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琉求置下的这份产业,足够柯家以后传家。
“履冰,你刚上任,李家也送你一份礼物。”李超放下筷子,笑着对这个学生道,“李家打算,在每一个移民屯庄,都出资修建一所小学堂,一应开支皆由李家承担。所有的学生免费入学,学费课本费也由李家承担。李家并设立奖学金,奖励其中成绩优秀者。”
对于地方官员们来说,政绩是很重要的。
大唐官员考核一年一小考,两年一中考,三年一大考。还有不定期的巡查考核,以及专项考核。
当官,也不容易的。一切也还要凭政绩说话。
第1103章 李家三年义务教育和扫盲班()
,。
今天八连更了,码了整整一天的字,求大家来点支持给点动力吧!谢谢大家的月票和打赏,谢谢大家!
琉求如今的农桑方面是非常不错的,琉求一个县,却有一个道那么大的地盘了,有的是土地,移民不断增加,开垦的田地也在不断的扩增,而随之而来的就是人口的迅增加了。
可以说劝课农桑和户口增长,这两顶已经都极好。
不过眼下文教方面却还不足,目前为止,也就琉求城里设了几所学校,但琉求岛上五万多人口,几所学校哪够。
不过如果官办教育,那是要钱的。
李家虽然已经把琉求的税收交给了县衙,但县里收上来的税他也不能随便自用,先得三分之一给李家,然后三分之一缴纳中央,三分之一缴福建道,三之一留州。县里的财政,最后得由州里再拔款下来。
如今李提出李家出钱来办教育,各屯庄都建起学校来,并负责开支维持,这对范履冰来说,真是一个巨大的礼物。
“怎么能让李家一家出钱呢,使不得。”范履冰连忙道。
“都让李家出钱,也确实名声不好听。”李见范履冰的态度,笑了笑,“要不这样吧,由我李家牵头,建立一个琉求文教基金会,向各方募捐。收到的钱呢,就用于在琉求建立学校,并聘请老师,供应学校开支,让移民琉求的百姓子女们,都有机会上学。”
“在这里我提议,基金会收到的所有捐款都用于学校开支,基金会的运作开支,由李家单独捐赠,所有账目定期公开。”
范履冰想了想,这比起李家一家来出资倒要好多了。
“这个基金会就跟以前越王在长安灞上建立的白鹿书院一样啊?”
当年李建立白鹿书院,也搞募捐,也弄了一个基金会管理资金,账目透明。白鹿书院早已经成为了大唐最有名的书院之一,现在拥有小学、中学甚至有一个大学院,拥有三千多名学员。
虽然论起规模来,远不如国子监八千多学员的规模,可做为一个私人书院,已经够厉害了。尤其是白鹿书院的名声好,里面的学生成绩也都很好,贞观开了四届科举,书院里已经有不少人考中明经和进士。
而且白鹿书院大学院还获得了朝廷特颁的资格,大学院的学生可以直接参加每年朝廷的吏员考试,而白鹿书院学生的考试成绩也确实很好,已经为官府提供了许多优秀学员入职为吏。
现在白鹿书院已经计划在汉京、洛阳各开一所分院,计划每院招生千人以上。
不少人都说,用不了多久,白鹿书院就将过国子监。
李在陇右时办的临潭书院,学生也过了两千,名声很好。
李办学的名声是摆在那的,办哪所学就成功哪所。
一个屯庄建一所小学,这个花费不少。
这种事情其实官方来办更好,但让官方现在推行义务教育,肯定是不现实的。办学虽然要钱,但收获的名声也是极大的。
中国古代,地方上,乡绅他都比较热衷于办学,哪怕只是办个小私塾,也能获得不少声望。李家不缺钱,但推行这种免费小学,确实能够收获许多名声。
对于李来说,琉求那就是他眼中的李家私人领地,办学,也能让琉求更快展。
“我计划是让每个屯庄都有一所小学,小学分为初小和高小,初小三年级,高小三年级。初小呢,五六岁可入学,希望履冰能用县衙名义下令,所有琉求百姓适龄子女,必须通过初小三年教育,这是强制性的。”
“初小三年义务教育,免一切免费,学校还提供早午餐,给校服、纸笔等。成绩优秀者,还可以给奖学金。”
“至于高小三年,则由百姓自愿选择。愿意继续读的,依然免费。不愿读的,也不强求。但如果是成绩好的,学校可以给奖学金,让他们有机会读完。”
把小学分为初小高小,也是考虑到实际情况。
在许多百姓家里,五六岁到七八岁的孩子,还干不了多少事情,让他们父母送孩子果是免费的,许多人家不是愿意的。但等到十岁的时候,这些孩子已经能在家里算半个劳动力了。
有许多人已经不愿意让自己家半大小子继续读书。
毕竟读书虽是好事,可供应一个孩子读出头,也不是那么容易的。读几年,不做个睁眼瞎就好了。
再往上读,肯定要钱了,李家也不可能办起全民免费教育。顶多是免费的普及教育,小学六年能供完,都非常不错了。
也确实有不少孩子,并不一定都读的出来,成绩不好,再多读也未必有出息,李会认真对待实际情况。
三年初小强制义务教育,三年高小则属于自愿。
哪怕百姓的孩子只接受了这三年教育,那也非常不错了,起码他们不会再是文盲。
小学教育不但要教孩子们识字、算数,也要推广大唐的官话。尤其是对于琉求这样一个全是移民组成的地方来说,推广官话非常有重要,这都是着眼于长远的展。
当然,这也是一种恩惠,是一种收买人心的办法。
小孩子们打小就接受李家资助的教育,他们从小就会留下李家是好人,越王李是好人的印象。这种观念一旦留下,那就跟烙印一样了。
“还有一件事情,等各屯庄的学校开起来之后,我希望能利用晚上或者周末的时间,对屯庄里的百姓进行扫盲。”
“扫盲?”
