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也的确早就出发了,但是在半路上他被人拦住了。
他有个习惯,只要不是因为公事,出行的时候,除了几个护卫外一般都是轻车简行,这次也不例外。
李世民正和对面的长孙氏闲聊着,感觉马车缓缓停下。没过多久,侍卫在马车外说道:“禀太子殿下、太子妃殿下,前方有数万民众拦在前方路上。他们说是梧桐新村的佃户,请求拜见太子殿下。”
梧桐新村的佃户?
李世民和长孙氏对视了一眼,“观音婢且稍待。”
他倒要看看这些人是殷清风指使的,还是出于其他原因,竟然聚集这么多人拦住他的车驾。
等李世民走出马车,那侍卫轻声道:“他们说只有几位老者前来拜见殿下,而且小的等人已经搜查过了,没有携带箭弩兵刃。”
李世民随意的点下头,望向前方。就如侍卫说的那样,密密麻麻的几万人整齐的站在路的左边,排出去好远。
以周老汉和张老汉为首的梧桐新村居民管理会的六个老者,见李世民露面了,立刻跪倒在地,大声道:“梧桐新村之老奴,拜见皇朝太子殿下”
李世民用审视的目光看了他们许久,“都起身吧。”
显然这些人不是来迎接他的。若这些人是殷清风派来迎接他的,应该用“恭迎”等字眼儿。
既然不是殷清风派来的,而这些人又出现在这里,李世民就好奇了,“你们来此拦路,所为何事?”
周老汉拘谨道:“老儿人等,皆是淮阳侯殷阿郎的佃奴,今日斗胆拦住皇驾,是想求殿下让殷阿郎收回成命。”
“收回成命?你们的殷阿郎下了什么荒唐的命令,竟然让你们敢冒皇威来此拦驾?”李世民有些期待,难道殷清风也会犯错误?
周老汉和其他几人连忙摆手,“阿郎可是这世间最仁慈的主人,从未有过荒唐的指令啊”
李世民不解了,“那你们想说什么?”
还是周老汉说道:“元日时,阿郎当众说太子殿下心怀天下万民,欲解救所有的奴婢。老儿等人也是阿郎的奴婢,但老儿人等不想被放良啊!老儿人等愿世世代代做阿郎的奴婢的。”
李世民看了一眼长长的队伍,想起殷清风当初说过,现今的大唐到底有多少人丁的事情。他记得殷清风当时说,各家族名下蓄养的奴婢累积在一起最少也有一千万,现在他信了。
韦氏当初放良奴婢的时候,他只问了个结果,没有细问放良了多少人。殷清风在短短三两年内名下便有这么多的奴婢,那些传承了几百年的家族呢?全天下到底存在着多少的贱籍奴婢?
若像殷清风说的那样,这天下的奴婢真有一千万之多,可以从中征募多少的兵卒?这些人又能开垦多少的良田、纺织多少的绢帛?又有多少人可以去修渠修路。。。
“是淮阳侯指使你们来的?”
虽然李世民知道不可能,但他还是问了一句。
别的奴婢恨不得能早日解脱贱籍,这些人却跑来拦住王驾只为了要“世世代代做奴婢”?这些人真的就甘心?
周老汉几人慌忙跪下连连磕头,“不是阿郎指使的,是老儿不愿被放良啊!老儿这些人宁可世代为奴,也不愿做良民。”
这要是不解释清楚,他们可就为主人招惹灾祸了。
李世民反而笑了,“你们知不知道当初你们的阿郎说:这天下的百姓都是皇朝的?难道你们宁愿做淮阳侯的奴婢,也不愿做皇朝的、做本太子的子民吗?”
他很清楚梧桐新村这些人,在成为殷清风的佃户后殷清风是如何对待他们的,但他没想到这些人真的宁可放弃自建一个家族的机会,也要继续做殷清风的奴婢。
“这。。。这。。。”空气虽冷,但六个老者止不住的出汗。他们都是目不识丁粗鄙之人,不知该如何解释。
“淮阳侯让你们的儿孙都读了书,哪怕他们没能出仕为官,做一个小吏应该还可以的。对于寒门百姓来说,这已经是一个不错的前程了,你们真的原意放弃?
就算他们没能出仕为官,也没能成为小吏,但他们毕竟是识了字的人,去了哪里都会受人尊敬的,这不比做人奴婢强多了吗?”
他想试试这些人,“如果你们愿意,本太子就给你们一个保证:只要愿意做小吏的,本太子就成全他;若是想继续求学,将来参加科举考试的,本太子就指派名师指点他们。你们看如何?”
“不!”周老汉反而挺直了腰板,“再荣华富贵也比不得阿郎赐下的一箪食一豆羹!”
