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爱马文才》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人人都爱马文才- 第45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朱异不愧是擅长实务的能吏,一言便切中厉害。

    “依臣之见,雍州曾是梁国边关重镇,有寿阳三十二城,又坐拥淮水之险、和钟离互为倚仗,一旦占据,魏国很难重新夺下,臣建议舍徐州而将取雍州,则江淮可保。”

    一旁的谢举不由得为之点头。

    雍州河道纵横,而梁国最擅水战,水兵和战船也不知比魏国精良多少,以前雍州有萧宝夤守着,萧宝夤是南人、用的是南将,双方方能对峙这么多年。

    现在萧宝夤征讨关中不利怕朝廷追责,索性领着大军在长安反了,直奔洛阳而去,整个雍州便空了出来。此时夺下雍州,则北方的防线便可再往前推进一步,原本只有钟离这这一座关守,现在却固若金汤。

    但对雍州用兵,就不可能再有兵力去增援陈庆之,也不可能有兵力进驻徐州了。

    见萧衍眉头紧蹙,朱异又不慌不忙道:“陛下并没有让白袍军在魏国攻城略地,一旦接到豫章王,自然是要护送他离开的。以他现在的处境,回国才是尴尬,不如趁着魏国动乱空虚,让陈将军将他送去徐州。”

    “待白袍军占了徐州的彭城,名义上豫章王依旧是魏臣,徐州也是魏国的领土,魏国日后自然不好出兵收复,但徐州城中却是我国的将士,说起来,这徐州除了名义上还归魏国,实际上和梁国领土也毫无分别。”

    朱异不愧是萧衍的心腹,将皇帝希望儿子有自保之力的心思摸的通通透透的,“有殿下坐镇徐州,又有陈将军那样能征善战又忠心耿耿的将领,可保徐州不失,又能扼守关要抗拒魏国南下,岂不是一举两得?”

    萧衍脑子里已经开始谋划起朱异的建议,推断他这种建议的种种可能性和利弊,最后得出个“可用”的结果。

    但其中依然还有很多让人疑虑之处,譬如……

    “朱侍中的计策倒是不错,怕就怕陈庆之在魏国立下赫赫战功,又趁着北海王连番大胜招兵买马,最后拥兵自重,真的占了徐州。”

    他自从听说白袍军一路在收拢各城败兵后,就有了这样的担忧,“别到时没有让二郎有自保之力,反倒养虎为患。”

    “陛下多虑了。”

    朱异不以为然地大笑。

    “若说处境尴尬,陈将军比殿下更难。”

    “所谓是请神容易送神难,北海王若能拿下那个位置,必然不希望我国插手内政,白袍军就成了眼中钉肉中刺;如果北海王拿不下洛阳兵败垂成,陈将军也只能率部回撤,无论哪一种,养着那样一支大军,都需要庞大的人力物力支持,陈将军出身寒门,哪里养得起这样的军队?”

    便是萧综入了徐州,得了彭城,就徐州现在一片荒凉的样子,要没梁国的支持,那徐州也坐不住几日。

    更何况孤军一般的陈庆之?!

    萧衍更长于内政,细细思量就明白朱异所说不假,便转过身问谢举:“爱卿以为如何?”

    谢举是高门,其实并不愿意出兵北伐,一来不利于长期维持的平衡局面,二来一旦发生大的战争,总有寒族将领趁势而起,动荡往往来自于此。

    他思来想去,若不支持朱异的“两全之策”,怕皇帝爱子心切就要不管不顾派兵北上去接儿子了。

    一个陈庆之带着七千人都能打的魏国节节败退,鬼知道魏国现在空虚成什么样子,别又弄出个刘裕之辈来……

    思至此,他只能苦笑,点头道:“朱侍中的建议倒是一着妙棋,臣也认为攻略的重点应当是在雍州而不是徐州,若是豫章王能镇守住徐州,倒是降低了两线用兵的危险。”

    谢举考虑着,“只是雍州毕竟是萧宝夤的根本,就怕我们这里一调动兵马,萧宝夤便放弃了洛阳,回撤雍州拥兵自立,倒时候又要陷入苦战。”

    谢举的猜测也有道理,不得不防,皇帝思考了一会儿,做出了决定。

    “那就别让人知道是要去打雍州。”

    “这?”

    “陛下的意思是?”

    “用向陈庆之增兵的名义调动兵马,囤重兵于边境,再派一支先锋,佯装向徐州出兵。除了领军的主将和你二人,不要走失了准备攻占雍州的消息。”

    萧衍不愧是盘踞南方几十年的英主,思绪动的极快,“等萧宝夤一向洛阳进发,立刻大军出动占据寿阳,再以寿阳为根本,收复雍州。”

    雍州和徐州一个在西,一个在东,但都要从钟离出境,只要大军没有开拔,谁也不知道他们是要打哪儿。

    谢举听着皇帝还算睿智,没有为了儿子完全置国之利益而不顾,心中也松了口气,连忙赞同了这样“声东击西”的计策,又和朱异两人留下来将计划沟通的更妥当些。

    等他们出了殿门,谢举也没有顾忌,面露不悦地向朱异质问。

    “朱侍中这是何意?我不信你看不出豫章王回国后会有什么样的后果,何况你还怂恿陛下将徐州交由豫章王,这时候让豫章王有了掌兵的机会,才叫‘养虎为患’!”

