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六九章:只做老虎的朱由检(求订阅、推荐、收藏)()
其实,朱由检特想等冯家兄弟打上门来,他先扮猪,再吃老虎。想来那种先抑后扬、一举翻转打脸的感觉一定会很爽。
可朱由检思来想去,他觉得那种小说中的情节,还是有点不太靠谱。
那冯家兄弟又不是傻子,他们上门之前总会先调查一下吧?
东安县城这么小,朱由检带的随从又是那么一大堆,冯家兄弟不可能打听不到。
就算冯家兄弟真是一对蠢猪,什么也不去打听。可朱由检认为,光凭徐光启少詹事的官位,就不是这种小土豪所能惹得起的。
想扮猪吃老虎,人家也得相信你是猪才行啊。朱由检怎么看自己的行为,也不像一只无害的猪。
唉,还是做老虎吧!朱由检无奈的作出最终选择。
朱由检没有想到,冯家兄弟虽然打听了城中的情况,可他们还真没把王承恩那队人马和周家联系到一起。而徐光启的官位,考虑到背后的后台,胖子老大还真没放在眼里。
当然,整件事阴差阳错的发展到现在,也已经不用朱由检扮了。冯家兄弟已经完全被朱由检这只老虎给吓住了。
没办法,门口侍卫的冷酷行为,给了冯家兄弟太大的压力。冯家兄弟真怕对方会直接废了他们。
要是对方真的直接废了他们,那怕事后他们的后台再打击报复对方,对他们来说也没什么意义了不是。
眼前与以后相比,冯家兄弟当然选择先顾眼前。商人就是这么实际。
想明白这一点,冯家兄弟磕头如捣蒜般把地面磕的梆梆作响。
“大人饶命啊?”冯家兄弟边磕头边讨饶。
“大人?”
听到这个熟悉的称呼,朱由检一时有点发愣。别说,在这个时代,朱由检这还真是第一次听到这个称呼。
来到这个时代,朱由检才知道,在大明很少有人称呼官员为“大人”,对官员大多都是称呼为“先生”。
在这个时代,大人这个称谓一般是对家中长辈的尊称。如:父亲大人。按大明的习俗,一般不加前缀称呼的大人,指的就是自己的父亲。
所以,在这个时代,叫别人大人那还真需要莫大的勇气和极厚的脸皮才行。
大人叫法的流行,完全成型于那个满天下都是奴才的朝代,现在还是极罕见的。
“行了!”朱由检烦躁的叫道,他觉得这磕头的声音配上大人的称呼,真真的好生难听。
“说说吧?你们到底干了些什么?”朱由检收起厉容,淡淡地问道。
已经胆寒的冯家兄弟如竹筒倒豆,把一切都说了个明明白白。
一切都与朱由检猜想的差不多。黄秀才自己申请粮长的举动,在县衙引起了轰动。县衙上上下下都把黄秀才这件事,当成了一个笑话,人人都认为黄秀才患了失心疯。
当这个笑话传到冯家兄弟耳中,冯家兄弟敏锐的看到其中的商机。冯家兄弟暗中出钱为黄秀才疏通县衙的关系,黄秀才才顺利的获得2年的延税权。
冯家兄弟当然不是做好事不留名之人,他们是看上了黄家的田地。冯家兄弟的野心很大,他们看上的不止是黄家那几十亩地,更是看上了以黄家为中心的,那一整个村子的田地。
要知道,这个时代想兼并整片的土地,可不是有钱就能办到的。黄秀才出任粮长整合田地的作为,恰好给了冯家兄弟天大的机会。
“你们对那些村民做了什么?”朱由检淡淡的问了一句。
“那些愚民太好对付了。小的只是派人到村子里转了一圈,每家丢下几个小钱,就轻而易举的搞定了他们。”胖子谄媚的说道。
“村民的地,你们拿到没有?”朱由检严肃的问道。
“还没,”胖子不好意思的说道,“那些村民把地看的比命还重,我们又怕惊动了黄秀才,没敢上太大的手段,那些地还都在他们手中。”
我去!
