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本纪》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崇祯本纪- 第2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什么?”徐光启面露惊讶之色,他来到皇庄之后心思都放在玉米上面,完全没有注意到甘薯的收成。

    在上海时他就听楚天行说过,甘薯亩产7石,他可没认为这个产量小。

    他在天津试验时,最高有过10石出头,但平均亩产也就6、 7石。他完全没有想过,信王是因为甘薯的亩产过少,才找到他的门上。

    徐光启忍不住开口询问:“信王殿下,您预计能有多少亩产?”

    “20石”朱由检毫不犹豫的说道,“我觉着甘薯的产量应该和土豆差不多。土豆这是第一次种,完全没有经验。就这样还收了13石。甘薯有完整的种植手册,产量应该会超过土豆。不过因为没有注意种植所需的温度,产量反而不如土豆。”

    朱由检看看徐光启有些惊讶的表情,继续说道:“至于它们到底能达到多少产量?等这第二季收了,就知道了。”

    “什么?”这是徐光启第二次惊呼了,他实在忍不住惊讶。信王殿下怎么敢这样安排,地力怎么能跟得上?要知道,透支了地力,可能会毁掉皇庄的良田。皇庄的佃户就没人敢直言相争吗?

    徐光启赶紧规劝道:“信王殿下,不能这么着急啊!这么短的时间,连种两季。一旦透支了地力,会毁了这片良田的!”

    “不要紧”,朱由检摆摆手示意徐光启不用着急,“我找了十几个种地多年的老把式,仔细考察过,地力跟得上。明天你可以去看看。”

    徐光启看他胸有成竹的样子,一时也不好再说什么。就听朱由检继续说道:“徐先生,我请您来,是想让您像《甘薯疏》一样,为这些新作物编订种植手册。我希望,每种作物都有一本详细的种植手册。这样,才能方便农户们学习种植,才能方便新作物的推广。”

    徐光启对信王的这个愿望,感到震惊。

    如果如信王所说,能为这几种高产的新作物,编出详细的种植手册。那就意味着推广不再是难题,各地农户只要按图索骥就行。

    这些高产的新作物如果真能推广到天下,能救活多少百姓?这是光照万家的大善事啊!

    信王的愿望如果真能实现,哪是多大的功德啊!

    看着信王期盼的眼神,徐光启感觉自己的肩上有些沉甸甸的。一瞬间,他只觉得口中发干,心脏噗噗的乱跳,脑中一片混乱。

    徐光启如溺水求生一般,张口拼命吸了一口气。他闭上眼睛,嘴中念念有词。

    过了良久,徐光启睁开眼睛,脸上已经恢复了平静。他看着信王一字一顿的说道:“信王既有意造福天下苍生,子先愿助王爷一臂之力。”

    这一句话出口,徐光启就将和朱由检牢牢的绑在一起。

    为天下,弃自身,舍身而取义。

    这就是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士;

    士为知己者死的那个士;

    君以国士待我,我必国士报之的士。

    这些中国传统的士,才是中国真正的脊梁。

    不管哪朝那代,总会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或名传天下,或默默无闻,但他们心中都有一种为天下百姓,甘愿牺牲自己的高尚情操。

    这种真正的士,怎么能不让人肃然起敬。

    徐光启的表态深深震撼了朱由检,他明白徐光启那句话的分量。

    “我可是大明的藩王啊!就为推广新作物,徐光启竟然甘愿放弃自己的政治生命,来相助自己。他得需要下多大的决心啊?”

    虽然不知道自己哪里打动了徐光启,但朱由检也不由的站起身来。他正正衣冠,郑重的向徐光启宣誓:“我,朱由检在此立誓,此生必不负先生重望。”

    两人重新坐下,朱由检感到气氛有些压抑,他故意轻松的开口说道:“先生,您身体最重要。您不用过于劳累,明天我就安排5个府上人员跟随您,做您的助手,一切听您指挥。在保证您身体健康的情况下,咱们争取尽快拿出种植手册的初稿。先在皇庄中推广,在推广中咱们再慢慢补充改正各种细节。”

    “什么?”徐光启这是今天第三次惊呼了,不过这次他没在直接询问,而是闭目静静地想了一会。

    过了大约半刻钟,徐光启睁开眼睛叹了口气“王爷高见啊。”

    是啊,只要种植得当,就可以据此先拿出初稿。再依照初稿进行小面积推广,推广的过程中如发现错漏,再做补充修改。

    这个办法虽然不够严谨,但效率远比反复验证完毕再做推广,要高出很多。

    第二天,徐光启一早就赶到栽种甘薯和土豆的田地里面。对地力的担心让他一夜无法安睡。

    田地里的情况,让徐光启又一次惊讶。

    栽种第二季甘薯和土豆的田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地力经徐光启检验,一点都不像种过一茬作物的田地,反而有些像休耕一年的田地。