李世民想起观音婢教他的孟子里面的几句话:“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难道本太子的承诺还比不过殷清风的一箪食一豆羹?
李世民一挥衣袖,“本太子自会与你们阿郎说的。”说完,他转身走向马车。
周老汉几人相互看了看。刚才太子的脸色可是不太好,该不会是他们说错话,让太子迁怒与阿郎了吧?
他们还想解释,但李世民的侍卫们开始驱逐他们了。
六个老者惶惶不安的起身站到路旁,等车队过去后,他们顿足道:“坏了坏了,太子好像发怒了。”“这杜管事的法子也不灵啊”“要不要派人回去给阿郎报信啊”
他们赶紧去找人群中的杜管事,这主意是他出的,现在这样好像超出了他们的预料,还得去找杜管事商议一下才好。
长孙氏虽然坐在马车了,但李世民和村民的对话她可是听清了。见李世民面色不愉的上了车,她说道:“二郎可还记得殷二郎说的“才德说”?”
李世民“哼”了一声。
长孙氏知道李世民因为什么羞恼,“他才德兼备,二郎应该感到高兴才对啊。于私,他是二郎的郎子;于公,他是大唐的淮阳侯。有这样的人辅佐二郎,总好过私心过重的人吧。”
李世民倒没觉得殷清风做错什么,就是咽不下这口气,“观音婢你也听见了,他们宁愿不做皇朝之民,也要做他的奴婢。难道某这堂堂的大唐太子好比不他一个小小的少年郎?还说什么一箪食一豆羹的!真是恼人!”
长孙氏见李世民孩子气上来了,她微笑着说道:“殷二郎给他们的恩惠,是他们切身能感受到的。而二郎远在朝堂之上,他们如何感受到二郎你的爱民之心?”
长孙氏拉着李世民的手,“刚才那老丈不是说了,殷二郎当众说是你这个太子殿下心怀天下万民,欲解救所有的奴婢嘛。难道他这不是在宣扬你的恩德?
农耕令是二郎奏请颁布的,皇泽院是皇室的名义建造的,水泥路和桥梁、解救天下奴婢等等,这些不都是二郎你的政绩伟业?
现在时日还短,等过上几年,这些事情都传遍天下了,还有谁不说二郎是贵民之君?”
李世民哈哈笑起来,“民贵君轻被观音婢说成贵民之君,嗯,倒也贴切。哈哈哈。。。”
长孙氏松了口气。
这一次算是帮殷清风过了去,希望一会儿见了面,他们可别在出了什么岔子。
她又好奇的问道:“那殷二郎对那些人到底做了什么,让他们竟然说出世世代代为奴的话来。”
李世民现在心情很不错,笑呵呵的说道:“这么说吧,家财千贯的人家,在吃食上不一定赶得上这些佃奴们。”
长孙氏听了一惊,“家财千贯的也比不过?他们吃的都是什么?”
寄住在舅父家中时,阿娘可没少为平常家用操心。千贯家财是多少,她比二郎更清楚些。
李世民道:“宫廷内或那些什么钟鸣鼎食的人家,一日三餐或四餐都是有的,但一些家族小的和普通百姓一日也就两餐。而刚才那些人不但能吃上一日三餐不说,还最少有两餐是有肉食的。”
他像是回忆什么,“还记得我和观音婢说过,有一次我曾去过一家民宅吗?我那时见他们吃的是什么?是豆叶和豆梗!”
李世民有些激动,“而就这些豆叶和豆梗还不是每日都能吃到的。他们,尤其在青黄不接的时候。。。。”
长孙氏点点头,她记得这件事。
大业十一年,圣人奉命前往河东讨伐毋端儿起义军于龙门时,只带了二郎前往,而将建成、元吉等安置在河东郡居住,连同家人都托付给当时的河东县户曹,也就是现今的管国公任瓌照看。
自幼衣食无忧的二郎,在随军击败起义军后问那些义军为何要造反,后来又随着那些被释放的义军去他们的乡村查看,才有了刚才二郎那番话。
李世民平复了一下激动的情绪,“他们能一日三餐不说,还最少有两餐是有肉食的,如何不感激那小子?”
长孙氏笑道:“二郎不埋怨你口中的那小子了?”
李世民嘿嘿一笑,“那小子能让那些人感恩戴德,某也可以!”
长孙氏想了想,说道:“二郎,你有没有觉得,自从你认了他做郎子后,你对如何治理天下的思路更清晰了?”
李世民脸上有些挂不住了,但他见爱妻一本正经的面孔,只好悻悻的说道:“他也就是拾仙人的牙慧罢了。。。”
长孙氏见李世民又孩子气了,正色说道:“是仙人的牙慧也好,是他自己的想法也罢,收益的都是二郎和二郎治下的大唐江山和大唐万千子民。”
李世民感到很憋屈,但又不能发火。他嘿嘿一笑,“若是没观音婢的陪伴,这江山再好又如何?”