    “谢宰言重了,以陛下对豫章王的偏爱,让他入了京才是大祸吧?那位可还在同泰寺里,怎么能比得上陛下急着要弥补的可怜儿子?”

    朱异和萧衍一样,也不愿局面发生变化,“等豫章王脱离了险境,又有了自保的能力,陛下心中没了愧疚,才不会出现更多变局。”

    “可徐州的重要,天下皆知,若让豫章王趁机壮大,他日……”谢举忧色忡忡,再见左右无人,压低了声音说:“陛下总说东昏侯的事是豫章王自污,可见萧宝夤对他的态度,不能深想啊。”

    其实萧综身上的疑虑也不是无迹可寻,他本就是早产儿,从少年起性格又偏激古怪,和所有兄弟都不亲近,而且之前既不在梁国拉拢臣属又不蓄养姬妾,连孩子都没一个,生下来还没了,怎么看都不像是准备在梁国扎根的样子。

    现在说他是自污,谁又能知道是不是顺水推舟,做了两手打算?

    连他们这些外人都觉得疑点重重,只有陛下死心塌地的认定他的身份毫无疑点,儿子是被陷害不得不北投的,他们这些做臣子的又怎么敢多言?

    左右全天下现在都知道皇帝头上有点绿,就怕众口铄金,哪怕情况不是如此,时日久了,萧综也要和皇帝生出嫌隙,生出不该想的念头。

    “你我都能想明白的事情,其他大臣能不明白?”

    朱异轻笑,指了指东宫的方向。“以前镇守徐州,用的是豫章王殿下,您说,等要拿下雍州,会由哪位去镇守?”

    梁国和魏国都重用宗室,天下州府多是宗室镇守,重镇关要更是厉害由王亲皇子节度军事,譬如之前萧综的“五州兵马军事”。

    “又不是只有徐州会‘拥兵自重’,有雍州兵马隔岸相望,那位翻不了身的。”

    朱异露出狡猾的一笑。

    谢举看着朱异一副“智珠在握”的样子飘飘然而去,目送着他的背影,眼中忧色却更重了。

    毕竟是没落士门出身,又没经过残酷的家族斗争,智谋是够了,却还是看不清现在的局势。

    他考虑的都对,甚至连雍州和徐州互相牵制保持平衡都算进去了,却忘了那有一个前提,便是太子依旧在那个位置上。

    如今东宫所有的策令都是由太子印玺发出,名义上也是同泰寺里的太子在遥控指挥,可他们这几个一直注意着同泰寺的老家伙却看的清楚,其实太子根本没插手做什么,只是担着个名分罢了。

    既然出手的是三皇子,而三皇子现在又得了太子的支持,俨然就是储君后备的样子,怎么可能愿意在这个快要摘取胜利果实的时候出京到雍州藩守?

    要是太子还是储君,为了保护兄弟的储位,三皇子倒是会责无旁贷地出守雍州、提防徐州。

    何况陈庆之和白袍军要是真的将北海王送入了洛阳,真的会归朝吗?

    握有这样的拥立之功,北投魏国当个大司马、大都督不是比在梁国当个有名无实的“关中侯”要好的多?

    他心中疑虑重重,总有种预感要变天了,虽然皇帝和朱异都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可这种预感让他难以平静,总觉得自己忽略了什么重要的地方。

    谢举能担任家主,凭的可不仅仅是门第,以前太子还在时,他还能以臣属身份协助、提点太子,现在东宫里推出来的是萧纲,他就连沾都不想沾了。

    一想到陛下要重提增兵,各方肯定又要来找他打探,谢举便觉得头疼。

    “算了……”

    谢举想到头疼,实在不愿牵扯到争储中去,也不愿这时候站队。

    “回去后,还是先称病一段时日吧。”

    皇帝自己的家事,让他自己头痛去!

    ***

    等朱异和谢举离开了净居殿,殿中又回复了一片冷清,萧衍不由自主地又回想起马文才的那封信。

    王常侍随侍他多年,是他立国后便伴随身边的老臣。

    他性格沉稳谦逊,又思虑周全,曾陪自己东征西战,也为了梁国多次出使他国,这次若不是为了两国方略,他绝不会将王常侍派出去出使魏国。

    如果只是出手针对白袍军,他其实并不会如此动怒,可那人千不该万不该,竟然敢连这样的老臣都下手。

    今天能对立下赫赫功劳的老臣下手,明日呢?