    皇庄就算都是上好的良田,可也不应该好到这样啊?徐光启看着田地有些发呆。他感觉这两天他惊讶的事情有些太多了。

    远远的路上,有两个农夫推了一辆独轮车慢慢走来。

    看到独轮车,徐光启觉着自己完全都不感到惊讶。“嘿嘿,信王的皇庄还真是舍得花钱。”

    农夫看到穿长衫的徐光启走近他们,赶紧避到路边。徐光启却好奇的凑了过去。农夫的独轮车内,是满满一车肥料,难怪需要两人照料一辆车子。

    对这些肥料,徐光启特别注意了一下“嗯,都是些上好的堆肥。”

    这种肥料很好用,肥效也很高,就是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成型,数量也就相对较少。一般人家可没处弄到这么一大车的堆肥。

    打量了一下脸上透着喜色的老农,徐光启忽然冒出一个想法,不会这肥料也是信王弄来的吧?他向老农开口询问:“这肥料哪里来的?数量够用吗?”

    老农的回答又让徐光启吃了一惊。

    肥料果然是信王派人送来的,这徐光启并不吃惊。他吃惊的是,老农竟然说这种肥料有的是,田里管够。

    哎呀,这可就不得了了!信王从哪儿弄来这么多肥料?难怪那些田地的地力,会保持的那么好。

第四十二章:魏忠贤的杀手锏(求票、求票)() 
信王殿下果然是言而有信,下午就有5个少年跟在了徐光启身边。

    看看身边的少年,徐光启无声的叹了口气,以他的眼力当然能够看出这是5个少年太监。

    神爱世人,太监就太监吧。

    时间紧迫,自己可没多余的时间可以浪费。人就先用着,不合适再去找信王换人。

    与信王派来的内侍一起工作了几天。徐光启发现这5个内侍竟然相当的能干。他们毫无骄娇之气,学习也很认真,都是些不错的助手。

    徐光启不知道,这5个内侍都是内书堂出来的佼佼者。他们接受过内书堂严格的培训,在有关学习方面,那是不敢有丝毫怠慢的。

    有了他们的帮助,徐光启编制种植手册的进度骤然加快,编制成绩斐然。

    京城内,朝堂上。

    魏忠贤为首的阉党,趁东林党阵脚大乱之际,主动发起了一波攻势。

    他们直接弹劾东林党领袖,吏部尚书赵南星结党营私。

    阉党一动手,东林党人被迫反击,两党相互攻击,朝堂上顿时又乱作一团。

    朝堂上的纷争,再次惊动了天启皇帝,魏忠贤的构想又一次得逞了。

    这次魏忠贤是有备而战。

    魏忠贤刚在5天前,把孙承宗急需的粮饷送走了。就是孙承宗向天启皇帝申请的,宁远所需的200万两纹银。

    要知道,上半年朝廷财政非常困难的情况下,魏忠贤就想尽办法给孙承宗筹措了80万两纹银。现在,他又不打折扣的给孙承宗送去200万两银子。

    魏忠贤超额送出宁远防线所需的银子,就是为了在天启皇帝面前得个好。

    果然,银子送走当天,魏忠贤就受到天启皇帝的肯定和表扬。

    这次弹劾赵南星,魏忠贤是有预谋的,故意挑起事端。

    纷乱的朝局已经让天启皇帝感到极度厌烦。这次争端一起,天启皇帝本能的认为,又是东林党在挑起事端。

    早已摸透天启性格的魏忠贤,把天启皇帝的反应猜个正着。

    厌烦的天启皇帝又一次拉了偏架,他下旨严厉斥责赵南星。

    随即又因为东林党人杨涟、左光斗、高攀龙等人,连续上书为赵南星叫屈的激烈反应,再次下旨斥责。

    天启皇帝的斥责,严重打击了东林党人,他们彻底丧失了信心。

    东林党人文人的习气发作,天启三年年底,东林党人纷纷上书辞职。

    东林党人一起辞职形成的风潮,再次让天启皇帝误读。

    天启皇帝愤怒的认为,东林党人是在以辞职威胁他。

    本来就对朝堂纷争感到不厌其烦的天启皇帝,愤怒的同意了东林党人的辞呈。

    朝堂上,阉党成员弹冠相庆。

    东林党人的辞职被迅速批准,朝堂效率出现前所未有的高速。

    还没过年,东林党在京城朝堂上,就只剩内阁首辅叶向高和大学士韩旷两人。其他东林党人都已黯然离京,被迫回家过年去了。

    天启四年的春节,京城一片喜气洋洋。从上到下,朝廷内外,大家都很开心。当然,东林党人除外。

    天启皇帝感到很开心,他的帝国今年各地都很平静,没有人造反闹事。下半年税收也不错,朝廷现在暂时也不再缺钱。

