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爱马文才》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人人都爱马文才- 第16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想而知。

    但无论傅歧也好,祝英台也罢,天性里乐观豁达的部分占大半,就算是再打的打击也压不倒他们,而梁山伯虽是个“未曾想成先想其败”的性子,可如同马文才一样,责任感极重,他接受了马文才的请托,就会想尽办法做到他的承诺,至于这些挫折,倒不足一提了。

    听到同伴们的话,马文才眼中也是一片温柔,所谓“患难见真情”,如今他和这些人,也算是过命的交情了,自和普通朋友大不一样。

    他们借宿了一宿,饭也吃了,精神也养充足了,等到早课结束的钟声敲了三遍,便结伴去和那主持道谢,顺便告辞。

    见他们果然一大早就要走,主持也没拦着,反倒有些歉意。

    “我等是清修的僧人,没有什么好东西招待诸位施主,早上的麦饭,让诸位见笑了。”

    “能得到大和尚的收留,已经是我等的幸运。”

    马文才真心地道谢。

    “若我等找到同伴,必定让家人重重答谢各位的收容之恩。”

    他向来不轻易许诺,这样道谢,是已经做好了他日要备下重礼感谢的决心。

    “这是佛祖庇佑之地,我们不过是同样被佛祖收容之人。所以是佛祖收留了你们,怎么能说是我们收留了你,要感激,就感激佛祖吧。”

    主持微微笑着,年纪虽大,可一笑就露出一口完整的白牙,让人看着心情舒畅,料想他年轻之时,谈笑便会带来满座春风。

    说实话,马文才以前并不喜欢僧人。

    今上尊佛,佛门被惯得越发肆无忌惮,各地都有佛门侵占良田,甚至强买强卖之事。

    士族也讨厌佛门,因为从庄园里逃跑的荫户和佃客若无路可去,总是投入佛门逃避责罚,甚至官员也拿佛门头疼,因为他们不必交税,所以常常有想要逃掉徭役和赋税的壮丁举家带着家产投入佛门,只要得到佛门庇护,连官员们也没有办法。

    但马文才却无法不对面前一直笑着的长者产生好感,他明显和那些吃的脑满肠肥、披着僧衣却做着和高门士族掠夺人口一样的事情的僧人不一样,从他的眼神里就能看出他是一位坚定而又温柔敦厚的修行之人。

    马文才在这种包容之前低了头,双手合十,诚心实意地又道了谢。

    “诸位施主是要去哪儿?我看你们昨日如此狼狈,应该是有什么变故,这样上路,可还安全否?”

    主持像是问着自家子侄一般自然地问着马文才。

    “我们……”马文才犹豫了看了身边的同伴们一眼,见他们并没有反对,有些犹豫地说道:“我们被歹人撞坏了船,死里逃生,所以落魄至此。现在……要去盱眙去找其他同伴……”

    “盱眙啊,那倒不远。”

    听到他们去的地方不算什么偏僻之地,主持也放了心,给他们细心指了路径,又说:

    “你们这样出门,身上又没有路引,容易受到盘查,连客店都住不得,一路上想来也不顺利。这样吧,我用寺里的印鉴给你们出一封条引,你们以替我寺采买的名义上路,就会少了许多波折。若是遇到没地方住宿的时,找一寺院,将条引给那些僧人看,便能投宿。”

    一群少年没想到还会有这样的收获,又惊又喜,如此一来,连最难解决的住宿问题都有了办法,怎能不感激涕零?

    老主持见他们欢喜雀跃,心里也高兴,当即去了后面写了一封条引,又叫自己的徒弟本尘送了几套干净的中衣和夹衣过来,放了些干粮和水囊,通通打了个包,给了几个孩子。

    “我看你们也没什么洗换衣服,我们是僧人,僧袍并不能给你们,不过这些衣服倒是无妨,你们穿在里面,也没人能看得出是僧衣改的。”

    主持怕他们面浅不好意思拿他们的东西,笑着又解释:“我们的衣衫鞋袜大多是来自其他人的布施,也有陛下开无遮大会时赐给天下僧尼的。这些东西取自于‘施主’,再用之于‘施主’,这也是佛祖的意思,还请施主们不要推辞。”

    马文才等人看着那一包不小的行囊,竟觉得粗布裹着的包袱在闪闪发光,烧的他们心中火烫。

    直到这些少年们被送出了寺门,走出了老远,抱着包袱的傅歧都还觉得自己在做梦。

    “我们莫非是遇见菩萨了?”

    傅歧频频回头,不停看向那寺庙。

    “等会儿它不会就没了吧?”

    傅歧总觉得这一场经历就跟那传说里什么菩萨下凡救苦救难似的,只要救完了人,那寺庙就“嗖”一下没了,原来一切都是菩萨的法力化作的。

    别说傅歧,就连其他人被傅歧的说法弄的半信半疑,也跟着回头去看。

    可那寺庙一片幽静祥和,寺旁郁郁葱葱,显然那些树都不是一日栽成的,哪里是一夜之间变出来的样子?

