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后悔也没用。除非,殷清风死了。
但韦氏已经付出那么多,殷清风即使死了,那些土地、那些奴婢,那些藏书,还有与其他族人的分裂,还能找回吗?
韦氏以后的路该如何走,已经由不得韦氏了。。。
韦纲不知道长子的内心对韦氏的前途已经不抱希望了,他挥了下手杖,对其他围上来的族人说道:“既然殷侯在此建立坊门,吾等就步行而入吧。”
自从殷清风来过韦曲后,韦氏族人或派人打探或亲自来过梧桐新村。但这一次来的心态又不一样,他们的感受也就不同了。
首先是房屋。
想想他们原先那些佃奴居住的茅屋,再看看眼前这些一栋栋独门独院的二层民居,又想想他们家族的房屋,他们有种强烈进去一探究竟的欲望。
不用知情人介绍,他们也能猜得出,这些他们没见过的民居,一定是出自殷清风之手。
再是人。
他们原先的那些的佃奴的脸上,只有麻木,只有忍辱,但眼前这些只略微扫过一眼,拱手示意后就各自忙碌的人,每人脸上的表情是自信是淡然,根本看不出他们是佃奴、是贱籍身份的人。
韦纲等人见没人迎接,只好沿路慢慢向前,直到临近十字路口的时候,才见到殷清风的身影。
与上次韦曲见面时的情形相同,到访的客人先行礼,作为主人站在原地,等待客人走近。
韦纲心中一边感慨,一边行礼向前,“老朽拜过淮阳侯。”
韦津也赶紧行礼,“善会拜见淮阳侯。”
殷清风则一边观察着跟随韦纲来的人,一边回礼,“见过韦翁,见过善会先生。”
其他人依次给殷清风行礼。
见还是上次那些韦氏族人,殷清风简单说了句,“见过诸位。”伸手虚引,“这边请。”
引到楼内,殷清风介绍道:“这位是太子的长女,襄城郡主;这位是自幼陪伴在清风身边的任氏月眉,这位是南阳范氏鱼娘,这位是河东薛氏繁星,这位是诸位的族亲韦氏妮子。”
韦氏族人不敢怠慢,依平辈礼节行礼。
这些女娘可是平日里出入东宫,教导皇太孙皇太女的女夫子,又是殷清风的女人,与这些女娘交好,对韦氏益处很大,相反,若是得罪她们,就如同得罪了殷清风,甚至是太子。
寒暄过后,依次落座。殷清风伸手,“可否让清风看一下韦翁的手杖。”
韦纲有些诧异,将手杖递给殷清风。
殷清风反复观看,“这可是汉代的鸠杖?”
后世出土的鸠杖极少有完整的,多是一些没有朽化的鸠首。杖身因为是木质的,很难完整的保存下来。
韦纲手里这个鸠杖,应该叫做:错金银嵌松石玛瑙鸠杖。扔到现代当文物拍卖值钱不值钱的不知道,反正这玩儿意看着就上档次。
鸠杖就是杖端刻有斑鸠形状的手杖。
按照现代人的说法,鸠杖在秦汉之前就已经出现了。
但东汉应劭所撰的风俗通一书载:“汉高祖与项籍战京索间。遁于簿中,时有鸠鸟鸣其上,追者不疑,遂得脱。及即位,异此鸟。故作鸠杖,赐老人也”。
他认为,鸠杖始于刘邦时代。
到了东汉,汉明帝曾发布王杖诏书令的法律,根据这项法律规定,凡年满七十岁以上的老人,都要由朝廷“赐之以王杖”。
鸠杖只是手杖的一种形式。就像苏东坡,用一根竹枝一双芒鞋就可轻胜马。
继汉代的鸠杖,唐朝和宋朝的手杖,在手杖界也是很有名的。只可惜,唐朝的手杖如陌刀一般,并没有遗存到现代。但可以参考影视剧里佘太君的手杖。
贞观八年,李世民特下优诏,加授李靖“特进”,且亲授“灵寿杖”,以“助足疾也”。此杖顶端饰有龙头,不拄在腰间,而是杖高过头顶二三尺。
唐朝和宋朝的龙首杖是一种权力的象征,为两个朝代帝王赐予少数开国元勋或忠门父祖之赠礼。
唐代的诗人施肩吾在山居乐里写到:手持十节龙头杖,不指虚空即指云。
这句“手持十节龙头杖”,不但指明手杖的长度,还表明了,在唐朝时,“龙”还不是专属皇室所有。就像史万岁和张万岁的“万岁”也不是皇室专属的。否则,殷清风也不敢把杜伏威的儿子叫做“天意”。
韦纲有些自豪的说道:“这具手杖,据说传自韦氏三世祖,至今已经有六百余年了。”
难怪呢,这鸠首的红铜上一点铜锈也没有呢。这是韦氏历代家主的传承之物啊。
殷清风恭敬的还了回去,“清风能得窥汉时古物,实乃三生有幸。”
韦纲矜持的捋着胡子。
博陵崔氏虽然也有汉时的鸠首杖,但其鸠首比他手中的相差极多。他敢确信,所有现存的鸠杖中,他这具是最华美的。它是韦氏千年的象征。
不管他对韦氏的印象如何,对于半个文物迷的殷清风来说,今天能看到真正的鸠首杖,的确值得高兴。
他说道:“看到韦翁的手杖,清风忍不住即兴赋诗一首。”
赋诗一首?还是咏物诗?