“不识字的就是文盲,睁眼瞎。识字不过五百的,是半文盲。只有识字过一千的,才能说不是文盲。”
大唐的识字率才百分之五,有四千八百五十万文盲。
这么多的睁眼瞎,对于一心想要推动工商业展,想要改变这个时代的李来说,那就是一只巨大的拦路虎。
不识字就容易愚昧,不识字也会妨碍生产。工坊、商铺里,连字都不识的伙计,肯定大大影响工作。
“办扫盲班,教百姓识字脱盲,同时也教他们官话,和一些简单的夷话。要不然,咱们这里天南海北来的移民,平时交流都成问题。”
第1104章 朕已经迫不及待了!()
贞观四年,五月。
汉京,书。
皇帝手捧着刚从东南琉求送来的奏章,仔细的阅读着。这是太师、越王李超送来的奏折,李超离京之后,基本上每十天一道奏折,这是李世民与他的约定。让他到了地方,多上奏与他,积极参与朝堂军大事的商议,哪怕没有大事,谈谈地方见闻,说说新政推行况也好。
不过几个月来,李超确实很少会谈及朝廷的军政大事,他的奏章写的更多的还是每到一地的见闻,谈及新政推行后的化,百姓们的反应,工商的兴旺等等。
尔还会间夹一两个地方的风俗趣闻等等,十分有意si。
李世民很喜看李超的这些奏章,倒像是看一篇篇游记,读的是地理趣闻。这些奏章看完后,他一般都会转给太子看。
只不过今天这奏章,却与往常不太一样。
奏章里谈了些琉求岛上山夷们的况,然后李超奏请在琉求开设孔子学,向山夷们传播授汉话汉字,传播华夏文化。李超还上奏,请求加封孔子为王。
孔子去世之后,历代帝王不断追封追谥。
汉时起,罢黜百家,尊儒术。儒家从此在历朝,都成为治之。
西汉平帝追封孔为为“褒成宣尼”,“褒成”是名,“宣尼”是谥号,“”是爵位。
北魏太和十六年,孝文帝元宏称孔子为“文圣尼父”。“文圣”是尊号,“尼父”是敬称。
北周大象二年,静帝宇文衍追封孔子为“邹”,“邹”是名,“”是爵位。
隋开皇元年,文帝杨坚称孔子为“先师尼父”;
师,,父,对孔子的追封追谥不断。
大唐立之后,还没有追封追谥过,李超认为大唐也应当追封追谥,而且应当规格更高。
“臣奏请追封孔子为文宣王,加尊号大成至圣文宣王,赠太师。”
李超的这个追封追谥规格,可以说是历代以来最高了。
文宣是谥号,王是爵位,大成至圣是尊号,太师是官位。比起前几朝的爵,王爵当然更高。
并追封孔子上五代为王。
孔庙祭祀文宣王和四配十二哲和三十六先贤。
原先只有十哲,还没有四配,李超提议加入四配,并在十哲中补入两位孔子弟子,成为十二哲。
孔子四大弟子皆封圣,颜渊﹑子si﹑曾参﹑孟轲。
复圣——颜子、宗圣——曾子、述圣——子si子、亚圣——孟子。
颜回加封兖,曾参加封为成,孔伋加封为沂,孟轲加封为邹。
孔庙祭祀文宣王孔子,并配祀四圣十二哲三十六贤。
历代尊儒,儒家推行化,对于皇权的巩固是很有帮助的,李世民深知这一点。李超这个时候上的这道奏折,让他很是高兴。
大唐立已经十年,十年来也是历经坎坷,风雨不断。如今也终于是外皆平,正是偃武修文的好时机,这个时候大加追封追谥儒家先贤们,对于大唐的统治稳固也是大有作用的。
李超提出的在那些羁糜之地,设立孔子学,推行儒家育,推广华夏文化,这些也很有道理。
“朕此前怎么没有想到呢?”李世民放下奏章不免有些叹惜。每次李超上的一些重要奏章,他看过后,总觉得这正是自己想要的,可偏偏自己却就没有先想到。
“王承恩。”
“臣在。”立在一边一直没有半点动静的王承恩立即应声。
李世民子后靠,换了个舒服的姿势靠在椅背上,“文远到琉求应当也有段时间了吧?”