    梁山伯等人都是原生原长的古人,对于鬼神之事都有些敬畏,祝英台却是看着西游记长大的,闻言哈哈笑了起来。

    “我们既又不是去取经的和尚,又不是什么身负重任的命定之人,佛祖菩萨好生生下凡来给我们吃穿干嘛?”

    祝英台看着那一包裹的东西,满脸感激。

    “那就是个好心的和尚,要说是菩萨,也是活菩萨。等我们过了这阵子落魄的时候,重重答谢别人的好心就是,别什么都觉得是老天爷赐的,我们该谢的是人。”

    “祝英台说的没错。”

    马文才看过了那主持所写的条引,感慨道:“这位昙隐主持应该是那种隐居清修的高德大僧,一笔钟体写的出神入化,出家前恐怕还是位士族。”

    傅歧扛着包袱原本想是沾沾“仙气”,马文才这么一说,他就觉得没意思起来,背着背着就觉得没劲。

    他们遇见了贵人,这一路上竟真的像是有佛祖保佑一般,过的顺遂极了。

    有了条陈在手,他们虽没有走官道,但也能顺利的找到投宿的地方,尤其是寺庙,也不知道那昙隐主持是什么来头,只要开了庙门的接引僧拿了那条陈进去的,没有一个不是恭恭敬敬地把他们请入寺里,哪怕他们没一个是行脚僧,却能享受和僧人一样的待遇挂单。

    祝英台曾听过一首诗,“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可见寺庙数量之多,僧人之受重视。

    浮山堰出事,受了这么大的灾,可这沿路的寺庙却像是没有受到任何影响,寺中来往的僧人都是面色红润仪态闲适。

    他们也曾见过来求助的灾民,但大多都是在寺前结庐而居,没人敢擅闯或强求收留。有些寺里每天会熬一大锅粥出去,那些聚集在寺前的百姓就靠这一天一顿的粥活着,也不离远,天天在寺门外叩头或念经。

    这一路下来,除了在野寺里那顿麦饭,竟没有哪一间寺庙的饮食再比那个差的了,最不济清粥小菜,大部分时候投宿,晚上入寺有一顿斋饭,早上离寺还能有一顿干粮。

    “他们过的真充裕啊……”

    有一次,那佛寺靠山,提供给他们的斋饭里竟全是山珍,就连马文才都不由得叹了一句。

    山珍难寻,这时候山里是真有老虎和猛兽的,哪怕靠山也不是什么山珍都随便吃,可因为流民受灾后无法生存,就冒着巨大的危险在山中挖出山珍和这间寺庙换取住宿和食物,这寺里的山珍竟多到连挂单的行脚之人都可以任意食用的地步。

    这自然是僧人的善心,可从另一个方面来想,能有这么多米粮收容流民,换来这么多的山珍,这寺庙里的存粮该有多少?

    不过几十人的寺院,却能养活几百的流民,而且并无捉襟见肘之态,那这些寺院寻常时候想必更加宽裕。

    这其中的深意,让梁山伯和马文才这样善谋之人不得不多想。

    “我每一次踏入寺中,总觉得这便是‘人间净土’。”

    梁山伯看着寺中来去从容的僧人们,突然露出了复杂的神色。

    “他们不必考虑任何俗世的问题,只要念经拜佛,便自得供奉,就和那些宝殿里的菩萨一般,享受着人间的香火……”

    “可我一踏出寺门,听见外面那些流民的痛苦呻/吟,看着他们绝望无助,再想到那些将幼子抛在寺前,生生分离却只是希望孩子能够活条性命的父母,就觉得这人间净土好像少了些什么东西。”

    梁山伯抚着自己的心口,面露迷茫。

    他再怎么天纵英才,也不过是个年轻人,见到这样的时局和态势,心中虽有触动,可更多的是疑惑。

    而那个每每能为他答疑解惑的长者陈庆之,如今却下落不明,生死不知。

    一想到这里,梁山伯心中更是如坠重石。

    其余几个少年何尝不是觉得如此,闻言都表情沉重。他们得到寺庙的庇护原本是高兴的,可寺内寺外这样大的差距反复捶打着他们的内心。

    按道理来说,他们能得到寺庙的帮助,实在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他们也一直觉得这是种幸运。

    可每当他们被客气的接引进寺庙,而那些比他们还要凄惨的流民苦人却被无情地关在门外,面露出不甘、绝望和嫉妒的表情时,这些少年的内心着实难受,总觉得他们抢了什么本该属于别人的东西。