朱由检看着面前的两个胖子有些无语。
这两个家伙不会只是来耍宝的吧。怎么就会搞些小打小闹的事情。搞了这么久的事,竟然什么好处都还没捞到手中。专业素质太差了,真给土豪恶霸丢脸。
对冯家兄弟的专业素质,朱由检报以十分的蔑视。
“好吧,那说点实际的吧。黄家的账你们想怎么算?”朱由检直接了当的问道。
“怎么算?”胖子一愣,随即叫道:“大人说怎么算,就怎么算,小的完全遵照大人的意思。”
“那好,你把黄家的房契拿回来。你们给黄秀才的钱是买甘薯的吧?我们给你甘薯。”朱由检轻描淡写的说道。
“甘薯?我们那钱足够买几万斤甘薯的。”胖子低声的嘟囔,眼中却闪过一丝喜色。
“嗯?”朱由检发出一个疑问的鼻音。
“小的全听大人的。”胖子又是一个响头磕了下去,不再说话。
辽东,宁远
昏黄的灯光下,宁前兵备道袁崇焕举杯向祖大寿邀酒:“来,祖将军咱们再喝一杯。”
“成,袁道台咱们走着。”祖大寿豪爽的一饮而尽。
喝酒,他祖大寿那是来者不拒,至于其他吗?那就要看看再说了。
对坐在主位上的袁崇焕,祖大寿一直奉行的是敬而远之的策略。
“这个人太危险了。”这是祖大寿对袁崇焕最深的印象。
袁崇焕,广东广州人。万历四十七年进士。曾任福建邵武知县,天启二年升任兵部职方司主事。
任兵部职方司主事期间,袁崇焕做了一件令整个朝廷都瞠目结舌的事情。他竟然一个人跑到山海关去巡阅防务去了。
那个时候,大明刚刚遭遇广宁大败,到处都是人心惶惶之际。朝廷官员都是提辽东而色变。
兵部虽然下了巡阅山海关防务的命令,可兵部大堂上根本就没人应声。
就在这种情况下,新任兵部职方司主事袁崇焕单人独骑巡阅山海关防线归来,这是多么轰动的事情。
尤其是从袁崇焕的奏章中可以看出,袁崇焕还真的去了山海关,并不是虚构冒功。向这种肯扎实做事的官员,朝廷怎能不给予嘉奖。
恰好,大明朝廷那时又极缺自愿去辽东任职的官员。在这种局面下,袁崇焕被越级提拔为佥事监军,调往山海关辽东军中。
第一七O章:袁崇焕升职记(求订阅、推荐、收藏)()
初到辽东,又是文人监军的身份,袁崇焕在辽东军中所受的排挤可想而知。
对军中还没有丝毫影响力的袁崇焕,也只能靠考察山海关外的山川地形来排解心中的烦忧。
天启二年四月,袁崇焕终于得到了出名的机会。
山海关外,驻守北山的士卒出现溃逃。军将们将抓回来的士卒故意交给文人监军袁崇焕处理。在军将们想来,面对这些可怜巴巴的逃卒,讲求悲天悯人的文人只怕下不了重手。
也许军将们只是想看看袁崇焕的热闹,但结果却令军将们都有些胆寒。袁崇焕竟悍然将所有抓回的逃卒尽数斩杀。
袁崇焕的这份铁血,令军将们始料未及。
消息传出,军内士卒溃逃现象消失无踪。
此事过后,袁崇焕发现,军将们看他的眼光都变得有些畏惧。他说出的话军将们听从了不少。这件事给了袁崇焕很深的印象。袁崇焕感觉他找到了与军将们打交道的方式。
溃兵事件,使袁崇焕在辽东军内有了初步声誉。
也因为溃兵事件,袁崇焕得到时任辽东经略王在晋的青睐。
天启二年六月,王在晋令袁崇焕移住中前所,经理前屯卫事务。袁崇焕又做出了让人大跌眼镜的事情。
袁崇焕竟然当夜就出发,赶在次日凌晨就抵达前屯卫。
要知道,这个时代的辽东开发力度还不大,夜晚野外还是虎狼的天下。即便是身经百战的宿将,若非特别紧急的军务,也没有几人愿走夜路。
这样凌晨入城的袁崇焕,在前屯卫名声大震,甚至在军中也有了“袁大胆”的诨号。这是文臣监军在军中绝无仅有的称呼。
听到袁崇焕如此敬业的消息,王在晋很高兴。他亲自奏表推荐袁崇焕为宁前兵备佥事。
可王在晋万万没想到,升官不久的袁崇焕就从背后给了他一刀。
因与辽东经略王在晋,在守宁远还是守山海关的问题上产生巨大分歧,袁崇焕越级向朝廷发出公开奏表,将他与王在晋的分歧直接公布在朝堂之上。
接到袁崇焕的奏报后,经帝师孙承宗的实地考察,朝廷否决了王在晋弃辽东独守山海关的意见,王在晋黯然下课。
帝师孙承宗督师辽东后,他经过数次考察,最终还是采纳了袁崇焕守宁远的策略。
孙承宗到辽东后与袁崇焕有过数次详谈。
孙承宗惊讶的发现袁崇焕对辽东战局的认识和对辽东未来战事的构想,都和他非常的接近。这令孙承宗对袁崇焕非常欣赏,他直接提拔袁崇焕为宁远兵备道,并派袁崇焕执掌他心中的战略核心…宁远城。
