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爱马文才》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人人都爱马文才- 第4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能做子近臣的大多富裕,鲜少有自己上街买米的,傅歧却是曾被父母断过用度得靠梁山伯艰难度日的,后来又和陈霸先合伙走私宫中物资,对物价十分敏感,他用“五钱”、“十钱”、“一百二十钱”的事实做例子,即使不通经济的人如今也听懂了。

    “你是,物价现在涨了?”

    几个大臣似懂非懂的问,“那和铁钱什么关系?”

    “诸位使君,不是物价涨了,是钱多了,变得不值钱了。如今风调雨顺,即使粮价有涨,也不至于涨了百倍。实不相瞒,现在宫中要出去购买物资,市坊已经不收铁钱了,情愿要库里没人要的旧布。”

    傅歧见不少大臣都听懂了,却还明知严重却故作不懂,忍不住又嘲讽了一句。

    “再这么下去,恐怕诸君就算手中有亿万钱财,也一文也花不出去,什么都买不回来。毕竟也不是谁家都有庄园,能够自给自足的。”

    实际上,梁朝现在的经济情况,比傅歧的还要糟。

    之前临川王的儿子私铸铁钱被抓,可根本没人引以为戒,尤其以各种能便宜弄到官钱的官员为甚,毁钱最为严重。

    梁国的俸禄是以官钱加禄米组成的,有不少人看出官钱和私钱私下的差价,情愿不要禄米,改为全要官钱。

    萧衍对待臣子宽厚,这种要求一般都应允了,于是官方铸造钱币的频率就越来越多,导致不止私钱,连官钱都有太多盈余。

    别看国库现在盈余,号称拥有十亿钱,实际购买力不足十年前的十分之一,真要花出去,压根买不了多少粮食和冬衣。

    更担心的就是如同傅歧所,即使捧着钱出去买东西,别人也不愿收,最后回到以物易物的地步。

    毕竟梁国境内铜矿稀少,铁矿却是不少的,能缺铜不见得会缺铁,光建康附近就有好几座。

    这也是这几年来马文才看重互市贸易,而不愿在梁国继续经营商业的原因。和魏人交易,魏人用的是铜钱和金银、粮帛这样的硬通货,跟梁人交易,给的都是不值钱又占地方的铁钱。

    当年马文才占据先机,在铁钱还值钱的时候造了不少私钱购买了大量物资,现在铁钱不值钱了,他也还有很多铁无法处理,要不是这几年祝英台靠湿胆法把这些铁置换成了铜,连马文才也要被这波通货膨胀弄垮。

    他和萧综这样一等一聪明人都没看明白的道理,当初还想方设法囤铁,这世上自诩聪明的糊涂蛋更多,等到他们明白“过犹不及”的道理时,想再拯救市场,已经来不及了。

    萧衍治国多年,当初提出用铁来取代铜处理“钱荒”时可能就对此有了远见,只是他也没想到人心的贪婪会如此之剧、这一到来的如此之快,不过才三四年,已经到了这么严峻的地步。

    马文才在经营白袍军时就曾狐疑过为什么萧衍要借佛门收敛这么多铜器,明明现在根本不准用铜钱了,现在想想,怕是皇帝为了日后平抑“钱祸”而准备的后手。

    结果儿子出了事,这些铜被优先拿来救儿子了,毕竟要买马就得跟魏人交易,而魏人不收铁钱。

    “会到这么严重的地步吗?”

    散骑常侍朱异脸色铁青地问,“现在停止再铸官钱可来得及?”

    “来不及了。”

    傅歧直接破灭了他的希望,“哪怕现在停止再铸官钱,市面上的铁钱也已经远远超过了需求,我们能减少再投向市场的官钱,却不能阻止那些坏钱流通。除非用强硬的手段收缴坏钱、私钱,或是有什么愿意要耗费大量的铁钱,否则都只是饮鸩止渴。”

    “所以谢使君才建议用钱向寺庙赎回陛下?”

    这下所有人都如梦初醒般悟了,管理国库的几位大臣也不似之前那般情绪激烈,反倒若有所思。

    在铁矿充足、铸币司每日都在开工的情况下,许多年来因为世族地主占有田庄荫庇人口而造成的国库税收枯竭终于有了起色,少府和大司农手里也开始有盈余所用,库存钱财让人欣喜,但仔细想想,如果铁钱不值钱了,那存着的就不是钱,只是大量堆积的废铁。

    “那么多钱,难道就这么送了?”