    毕竟他们有手有脚,能跑能跳,再不济一路抓鱼打猎,也都能活下来,只不过走的会慢些、辛苦些罢了。

    可那些人却是面色青黑,饿到皮包骨头,又或者拖老携幼,真正需要施舍和周济之人。

    大概是这样的感觉太过难受,到后来他们商议了一番后,情愿冒着风险进了一座不大不小的县城,用疾风的两块金锭换了些铜钱布帛,再也没有借宿寺中,一路担惊受怕的沿着官道到了盱眙。

    也不知是临川王抓不到他们死了心,还是有什么别的变化,这一路在官道竟然没有接到盘查,又有寺庙的条引在手,让他们轻轻松松进了盱眙城。

    轻松的像是假的。

    等他们一路打听,按照之前的计划找到了徐家在盱眙开设的“东海医馆”时,出来迎接他们的人,更是让马文才一行人惊喜的当场痛呼出声。

    “子云先生!”

    “先生!”

    那站在厅堂里对他们微笑的,正是之前被临川王的人马抓去的陈庆之。

    “……那是……”

    看着陈庆之身后跟着步出的英武身影,祝英台眼睛瞪得滴流圆,不敢置信地指着那人,表情白痴,声音也结结巴巴。

    “姚姚姚先生?”

第133章 曲折离奇() 
他们曾想过子云先生也许会被他的侍卫救走,也想过子云先生会有什么奇遇,却从没想过是面前这人救了他。

    湘州水军将领王足的参军,会稽学馆的临时骑射先生姚华。

    看见陈庆之无事,那些侍卫竟有大半还活着,所有人都松了口气,再一问徐之敬等人也被救上来了,就是丹参和黄芪受了伤,几个刀卫和雨雷电等人也多有受伤的,一时不能挪移,都在船上静养骨头,久违的笑容才重新浮现在他们的脸上。

    “半夏呢?半夏有事吗?”

    祝英台连声问。

    “半夏没事,惊雷救了她,不过惊雷受了伤。”

    陈庆之微微笑着,看了看身后的姚华。

    “这是员猛将,硬是杀出一条路把我救了出来,又一路护着我来了盱眙。”

    一行人里就数马文才表情最复杂,他将信将疑地看向姚华,在后者躲躲闪闪地眼神中问道:

    “怎么回事?”

    “我现在还没钱还你!”

    姚华反射性回答。

    “谁问你这个了!”马文才忍住翻白眼的冲动。“你怎么跟子云先生他们碰上的,我记得你要找的人不在这里吧?”

    “你说阿单啊,我找到了。”

    姚华爽朗地笑着,“怎么碰上的,这说来话长……”

    一群人心中愉快,徐家门人又热情,见他们要谈事,便把他们请到后院的小厅里,准备了点心和茶水让他们慢慢休息。

    这件事说起来也挺……光怪陆离的。

    话说姚华交了差后,便卸任了教习的职务,开始一路寻找阿单的下落。只是她人生地不熟,人没找到,钱花了不少,倒不是花钱雇人用掉了,而是看着一路的流民可怜,这个接济一点,那个接济一点,就没钱了。

    等找到淮泗附近时,终于有了阿单的下落,原来浮山堰出事时他正在走水路,被一群水盗给俘了,浮山堰崩塌淮水暴涨,那一群水盗里许多倒霉的当场就淹死在了水里。

    剩下的水贼操着仅剩的船只想要逃命,被阿单找到了机会,回复了自由身,还误打误撞收复了一群小弟。

    只是那时候洪水淹没了一切,淮水里天天都有数不尽的浮尸沿水而下,他们起先还在岸边看能不能救一两个没死的人,后来发现根本救不过来,被淹死的人太多了,堆在岸上层层叠叠,都被泡的不成人形,只要看一两眼就会心理崩溃,阿单也就死了救人的心,收拢着一群水贼,想要先熬过这阵子再说。

    他也想先给会稽郡的姚华送信,可那时候太乱,淮水淹没了下游的一切,不但道路断绝,连畜生都被淹死了,就凭这些水贼的三五条船也只能在水里来去活命,到处都是尸体和浮木、还有被淹没的房屋,一不留神就翻船,那段时间谁也不敢随便开船出去。

    大水淹没了庄稼和土地,可高山上的走兽和天上的飞禽却没事,阿单带着人,仗着有船,寻了一处没被水淹没的山林,安营扎寨,每日做做陷阱带人打打飞禽走兽,硬生生就这么熬到水退了。

    随着地方上越来越乱,阿单的本事也传了出去,有越来越多的水贼前来归附,都想着一旦官府不管百姓了,有这样的猛人领着,哪怕去抢粮仓也好,劫粮道也好,也不会让他们饿死。

    恰巧姚华到了这里之后,第一个做的便是找船。

    他身上钱不够,租不到正儿八经的船,也找不到路子,但他又确实需要船去沿岸寻找阿单,因为阿单最后是在河道里失踪的。

    最后还是一个把他当肥羊反被教训的地头蛇告诉他,要找现在敢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