长孙氏抿着丹唇,笑了。
第424章 贵客临门()
殷清风在风中呆立了半天也没见有人前来报信,他只好回转楼内继续等待。
月眉见只殷清风一人回来,“杜管事还没派人回来传信?”
殷清风重新系上围裙,“该传信自然会传的,咱们先把饭菜做完再说。别到时候他们来了,这些菜还没做完。”
这些天整日的钻厨房,每道菜花费多长时间他早就有数了。现在只剩三道菜就完工,正好趁这功夫做完。
等最后一道菜做完了,殷清风拍拍手,“你们分装到食盘里等着算上去就可以了,我再去看看。”
襄城笑嘻嘻的说道:“月丽也陪哥哥去迎接阿耶他们吧。”
“行,但你得套件外套。”殷清风血气旺得很,些许寒气还柰不得他,但他总不放心自己的妹子。
全副武装的襄城和殷清风刚走出院门,一个村民就远远的便跑着喊道:“阿郎,见到车队了。”
见事情这么凑巧,殷清风扭头对襄城说道:“你回去通知姐姐们准备迎接,我先迎上去。”
“哦,”襄城乖巧的回去了。
殷清风问向那个村民,“杜管事何在?”
那个村民有些慌张,含糊的说道:“他。。。他去迎接殿下了。”
殷清风诧异的看了他一眼但没有多问,一切等问过杜丙就知道了。
迎出十几米远。他就没再往前走,站在路边等着车队的到来。
没过多久,先是马蹄声声的传来,紧接着就看见一队队骑兵和一辆辆马车出现在前方。
打头的几对骑兵并没与放慢马速,在路过殷清风时,他们在马上高呼“拜见淮阳侯”后,继续向前奔驰而去。
殷清风也不以为意,他知道这些人要到村中各处查看,看看有没有能威胁到李世民安全的可疑人物。
当最前面一辆马车停下时,襄城带人其他妹子也来到了殷清风的身边。随着李世民和长孙氏在马车旁站定,她们随着殷清风一起行礼。
随后又向李世民其他的女人行礼。
这些女人有:三子李恪和六子李愔的母亲大杨妃;五子李佑的母亲阴妃;七子李恽的母亲王氏;南平的母亲杨婕妤;遂安的母亲小杨妃,以及还没有为李世民生猴子的韦珪和燕妃等。
一个皇帝的后宫有三个妃嫔是来自同一家族的情况不多,但谁叫李世民他们家和弘农杨氏的关系好呢。
大杨妃的父亲是杨广、小杨妃是杨素过继给弟弟的三子杨玄挺的女儿、杨婕妤是杨恭道的第三女。
通过这三个杨氏妃嫔所生子女的配偶就知道了,她们在李世民心中的地位还是不错的。
等李承乾这些学生也向老师们行礼后,殷清风把他们请到楼内。
进门前,殷清风依然没有见到本该出现的杜丙,他心中多少有些疑惑。杜丙自从被杜伏威送给他之后,向来是兢兢业业的,像这样的错误可从来没有犯过。
李世民和他的女人进门后,便四处打量着。
等落座后,李世民说道:“我和你婶婶们一直好奇,住在这样的房屋真的很便利吗?”
在唐朝之前不是没有高层建筑的,而是这些高层建筑是不住人的。
比如,在武德元年,改为“大总持寺”和“大庄严寺”的,建于隋朝的寺庙禅定寺和大禅定寺里,就各有一座高约百米的木塔。那里面供应的是神祗。
在唐朝之前,世人笔下和口中的“楼”有“青楼”,指的是豪华精致的雅舍而不是高楼;还有“飞楼”,指的是下层是夯实的二层建筑;还有耸入云霄的塔式建筑“云楼”等。
真正意义上的“楼房”,大约起源于兴庆宫里的花萼相辉楼。但花萼相辉楼的一楼也是不住人的,而兴庆宫的正殿勤政务本楼,是相当于天安门城楼一样的存在,更是不住人的。
所以,李世民有此一问也不足为奇。
殷清风道:“这里有可以阻挡任何风雨的厚实而又坚固的墙壁,还有格局分明足够祖孙三代居住的房间。这对于那些大多只求能有一间遮挡风雨的茅草屋就已经足矣的百姓来说,不亚于叔叔和婶婶们居住的皇宫了。”
李世民想起他见过的那些蓬门荜户,点头后说道:“建这样一处住所,耗费钱财是几何?”
这笔账殷清风还真没细致算过,他想了想,说道:“所需的砖瓦,大约需五贯左右。粉刷用的石膏有一二十文也就足够了,剩下所需的木材,就看房主人舍得花费多少了。”
这个时代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