    但那么多钱,就这么送寺庙了,总让人不甘心,就这么屈服、还让皇帝涨了佛门的面子,对他们来,简直是国耻。

    “当然不是,先得停止再铸币,然后用官府的官钱去换回大量坏钱和私钱,最后以‘赎身’的名义交给同泰寺。最重要的是……”

    傅歧肃然道:“这些钱一定要销毁了。重铸成佛像也好,变成农具也好,决不能再流入市集。”

    “还有一种法子。”

    谢举开玩笑般地开口,“如果现在有足够的铜可以给官府铸币,一旦铜钱流入市集,铁钱根本不会有人用了。”

    傅歧的即使能视线,也还是饮鸩止渴,铁的特性决定了它根本就是劣币,只有谢举的办法才能拯救梁国快要崩塌的经济。

    然而所有人都知道谢举只是玩笑,没人把这件事当回事,现在铜方面最大的收入反倒是从臣国朝贡体系和边关互市得来,要想有足够的铜,要么变出一座巨大的铜矿,要么干脆打下北魏……

    又或者,学魏国的太武帝,直接灭佛,毁了所有的寺庙,将寺庙里的铜像融回铜块,铸造铜钱。

    最后一种办法,对于刚刚皇帝父子两人都出了家的梁国来,比上掉下一座铜矿还不切实际。

    站在门外的马文才,心头猛地一跳。

第429章 志同道合() 
谢举笑谈除非铜足够; 否则没办法解决现在的问题,所有人都当做笑话; 但马文才脑中却闪过无数念头。

    铜矿当然不能凭空变出来; 铜的开采也不会是短期内就能大量获得的事情; 但如果只是让“钱”变得像是铜钱,却有很多办法。

    祝英台这么多年来一直给他炼铜,虽然她一直对自己练出来的铜非常不满; 觉得练出来的铜杂质太多、周期又太长,但对于他这种外行来,这些铜已经足够精纯; 而且因为不需要用到火,隐蔽性极强; 一直被马文才当做“神术”。

    她炼铜的办法是挖上一个巨大的沟槽,用茅草铺底; 再把铁放入其中; 用她制作出的“胆水”一直浸泡,那些铁片表面就会出现铜粉。

    这些铜粉被刮下来; 然后被放在炼炉里稍加炼制就成了铜块; 之后再引入胆水继续浸泡; 就能周而复始的不停获得新的铜粉,就如之前晶盆能凝结出的冰糖一般。

    按照祝英台的法,湿法炼铜最费工艺、最麻烦的地方是锻打铁薄片的过程; 因为同样重量的铁; 用薄铁片浸铜可增加铁的表面面积; 加大铁和胆水的接触面积,这样铁被充分浸泡,这样既能缩短炼铜时间,又可提高铜的产量。

    原本锻打这样的铁片需要费火、费工、费时间,然而正因为梁国用的是铁钱,而铁钱是已经铸造好的铁薄片,这工艺里获得原材料这最费时费力的一环,反倒成了最容易的一项。

    密密麻麻的铁钱铺满胆槽的底部,根本无需再耗费人力去锻造铁片,而且由于铁只是置换的材料,哪怕是最不值钱的坏钱、碎钱都能拿来作为材料,那种被刻意破坏、变薄的铁钱反倒是最好的导体。

    国库里有堆积如山的“薄钱”,这些钱是被当做废钱收回来、准备重铸官钱的,马文才在黑市中,用几块铜块,就能换十几车的铁钱。

    如今官钱的铸造如果真被中止,以后市面上的铁钱、尤其是坏铁钱就会越变越少,他的原材料也会越来越少。

    傅歧和谢举的法子确实能解决梁国现在钱币过多的问题,可要是坏钱都流入寺庙了,他拿什么去炼铜?

    于是精舍中一群大臣在商议着该用多少钱“赎”回马文才时,门外的马文才却在想着要怎么买回这些在外人看起来鸡肋一般的“坏钱”。

    直到这事,他甚至有些感激太子居然弄出“剃度”这么一出来,如果不是太子釜底抽薪,大臣们就不会对皇帝回宫这件事这么急切,他也不会出现在这里,听到这一切,思索着对未来的对策。

    他又庆幸祝英台上了茅山,如果祝英台不上茅山,以他们现有的人手和原材料,即使他吃下了这一批“铁钱”,也没有足够的场地和人手去消耗掉这批材料,胆水炼铜太要求场地和时间,很可能那些钱直到锈蚀烂在他手里,也没有用上,最后得不偿失。

    马文才悄悄退出了精舍附近,趁谁也没注意到他,回了自己的居处。

    他拿出纸笔,思索了一番,便在这座梁国最大的国寺之汁…

    给远在茅山上清派的“女冠”祝英台写信。

    ***

    茅山。

    “师尊,京中送来的消息,陛下去同泰寺出家了。”

    陆修远手中捏着一封鸽信,并不敢进门,而是站在在门外,对丹房中的陶弘景、祝英台二人禀报。

    祝英台此时正在为陶弘景演示如何炼制硫酸铜,这是湿法炼铜中最重要的材料,道士们称呼它为“曾青”,只不过道家的“曾青”是然的硫酸铜,而祝英台用的是人工合成的。

    听到陆修远的话,祝英台吓了一跳。

    “皇帝出家了?不会要禅位吧?”

