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爱马文才》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人人都爱马文才- 第38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萧综从马文才身上收回视线,随意点了点头,看向一直一言不发的成景俊。

    “元法僧信上让我们到淮阳郡休整,成将军曾随父就任淮阳,你怎么看?”

    从钟离到彭城毕竟是去敌国,徐州上下也不是都是一块铁板,淮阳郡的太守是元法僧的内弟,和他一心。

    梁军此次要去彭城援助,萧衍拨了五万大军,号称十万,这么多人补给必须要跟上,元法僧是让他们在淮阳补给,再往彭城。

    成景俊是魏人,又在淮阳生活了许多年,对山川地理最是了解,所以这次北豫州的援军是他领军,一来做为向导,二来也是让他借机回乡祭祀祖先。

    他比任何人都希望早点拿下徐州,他全家都被仇人害死在淮阳,从少时到现在,离家已经十余载,但因为两国交战,他一直都没有再回过家。

    但即使这样,成景俊也依然中肯地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末将也觉得现在变去驰援有些太早。元显和虽是宗室,可他是文臣而非武将,领军必不得法,不可能拿下彭城,也不是元法僧的对手。他在宗室之中素有贤明、为人正直不阿,一旦被元法僧俘虏,必不会活命”

    “一旦元法僧杀了元显和,便再无投降的可能。待他犯了众怒,朝中便不会再对徐州有补给,徐州成了弃地,只能归顺我国。”

    “可元鉴可不是好相与的!”

    胡龙牙担忧地说,“听说此次元鉴率了十五万大军,万一元显和吃了败仗激怒了这位宿将、攻下了彭城,那该如何是好?”

    “所以我等依然要急行军,但不要那么快到达彭城,而是在淮阳先驻扎,带到元鉴大军到达彭城附近,我等再进发与彭城汇合。”

    成景俊在北豫州与魏人征战了十年,对魏国人也很了解,“魏国多是骑兵,到达一地先要蓄养马力,我们的时间是足够的。而且我们养精蓄锐以逸待劳,魏**队却是远道而来,胜算更高。”

    这时候,陈庆之也补充道:“其实就算元鉴和元法僧打起来也没什么,彭城不易攻克,由着攻城损耗魏国的兵力,对我们有优势。”

    帐中来的都是老将,觉得可行后就开始安排具体的战略,又在地图上演练,从哪儿出发、在哪儿补给,在什么地方驻扎云云。

    萧综是第一次领军,但是他之前系统的学习过兵法,而这些老将都是百战之兵,听着听着不禁就开始虚心地求教学习。

    陈庆之和马文才也是一样,他们平时没有多少这样在名将底下学习的机会,此时像是一块海绵,拼命的要将理论知识和实际经验结合起来,其认真的程度,让帐中诸将都颇为敬佩。

    这一场商议一直讨论到半夜,饶是萧综和马文才等人都是年轻人,可赶了一天路、又是赴宴又是安营扎寨早已经累了,白袍骑和属官们还能休息,他们却在这里开会,待听到外面打了一更的更时已经困倦到眼睛都睁不开,只得纷纷离去。

    有了经略之法,接下来几天便是整编待发。

    这一次萧综领的是实打实的五万人马,虽不及当年萧宏二十万大军开拔,但也是这么多年来宗室领军最多的一次战役,萧衍对萧综寄予厚望,萧综也不愿意自己出任何纰漏,更是谨慎又谨慎,连一点细小的细节都不愿意放过。

    他性格阴狠,可能力却是极强,就连马文才都不得不承认这件事他已经做到了最好,哪怕是胡龙牙和成景俊这样的宿将都找不出什么错处来,比起那个“萧娘”不知高明了几百倍。

    但凡为将的,最怕的就是这种明显被送来镀金的领军人物是个大草包,萧综有才干人又不专治,这让各路来援助的人马都松了口气,对待此行也越发期待起来。

    陈庆之率领的白袍骑是护军,即使打仗也不必冲锋在前而是要以萧综的性命安危为第一。

    出京时,皇帝还特意叫了陈庆之和马文才去说话,再三嘱咐如果真出了事,其余什么事都不用管,只用护着萧综回去就行,万事以萧综的性命为首。

    虽然对皇帝这样的徇私有些无语,但陈庆之和马文才也觉得有五万大军跟随,他们这“号称”两千人其实是两千马的白袍骑在战役中怕是没有太大作用,于是也将萧综的安危放在第一位,无论是行军还是驻扎都将萧综包围在中间。

    他们出了钟离后没有在其他地方耽搁,过了临潼就直驱淮阳,一路上没有收到消息的徐州兵马还以为是梁国趁乱来攻了,境内烽烟四处燃起,然而沿途没有任何兵马来阻,就让他们这样大摇大摆地入了淮阳郡。