韦纲有些期待了。
只要这首诗不算太差,宣扬出去,就是给韦氏扬名的机会啊。
“月夕花晨伴我行,路当坦处亦防倾;敢因持尔心无虑,便向崎岖步不平!”
他盗用的是清代田松岩的“手杖”诗。
韦纲越品,心里越惊讶。
花前月下你曾陪我处处走遍,路途坦荡也应提防不要失脚,岂敢因为有你就无所顾虑,故意涉足崎岖不平之地呢?
这明明在表达一种人至暮年却壮心不已豪情啊岂是这还不足二十岁的少年郎就能有的感悟?
那些不以诗赋见长的韦氏族人惊呆了,喜欢诗赋的人就更是和韦纲一样吃惊不已。字字易懂,却意味深远,真是这人即兴而为?
写诗不难,难的是就是这意味深远。以诗见人,这人的才学、胸怀真是太可怕了!
韦纲暗中吞了一口唾液,“淮阳侯之才,老朽敬佩万分。”
第413章 毕业典礼()
上次去韦曲,韦纲使用的只是一根普通的手杖,这次他拄着鸠首杖来,在殷清风看来,韦纲就是为了显摆、就是为了“震慑”他。正好,他对鸠首杖的实物也感到好奇。
既然从人家身上长了见识,就顺便抬一抬花花轿子,让韦纲也美一下。
而那首田松岩的“手杖”诗,是拜托他魂越的福利,以前看过的内容可以随时从记忆里检索出来。
或许别人见到了像高老太太的刚卯或韦纲的鸠首杖那样的传承之物,会感叹世家的底蕴深厚,但殷清风既不羡慕也气馁。
单以瓷窑来算,包括制作出秘色瓷的越窑都被他掌握了,他还用羡慕别人吗?除非他们能家藏带有铭文的青铜器,否则,无论是玉器、漆器还是像长信宫灯那样的生活器,对他都没有吸引力。
他敷衍几句韦氏族人对“手杖”诗的赞美,“现在时间还早,就由清风这个主人翁带诸位客人到处走走看看吧。”
韦纲等人不知殷清风打的是什么主意,他们这次来就是想把茶叶和书籍的事情确定下来。但殷清风开口了,他们装作很感兴趣的样子,跟随殷清风向外走。
一路上,殷清风随口介绍梧桐新村、村民来源等,很快就来到了梧桐学堂外,“今日是梧桐学堂第一批学生毕业典礼,清风作为他们的主人和这座学堂的创始人,邀请诸位作为典礼的嘉宾和见证人。”
毕业典礼?什么意思?
韦纲和韦津诸人在脑海里画了一个问号。
“毕”为二十八宿之一,也是古代丧祭时用以举肉的木叉,还可解释为古代祭服和朝服的蔽膝。
“业”?是学业的意思吗?
南朝宋的范晔在注释后汉书列女传时,就将“复不终业”的“业”解释为学业的。
这样的话,“毕”可以做“完成、完结”解,“毕业”就可以解释为结束学业。
至于“典礼”嘛,是制度礼仪的意思。
像后汉书延笃传:“朝则诵羲文之易,虞夏之书,历公旦之典礼,览仲尼之春秋。”的“典礼”,就是指周公旦制定的礼仪制度。
那么,“毕业典礼”就可以解读为结束学业时的仪式?
这淮阳侯总是有惊人之词啊
等穿过学堂的大门,这些韦氏族人惊呆了。
韦津惊讶的问道:“敢问淮阳侯,这里有多少学生?”
殷清风道:“最近清风也没太关注,大概有三万人吧。哦,这三万学生里有大约一半是三岁到七岁的孩子。”
“三万!”
沉稳如韦纲、韦津、韦挺等人齐声惊呼。
太可怕了!三万人啊!
不说培养这些人,一年要耗费多少钱财,单说这三万人里,哪怕有一千甚至是五百人三百人能通过科举考试。。。
现在大唐才多少官员?
这、这。。。以后大唐的官场上岂不是要充斥着他的心腹之人?