在孙承宗的计划中,宁远将作为他的战略核心而存在。而此时的宁远城却远远达不到孙承宗对于核心的定义。
袁崇焕初次见到宁远城也感到万分失望。那时的宁远城只是一个普通卫城的规格。
宁远城最早是由祖大寿督建的。祖大寿并不认可坚守宁远的策略,相比宁远城,祖大寿心中更侧重于守觉华岛。出于这种心态,祖大寿修的宁远城更多的是在敷衍。
祖大寿督建的宁远城高只有2丈5,墙厚只有2丈。这个数据,在袁崇焕看来,完全不具备成为战略核心的要求,更无法起到战略支撑点的作用。
按孙承宗与袁崇焕的设想,宁远需要在无外援的基础上,顶住后金至少半个月的饱和攻击。只有达到这个标准,才能达到消耗和疲惫后金八旗的战术要求。
想达到孙承宗的这个要求,宁远就必须按照以台护铳、以铳护城、以城护民原则重建。
袁崇焕重修宁远城的要求,遭到辽东军头们的一致蔑视。
没办法,你袁崇焕一个外地人,作为空降的主官,又没有拿的出手的战绩。这样一个新人,即便有孙承宗的全力支持,军头们不服也属正常。
如何得到部下支持,本就是新官上任的第一大考验。
面对这种考验,袁崇焕又作出了令人膛目结舌的行动。
立威,这是袁崇焕面对军头们的挑衅,所选择放的第一把火。
立威,在袁崇焕看来那就是一定要叫你们怕我。立威就是所谓的杀威棒,这就袁崇焕对立威的理解。
为了震慑傲慢不听招呼的军头,袁崇焕直接选择了最血腥的手段,杀。
天启三年,袁崇焕以冒领空饷,贪污军费的名义斩杀副将杜英魁。
这件事震惊了整个辽东。
杜英魁该死吗?
论罪名,杜英魁是该死,可他绝不该死在袁崇焕手中。
因为袁崇焕只是一个兵备道而已。
抡起两人的品级职位,袁崇焕与杜英魁只能算是平级。就算大明有文贵武贱的传统,可袁崇焕也绝没有斩杀杜英魁的权利。
在辽东,只有拥有尚方宝剑的督师孙承宗才有这个权利。
袁崇焕擅自斩杀杜英魁,给孙承宗出了个很大的难题。
出于对文臣的保护,也是出于对关宁军震慑,更因为要重建宁远城,孙承宗最终还是选择保护袁崇焕。孙承宗承担了斩杀杜英魁的名头,只把袁崇焕严厉斥责了一顿了事。
在孙承宗的支持下,袁崇焕立威的效果非常好。宁远城很快按袁崇焕新订的规制重修了起来。
通过这些事,在祖大寿看来,这个袁崇焕就是个疯子。嗯,还是个有理智的疯子,只是这个疯子的想法与正常人不一样。从那时起,祖大寿就对袁崇焕敬而远之。
谁知道离袁崇焕太近,会不会被他给干掉。
说实话,虽然是袁崇焕擅杀的杜英魁,可关宁军并不那么认为。
正因为孙承宗对袁崇焕没有丝毫的处理。关宁军的嫉恨全都转到孙承宗身上。在关宁军看来,没有孙承宗的授意,袁崇焕是绝不敢动手的。这也是后来关宁军与孙承宗离心的一个很关键因素。
兔死狐悲啊!关宁军在孙承宗身上找不到丝毫安全感。
一个副将就因为吃点空饷就被杀了,他们这些军头有那个没吃点空饷呢?这种杀人的罪名,让关宁军怎么能相信,孙承宗不会随便找个借口把他们也杀了。
这种心态下,柳河之战关宁军倒孙也就不足为奇了。
第一七一章:关宁军的觉悟(求订阅、推荐、收藏)()
柳河战后,祖大寿满心盼着袁崇焕能跟着孙承宗一起调走。
可是,天不从人愿。
祖大寿没想到,关宁军赶走了孙承宗,可这个疯狂的袁崇焕竟然没受到牵连。
他不是孙承宗的人吗?不也算是东林党人吗?怎么会不受牵连呢?
对这种结果,祖大寿是非常的想不通。
“祖将军,本道有话就直说了。”袁崇焕放下手中的酒杯,正色说道。
“正事来了。”祖大寿心中暗道。他就知道袁崇焕不会无缘无故的找他喝酒。
“将军是否对本道的整军备战有所不满?”袁崇焕淡淡地问道。
不满,那还用说。祖大寿心中当然是100个不满。可当着这个疯狂的袁大胆,他又怎么敢说出口。
看祖大寿不开口,袁崇焕当然明白祖大寿心中的不满。袁崇焕今次宴请祖大寿,就是想开诚布公的和他好好谈一谈。
不谈不行了。
柳河之战给了袁崇焕很大的打击。
作为孙承宗最器重的手下,袁崇焕当然清楚孙承宗的全部谋划。可那看似完美的谋划,只是一个开头就戛然而止,这让袁崇焕震惊非常。袁崇焕不得不重新审视关宁军。
袁崇焕怎么也想不到,关宁军会如此的不顾大局,不顾朝廷的法度。
这些该死的军头,不遵军令、以下犯上,个个都该死。朝廷怎么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