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1617》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明1617- 第55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现在家属们已经越来越多的放弃领回遗骨,遗骨就留在李庄的军人陵园,这应该是军人们的普遍愿望,希望死后能留在陵园,与阵亡的袍泽伙伴们朝夕相处。

    等遗骨捧入军烈祠后,仪式结束,各个村头的人慢慢散去,然后车辆放行,大道上又恢复了车水马龙的景像。

    人们还是在议论着,商团军人的身份和地位在这场简单的仪式里尽显无余。由于在大同大量征兵,几乎每个村庄都有商团军的军人,在人们的议论声中也没有什么不满,相反,很多人在羡慕着商团军人的待遇和优厚的抚恤制度。

    可惜的就是近来已经不在大同招兵,估计这一两年内,军司会以加强骑兵为主,草原上的汉人和各个边镇擅长骑马的良家子,这才是招募的重点。

    安置在大同的流民,多半人也是被放在各个工厂里或是当了佃农,也有相当的数量在军中效力,只是流民进入军中的时间还很短,存在感比较低。

    人群渐渐散开,连议论声也少了很多,各人都有自己的事情,如果想当兵的话,在历次招募中那些青壮早就去报名了。

    毕竟商团兵的待遇再好,抚恤再高,终究是要拿命来搏,对很多普通人来说,宁愿在家里多受一些辛苦,也不愿拿性命去冒险……其实这才是正常的人性,随着李庄附近生活条件的好转,愿意当兵的人应该还会持续减少,对这一点,张瀚早就有所认识了。

    宋应升随着座车转弯进入的时候,只看到守备的军人和一些匆忙路过的小吏,还有往工场区和各个制造局方向过去的马车,然后就是一群两眼红肿的家属们还在往祠堂方向赶过去。

    军政司会用最快的时间办好这些军人家属的抚恤手续,优厚的抚恤会尽快第一时间送到家属们的手上,这也是保持军队士气和战斗力的最佳的措施之一。

    宋应升在前下车,然后慢慢一直向北走,距离他的目的地还有半里路左右的路程。

    北方的各个制造局距离有五六里路,火器局最远,杂项局最近,宋应升原本的办公地点在杂项局,他应该坐另一辆马车往前四里路左右再下车。

    今天他在这么近的距离下来,原因就是要去专利所。

    一路上熟人很多,彼此都是一拱手。

    宋应升心里也是有些感慨,他是正经的举人老爷,在江西老家时,那些平头百姓见着了都是把腰弯下去,甚至是跪下行礼说话,秀才生员们也是要长揖问好,就算见到知县大老爷,举人也只是一拱手罢了。

    平时地方上有什么政务,都是知县召集城中的士绅商量,宋家兄弟肯定是有份参加的,可以说,中举之后,地方政务的影响力就很大了。

    身份,地位,财富,举人之后都会生质的变化。

    而此时此刻,宋应升就是一个穿着和裕升制式袍服,慢慢踱步行走的中年人,在这里,就算是扛着锄头经过的农夫也不会向他躬身行礼,更不要说跪在路边问好了。

    大家都是各忙各的,一早晨的时候军司的事务总是很多,到处都是一片繁忙的景像。

    大队大队的马车从东边过来,拐弯上了大道,然后向北方行进。

    这种马车队,多则五六百辆大车,少也是三百辆左右,每车载重五十石六千多斤,一路逶迤北上,和新平堡一带的车队会合,然后从草原一路往东,在张家口一带再次与车队会合,一路上有补给点更换车轮和维修车辆,穿过喀喇沁地界抵达阿鲁科尔沁和五部联盟地方,再一路东行至科尔沁乃至义州卫外围一带,后金一方在那里有大量的人手接手,在奥巴台吉的地盘上有一些仓储用的库房,卸货之后,后金方用雪橇爬犁慢慢将大量的货物一路运回辽东。

    相比于路程更远的和裕升,后金方面在短短的几百里路程要准备大量的独轮小车和爬犁,人手越是往东就越多,损耗反而比和裕升要大出很多。

    努儿哈赤提出由和裕升再继续往东送,张瀚这边则是断然拒绝了。

    “李二掌柜?”