韦氏族人的脚步凌乱了,身体也不稳了。
他有谋夺天下之心?
他们呼吸急促了。
若真是如此,韦氏。。。
心中发笑,殷清风不紧不慢的解释道:“这里只传授最基础的启蒙书籍,这里的夫子们是原先掖庭宫的宫女和罪妇,她们还教导不了科举要考的五经。”
“呼”韦氏族人感觉心脏又能跳动了。还好还好,不是参加科举的,也不是谋夺天下。
掖庭宫的宫女和罪妇?那岂不是耽误了韦氏的后人?
可当他们路过横平竖直的学生队伍时,脸色又变了。
他们大多数人见过大隋和唐朝的步战士卒是什么样子的,身边的这些学生,除了没有佩带武器盔甲和身上没有杀气外,最少在军纪上可以称得上是一等一的悍卒了。
这是何等的练兵之法?让这些农家子犹如百战雄师一般。。。还有农家女。。。天呐连小娘也是这般!
他还敢狡辩不是要谋夺天下?
这些学生再教导一年半载,再配上兵器铠甲,攻入长安,易如反掌啊!
韦氏族人极力掩饰却掩饰不住的苍白脸色,被殷清风看在眼里。可他没做任何解释。怎么解释?连现代的幼儿园都是这样教导孩子的,古人却看做是天方夜谭一般。
这是时代的差距,是认知的差距,与他的能力无关。
不过,看这些韦氏族人的样子,让他想起一个小典故来。
世说新语:钟毓、钟会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曰:可令二子来。於是敕见。
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一个学生方阵就把他们吓得“汗出如浆”“汗不敢出”,可见这时代的差距有多大。
不动声色的,殷清风将他们带到升旗台前,伸手引向东边的台阶式长条凳,“请诸位在此落座。”
本就内心颤栗的韦氏族人坐下后,心中更是震撼了。
四周是黑压压的人头,偏偏一丝杂音也没有。若不是从任何方向看去,他们都能看到笔直的一列学生队伍,仿佛这些学生就不存在这天地间一般。
这可是三万人呐要经过什么样的训练才能做到如此一般?
等月眉她们在升旗台的另一边坐下后,殷清风接过喇叭登上升旗台。
此时的他,心情也是激动的。
建一座容纳三万学生的小学和幼儿园,还不足以让他激动。他激动的是,这些学生就像蒲公英种子一般,将洒落到大唐各个州县,培养出更多的蒲公英来。
巡视了一圈,他举起喇叭,“今日,为了庆贺你们当中的某些学生从这里结束学业,本侯特意邀请来名震天下的京兆韦氏的诸位长辈,做你们的毕业典礼嘉宾。
现在,用你们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
“啪”“啪”“啪”“啪”
整齐的九声响,如雷一般震撼着韦氏族人的心。他们对这些学生的纲纪和殷清风的教导手段更加侧目了。
“读书是为了什么?”
韦氏族人心中一静,这个问题既简单又深奥。
“或许大多数人会回答,为了个人前程、为了家族前程。
本侯想说的是,受光于隙见一床,受光于牖见室央,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
君子受言以达聪明也亦然。
或为一隅之偏听,或为一室之迩听,或为一堂之公听。
所受愈小则所照愈狭,所受弥旷则所照弥博。
这几句话可以理解为:读的书越多,眼界就越开阔,心怀就越宽广,对天地万物万理的认识就越全面。
你们在梧桐学堂读的这两年书,虽然不足以让你们参加科举考试,或许也不足以让你们成为一代大学问者,但你们应该能感受到,读书对一个人的益处。
读书之后,你们不会因为一些龌龉就与人争吵,也不会因一时之气就与人争斗,你们明白什么是仁什么是义什么是礼什么是德。
匹夫之志不过是求一户一家之温饱,但你们读过书,你们要有志向!你们的志向应该脱离你们自己本身、要脱离你们家庭的本身,你们要放眼天下、要胸怀天下!
如果你们没有这样的志向。”
他停顿下来,扫视着操场,“那你们就听从本侯的安排!
三年前,你们和你们的父祖家人一样,是佃奴、是贱籍。三年来,你们住的、你们吃的,比一品的亲王国公还要好!是大唐太子给了你们这一切!你们要回报大唐太子!”
李世民?这些是李世民让他做的?
天呐,这就更可怕了!
原来,李世民不但正面在朝堂上掌控权势,早在暗中还另有筹谋!他要做什么!他要这些孩童少年做什么?
而一直为李世民暗中奔走的殷清风,同样可怕!
这样的事情,李世民没有交给长孙无忌去做、没有交给程知节去做、没有交给房玄龄去做、没有交给李靖去做。。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