    马文才是子近臣,所谓一朝子一朝臣,萧衍吃马文才那一套,不代表继任者就能重用她。

    陆修远刚刚接到京中的飞鸽传书,离皇帝出家不过一时间,再多的情况也不清楚,只能将信递给自己的师父,而后恭敬地回答道:

    “祝真人,目前只是知道陛下在同泰寺做了主持,并没有禅位的消息。”

    接过信的陶弘景倒是一声长叹。

    “陛下舍身佛门,佛门有了个皇帝和尚,声威将如日郑英台在这时候封冠,也不知是喜是忧。”

    祝英台放下手里的试管,倒更担心山下的同伴们有没有受到此事的牵连。

    自祝英台上山、并向陶弘景证明了自己高超的化学技术并不是造假后,南方所有的道观、道山都收到了茅山的传书:

    “茅山上清派祝英台得了紫虚元君魏华存的道统,在外历练期满,如今已证大道、回山加冠。茅山将于三月后的上元节在华阳峰召开‘加冠大典’,凡身在梁国、有道牒在身的道门弟子,需在三月之内回茅山参加大典,庆贺此事。”

    “真人”并不是道家随意可用的称号,无论南北道门,“真人”都是道门最高的尊号,它代表着“真正觉悟之人”,真人者,体洞虚无,与道合真,同於自然,无所不知,无所不通。

    如今北方道门在佛门的压迫下已经式微,寇谦之创立的师道后继无人,已经几十年没出过“真人”,更别“师”;

    而南方道门自魏夫人“登仙”后,近五十年来,公认的“真人”,也唯有陶弘景一人。

    这么多年来,道门再没出现过如葛洪、张道陵那般惊世骇俗的人物,尽管陶弘景已经是极为厉害的人物,可道门在佛门的压迫下,也只能眼睁睁看着曾经在极盛时有上百万道众的道门,到如今只剩几千的核心弟子。

    很多人已经预料到晾门的结局——上清派亦将在陶弘景死后遭遇师道一般的结局,道统将在寇谦之后渐渐烟消云散。

    然而就在这危急存亡之秋,茅山上又有一位“真人”横空出世,继承的还是上清派开山祖师紫虚元君魏夫饶道统,怎能不让每个道门弟子欣喜若狂?

    更让人不敢相信的是,此人号称继承的是开山祖师的道统,辈分和地位还在如今的华阳真人陶弘景之上,传书中又言“在外历练归来”云云,不禁让人猜想这位莫不是紫虚元君的某位弟子,在外修行了几百年,终于要得道成仙,所以归山飞升了?

    没有人会怀疑陶弘景的谕令,因为“山中宰相”绝不会招摇撞骗,此时消息还未传开,只有丹阳、建康两地的道观以最快的速度收到了消息,但用不了几,全下的道士和信徒都将收到这个消息。

    到那时,全下的道士都会赶往茅山,来一睹“真人”的风采;而道门的态度,决定了已经蛰伏了许久的道门将要重新回到人们的视线。

    祝英台在上元节的“加冠大典”,注定了将是道门这一百年来最大的狂欢,是在被佛门压制一百年后最激烈的宣泄和呐喊。

    这是马文才和茅山事先商议的结果,也是祝英台未来人生中最大的保护伞。

    祝英台并没有陶弘景那样几十年积累出来的名声,基本等于是横空出世,想要一举成名,比很多道门有名的弟子要难得多。

    就连祝英台自己也清楚,自己的第一次亮相如果不能盛大而轰动,所谓的“真人”之名就会是个笑话。

    为了能更好的展现她在炼丹上的“成就”,加冠大典被定在上元节的夜晚,月上中之时,因为只有在晚上,她的诸般“设想”才能实现。

    在这三个月里,为了把“神棍”这一职业做好,祝英台要为自己加冠登坛的法坛制作各种“机关”,务必要在那一足够惊心动魄。

    烟雾是要有的,无风自燃的符篆是要有的,烟花效果是要有的,孔明灯是要有的,水银镜折射是要有的,可惜现在造不出干冰,否则让她立刻要“腾云驾雾”也不是不行啊。

    这种“传教”手法起来不太磊落,但陶弘景并不是一个迂腐教条之人,他本身又是当世炼丹的宗师,自然知道祝英台所的每一种“效果”,都是世人难以想象的“丹术”,并不算骗术,且是为“证道”所用,便倾尽全力帮助祝英台准备。

    他们做好了各种准备,又估算好了最合适的时机,可谁也没想到,人算不如算,不知是消息走漏的太早,还是就这么阴错阳差,好生生的,皇帝去同泰寺出家了!

    就连一贯沉稳的陆修远在接到消息后都叹了句“时也运也”,这才匆匆前往丹房求见两位真人。

    祝英台已经有了“真人”的名头,陶弘景与她同辈论交,于是茅山上下都把她视作师长,哪怕是“皇帝出家”这样的大事,都没有特地避开她,而是一同禀报。

    以她在京中的官职,平日里是见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