    “是他,听说也是要北上了。”

    “和俄罗斯人的贸易,估计会有大量的蔬菜水果一类,冬季的时候贸易量也不小,这些东西估计是要李二掌柜负责吧。”

    “梁掌柜负责杂货,主要是布匹丝绸和瓷器一类,军政司负责咱们的铁器一类的特产,加上林林总总的各种货物,大约半年后可以起运。”

    “宋先生。”有人对宋应升打着招呼,笑道:“你们杂项局明年怕是要更忙了。”

    宋应升拱手笑道:“再忙也是下头的工人们忙,咱们也不过是动动嘴皮子。”

    “若是马车再能改良一些,军司的奖赏怕是更加丰厚啊。”

    “怕是难了。”宋应升兄弟二人也动过这方面的主意,不过马车经过几年的试制改良,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真的很难再改进了,就算有也只是小规模的微调,想在这事上获利,实在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

    “也是。”说话的人拱拱手,笑着走了。

第八百五十六章 提交() 
等宋应升赶到专利所的时候,里头三个委员正在拿着最新的专利申请汇总表在观阅,和裕升这里大家都各有自己的一摊事情,调到专利所来的除了杂役就没有常驻人手,所有人都等着把自己手头的审核项目审完好回原本的职司上去,早上过来喝喝茶聊聊天,看看报纸混一天的日子是不可能生在和裕升的各级部门里头。

    审定也有标准流程,不会出现太过仓促而使明珠蒙尘的事……事实上,大多数的专利审核完全可以当笑话来看,在这里呆过几次的还好,新调过来的就不免会失态了。

    “诸位好啊!”宋应升和这几个都是熟人了,他进门扫了一眼,然后拱手问好。

    几个审核委员都是一脸乐不可支的样子,宋应升摇了摇头:明显还是新人的表现。

    “宋兄好。”一个来自大同府的青年秀才指着自己案前的报告,大笑着道:“这位说是用自己家的茶壶烧的蒸汽试验出了蒸汽机,可以带动马车,用他的话说就是动力不尽,马车可以驶到天涯海角。”

    “完全没有任何价值,他连曲柄运动和圆周运动都分不清楚。”另一个委员叹气道:“蒸汽机的概念是大人亲自提出来的。确实有其道理在,我们近来也在研究这事,不过感觉太难,我们现在能做到的就是气密性功能的改进,老实说,军司在这方面花了好几千两银子了,现在能做到的就是烧开汽锅,蒸汽通过管子进入安装在水平轴的球里,然后从两个曲柄管里冲出,把管子往相反的方向推,然后,球转动了……”

    说话的委员摊摊手,一脸无奈,其余的人也差不多是一样的表情。

    “据大人说。”宋应升笑道:“这种设计和成果在泰西那边已经有一千多年了。”

    “是啊,令人沮丧。”

    “泰西人在机器上确有独到之处。”

    “这蒸气机如果成了,矿山上很用的着,抽水,搬运矿石,都比人力要有效的多。”

    说到这里,众人面面相觑,还是摇头叹气起来。

    专利所和各个局的研究所,能进入其中的除了王德榜这一类的大工匠外,就是有想法和有实际操作能力的巧匠,然后就是在杂学上很有研究和兴趣的读书人,算学和几何学是基础,这几年连普通的工匠也在加强学习,不过数年时间,收获毕竟还是有限。

    而精通各种杂学,算学和几何学过关,对机械和冶金铸造也有兴趣或有一点底子的读书人,那可真是凤毛麟角了,宋家兄弟这样的,在和裕升这边已经可算是顶级的人才。

    有个委员一拍脑袋,诧异道:“宋兄今天好象不轮值啊?”

    “我是有一份报告要提交。”宋应升笑着将一份报告递了过去。

    “原来宋兄居然也有专利了,羡慕啊。”

    “宋兄的大才,一定是很值得注意的专利了。”

    几个委员的脑袋立刻凑到了一起。

    “标题,新的黄铜熔铸法。”

    “副标题:锌是一种新的金属,以锌与铜合而熔铸,可得黄铜。”

    三个委员抬起了头,小学生一样的看着宋应升。

    “宋兄的意思……”最年轻的委员一脸激动的道:“就是说可以弃用炉甘石,直接以这种叫锌的金属与铜熔炼,就可以得到黄铜了?”

    “完全正确。”宋应升还是不打算把这个功劳算在自己头上,他微笑道:“这个现其实是舍弟的功劳,我只不过帮着做了些资料的整理。”

    “令弟真是天才。”青年委员夸了一句,接着又有些不好意思的道:“宋兄也是大才,实在令人佩服!”