    萧衍眼中闪过一丝阴鸷,敲了敲身后的墙壁,沉声道:“去把裴御史叫来。”

    没一会儿,让朝中“谈之色变”的裴山领命而来。

    他和马文才如今是萧衍最重要的年轻心腹,一主内、一主外,很多萧衍不方便去做的事情,一直都是交予他们。

    如今也是如此。

    “王常侍在魏国宣旨后遇害了,并没有抓到真凶,只知道凶器可能是一把手弩、单发,可穿透头骨而入。”

    这样的弩即使在梁国也不多见。

    梁山伯听说是王常侍的事,心中了然。

    “陛下是让微臣查找真凶吗?”

    梁山伯躬身,试探着询问。

    “真凶?”

    萧衍嗤笑,“魏国离此山水迢迢,难道朕还要派人到魏国去找什么真凶不成?”

    对方在魏国下手,打得想必也是这样的主意。

    “发现王常侍尸身的白袍军几人如今就在京中,他们记下了王常侍额头那伤口的大小、深浅,凶手是在船上作案,位置应当极近,又是那样的劲。弩,线索已经很明显。”

    他眼神一厉,失去心腹旧臣的痛色充溢肺腑。

第479章 以假乱真() 
萧衍原本还在想着如何说服朝中诸臣向魏国增兵; 结果陈庆之打仗打的太争气了……

    白袍军居然真的送着北海王入洛阳了!

    消息一传回来时,整个朝堂都震惊了; 这可和之前攻克了睢阳、攻克了梁郡不同,这是攻克了洛阳啊!

    搁梁国; 这就是魏国人攻入了建康了!

    莫说边关收到战报的将领吓得以为自己白日造梦; 这一路过来传达捷报的过往官员使者; 谁不以为是自己做白日梦?

    不是他们做白日梦,就是那陈庆之得了失心疯!

    镇守钟离的曹仲宗一开始也担心是陈庆之谎报; 消息传来的第一时间没有往回传; 而是派了探子亲自去魏国走了圈,得知消息不假后,这才敢把消息传回来,附带着探子的回报。

    再加上后来北海王的信函也到了,确认是已经进了洛阳、入了宫中不假; 萧衍当即喜极而泣。

    除了喜南朝时隔两百年终于又入了洛; 更喜的是既然已经入了洛阳,他一直在北朝受苦的二郎就肯定能回来了!

    得到这样的消息; 萧衍一刻都等不及了; 不但召集朝臣议论此事,更是在私底下让内官准备属于亲王仪制的服饰节仗等,也不顾萧综早就除了族谱,只迫不及待的要等儿子离开洛阳后就赏赐过去。

    在这样大好的局面下; 萧衍想要增兵稳固大好形势就顺理成章; 谁也不愿在这个普天同庆的关节上扫兴; 无论是萧衍要求大肆征兵还是准备粮草,朝中无不应和。

    可应和归应和,该解决的问题依旧存在。

    梁国没钱了。

    多年的土地兼并加通货膨胀,百姓早已经苦不堪言,赋税不可能再加,短期内筹不出钱财,而仅凭官仓现在的余粮,是不足以支持大规模的征伐的,必须要向民间买粮。

    萧衍治国这么多年,除了浮山堰的差池开了官仓赈灾以外,国家还算是承平,这么多年来也风调雨顺没有大的灾害,民间存粮不少,但是官府用的铁钱已经贱到一车铁钱也买不来一袋米的地步,除非皇帝愿意改回铜钱合法并用铜钱支付,否则有粮也不会有人卖。

    情况陷入了诡异的僵局:

    明面上,朝中上下都支持萧衍增兵北伐,各部衙门也都鼎力合作热火朝天的出谋划策,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说到粮饷问题,最后都是哑火。

    暗地里,东宫官员乐见其成,摆明了袖手旁观,对收回淮河以北的地区没有太大的兴趣。

    东宫官员的组成以上品高门为主,他们都有庞大的私产和固定的地盘,国土疆域的扩大并不能给他们带来太多的好处,反倒是征伐的寒族将领和治理新增州府的地方官员得了便宜。

    萧衍眼见着难得朝中上下齐心,偏偏因为“钱荒”的问题无力再推进,一下子也头疼起来。

    征夫倒是容易,可总不能让人空着肚子跑去洛阳吧?

    要知道这段战线之长,就连陈庆之的骑兵也花了整整十个月的时间,一路上都在攻城略地,为的就是补给。

    如果粮草物资不能齐备,有再多的人也只是摆设。

    无奈之下,萧衍只能先下令各军挑选精锐先前往边境,随时准备增援北方,私下里却在各方设法筹募钱粮。

    最终征集到的粮草物资堪堪够各地的兵马赶往边境囤守的,要想出征就得耗费更多。

    而且现在正是春天,这时大规模的征兵就会延误了农时,到了秋天粮食肯定收不上来,又是一笔巨大的开销。

    莫说朝廷百官觉得棘手,就连萧衍自己看完各部送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