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爱马文才》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人人都爱马文才- 第15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惭愧,借个光……”

    梁山伯也不遮掩,有些不好意思地低语。

    马文才也没说什么,站起身一拂下摆,就要出门,祝英台赶紧把孩子放下,傅歧等人也立刻跟上。

    马文才和傅歧几人本就是天之骄子,衙役们自然好好奉承,那方天佑有些紧张又有些兴奋地跟着一群少年出了门,低着头跟在护送他们出去的衙役们后面,活像个小可怜。

    为了怕人看出端倪,方天佑把头低得极低,看起来就像是欠了钱只能被抓去送官似的,就连最后几个不死心想要在看看的人都打消了疑惑,死了心走了。

    没看到这群士族让官差亲自来接吗?方天佑欠了这样的人钱,还不倾家荡产?以为人人都是方家这冤大头,哭一哭就免了钱不成?

    留下来是要替方家还债吗?

    方婶子在巷子里一直目送着,见所有人都走了,这才吩咐家中几个之前熬粥的老仆人不必在熬了,把炉火熄了,锅也搬回来。

    丢在院子里的那袋米也让仆人背回屋去,让家里婆子到街上把外面游荡的两个儿子找回来。

    经此一事,她是死了心要把孩子送去读书了。

    方婶子安排好了一切,这才有空回屋,去看被祝英台放在摇床里睡着的小儿子。

    只是她把摇床里的儿子抱起来一看,顿时又怔住了。

    那摇床的床尾处,不知从哪里冒出来一块金老虎。

    那老虎拇指大小,一看便是赤金,成色好到这妇人都不敢开眼去看,寻常人家根本就见不到这么纯的金子。

    想到之前一直抱着儿子的那位小公子,方婶子的脸火辣辣地烧着。

    “我们家总归还是积了德,才见到这样的好人……”

    她抹了把泪,把那金子妥当地收了起来,亲了亲儿子的脸。

    “阿娘帮你把老虎收着,谁也不卖,留着给你压福气!”

    ***

    且说马文才一行人原本就是要去沛县县衙的,他们把方天佑送进去,又打点了下,将那些信交给这些衙役,这送信的事情就差不多成了。

    对这些衙役来说,只要还在县里,收税的时候就跑不掉要去找人,送信不过是顺便,还能得些银钱,送信到人家的时候那些人家也少不得要给些跑路费,这是两头赚钱,自然皆大欢喜。

    对于马文才等人来说,经历了今天这送信之事,他们对送信这种事也有些敬谢不敏了,能节省点时间是最好。

    几人也不知道方家日后造化能如何,但听着衙门里哀嚎的哭声响了起来,想来趁热打铁还有些用,趁着方天佑还冷着心的时候,也许他们家以后总会有点好的变化。

    这一群少年办完了事,早就过了正午了,腹中咕咕作响,就想着去哪里吃上一顿当地的特色菜。

    “得了吧,他们这的特色菜是狗肉!”

    傅歧闻言大惊,连连摇头:“我不去,我回客店里吃去!我不吃狗肉!”

    他自小喜欢狗,又养着狗,见不得狗肉被摆上桌。

    几人其实还挺想尝试尝试这沛县的特色的,无奈傅歧抵死不从,再好吃的狗肉也吃的没了胃口,只能意兴阑珊的回了客店。

    中午随便用了些午饭,几人互相作别,要回屋子里午睡片刻,马文才早上劳了神,也想回去安静躺一会儿。

    回了屋后,马文才自是在风雨雷电的伺候下净面去衣,准备小睡,这外衣一去,从怀中突然飘落了一张纸下来。

    请支持正版订购全文,首发(晋)//江//文//学

    作者有话要说:  正是之前他从梁山伯那里拿来,糊弄佃户们是欠条的那封书信。

    细雨将信捧了上前,马文才就这般随意看了一遍,恍然明白了祝英台为什么那时候脸色如此古怪,梁山伯又为何突然接过信去读。

    他挑了挑眉,没接信,冷笑着开口。

    “把这信烧了吧,看了就伤眼睛。”

    就这样的人品,也配使唤他马文才?