“回陛下,越王四月攻下辽东卑沙城,随即扬帆南下到达琉求,算算时间,到琉求也差不多快一个月了。”
李世民点了点头,“朕当对这个琉求倒是没怎么了解,没想到琉求原来是如此一个大岛,据说岛上山夷有数十万,其地南北两千里?”
“回陛下,据说李家已经差不多探索完琉求岛,得知其岛南北长八百里,东西宽约三百里。岛上地形多,有山地,有丘陵还有盆地和平原及台地,占岛一半的东部是山地地形,可耕地有两成半。岛上有大山,南北走向。”
“岛西部的中下游沿海地区,是平坦的冲积平原。目前李家所建的琉求港,琉求城正在西部南面的平原上。”
李世民从案上拿起一副地图,这是根据报收集后绘制的琉求地图。
“琉求比一个福建也小不了多少啊。”
“陛下,福建相当于三个琉求大小。”
“朕知道,但福建未必有琉求这么多可耕之地呢。朕当两千多万把这岛卖给李家,当时觉得坑了李家一回,现在却觉得亏大了。”
王承恩道,“当琉求还只是海外山夷人之岛,陛下两千多万给了李家,也并不算亏。况且,这岛又不是真的给了李家,只是给他们做封地而已,他们也就享有三分之一的税赋,其余的,都属于大唐,琉求如此大岛,以后就永远为大唐疆域了。”
李世民大笑几声。
“这么说也对,让李家去开拓琉求,反正朕不会吃亏。不过看李超发回的那些奏章,这琉求的山夷也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样后原始,他们比之岭南的俚獠蛮子们其实也差不了多少。”
李世民很清楚朝廷在岭南之地的实际况,虽设州置县,但往往虚有其名。各地几乎都还是由那些豪族控制着,那是他们的世袭之地,那些早年迁去的汉人豪族,和本地的俚獠结合,形成了大的本土势力。
南北朝到隋唐,那里有点针不进,水泼不入的感。
岭南的广东广西广南和越南四省,如今除了一个广州和一个交州,朝廷控制在手,其余地方谈不上控制,连税收都收不到,岭南四省的那些百越之民,他们根本就没入籍。不入籍就不算大唐的编户齐民,没入籍也就不用纳税服役。
甚至他们占据的那些地方,都是他们的世有之地,不算朝廷的。
以前,中原动不安,各朝也没有余力去对这些人下手。
当年南朝梁动乱,陈霸先后来起兵,岭南的冼夫人起兵支持,助他下南陈江山。陈霸先与冼家是联盟关系,当然不可能动冼家。况且,那个时候,南陈也不断受北方袭扰,而且南梁逃到江陵建立的西梁也是个威胁,所以南陈对岭南之地,都从没想过要出兵算。
隋朝平定南陈,冼夫人率岭南百越归附,大隋当时忙着对付突厥,也就对岭南现状意。后来杨广又一直辽东,也顾不上岭南。
如今李世民已经灭了突厥,降了吐谷浑等,部也安定,对于岭南这块化外之地,他已经很不意了。
羁糜,那也是因为无力控制才妥协,但现在他已经不想妥协了。
尤其是如今海贸兴起,以李家为代表的诸多海商,开拓了到天竺、斯的航线,使得东南沿海重要大大增加,广州、交州等海港收益大大增加。
而岭南四省,也成了李世民瞄准许久的粮食产区,入占城稻后,采用两甚至三栽种,那么仅这岭南四省,一年产出的粮食,就是一个巨大的数字。
这样的一个地方,岂能还一直交给那些豪们,岂能让他们一直当土皇帝。
琉求也跟岭南差不多,甚至之前比岭南更是一个化外之地。
但现在李超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