    “哈哈。”宋应升笑的合不拢嘴,他道:“如果诸位感觉报告没有太大问题,我想提请研究所尽快进行实际的试验。”

    “当然。”几个委员一起答道:“我们一定会抓紧时间的,这份报告可以为军司带来巨大的利润,怎敢耽搁。”

    “也是。”宋应升慨然道:“听说军司明年的预算紧张,我等岂能不出一份心力。”

    财务局那边的预算案肯定不会透露详细的数字,但也是会放一些风声出来,毕竟各部门都会争预算,预算紧张是年年都会透露出去,免得各部门做预算时会狮子大开口,争个没完。但很多人不知道,明年的预算紧张不是狼来了的无聊游戏,而是实打实的现实,军司高层为此十分紧张,中层也隐隐知道一些,虽不详细,但用来表表忠心还是足够了。

    至于宋应升报告的价格,肯定不止象当年王德榜等人一赏千两那么少了。

    以白银的购买力来说,千两肯定是重赏,但现在大家已经明白张瀚在技术层面上的重视,也知道了各种技术专利就等于利润,甚至有一些专利,比如在算学等纯粹的学科上的研究,只要能自圆其说,提交论文,军司也是不吝惜物质上的奖励。

    张瀚的想法很简单,八股文章之所以令中国人中的最聪明的一群人孜孜不倦,并不是其微言大义真的吸引人到如此地步,应该说相当多的读书人研习八股,揣摩时文只是为了利益,什么读圣贤书,行圣贤事,可能有少数人是真的这么想的,多数人只是拿出来当富贵的敲门砖而已。

    如果张瀚能给相当多的读书人另一条道路,也一样能得到富贵,并且不需要掉在时文里出不来,可以按自己的兴趣爱好挑选杂学来研究,恐怕假以时日,可能是几十年后,中国能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学术重地,也就是这个时代在西方已经广泛拥有的大学。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在欧洲已经有相当多的高等学府,在后世,一个知名的欧洲大学动辄就是千年和几百年的历史,在大学中培养了相当多的人才,这个时代,也是欧洲科技开始井喷的时代,神学的禁锢被打破,大航海带来的财富使社会财富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足以支持很多学者的学术研究,甚至是看起来毫无用处的哲学和数学研究,而恰恰是这两门学科奠定了西方以后几百年的达。

    哲学是文明的内核,数学则是一切科学的基础!

    可以说,张瀚为了改造华夏的文明内核,在这方面是丝毫不吝惜钱财的。

    如果用少量的白银营造出中国第一座多学科的大学,而不是白鹿书院那种纯粹的儒学学派,张瀚感觉就算自己最终不能成就霸业,这一生也是值得了。

    “我记得最高等级的卓越级学术专利报告,奖金可是以万两计的。”等宋应物走出去之后,青年委员用十分羡慕的语气说道。

    ……

    “嗯,这是锌。”

    韩老六正好在灵丘矿上折回李庄,打算年前赶回铜矿,中等人员的家小多半都搬到草原上去了,韩老六的一家老小都住在铜矿外的军堡里头,这一次回来都是公事,他已经归心似箭。

    现在大同这里已经不象是家,而以前是北虏盘踞的草原,反而象是家所在的地方了。

    毕竟家人所在,才是家的所在吧。

    军司提出来请韩老六主持熔炼的事,韩老六也没有办法推辞,他一直在铜矿,对这些事的理论未必有多强,但几十年矿工的经验也不是盖的,不然的话,双室炼铁法也不会被他提出来,并且试验成功。

    “这是铜。”

    当着孙敬亭和宋家兄弟二人的面,韩老六依次添加锌和铜。

    两种物资之下是熊熊燃烧的烈火。

    韩老六笑道:“好了,等时间。”

    孙敬亭点点头,说道:“辛苦老六了。”

    韩老六道:“不算什么,若是这事成了,我回矿上去的时候,也算是带回去一个天大的好消息呢。”

    “确实如此。”孙敬亭脸上也是掩不住的笑意,他向宋家两兄弟道:“两位真是奇才,这件事也算是奇功一件,如果成功了,我会派塘马飞报给大人知道。”

    宋家两兄弟都是一躬身,宋应升脸上有些不安,这事情闹的动静太大,他有些担心。宋应星倒是无所谓,眼前这事是他看了很多典籍,走访了不少铜矿和铁矿,经过多次试验之后的结果,没有把握的话,宋应星不会把这个成果拿出来的。

    在明代之前,中国铸铜,不管是铜器还是铜钱都是从青铜到紫铜,青铜是夹杂了镍和铝等杂质,紫铜就是从铜石中提练出来的原铜。

    到了明朝才有了利用炉甘石提炼黄铜的技术,在明代的文献中很清楚的记录着铸造宣德炉这样的黄铜炉,还有铸造黄铜铜钱的记录。

    不管是宣德炉一类的铜类,或是黄铜铸钱,其价值当然都远过原铜。

    黄铜的色泽衰减很慢,能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保持着光泽度,而且拉伸性好,铸造器物或是铸钱都比原铜要漂亮和耐用。

    这就是明朝大规模使用黄铜的原因所在,没有人不喜欢更好的金属物。

    但用炉甘石熔铸黄铜,技术复杂,耗时良久,明代大规模铸宣德炉就是在宣德年间,数量多,质量好,一则是当时得到了缅甸的上等贡铜,数量很多,二来就是宣德年间国力强盛,拥有大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