    就是让他最感闹心的朝堂上,也因为大批东林党人的离京,显得平静了很多。

    对外方面,孙承宗的宁远防线已经初步建成,后金的势头受到抑制。京城朝廷不用在一日三惊了,安全感大大提高。

    天启皇帝更开心的是,他的木匠技艺也提升了很多。

    京城百姓感到开心是,因为社会比较稳定,粮价也不算高,维持温饱还很容易。

    大家辛辛苦苦忙碌了一年,勉强可以过个好年。这就足以让普通百姓十分的开心。

    夜香郎,这个京城最底层的群体,勉强吃饱了肚子。他们更是在祈求苍天,祝愿他们的东家福寿安康、长命百岁。让今年的好日子,能够永远持续下去。

    京城外,遥远的辽东。

    宁远防线的官兵拿到大把银子也很开心,当然大头都是当官的拿去了。普通军兵的追求也不高,只要能按时发放粮饷他们就满足了。

    魏忠贤和他的阉党党羽就更开心了,他们大排宴席,庆祝自己获得了胜利。

    从泰昌元年就牢牢占据朝堂,一度压得魏忠贤连话都不敢说的东林党终于消失了。朝堂上现在只剩一两个东林党人,已经完全不足为惧了。

    京城内,魏忠贤的私宅。

    魏忠贤和他的阉党党徒,正在高兴的庆功。

    酒宴上,眼红首辅位置很久的内阁大学士顾秉谦,接着酒劲直接劝道:“厂公,您可不能掉以轻心啊!东林党现在虽然人少,可只要首辅叶向高还在,东林党就随时可以卷土重来。厂公,您要小心叶向高一心学习李东阳啊!”

    李东阳,正德年间内阁大学士,搬倒大太监刘瑾的主力。他在内阁伏低做小,整整忍了5年,才一举搬倒有立皇帝之称的刘瑾。

    这话说的有些重,魏忠贤露出思索之色。

    看到魏忠贤有些不快,投靠时间不久的御史崔呈秀,给魏忠贤出了一个馊主意。

    “好、好,太妙了。杂家喜欢这种解决方法。哈哈、哈哈。小崔不错哦。”

    听完崔呈秀的主意,魏忠贤开怀大笑,这个馊主意很对他的胃口。

    从第二天起,整个春节期间,内阁首辅叶向高的门前总是吵吵嚷嚷的,每天如同唱戏一般,不分早晚。

    一群内侍太监打着过节拜年的旗号,在叶向高宅第周围大吵大闹,发出无数刺耳的噪声。

    整整10几天,叶向高被吵得连觉都没有睡成。精疲力竭的叶向高终于明白了,魏忠贤他就是个无赖,还是个什么手段都敢用的无赖。

    东林党败得真不冤,就他们一群自命清高的文人,怎么斗得过这个无赖。

    天启四年刚刚进入,树枝还没吐新芽。

    再也坚持不下去的内阁首辅叶向高辞职,内阁大学士韩旷辞职,东林党人全面退出京城朝堂。

    顾秉谦坐上他梦寐以求的内阁首辅之位,这标志着阉党已经完全掌握了朝堂。

第四十三章:宋代商船(求推荐,求票)() 
京城的树枝快要发新芽了。

    在遥远的辽东,白山黑水之间,仍是一片白茫茫的冰天雪地。

    后金东京城,这个原大明的辽阳府。

    努尔哈赤真的老了,今年他就年满65了。他这个年龄,在这个时代,已经属于高寿之人了。他现在已经须发皆白,往昔健壮的身躯也有些佝偻了。

    这个冬天,满身伤痛的努尔哈赤过的很累。多年征战给他留下太多的伤痕,夏秋还好,冬春总是他最难过的季节。

    冬春季节也是努尔哈赤身边侍从,最难过的时候。暴躁的努尔哈赤总会杀人泄愤,一个冬天往往会有数个侍从不幸遇难。

    冬春交接之际往往是努尔哈赤最为发狂之时,侍从们总是躲得远远地,都恨不得从努尔哈赤眼前消失。

    世界就是这么奇怪,如此危险,可有人还会冒着生命危险凑上前去。

    随着天启四年的春天慢慢到来,暴躁的努尔哈赤也慢慢恢复了平静。某人的冒险也成功了。

    辽阳城内,一间不大的宅子里。

    一个23、4岁的青年正龇牙咧嘴的趴在炕上。一个中年人正在给他背上敷药。

    “二弟,你这是何苦?”中年人看着青年背上的鞭痕,不忍的说道。

    “大哥放心,小弟自有分寸。”青年宽慰中年人,“大汗根本就不糊涂,你见他何曾杀过任何一个重臣?就是现在没人敢接近他,我才能凑到他身边。要是平常,哪里会有我的机会。只要能叫他对我刮目相看,挨几鞭子算什么?我们兄弟既然投靠了他,那我们就要混出个人样才行。大哥,我们绝不能再三心二意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