    小剧场:

    一贯千文,十贯就是一万钱了,这几百贯……

    一群佃户把脚丫子都拿出来算了,都没算清是多少钱。

    作者:(心虚)其实我在写的时候,也没算清多少钱……

    最近不知道是我写崩了,还是读者都在养肥,好几天了,评论也好,订阅也好,直线往下掉,写的心哇凉哇凉的。我大概能理解养肥党或是完结党的心理,但作者连载是一份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尤其我这一写大半年甚至一年的大长篇,你们养一养肥,大多是弃文的开始,我没熬到你们完结来看我,不是冷到心灰意冷就是要饿死,最终只能恶性循环,不得不草草收尾。

    对一个作者最好的支持不是撒花加油或是盗文网站下写个谢谢楼主抱走分享之类,而是愿意每天花几毛钱为日更一万的作者添个鸡蛋,加杯牛奶,能让我们衣食无忧的创作下去。创作的激情不是靠天给的,而是有动力在支撑着的。

    若是我真有哪里写崩了,也可以踊跃发言指出作者不足之处,不必让我盲目乐观,以为自己每天一万字,更的又好又多。

    谢谢各位一直以来的支持,只要身体还熬得住,我能写多久就写多久,也希望大家能够继续支持下去。

第126章 突生波折() 
方家的事情只是一段插曲,他们在沛县也只是过客。

    休整之后,还是得向着目的地出发。

    这一段送信的经历虽然已经告一段落,可对于祝英台来说,却点醒了她许多以往不曾、也不敢去想的事情。

    在离开会稽学馆之前,祝英台大部分时间都期冀着自己能获得独自求生的能力,然后傍上一条大腿,能跟着大腿在后面分分红,自己安心的做个富家公就可以了。

    要是有看得顺眼的人,就谈个恋爱,没有志同道合的,不婚也不是不可以。有余力就行个善,没余力就关起门来过自己的日子……

    这便是胸无大志的祝英台对自己还算不上“计划”的未来做出的一点稍显幼稚的规划。

    这么不成器的规划自然是幼稚的,一个穿来没多久,活动地图只限祝家庄和会稽学馆,连社会新鲜人都不算的祝英台,能以自立为第一目标已经算是还有点靠谱了。

    她死活要跟着马文才出来,也无非就是想看看南梁的社会环境能容纳她做到哪一步,她又能做到哪一步。

    可这一步跨出来后,她却开始后悔了。

    这样的社会形态,完全让她找不到可以突破的出口。

    她来自现代,即便她来的那个世界社会阶层也开始渐渐固化,难以打破其中的藩篱,但人和人之间还是维持着最基本的善意的。即便是人治大于法制,但普通人和普通人之间相处,依旧还是相信法律。

    即便是穷人和富人之间,也绝没有我啐你一口我就要被拉出去抽二十鞭子,也绝没有穷人欠富人钱不还,街坊邻居也要跟着连坐的事情。

    庶人和士人的区别不仅仅在于身份的相隔,更多的是价值观和多年来生活习惯造成的隔阂,即便是梁山伯这样庶人中的佼佼者,也有太多祝英台根本接受不了的东西,远的不说,祝英台就完全无法接受梁山伯五六天都不洗一次澡的习惯,更别说其他普通庶人的生活习惯更差。

    在她的世界里,哪怕是班上最穷困的学生,那也是九年义务教育加数年的高压教育教导出来的,即便不能如同城中物质丰富的学生一样获得更多的资源,可祖辈们刻在骨子里要“出去”,要“读书”,要“上进”的烙印会促使他们不停向上,随处可见的报纸杂志书籍和新闻能开阔他们的眼界,他们也许在物质上输给别人,可很多时候在见识和思想上并不弱于任何人。

    他们也知道礼义廉耻,哪怕最无耻的人,在现代文明下,也会用各种礼仪规范掩饰那种赤/裸/裸的恶。

    恶人依然还有,受到多少教育却还完全不顾廉耻的人也有,可和庞大的基数比起来,毕竟不是多数。

    但这个世界的庶人,就是庶人。

    无论祝英台再怎么不愿意相信,再怎么觉得这样说自己心里很不舒服,可生活在南北朝时期的庶人,根本就不值得很多人的同情。

    在大多数是还在为着生存需求里最基本的那一层在奔波时,为了活下去就要付出一切,为了争夺那一点点资源,是没有什么“尊严”和“廉耻”可言的。

    要活,要占便宜,要不择手段,仁义道德是什么?能换成吃的吗?

    这几乎是一群靠着本能在活的人。

    有时候祝英台在拼命的回想唐宋盛世,想着那些古装剧里衣冠楚楚的书生如何风流潇洒,春风得意马蹄疾的一日踏遍长安路,那些古装的丽人又是如何的妩媚多情,怀抱着一支琵琶就能歌遍桃花。

    有的,有那样的盛世,却不在此时。

    在这个连科举都没有的时代,即便开设了五馆这样值得让所有寒门努力一搏的地方,能从这里出头的人,一个都没有。

    是的,祝英台问过了,从天监四年开始开设五馆,这十几年来的学生已经何止万人,精通五经能够明经对策的惊才绝艳之士也不知出过多少,可由明经射策入仕者一个都没有。

    从五馆走出去的学生,至今没有一个官位达到过五品,连拿出来作为五馆名头的没有几个。

    在这种情况下,寒门上升的路径靠读书几乎根本没用,反倒是每到打仗之时,乡野中最心狠手辣的那一群武勇之辈能够立刻翻身,以低级将领或乡军的身份得到身份的提升。

    这造成的结果就是大部分普通的百姓情愿让孩子在乡野中好勇斗狠,也不愿让孩子去学读书。

    读书无用论几乎成了庶人中的主流,识字的沦为吏官,乡野间像是吴老大、田老二那样狠到能对自己下刀子的人,却能顷刻间就聚集起一批亡命之徒。

    在许多庶族的眼里,这才是能人。

    识字有礼?