    一到淮阳郡,成景俊就变得沉默起来,看着熟悉的一草一木,胯//下的战马脚步也越来越疾。

    就在他们到达淮阳城时,彭城那边也传来了朱异送来的消息,元法僧大败魏国的元显和,元法僧劝降不成,已经将他斩首示众。

    朱异蛊惑人心的本事一流,元法僧在接到梁国的国书后,果然决意要投梁国。

    

第390章 旭日东升() 
元显和果然不敌元法僧;被元法僧俘虏了;而被朱异安抚过的元法僧已经一心要投奔梁国了;干脆就杀了元显和作为投名状。

    一个元显和没什么,拓跋家族繁衍了这么多年;宗室数量多的惊人,但凡是个姓“元”的,就有带兵打仗的权利;死了一个元显和,还有其他人会来讨伐他。

    而现在离徐州的治所彭城最近的;便是安乐王元鉴的大军。

    “元鉴能征善战;是一员猛将。但他急功近利;性格暴烈,以他的性格,领了王师去攻打彭城,必然不会围困太多时间;怕是兵临城下就迫不及待要给元法僧一个颜色看看了。”

    淮阳府中;萧综与领军的诸位将领正在商议着该如何援救元法僧,援救的时机。

    正如之前马文才所说;去的太早、没办法让元法僧感激涕零,也没办法看到两军两败俱伤;

    去的太晚,保不准元法僧就把朱异杀了祭旗;开城投降了。

    徐州情况如何;自是元法僧自己的人最知道;于是萧综问替父送献书的元法僧之子元景仲:“以彭城目前的情况;抵抗元鉴十余万大军,能抵挡多久?”

    元景仲知道自己父子归顺梁国后怕是要投入二皇子麾下,这时也是知无不言:“彭城驻扎着三万大军,又有城防之利,守下几个月是不成问题的。何况元鉴虽然领军十余万,但麾下能攻城的步兵不过四五万。”

    他父亲敢称帝,便是因为徐州附近能立刻赶来的军队没有几支,军镇守城的兵马肯定是不会调动的,能调动的多是骑兵。

    骑兵善战却不善攻城,这么短的时间也调动不了多少攻城器械。

    一干武将心里有了底气,便开始围绕着如何援应彭城各抒己见。

    也许是因为并不急切,萧综的身份又太贵重,大部分武将都趋向于稳扎稳打、派人先去向彭城报讯,然后再两路兵马汇合入城。

    也有大胆些的,提出可以趁徐州和元鉴兵马交战时从从侧翼突击,和彭城兵马一起内外夹击,给元鉴重创。

    结果这想法一提出来,陈庆之和成景俊就一起反对道:“不可!我们率领的军队的多是步卒,而且数量不到五万,如何去突击元鉴的骑兵队伍?”

    人跑的再快,也跑不过马,到时候侧翼突击不成反被包围,什么战术都成了笑话。

    那提出这想法的武将说的倒也不是无稽之谈,如果彭城大军能拖住元鉴的话,以步卒突击侧翼大有可为,可他们对元法僧的能力皆不信任,谁敢打包票元法僧能拖住元鉴的主力?

    连元景仲自己都不敢说这话。

    那将领大概是觉得自己被这么反驳了有些打脸,不太服气地说:“谁说我们都是步卒?陈将军领着的白袍军不就是骑兵吗?”

    他说归说,但所有人都没当一回事,因为人人都知道这白袍军是皇帝派来保护儿子的,而且只有近千人,在这种大战中连个水花都激不起来。

    他们都在商议着稳扎稳打的策略,却没人预测到了萧综的野心,在诸位将领各抒己见了约一个时辰之后,一直静静听着的萧综看着面前的地形图,抬起眼问:

    “就没办法大获全胜吗?”

    一时间,讨论声停止了。

    这位正在步入梁国政治舞台、并且以一种惊人速度崛起的豫章王,像是谈论着明天天气好不好那样的语气说着:

    “你们都在讨论怎么把元法僧接出来,却没人考虑元法僧献城后,如何守住徐州的问题。如果不能大败元鉴的军队,即便我接管了彭城又能如何?元法僧能守几个月,本王能守几天?”

    他在心情不好的时候,通常嘴巴也毒得厉害。

    只听见萧综嗤笑了一声,讥诮地说:“是啊,你们不必考虑这个问题。左右接管彭城的是本王,这问题有本王的封国属臣来考虑;至于诸位将军嘛”

    他扫视了在场的将军们一眼,与其目光相触者,无不忐忑地移开目光,唯有陈庆之、马文才与成景俊三人坦然看着。

    陈庆之和马文才坦然是因为他们本来就是保护萧综的,萧综在哪儿他们就得在哪儿,至于成景俊,他看谁都这么坦然。

    “你们想的也不错,以父皇对我的重视,怕是我接下彭城没多久就要催我回南兖州去赴任的,这镇将也不知道会落到谁身上”

    厉害的话说过了,萧综的手指敲了敲那张地形图,仗着皇帝对他的宠爱开始画大饼,“不过,既然我是五州军事都督,到时候这徐州收归梁国,徐州诸郡的镇将大约是要靠我向父皇举荐的,听闻几位将军有些在任上七八年都没动过一动,不知有没有想过换个地方?”

