皇,谁不知道那是陛下授意刺杀的!” 王氏惊慌的看了左右一眼,“你疯了,这种事情也敢说。” “我说的都是事实。” 王氏气恼的道,“次汉京之乱我们家运气好,没牵连进去。难道你忘记了,次多少家族被卷入进去,想想他们的后果,则天门前宣判斩首,家眷充军流放,你想害死我们。” 崔干长叹一声。 碰李世民这样的皇帝,他们又能如何呢? 好当年的崔浩,清河崔氏,数百年名门,而且崔浩还是北魏名臣,助北魏一统北方。可结果呢,崔浩却因为给北魏修的史不合太武帝之意,把他杀了,还夷灭九族。 北魏之后,北齐对于他们关东士族更是极尽打压,北齐是个全面胡化的王朝,高家重用的是那些胡人和那些汉人豪强,对于他们这些士族是极其轻视,他们只能做下属官佐吏。到了隋朝,才算是过了几天好日子,又碰到杨广这种发疯的皇帝。 历经隋末乱世,他们士族又深受流贼打击。 本来李渊人还不错,可现在李世民当皇帝,一天一天狠。 在崔干看来,李世民是什么皇帝?那是个流氓无赖皇帝啊,能杀父杀兄杀弟的皇帝,什么事情做不出来? 玄武门之后,李世民对士族还是拉拢,可到了汉京之乱后,已经是彻底的清洗了。现在他更无耻,直接编出这么一本氏族志,把那些庶族地主甚至是工匠商家族出身的新贵们,都编了进去,还编到了前面。 偏偏面对这些,崔干还毫无反抗之力,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这一切发生。 除了在家发发牢骚,也干不了什么了。 犹如平静的湖面,被扔进了一块石子,年末的汉京,泛起无数涟漪。 清晨,则天门前。 还没有到开门的时间,晨鼓还在一声声的敲打着,汉京的城晨鼓正常要敲打一千下。但也不一定要敲足一千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