    大概也就在名望上好一点,但对他的境遇没有什么更大的好处。

    看梁山伯过的如何就知道了,再看看会稽学馆里一群已近二十却还没有成家一直在五馆读书的。

    如果读书人真的受到追捧,又何至于如此?

    这样弱肉强食的世道,真正的善心人早已经被啃的连骨头都不剩,就像那位方天佑。而已经在温室环境下习惯了的祝英台,乍见到这样的残酷,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办。

    士族依旧在醉生梦死,看不到下面暗潮涌动,看不到那些被他们瞧不起的“庶民”,在几百年动乱的世道中,将心中最柔软的部分一点点磨砺去,为了生存而积聚起的可怕力量。

    想想徐之勉,想想那天闯入方天佑家门的佃户,若是士族渐渐失去他们威慑力时,末日便要来临了。

    这样可怕的力量,不但会“天街踏尽公卿骨”,就连老弱妇孺和真正的纯善之人,都会被吞噬的连渣滓都不剩。

    连士族都朝不保夕,祝英台完全想不到自己要出去“独立”后该怎么生存。

    脱离了祝家,她就不能保全自己现在最强有力的护身符——士族的身份,如果她是个男人,也许还能凭借未来的战争或各种机遇飞黄腾达保全自己,可她是个女人,虽然还没长开,但应该是个不丑的女人……

    一个不丑的女人,带着财富,身份并不高贵,还是孤身一人,怎么看怎么都像是随时能被人碾死的一盘菜。

    更别说如果她真的逃家,哪怕在外面吃了亏也是不能报官的。她的户籍上有很大的问题,泄露了身份,如果被送回去还算事小,若祝家碍于家丑不承认,她冒充士籍,能不能留命都是个问题。

    她要和马文才合伙做生意,马文才会不介意她的女子身份,大多是因为两人身份相当,出身类似,如果马文才知道她的最终目的是脱离祝家,离开祝家的庇佑,还会和她同盟吗?

    一个立足于士族的士人,要让他选择和一个背弃了士族的人站在一起,连祝英台自己想想都觉得有些绝望。

    所以她那些大逆不道的想法一个人都不敢说,即便感动于马文才对她的性别毫不在意,也不敢再说出自己更深层次的诉求。

    而出来一趟后,她连心中那一点想要“独立”的念头都起了退缩之心。

    虽然只是冰山一角,可从马文才对付方家佃户的办法,就能看得出这种仰仗着官府之威顷刻间翻天覆地的手段,哪怕只是一个士族统治阶级的年轻人都已经运用的炉火纯青。

    在钱权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下,马文才一个没出仕的士子,甚至都没出面,就能对付了那些逼得方天佑差点家破人亡的刁民,要是方天佑真的能狠下心来,明日家破人亡穷困潦倒无以为生的,就是那些失去了田地租种的佃户。

    有那种刁难故主的名头在,这些人以后想再沛县再租到田种,怕也很难。

    这些人会走到这一步自然是他们自己作的,可谁又能保证每一个有马文才手段的人都有马文才的心性?这样的手段能逼迫的了刁民,自然也能逼迫的了良民,要毁人家业,不过是易如反掌。

    想到自己被方家佃户惊吓到只能往同伴后面躲,再想到马文才说出那些整治刁民的手段时自己恍如在听天书的糟糕表现,祝英台不得不承认,自己真要脱离了祝家,也许在这个世界,一个月都活不下去。

    上面是恨不得压榨掉庶人最后一滴血汗的统治阶级,下面是为了生存贪婪无耻甚至心狠手辣的觊觎之力,在她有强大的自保能力之前,“独立”就是个笑话。

    士族甚至比庶人更安全,士族至少还要讲究身份,杀人也用软刀子,可下层的酷吏、恶霸之流,就直接动刀动枪。

    难道真要熬到十六七岁上随便找个人嫁掉?还是誓死不假赖在学馆跟马文才一门心思做生意?

    可马文才的目标是国子学,明年秋天一过,他去了国子学,自己还不是要孤军奋斗?

    难道她也要去拼个“天子门生”的名头,跟着他一起去国子学?

    祝英台越想越是绝望,眉头皱的能夹死苍蝇。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