    这句话一说,诸将皆有些恍然,继而眼中已经有了狂热。

    他们虽都是从周边诸州调来协助萧综收复徐州的将军,但并不是每个都是高品级的将领,徐州附近都是边境重镇、厉害的将领都得守城,派出来的不是成景俊这样年轻的将领,就是那种有经验却没出身再难进一步的将领。

    他们都知道这趟陪着萧综来收徐州是来“镀金”的,自然也都想过再上一层楼。

    就连成景俊这样没什么野心的年轻人,在听到萧综一句轻描淡写地:“成将军,你难道不想继承你父亲的衣钵,继续镇守淮阳吗?我可听说你这次来徐州,将你那仇人的骨灰都带来了”后,眼神都变了。

    成景俊杀了姓常的仇人后不算,还将他挫骨扬灰,他保存着仇人的骨灰,就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够攻克魏国,将仇人的骨灰在父兄家人的坟前祭奠,以慰他们的在天之灵。

    被萧综如此允诺,成景俊霎时间便从气质内敛温和的年轻人陡然一变,好似宝刀将出鞘、利剑欲饮血,浑身上下都有着凛然的锐气。

    也是这一刻,帐中诸人才明白为何他年纪轻轻,却能越过豫州那么多有名望的将领、被派到萧综身边来。

    可惜萧综只是应许下好处,却并未有打仗的才能,但他知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他是梁国的王爷、都督五州军事的大都督,只要他提出自己的想法,有的是能人为他出谋划策。

    果不其然,就在众人士气陡然一变、恨不得磨刀霍霍,开始思量着如何将平稳的“接应”变成“重创元鉴兵马”后,终于有人打破了沉闷的思考。

    “其实,在了解了元鉴的性格和带兵风格后,也不是不可以赢。”

    一直老成持重旁听计策的陈庆之,突然开了口。

    “陈将军有何高见?”

    胡龙牙等人皱着眉,不太相信陈庆之能说出什么可用的计策。毕竟这位陈将军之前只是皇帝的主簿、朝中的御史,根本没领过军。

    “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此动之,以卒待之。”

    陈庆之说出“孙子”中的一段话,眼神中有着跃跃欲试的光彩。

    “听闻元鉴以善用骑兵闻名,自以为自己的骑兵天下第一,若在攻城时发现一支梁国骑兵前来救援,诸位觉得会如何?”

    营中几位将军还估计着陈庆之的脸面,只犹豫着回答:“应当觉得都是些,土鸡瓦狗一般的花架子?”

    这也是世人对梁国骑兵一贯的看法。

    “正因如此,我们可以这样”

    他压低了声音,将自己的盘算小声说出,又说:“再这样然后”

    在帐中将领争执不休时,陈庆之看似漠不关心,其实已经将他们所说的话全部挺了进去,而后提取出关键的信息,再拼合成自己需要的情报。

    他虽没有打过仗,在“手谈”上却是当世第一等的国手,心智计算能力无处所右,对于统筹规划更是得心应手。

    原本最初只是一个不成型的想法,但在他叙述时就像是一点点添上了骨肉一般丰满起来,在何时出击、何时后退、何时策应、何时发动,越发变得完满。

    在场的都是宿将,哪怕年纪最小的成景俊如今也在军中历练了十年了,听到陈庆之的计谋时眼中却均是异彩连连,他们比陈庆之要更有经验,于是陈庆之那些计划中不足之处也被诸人指出、弥补,于是那添了骨肉的又加上了血脉、披上了皮毛,最终成了一个完完整整的形状。

    萧综原本还是带着兴味听着,而后突然正坐起来,身体也越来越靠前,几乎是在洗耳恭听了。

    随着陈庆之一边分析军情、一边在纸上涂涂画画,诸位将领的脸上也都露出了野心勃勃的笑容。

    唯有成景俊还保持着冷静,面色如常地连问了几个问题。

    “这计策虽好,但有几个问题。其一,陈将军领着的骑兵,本领能否配得上这样的妙计;”

    “其二,殿下的安危比吾等的性命还要重要,殿下的声誉亦然,一旦情况有变,整个军心都会哗动,所以,决不能有任何殿下被俘这样的消息传出去,哪怕是假的也不行”

    他看向陈庆之。

    “这计策势必是要用替身的,在座的诸位将军,我年岁与殿下倒是相近,可我昔日与元鉴作战,他认识我的面目和战马,我无法替殿下涉险。”

    “你这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